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1621之大變革》九十三.設廠,選址
柳林的集市從規模上講不大,但也是在目前呂梁營勢力范圍內第一個發展起來的商業場所。商例和商稅的事情敲定之後,接下來就是具體的實施。

 對譚良棟給自己講的水泥,白世鏡很是心動,但他找過鐵坊後,發現鑄造一個實心大鐵錘造價不低,再加上其他的投入,以白世鏡現在的身家,他開不起水泥作坊。

 沒辦法,白世鏡在找譚良棟談過後,便將水泥的事情透漏給商會的主事們。主事們對水泥很感興趣,既然水泥能修路,那也能蓋房子,大家都不傻,都能看到水泥的前景。

 況且水泥還是譚良棟提出的,白世鏡的蜂窩煤廠可是賺了不少錢,再加上譚良棟表現出來的意思,集市鋪路首選水泥。東西還沒做出來就有買家,世間最好做的生意莫過於此。

 白世鏡要不是自己財力實在有限,不然他是絕對不會讓商會的其他主事們參與此事。

 “水泥?”胡振江和李鶴軒都是第一次聽說,對視了一眼,便都看向白世鏡,聽聽這白世鏡能說出什麽。

 白世鏡的想法很直接,他自家財力不夠,便集合整個商會的力量來開設水泥作坊,請鐵坊的大師傅們幫忙打造工具,試製水泥。

 譚良棟是知道白世鏡想法的,如果集合了整個商會的財力,那建起來的就不再是一個作坊,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工廠。

 胡振江聽完白世鏡的講述後,開口問道:“這水泥作坊佔地多少,投錢有多少?”

 白世鏡見是胡振江問自己,拱了拱手道:“胡先生,根據商會的計算,水泥作坊佔地至少得一百畝地,先期需要投入一千兩銀子。”

 “這麽多。”胡振江沒想到水泥作坊投資這麽大,要知道一個小磚窯也才三十兩銀子的本錢。

 譚良棟倒不驚奇,燒製水泥需要大量的鐵具,這就是一筆很大的開銷,還得雇人運送原料,這也是不小的開支。

 李鶴軒在聽到一千兩銀子後,看了看商會主事們的臉色,見眾人面色如常,心知這水泥不簡單。

 這一千兩銀子就是商會主事們計算出來的,大家又不傻,水泥作坊最大的投資就是這一開始的工具,一旦水泥試製成功,後續的生產投資並不多,燒製水泥的原料除了石膏需要花點錢,像石灰石、黏土、鐵礦渣之類的,幾乎不用花錢。

 當前水泥的作用是用來鋪路,按譚良棟所描述的,水泥鋪成的路面絲毫不遜色於三合土,三合土的造價很不菲,到時燒製的水泥售價不說比三合土貴,起碼也要持平。

 譚良棟對水泥能燒製成功很有信心,其實這個時代已經有石匠做出類似水泥的黏合劑,但由於種種原因無法推廣開來,也就是說,明代匠人的技術實力完全可以燒製出普通的水泥。

 由於水泥作坊的前期投資比較多,譚良棟讓白世鏡和商會主事們以投入金錢的多少分配股份。白世鏡拿出了自己手裡所有能動的銀子,湊了兩百兩入股,佔了百分之十的股份。

 譚良棟自己佔了百分之四十的股份,其中百分之二十是投進了銀子,百分之二十是技術入股,水泥可是他提出來的。白世鏡的蜂窩煤廠也有譚良棟的股份,蜂窩煤的技術也是譚良棟提供給白世鏡的。

 這種股份製在晉商中間很流行,不過晉商多是把股份分在家族內部,各房分佔股份。譚良棟則是讓整個商會有意願的商人全部入股,打破了宗族的限制,讓水泥作坊能盡快完成集資,並且這種按股份分紅的機制也能避免商人們對水泥作坊有太多的干擾。

 任何改變都是一點一滴完成的,譚良棟推出股份製,也是在改變落後守舊的家庭式作坊的管理模式。

 胡振江對做生意不精通,但他在各村跑了這麽久,通過對比柳林,他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東西。柳林能快速的穩定下來,煤礦改製是最大的功臣,其次就是譚良棟在柳林開設兵工廠、磚窯和商會開設的各種作坊,吸納了大量的勞動力,人們都有活乾,自然就會穩定。

 因此在譚良棟和商人們談完了錢的事後,胡振江問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千總,諸位,水泥作坊準備開設在哪裡?”

 白世鏡被問住了,他當然是希望開在柳林,這是商會的大本營,尋到一百畝荒地是很容易的事。但這個決定權不在他手裡,只能看向譚良棟。

 譚良棟對此已有打算,水泥作坊是不會開在柳林的,恢復穩定的各村有大量剩余勞動力,水泥作坊需要開設在這些地方。

 封建時代的小農經濟絕不是想象之中的男耕女織那般穩定美好,耕作技術的進步讓一夫可耕作百畝地,而人口是不斷增加的,土地是有限的,此消彼長之下,就會有大量的人口從土地上脫離出來,但農業社會根本就沒有如此多的工作崗位容納這麽多的剩余勞動力,於是,流民就產生了。

 流民是一把雙刃劍,既加速了社會的流動,也是不穩定的根源。

 如果說,在工業社會,有間歇性的經濟危機,那麽在農業社會,以工業社會的標準來看,那天天都是在危機中。

 對於水泥作坊的選址,譚良棟已有打算,便道:“水泥作坊開設在哪裡,那裡的人們就能有活乾,但這個道理不是所有人都懂。因此,水泥作坊不能是我們這些人坐在這裡一口就給決定了,還需要村民們也接受。”

 譚良棟停了一下,看向胡振江,繼續道:“濤起, 工作隊和護村隊在各村都建立起來了,你去把這個消息傳給各村,讓各村派出能代表自己村子的人來柳林,商議此事。”

 胡振江愣了一下,回道:“是。”讓各村派代表到柳林,水泥作坊的選址就是個引子,胡振江相信譚良棟肯定還有其他的事。

 李鶴軒、白世鏡等人也聽得一愣一愣的,各村代表齊聚柳林,譚良棟這是要搞大動作啊。

 眾人的猜測很準,譚良棟確實要搞個大動作,現在已經是天啟三年的十二月了,譚良棟前期做了那麽多的事,就是希望能夠直接聚合呂梁各村的力量,把縣城、府城甩開,讓呂梁營徹底扎根。

 天啟四年不是平靜的一年,閹黨和東林黨徹底撕破臉,朝堂的鬥爭蔓延到地方,到時山西巡撫多半要換人,盧象升也會受到影響,跟盧象升關系深厚的呂梁營也不會幸免。

 譚良棟要做的就是讓呂梁營的根深深的扎到各村,不論外界發生什麽,都動搖不了呂梁營,也動搖不了他在呂梁進行的變革。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