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再造共和》第73章 首戰錦州(18)
  第七十三章首戰錦州(十八)

  路勝和他的部下都堅信炮火再猛,最後徹底解決戰鬥的還是離不開步兵,當大規模炮戰停歇時,路勝再一次帶領部隊衝到已經被毀壞嚴重的前沿,做好出擊準備。就在這時,一陣巨大的轟鳴聲從陣地後方響起,許多戰士回頭一看,頓時一片歡呼:“快看!我們的坦克!”

  幾十輛戰車一字排開,發動機發出雷鳴般的轟鳴,排氣管冒出濃重的黑煙,長長的炮管威武的昂起,這是我軍第一次大規模使用裝甲部隊,好一副氣貫長虹、金戈鐵馬的現代戰爭場景,它預示著我軍已經完全擺脫了長期以來“小米加步槍”的落後狀態,迎頭趕上了世界軍事技術的先進行列。

  這時營裡的命令下來,路勝的連隊在一部分坦克的支援下,對配水池立即展開進攻,營裡的其他連隊隨後跟進。解放軍的坦克轟隆隆的開過來,炮口噴出一陣陣火焰,一顆顆彈丸準確的砸在配水池堅固的工事上。

  路勝指揮連裡的戰士分成若乾個作戰分隊,緊緊跟隨在坦克後面,向配水池發起第一輪進攻,配水池的國民黨守軍不甘示弱,立即展開全部火力,各種炮彈、子彈密如飛蝗般傾瀉而下,地面戰鬥一開始就異常激烈。

  我軍其他的大部分坦克,在地面部隊有效牽製配水池敵軍火力的情況下,不顧一切向配水池後方衝去。錦州的杜雨明時刻關注著城外各個據點的戰鬥情況,他的注意力重點集中在配水池方向,當第一輪猛烈的炮火開始時,他就覺得不對,當解放軍的坦克部隊出現時,他立即感覺到問題的嚴重性,在戰前他對東北共軍的裝甲部隊是有一定了解的,知道共軍裝備有蘇式坦克,但是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僅僅在外圍的戰鬥中共軍竟然使用了裝甲部隊。

  杜雨明早在1937年就成為國民黨軍第一個陸軍裝甲兵團的第一任團長。自從任裝甲兵團團長開始,他就對自己要求更加嚴格,為了掌握技術,他穿上工作服,刻苦學習駕駛和修理,常常鑽到車底下修底盤;他還把新發現的問題,隨時提出來和大家一起討論。

  如:戰車和步兵聯合戰鬥如何協同;單車與群車之間的配合;戰車射擊和偽裝;戰車與炮兵協同等問題。杜雨明善於學習,做到不恥下問,深入探索,終於由外行變成內行,逐漸系統地掌握了機械化部隊的作戰指揮要領。在他的帶領下,全師官兵鑽研技術蔚然成風,形成了練兵高潮。

  當時,國民黨隨軍記者評論說:“他雖非機械專科出身而鑽研機械知識,極有心得。治軍之暇,仍手不釋卷,將來學問之造詣,興事之成功,無可限量矣。”

  可以說杜雨明是國內少有的對裝甲作戰研究較深的將領,他深知對付裝甲部隊最有效的就是“以裝甲對裝甲”,因此他早已在錦州準備了一支裝甲部隊,眼見對手出動坦克,立即命令出擊,於是在錦州城外,一場規模不大但影響深遠的坦克戰上演了。

  國民黨方面裝備的主要是美製M4“謝爾曼”中型坦克,共產黨方面裝備的是蘇式T-34/85中型坦克,這兩款坦克都是二戰中鼎鼎大名的主戰坦克,歷經各種不同戰場的考驗,立下累累戰功,充分證明了其優秀的設計和強悍的戰鬥力,甚至在戰場上成為勝利的象征,可謂名副其實,在歐洲戰場和蘇德戰場,曾經無數次擊敗令人生畏的德式坦克,現在在中國戰場狹路相逢,誰將最終笑到最後,還是先看一下它們的各自特點。

  美國的M4中型坦克是二戰中後期的著名坦克,也是二戰中生產數量最多的坦克,總生產量達到了49234輛,在二戰後期的坦克戰中,M4坦克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因而在世界戰車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性能參數是:

  戰鬥全重 33650kg ,車長 7.54m ,車寬 3.0m ,車高 2.97m ,最大速度公路/越野:42/n.a. km/h ,最大行程公路/越野:161/n.a. km ,乘員 5人火力裝備 76mm Gun ,彈藥 76mm:71發; 7.62mm:6250發,裝甲 13-178mm ,爬坡度 31度,過直牆高 0.61m 。

   M4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門M3式75mm火炮,可以發射穿甲彈,榴彈和煙幕彈。在M4系列的各種改進型車上,共裝有4種不同型號的發動機,變速箱為機械式,行動部分采用平衡式懸掛裝置,每側6個負重輪分為3組,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

  謝爾曼的長處在於可靠性高,易於維護和用途廣泛。有的在炮塔上加裝60管4.5英寸火箭發射器;有的加裝噴火器成為噴火坦克。還有的將其主炮改為105毫米榴彈炮,加強軟殺傷能力。大戰後期則以生產裝備76毫米長身管高初速主炮的M4A3為主。而其主要缺點是火力、裝甲防禦力與德、蘇著名中型坦克相比,有相當的差距。它的汽油發動機周圍裝甲防護尤其不足,和德軍對手對壘時極易中彈起火。因此美軍給它起了個外號——“Ronson”,一種名牌打火機。

  M4的火力雖略顯不足,但它的堅固,可靠和耐久性卻享譽軍界。在整個大戰期間,M4成為美軍坦克力量的骨乾。由於美軍不象德軍和蘇軍那樣裝備了重型坦克,M4有時也得權充重型坦克使用,盡管它並不能完全勝任這個角色。M4謝爾曼並不是二戰中性能最佳的中型坦克,但其巨大的裝備數量加上蒙哥馬利、巴頓等名將精明的運用,使它在盟軍的武器裝備序列中佔有重要地位。巴頓將軍指揮下的美軍裝甲師主要裝備就是M4坦克,它們在諾曼底登陸以後的歷次戰鬥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T-34-85中型坦克是蘇聯30年代末在T-32坦克基礎上改進發展的一代中型主戰坦克。其主要性能參數是:

  其重量達到32噸,這是一種中型坦克,共生產17680輛。T-34-85是蘇聯為了對抗德國的黑豹坦克而專門研製的。但是其性能已經超越了黑豹。達到了T-34系列的完美境界。它裝備9RM型號的通訊設備。

  一門85MM gun ZiS-S-53火炮和兩挺 7.62MM DTM MG 機槍,備彈56發。5個前進檔1個倒退檔,跨越0.8米垂直的障礙只要4分1秒,2.5米的溝壑。V-2-34M型號的發動機,功率520馬力,最大速度為55千米/小時。其裝甲最厚處90MM,設計故意設計出傾斜度,被擊中時能產生滑彈效應。車體和炮塔側面裝有扶手,可搭乘步兵。

  T-34坦克無論在裝甲、火力還是動力方面都堪稱均衡。車身裝甲厚度都是45毫米,和德國的3、4型坦克相當,但正面裝甲有32度的斜角,側面也有49度。www.uukanshu.net 炮塔是鑄造而成的六角型,正面裝甲厚度60毫米,側面也是45毫米,車身的斜角一直延伸到炮塔,因此T-34從正面看幾乎是一個直角三角形。

  斜面裝甲有兩點好處,首先炮彈擊中後容易彈開(即“跳彈“),威力大減;其次根據三角原理,一枚水平射來的炮彈,擊中斜面裝甲以後,需要穿過的鋼板厚度相當於三角型的斜邊,因此T-34坦克45毫米厚32度斜角的正面裝甲,防護能力相當於90毫米,而49度斜角的側面裝甲也相當於54毫米。這樣的正面裝甲,直接導致1941年德國坦克裝備的任何火炮在500米距離上都無法穿透。

  T34坦克作為蘇聯在二戰中的主力坦克,在數據上的性能與在實戰中的性能優越起了一定作用。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坦克操作簡單,毫不誇張的說,一個從沒有學習過坦克駕駛的農民可以在幾天內學習怎樣駕駛T34。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城市內的工廠裡的工人正在努力的製造T34坦克,每當納粹的軍隊開來時,坦克修理廠的工人就駕駛T34坦克與納粹軍隊作戰。

  T34坦克也存在明顯缺陷,主要是沒有全部配備車際無線電聯絡設備,一般是幾輛T-34中只有一輛指揮坦克擁有無線電設備,坦克之間聯絡還依靠旗語。因此協同作戰能力較差,當編隊行進作戰時難以充分發揮坦克的優異性能,特別是遭遇突發情況時應變能力差。後期隨著T-34/85坦克無線通訊設備的改善(同時增加一名無線電通訊員),這個弱點才逐步改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