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城五十裡外有一山,名端木山,山有小道,一灰袍中年攜兩人隨從,往山上去,此人便是賈詡,也就是穿越的藍華。
身邊二人,一人胡車兒,一人周倉,自投了張繡後,藍華自不在問政事,不問軍事,一月便有數回來此山,拜見師尊祝公明,探討學問。
藍華經黃巾起義事敗,張角身死,郭,李入京,劫持政權,魚肉百姓,後身死,藍華投張繡,放下了很多,每日便是遊山玩水,搞搞手工科研,來此山見師尊,談經論道。
往山上半個時辰,半山有一亭,名鬼谷亭,此半山月自有一片天地,此處被祝公明開出數千平方,用上好杉木搭了一排木屋,山上有一泉,祝公明引泉入渠,百平方左右。
祝公明又開肯數畝荒山,種上菜與谷物,生活倒不成問題,祝公明少有出世,隱居此地,偶會收徒,偶有大儒來此山論道,講經。
來客皆備酒肉上山,問道尋悟,藍華上山後,見有一客,五十好幾老翁,身邊一少年,白袍童顏,未及弱冠。
老翁與祝公明正在亭中飲茶,兩位相隔不過及三尺,兩人席座邊飲邊聊,少年童子則站在公翁身邊,側耳傾聽。
藍華不及三丈便被祝公明看見,微笑點頭,藍華彎腰行禮以示拜見,祝公明也不起身,扼首當是回應。
藍華直腰繼續前行,不過數息,便至亭中,亭中有倒有位置,藍華搬一草團,又置一桌座在旁邊,也不招呼。
二人聊得正興,絲毫不以為忤,老翁望了藍華一眼,微笑點頭示意,藍華回應,只是不知是何人,師父未講,自己也不便多問,坐在側面位置,聽二人講經。
祝公明經常也有六十好幾,發有稍白,身體倒也硬朗,收得孤兒二人,服待左右,端茶送水,只是現在卻不見,怕是又見燒水炒茶去了。
祝公明正在講一段經文,藍華細耳聽來,知是一段典故,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講到楚人氣節,另迅死而不屈。
少年童子道:“今天子被曹操所持,漢室複興難矣?”
藍華望去,見少年童子眼神睿智,暗自稱奇,其人雖是偏瘦,倒也偉岸,藍華心想少年不可欺也。
老翁皺眉,見祝公明臉上並不異樣,心中稍安,只等祝公明一解高論,現如何天下分裂,諸候割據,百姓水深火熱,老翁雖也通時勢變化,但也集思廣議,為家族打算。
此少年童子便是老翁帶上山來求學,縱橫之術乃鬼谷一門專長,自己只不過墨子傳人,精通手藝將作,農工手技,現亂世當道,諸候並起,當要一人習得縱橫之術以保家族之興旺,老翁以領過幾人前來,祝公明皆因天資不足以回絕。
現又領來一人,姓諸葛名亮,字孔明,乃是諸葛玄子侄,一載之前曹操引兵攻徐州,琅琊郡被戰火洗禮,諸葛一族避難荊州,路上被曹操兵匪所劫,幸得張飛引兵路過,殺退流兵,諸葛亮一家才得以平安避禍荊州。
諸葛亮一族數十口人,來到荊州不過數人,皆被曹操流兵所劫殺,諸葛亮深恨曹操,常斥為曹賊不兩立。
藍華並不知此兩人,一人為名士黃承彥,墨子傳人,一人便是後世的智聖諸葛亮,黃承彥前來便是引諸葛亮拜師,習得縱橫之術。
黃承彥膝下無子,育有一女,名黃月英,整日不待深閨之中,喜弄各種手工技術,跑到山裡伐木曬太陽,曬的黑不溜瞅的,又長得滿臉青春痘,與美女二字卻有此不搭邊,若是見人便常又棉絹遮面。
黃承彥乃是時任豫章太守諸葛玄的首席座上賓,常去指點一番,也只是教些守城建造之法,諸葛亮有三兄弟,二個姐姐。
諸葛謹投了劉繇,大弟諸葛亮,小弟諸葛均皆由其叔父諸葛玄照料,諸葛亮的大姐又嫁給了荊襄大族蒯祺為妻,二姐嫁給了龐德公長子龐山民。
諸葛亮政治資源是非常渾厚的,之所以後來脫穎而出,還是跟他的專業,人脈惜惜相關的。
諸葛玄向黃承彥求教,諸葛亮未及冠弱,還沒有達到公務員的標準,是不是找個專業讓他進修一下。
黃承彥反問諸葛玄,你想你侄子學什麽呢?
諸葛玄就道,叫諸葛亮去學戰略,學治政,黃承彥思索片刻,就叫諸葛玄征求一下諸葛亮的意見。
諸葛玄便叫人喚諸葛亮前來,諸葛玄道,你年齡還未到做公務員的標準,你現在正值十四,五歲的豆寇年華,要去學點東西,去學做公務員怎麽樣?
諸葛亮道,天下分裂,諸候並立,怕是以後諸候之間打來打去,又回到七國爭霸的天下格局,自己一個小公務員沒有什麽用,說不定哪天就被一個匹夫給殺了,自己想學張儀的縱橫之術,做王佐之才。
諸葛玄細細一想,倒是有些道理,便問黃承彥哪裡有這種專業可以學的,黃承彥說,我剛好知道一個人,名字叫祝公明,住端木山上與龐德公,水鏡先生交情都不錯,也跟我算是是好友,我去求他收諸葛亮為徒,說不定能成。
這就有了今天這麽一出, 黃承彥帶諸葛亮上山拜師,也有幾人托黃承彥叫他領上山來拜師祝公明,但祝公明這個人收徒弟講究緣份,講究天份,幾人都被拒絕了。
黃承彥覺得諸葛亮天份不錯,便受了諸葛玄之托,領著諸葛亮來端木山拜師為藝。
兩人到了也才一柱香的時間,藍華就上山了,擺好草團席座聽聊,黃承彥雖沒見過這個人,但是聽過祝公明講過,他收過一個徒弟叫藍華,黃承彥心想這個人大概也就是藍華了。
黃承彥自也是老江湖了,一眼掃過藍華,見他風淡雲清,面露微笑,但知這個有料,又沉穩睿智,便也不敢輕視,微笑示意。
藍華也不敢無禮打斷祝公明說話,自是微笑點頭算是回應,隻待聽他們講完一段,有空了再施禮問候。
祝公明剛講到楚有三戶,亡秦必楚,一是講楚人之氣節,二是講天道循回之理,古人講話常講典故,但是典故對每個人的理解就是不同的,有的人可以做總結知其理,有人可以舉一反三推斷當今之勢,有人可想出借勢借力之法,關鍵取決人的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