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這個地方沒什麽好講,因為這是我故鄉。總有那麽經年不變蠻子方言和般子方言,吃不膩味也不能大滿足那道合渣菜配榨廣椒,這些都不重要,這裡春天、冬天再平常不過啦,整個恩施好像沒什麽特色。在他鄉人看來恩施有股子神秘勁,他們看恩施女人在兩個山頭說話和拉山歌一樣高聲亮嗓,恩施人條子(身材意思)都正直很呐,就是這麽些平常事情讓恩施土家族、苗族遠觀可靚,近看可親。難怪公元1937年下半年,當時的湖北省政府西遷恩施。
寫宜昌有過那麽幾次,恩施也是寫好幾次,不記清楚具體數字。一個城市在不同時候總想對它說些什麽,感情複雜。這是為《他是重慶方面的人》準備背景介紹素材,好幾次想把書名改為“他是恩施方面的人”,覺得不符合背景就此作罷。
有位恩施朋友久不聯系,原來相遇地方找不到她就問過,說是去到宜昌。很好奇就問到,學霸你在重慶讀書,並且也離家鄉近還是熟悉地方,為什麽會去往宜昌?朋友回答當時覺得挺平淡,宜昌雖然比不上重慶,但它畢竟屬於湖北嘛!
漂泊習慣的我對於朋友話沒有特別在意,畢竟心太野想看這座城市還想看那座城市,當我想好好用生活習慣解讀恩施和宜昌時候這句話蹦出來,原來故鄉情懷不是農名工二代說“回不去是故鄉”,每年春節團圓飯在老家吃。她說畢竟屬於湖北是為故鄉工作,祝安好!
宜昌之於恩施,輔車相依
先說恩施,全稱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從小就知道這樣幾個笑談,截取幾段:
【片斷一】
“你是恩施的?”
“是啊“
“哇..好遠啊....“
“恩施解放沒有?“
“沒有,我們上課的時候都帶著槍“
“你們住窯洞嗎?”
“不,我們住樹上”
“你的很多小辮子呢?“
“年前放鞭炮做火引子剪掉了!“
“你們還吃生肉嗎?”
“我們老大發明了燧木取火,我們吃燒烤。”
(沉默中……)
【片段二】
“你們坐什麽交通?”
“我平常都倒騎驢。”
“怎麽不騎馬呢?”
“在恩施,騎馬的都是窮人乾的事情,像我們出來闖碼頭,都是騎駱駝和驢的。”
“恩施少數民族每年有3個殺人指標?”
“這你就看為什麽恩施那麽大人那麽少,原因在哪!”
(沉默中……)
宜昌之於恩施,輔車相依
恩施相對經濟不發達從上面段子能映射一二,在農村1970年代到2000年房屋有過三次改建,大致可以這樣區分。第一次改建是吊腳樓改建夯土屋,那時間農村大集體剛剛過渡包產到戶,原先住在吊腳樓四合院中家族開始分家出來,夯土屋牆壁特別厚實,住裡面冬暖夏涼。吊腳樓因為是木製,常年容易腐爛,不擋風,在恩施冬天風是隨地上跑,有角落都能吹進去,分田分山後大家都還保留大集體時候互相幫農習慣,這家收成鄰居和村隊過來幫忙,主人會記著叫“工”。今天這農活欠鄰居張三個工,隊裡王兩個工,以後便還只要過來叫一聲。
318國道通途後,恩施人開始走出去打工。珠三角是去最多,其次才是長三角地區務工。留家鄉人開始少啦,就多養豬、養羊,種植煙葉,這是能直接交換金錢經濟物品,
這個過渡恩施走得很慢,差不離9年時間,就是我上小學6年加初中3年。小學時候村裡合並為一所學校,每天我們要凌晨5.30時間起床,走讀模式。恩施山高路險在小學生下也如泥丸走石,不成阻礙。 第三次改建就是外出務工有存蓄,在家鄉良田上開基做磚瓦房,大多人用是水泥空心磚,就梁柱用實心紅磚搭建。瓷磚掛牆粉飾外觀,看上是洋氣不過實用性能差,夏天整屋熱冬天整屋冷, 那麽才開始添電器設備,伴隨著房屋改建電路也經過好幾次改建。
那麽現在恩施怎麽樣呢?高速路、動車站、飛機場都建設好,來去恩施便捷,突然人們發現那裡深閨毓秀,是風景及其美麗地方。
宜昌之於恩施,輔車相依
往西面走是重慶,往東面走是宜昌,南面湘西。這一路應該你會記得些隻言片語,巫山雲雨: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離思五首-其四》);巴東故人: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酈道元《水經注》);三峽秭歸:秭歸江頭煙雨昏,客舟夜系梅花村(陸遊《梅花》)。一路吟詩作對您來到宜昌,這裡先有葛洲壩,再上遊的上遊重慶相接是長江三峽,他們關系就是一江之上。
宜昌你要去過發現長江西岸和東岸完全兩片天地,東岸城市集中,西岸就零星散落幾朵人家。聽說宜昌保衛戰打響,苦戰之地就在宜昌東岸,而後退守烽火累及長陽、恩施州,高山峻嶺阻礙日軍前進腳步,實在路難走,比打仗都難。
宜昌之於恩施,輔車相依
且宜昌重要城區都分布在長江東岸,北南排序依次為“夷陵區”、“西陵區”、“伍家崗區”、“猇亭區”,所以應該叫東江岸宜昌人!
宜昌作為交通樞紐,陸運動車、高速路,水運沿長江開散,空宜昌三峽機場為湖北最西端導流,恩施州惠及宜昌強大交通網絡,高山俊水中孕育奇、險原先看來是貧窮,現在看來是能讓人埋單風景,還不止於此等你發現。
真是好想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