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1621之大變革》三十三.磚廠,鐵礦
  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去後,譚良棟離開了後坡,回到柳林。去交城的商道打通後,柳林的煤礦就走上正軌,並且在老謝、林把頭的努力下,一些特別危險的礦洞被關停,大礦的礦道裡也加了不少支柱。譚良棟在並礦後實行的種種舉措讓礦工的傷亡率顯著下降,讓他在礦工中的聲望越來越高。

  二月初,譚良棟再次去交城出煤,這次他直接帶了四個旗和三百礦工。梁讚在看到譚良棟帶這麽多人時給嚇了一跳,生怕譚良棟做出縱兵搶掠的事情來,連忙交接貨物。

  譚良棟這次從商戶們這邊購買的主要是一些燒磚用的工具,購買量比較大,把這次賣煤的銀子幾乎花出去了一半。在臨走前,譚良棟試探著問了一下梁讚能不能做糧食的買賣,梁讚對此很猶豫。

  俗話說得好,賠本的買賣沒人做,殺頭的買賣有人乾,按理說,以現在晉西北的形勢,糧食的價格猛漲,是個好買賣。但任何好買賣都是建立在買賣能做成的前提下,跟譚良棟做生意的都是些小商人,即使他們有門路能從外省買回糧食來,他們也保不住。前段時間布政使為給左衛湊齊糧餉,就是專找有糧的小商人下手的。

  梁讚把這裡的顧慮給譚良棟說了清楚,表示就是能買回糧,怕是也運不到交城來。

  譚良棟聽了這話很是疑惑,這山西的省府大員們是真不知道民亂的原因?為何還在隱隱阻擋商人們運糧。不過這個問題譚良棟不好問梁讚,只是拜托他能買多少是多少,價格貴點也可以承受。

  離開交城,譚良棟讓一個隊的人帶著一百礦工把東西運回柳林,自己則帶著剩下的人突進中陽境內。

  過了一個年,在外當流民的人回來不少,中陽各村也有了點人氣。譚良棟沒有理會這些,帶著第三營的人直接到了中陽的鐵礦。這個時代的煉鐵並不是後世那般大規模的高爐煉鐵,而是匠戶們一個一個小爐子的在煉,打出最基本的鐵料後,便直接送到鐵匠手上,再加工成生鐵,其後便是根據打出來的器具用途打成不同的鐵器或鋼。

  這樣的煉鐵產量並不大,特別還是在中陽這樣的小地方,一個月下來能有三百斤鐵料便算很不錯了。要知道,在十八世紀,亞洲最大的鐵料生產基地廣東佛山一個月也就出數萬斤鐵。

  同樣,中陽的鐵礦和柳林的煤礦一樣,受戰亂的影響,生產幾乎停滯。譚良棟來到鐵礦時,只看到一處處的爐子,沒有一個人。

  見狀,譚良棟索性便在鐵礦周邊一處關鍵路口設卡,擺上桌子,讓人吆喝,呂梁營要招人,凡是有一技之長的都可以過來,管飯。

  “呂梁營招人啦!管飯吃!”

  消息傳得很快,也傳得很歪,到了村子裡,消息已經變成“呂梁營管飯了”,人們不知道呂梁營是什麽玩意,但知道管飯是什麽,在饑餓的壓力下,大批大批的人趕到路口處。

  路口處,人們也知道了呂梁營要的是有一技之長的人,啥也不會隻吃乾飯的一概不要。不得不說,小農經濟下的社會分工不是很徹底,這裡的多數人基本都是以種地為主業,但也多少會點木工活或是石匠活。

  這就讓譚良棟有些為難,他需要的是有專業技能在身的,不是半吊子的,但中陽又不是大縣富縣,純手藝人實在是少。

  現在柳林的糧食才剛剛到夠吃的地步,養不起太多人,譚良棟狠下心來,只要會煉鐵的和鐵匠。鐵礦周邊的人家有不少就是靠煉鐵為生的,

這一番招下來,還真找到不少會煉鐵的,有四十多人,鐵匠也有二十多人,這裡面還有兩個是大師傅級別的,起碼譚良棟能從別人的眼神中看出這兩個大師傅在這一行當地位不低。  招到自己需要的人後,譚良棟給剩下的人留下了一點糧食,然後回到鐵礦附近,在兩位大師傅的指點下,找到先前人們丟棄的鐵料,足足收攏了五百斤。

  看著被裝上馬車的五百斤鐵料,譚良棟心情很不錯,這次出來收貨很不錯,最大的收獲還是人。剛剛譚良棟和兩位大師傅聊了聊,柳林的炭很適合煉鐵,出來的鐵料很適合打鋼,這讓譚良棟有了一個想法,看能不能把第三營的裝備全部更新,換成鋼製武器。

  明朝已經有這樣的生產能力,據吳敏所講,延綏鎮總兵王定自己的家丁部隊用的就全都是鋼製武器,在戰場上很是佔了優勢,但鋼製武器耗費很大,沒有雄厚的財力是裝備不起的。

  回到柳林,譚良棟在早先選定的地址上建了一個簡易的磚廠,柳林會燒磚的人不少,基本都被譚良棟弄了過來,然後讓他們先做地窯和燒窯。

  煉鐵的地方離煤礦不遠,打鐵匠們也直接在旁邊弄了個簡易的作坊。

  譚良棟最需要的是一批新的武器,因此便讓大師傅給自己先打造二十把,原型便是自己的腰刀。

  說到這,譚良棟受後世的影響,一開始是想讓大師傅以前唐的橫刀為原型給自己打造武器,沒想到被大師傅給拒絕了。

  這裡面還有一段故事,話說嘉靖年間東南沿海一帶倭寇肆掠,倭寇手中使用的倭刀便是以唐代橫刀為原型鑄造的。後來到了萬歷時代,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明朝派兵援助朝鮮,這一次就有從山西調過去的兵,這裡面的一個大師傅當時就是在太原九衛的匠作營裡乾活的。

  據他講,壬辰戰爭時,明軍士兵的刀不如倭寇的倭刀鋒利,因為倭刀窄而薄,明軍製式刀是仿照苗刀樣式而來,較寬較厚,但最後明軍贏了。除了其他方面的因素,兵器方面,明軍製式刀壽命要長於倭寇的倭刀,倭刀在和明軍製式刀碰撞多次後往往會被撞斷,蓋因其刀身過薄。

  譚良棟聽完大師傅的解釋後,決定就以自己腰刀為樣,先打造二十把。

  大師傅和底下的鐵匠們已經知道了譚良棟的呂梁營是朝廷承認的,對於給打造武器不是很抵觸。這時候的朝廷威信還在,給人私自打造武器是大罪,匠人們還不敢乾這樣的事。

  從正月到四月,整個柳林都是忙忙碌碌的,春耕、燒磚、煉鐵、挖煤,各有各的活,譚良棟自己也整天泡在鐵作坊,觀察這個時代的鋼鐵生產,看看能不能結合自己頭腦中的知識加以改造一番。

  三月,磚廠燒出一千塊磚,被譚良棟用來給煉鐵的匠人們建了三座小爐子,下面是燒得發紅的炭,上面不停地注入從中陽鐵礦拉過來的鐵礦石,然後不時的有煉出來的鐵水從爐子旁的小孔流出,流進設在一旁的方形模具中。

  這樣燒出的鐵水雜質非常多,因此需要鐵匠們再加工處理。而在打鋼時,還需要把要打的鐵料和炭放在一塊,在燒紅的爐子裡不斷攪動,並時不時的拿出來敲打,鐵匠們把這叫做是炒鋼。因此,要打出一塊能打造武器的鋼,最少得需要三到五天,極耗人工。

  譚良棟身份特殊,鐵匠們生產時也不好避著他。譚良棟觀察了整個生產流程,幾乎是全人工,並且由於螺絲、彈簧等一系列機器必備的零件這個時候還沒有傳到中國或是發明出來,連最簡單的傳送帶都沒有, 僅僅靠著肩扛背挑。

  任重而道遠啊,譚良棟暗道。

  發生在柳林的種種正在不斷充實著第三營的實力,與此同時,譚良棟一直迫切想要得到的適合晉西北的高產作物土豆也有了眉目。

  天啟二年三月,春闈,盧象升通過考試,成為一名貢士。緊接著,盧象升通過了殿試,被授予進士出身。在這場殿試中,天啟皇帝沒有讓內閣大臣代自己主持,而是罕見的自己親自主持。由於盧象升頗為英武,天啟皇帝讓自己新的伴當魏忠賢代自己誇了兩句。

  自從王安被皇帝疏遠後,魏忠賢便抓住機會,一舉扳倒王安,然後自己坐上了司禮監秉筆太監的位置,又逼迫剛代替王安的掌印太監魏朝,暗中收攏了內侍大權。皇帝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反倒把自己乳母客氏介紹給了魏忠賢,冷落魏朝,讓魏忠賢的膽子越來越大,甚至開始參與朝政。

  皇帝的重視再加上盧象升自身的能力和其江南出身的背景,盧象升獲得進士出身後很快便被授予戶部山西司主事一職。好巧不巧的,這一年,由於遼東戰事頹勢明顯,皇帝在首輔葉向高的建議下發內帑兩百萬兩,大頭給了遼東邊軍,而山西由於受民亂影響,也分到了五萬兩銀子,負責運送銀子的正是盧象升。

  盧象升這次回了老家,確實花費了一番功夫,從一福建商人手裡買了一大袋土豆。這次到京城參加春闈,他就把這一袋土豆帶上,中間有不少土豆有發霉變爛和發了芽的,到盧象升獲得去山西公乾的機會時,帶來的一大袋土豆僅剩下二十多顆還保持原樣。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