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1621之大變革》六十一.擲彈兵,暗算
  譚良棟把目光放在了手榴彈上,在後世的遊擊戰場上,遊擊隊缺乏重火力,遊擊隊員們便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自製手榴彈,在複雜地勢下完全可以當作小炮使用,特殊情況下還可以把手榴彈集束,增強爆炸威力。

  在糧官出去籌備原料時,譚良棟叫來李阿信,把自己印象中的手榴彈畫出來,然後大概說了一下手榴彈的用途。

  李阿信聽後沉思了一會,道:“大人,你說的是不是地爆彈?”

  “地爆彈?”譚良棟還是第一次聽說這個東西。

  “是的。”緊接著李阿信便把地爆彈的一些特點講述了出來。在遼東,由於野戰明軍很難打得過滿人,火器營的人便搞出了地爆彈,在後金軍隊的必經之地埋上地爆彈,一旦後金軍隊經過便引爆地爆彈。不過這地爆彈一來埋設不易,二來後金軍隊吃了幾次虧後學聰明了,在經過一些特殊地段時會找專人排地爆彈,因此後來遼東明軍便漸漸不再使用地爆彈。

  譚良棟聽出來了,這地爆彈就是地雷,很好奇,地雷最難的地方就在於引信延遲,遼東的明軍是如何克服這個問題的,便問道:“你們是怎麽引爆地爆彈的?”

  李阿信回道:“拉一根長撚線,感覺有敵人過來了,就點燃撚線。”

  “這……”譚良棟無語,難怪這地爆彈用過幾次就沒法再用了,地雷講究個隱蔽性,那麽長的撚線,稍微一排查就查出來了。

  雖然李阿信口中的地爆彈在很多方面存在問題,但有了地爆彈做借鑒,譚良棟能更好的給李阿信說明手榴彈。手榴彈的製作工藝不複雜,主體是兩部分,一個木製手柄,一個爆炸部,難的是如何做到引信延遲和點火裝置。

  譚良棟只是紙上談兵,讓他說可以,實際去製造完全不會,但李阿信是這方面的專家,在聽完譚良棟的話後,便和自己手下的工匠們商量去了,很顯然是有了想法,譚良棟能做的就是最後審核李阿信他們提出來的方案。

  三日後,糧官把譚良棟所需要的原料運了過來,在結清物資後,譚良棟給了糧官二十兩銀子,並表示以後有可能的話會繼續合作。

  糧官拿著二十兩銀子,早就笑得合不攏嘴,當即表示這是必須的。

  原料一到,李阿信就帶著手下的人行動,搗木炭的搗木炭,搓硫磺的搓硫磺,譚良棟饒有興致的看著這些匠人們製作火藥。

  李阿信不愧是京城火藥局出來的,短短兩天,就製好了二十公斤粗火藥,剩下的就需要精製,需要一些時間。譚良棟很慶幸自己俘虜了李阿信這樣的人,不論李阿信是否心甘情願的給滿人賣命,但只要他在後金,就是一個大威脅。

  手榴彈的製作已經提上日程,譚良棟從自己的親衛隊抽出二十人,編作擲彈隊。不知從何時起,譚良棟的親衛隊就成了新武器的試驗部隊,前有弩,現在又是手榴彈,以後還有可能是火槍。

  抽出二十人後,譚良棟先把手榴彈大概介紹了一番,讓眾人心裡先有點底。然後就是針對性的訓練,擲彈兵一要臂力,二要眼力,基本上要做到把手榴彈扔到目標點。

  李阿信做好黑火藥後,把他和眾人討論的三個手榴彈方案遞給譚良棟,譚良棟選擇了拉環式手榴彈,引信采用專用的撚線,底火有兩種選擇,一是打火石,二是磷粉。拉環式手榴彈的原理很簡單,快速拉動手環,底部的打火石或磷粉受到劇烈摩擦產生火星,引燃撚線,進而引爆手榴彈。

  在做出第一個手榴彈樣品後,李阿信全程參與了製造過程,也由他親自試驗。眾人找了塊開闊地,李阿信在離人們二十米遠處,拉動手環,然後快速扔出去,大約兩秒以後就聽到一聲“嘭”的爆炸聲,第一枚手榴彈製作成功。

  譚良棟領著眾人前往手榴彈的爆炸點看了看,地表處的雜物被炸飛,還有人跑到周邊把被炸成兩半的手榴彈撿了回來。譚良棟看了看變成兩半的手榴彈,黑火藥的威力還是不夠,若是炸藥,手榴彈直接就被炸個粉碎了。

  樣品製作出來,接下來就是手榴彈的量產和擲彈兵們的實彈訓練了。訓練重在堅持,不用譚良棟操心,譚良棟便和李阿信一起研究手榴彈,中間提了不少意見,比如把粉末狀的火藥換做顆粒狀,填充火藥時往彈藥部添加一些石子,增強殺傷力。

  半個月後,初代手榴彈終於定型了,手榴彈整體的重量、填充的火藥量、撚線的長度、拉環的設置等等都制定了一套比較粗糙的標準。譚良棟讓李阿信把製作手榴彈的整個流程寫下來,並在中間注明注意事項。

  在這個時代,工匠是不會把自己掌握的技術流傳出去,按照這一行的規矩,手榴彈的製作可以算是李阿信自己的手藝,譚良棟不該讓他寫下來。但李阿信終究是被俘虜過來的,頭上還頂著個光腦袋,不敢拒絕譚良棟的命令。

  小批量製作手榴彈,組織擲彈兵訓練,譚良棟在傷兵營整整待了三個月,中間還度過了一個春節。不過呂梁營上下沒啥過年的氣氛,畢竟人在外地,心裡想的更多的還是回家。

  轉眼之間便到了天啟三年(1623)正月,經過三個月的準備,李阿信和手下的匠人一共做出兩百枚製式手榴彈,刨去擲彈兵訓練用的和各營從譚良棟手裡要的,二十人的擲彈隊共配備了一百枚手榴彈,每人五枚。

  而經過三個月的訓練,擲彈隊基本成形,在二十米范圍內指哪扔哪,五十米范圍內落點誤差在一米。也幸虧這個時代沒有電子產品,親衛們原先也只是農家小子,沒有挑燈夜讀的習慣,個個視力都很好,擲彈兵的訓練對他們來說不是什麽大問題。

  正月過後,張珪找到譚良棟,把行都司遞給張遠的那份呂梁營結束協防的命令交給譚良棟。譚良棟接過命令後感慨一聲:“終於要走了!這段時間多謝張將軍的照顧了。”

  張珪擺擺手,道:“我啥也沒照顧你,這都是你們自己打出來的。”

  兩人又寒暄了一會後,張珪突然對譚良棟道:“回去的路上小心!”說完後張珪就轉身離開,譚良棟設卡得罪的人太多,張遠幫譚良棟擋到現在算是可以了。

  譚良棟看著張珪離去的背影,眼裡閃過一道冷光,看來那些人已經忍不住了,正好,讓他們嘗嘗手榴彈的滋味,順便也檢驗檢驗擲彈兵的實戰能力。

  很快,呂梁營結束協防的消息被行都司安插在邊軍裡的人透漏出去。大同府,當天就有五撥人馬分批出城。

  指揮使派遣自己的心腹到達大同右衛,把呂梁營的動向告訴了守備將軍賀方。賀方聽後大喜,當即傳令道:“賀安!”

  “屬下在!”

  “調撥一百親兵,卸下甲衣,跟著這位大人去行動!”

  “遵令!”

  指揮使的另一心腹連夜抵達遠在朔州的代王府,見到劉管事,告知呂梁營的動向。劉管事當即派出一百代王府豢養的打手,前去協助賀方的人。

  另一邊,梁家、范家、田家、黃家四個大商家在得知此事後,也都紛紛出錢,雇傭打行的人,給湊了三百人。

  明代城市經濟發展迅速,進城討生活的人越來越多,但官府的治理沒有跟上城市的發展水平, 因此滋生了很多社會組織,打行就是其中的代表。打行裡的人,只要你給足錢,什麽都敢給你乾,跟邊軍乾也是可以的,類似於雇傭兵。

  王家,貨棧掌櫃看著王振江,小聲道:“三少爺,其他四家都行動了,你看咱是不是也……”

  王振江搖搖頭,很乾脆的說道:“老叔,這事我們不要摻和,對付呂梁營明明可以有更好的辦法非要硬剛,我看他們的腦袋是被驢踢了!”

  掌櫃的縮了縮腦袋,這次出塞,王振江的表現徹底壓過掌櫃的,現在貨棧的一切事宜都由王振江做主。

  夏米莊,賀安帶著一百邊兵駐扎在這,等候其他幾路人馬。這次針對呂梁營的行動,以賀安的邊兵為主。其後幾天,劉管事的人和商家們雇傭的打行打手陸續抵達夏米莊,賀安手底下聚集了五百人。

  呂梁營一共一千三百人,除去受傷的還有一千一百人,這是賀安從行都司那裡得來的情報。這次賀方、劉管事的意思是給譚良棟一個教訓,簡而言之就是專門針對譚良棟,最好是能把譚良棟乾掉。

  呂梁營要回呂梁,要把出大同的行程報給行都司。譚良棟選擇了來時的路,依舊走寧武關回,而夏米莊正好是呂梁營出大同過寧武關的必經之路。

  指揮使為了計劃的成功,準備專門安排人隨行在譚良棟身旁,能隨時得知呂梁營的動向。

  計劃定下來後,賀安等人便埋伏在夏米莊,只等譚良棟入甕。這次,只要能把譚良棟引得脫離大軍,那他就必死無疑,這是行都司的計劃。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