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盛唐高歌》八百九十七 元芳,你怎麽看
李隆基心中一動,面不改色地說:“李卿家,為何要彈劾?”

 “皇上”李朝隱朗聲說道:“五天前,長安東市發生命案,天子腳下發生人命關天的大案,京兆尹李峴遲遲沒有破案,以致長安城人心浮動,更有不少閑雜人士也湧入京師,給治安埋下不少隱患,作為主管長安治安的京兆尹,李峴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李朝隱快要致仕的人,平日很少理事,就等著李隆基批準回鄉養老,白玉豬香鹵肉出事後,反響越來越大,那些吃瓜群眾先是議論誰是凶手、誰能拿到天價懸紅的問題,話題說得有些膩了,又把矛頭對準京兆尹,說他能力欠缺、經驗不足,遲遲不能破案,讓長安百姓人心惶惶,說著說著,矛頭最後指向了禦史台,說禦史台的官員沒有起到督促的作用。

 說到禦史台,肯定又牽涉到禦史台最大的長官李朝隱,說他人老了,不複年輕時血性,還有人說李朝隱等著致仕,不敢得罪人,特別是京兆尹李峴出自大唐宗室,貴不可言,現在是扮起了縮頭烏龜,就怕晚年不保雲雲。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李朝隱聽到那些讓他倍感受辱的言論後,當場氣得須發俱動,盛怒之下,朝會一開始,就對京兆尹李峴彈劾,仿佛向世人證明:自己還是那個不畏強權、嫉惡如仇的李朝隱。

 絕不能帶著汙點和遺憾致仕。

 話音一落,朝堂又是一陣熱議,李隆基眼裡也露出果然如此的神色。

 白玉豬香鹵肉的事,李隆基早就收到不良人密報,看過後只是淡然一笑,隨手扔在一邊,對李隆基來說,這件事太小了,小到可以忽略不提,也就是跟鄭鵬扯上關系,不良人收到的命令是,與鄭鵬有關的事,事無巨細皆要上報,要不是扯上鄭鵬,那份密報也送不到李隆基的禦案前。

 本是一件小事,沒想到李朝隱竟然大張旗鼓地在朝會上說出來,看來事情不小呢。

 李隆基腦中思如電轉,不過面上一點也沒有表露出來,轉而叫道:“京兆尹李峴何在?”

 “臣在。”京兆尹李峴面色有些複雜地站出列。

 李隆基瞄了他一眼,開口道:“李卿家,你對李大夫的彈劾,有何感想。”

 “回皇上的話,臣誠惶。”李峴有些尷尬地說:“出事當天,就把相關人等全押回京兆府審理,鑒於案情比較複雜,微臣盡派府中精銳,還是沒有突破,一直缺乏有力的物證,案情進展緩慢。”

 “案卷呢,派人快馬去取。”李隆基當堂下令。

 這件事鬧得滿城風雨,李隆基也來了興趣。

 李峴抹了一下額上的冷汗,?馬上行禮道:“微臣剛好帶在身上,請皇上的查閱。”

 說罷,恭恭敬敬把相關案卷交給高力士,再由高力士轉呈給李隆基,看到李隆基翻閱案卷時,李峴忍不住又擦了一下額上的冷汗。

 幾天不破案,坊間的傳言越來越多,還有不少熟悉的官員詢問案情進展,由於進展不順利,猜到會有人對自己發難,李峴多留了一個心眼,這二在都是帶著案卷上朝,正好用得上。

 京兆尹主管長安的治安,職能相當於後世首都的市長,是三輔之一,看似威風,實則擔子重、壓力大,主要長安高官雲集,皇親國戚多於牛毛,經常夾在中間受氣,稍有不慎就會被罷官。

 大詩人白居易在其《贈友五首》之四一詩中寫到:“京師四方則。王化之本根。長吏久於政,然後風教敦。如何尹京者,遷次不逡巡。請君屈指數,十年十五人。”詩中沒有明指是哪十年,從可以查到的資料看,從元和元年至元和十年八月,擔任京兆尹的就有十四人次,“十年十五人”不是虛指。

 有唐一代,京兆尹是一個“高危職業”,由於更換的頻率很大,出現很多起複前任京兆尹的情況,多是做不好就撤,換人後感到不如前任,找個由頭又調回。

 李隆基看完案卷,面露不悅地說:“李卿家,此案影響甚大,再加上懸賞令,更是引得全城關注,理應從重從優,為何遲遲不能破案?”

 “回皇上的話,微臣已下令全力偵查,相信很快會水落石出,請皇上多寬恕一點時間。”李峴連忙應道。

 也不知誰造的謠,說李朝隱“老不中用,準備做縮頭老烏龜”,為了證明自己,親自彈劾自己,事情比李峴想的還要嚴重,只能能做的,就是多爭取一點時間。

 一千兩黃金對別人來說是一筆巨款,對出身高貴的李峴來說,可有可無,問題是這件案已經通了天,想不抓緊都不行。

 李朝隱再次發聲:“皇上,此案影響甚大,上至朝廷百官,下至販夫走卒都在熱議此事,再加上很多閑雜人為了巨額懸賞進行,對長安的治安也是一個隱患,老臣竊以為要重視此事,應給李兆尹設立一個限期,務必在限量內破案。”

 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李朝隱再次用行動顯示自己“不畏強權”。

 “言之有理,李卿家,那就以七日為限,務必有限期內破案。”李隆基當場作出宣判。

 七天說短不短,說長也不長,李峴聞言猶豫一下,有些無奈地說:“皇上,因為此案影響甚大,剛才李大夫也說了,受到巨額賞金的影響,長安多了很多閑雜人士,給長安的治安帶來很大的壓力,京兆府的任務本來就重,現在要分出更多的人手去應付這種情況,以致查案的人手緊張,就怕查案有影響,微臣懇請刑部能抽調刑偵方面的好手協助辦案,有刑部的援手,微臣有信心七日內破案。”

 皇帝金口一開,這件事就不能勉回,李峴也不敢跟李隆基討價還價,腦中靈光一閃,就把刑部也拖下水,算是變相要點援助。

 上面動動嘴,下面跑斷腳,李隆基都不了案情,也不知破案的艱難,一張口隻給了七天時間,李峴心裡暗暗叫苦,眼珠子轉了轉,硬是把刑部拉進來,到時就是不能完成任務,刑部也可以替自己分攤一點責任。

 這話聽起來也合理,李隆基轉而對刑部尚書方開望道:“方卿家,刑部方面沒問題吧?”

 方開望原是魏州刺史,也算是鄭鵬的熟人, 後來先是提撥進了長安,分配到刑部,一步步上升,現任刑部尚書一職,官是升了,年歲也上了,功能跟李朝隱差不多,象征意義大於實在價值,也在等著致仕。

 想置身事外都不行,讓李峴“拖下水”,方向望有些無奈,但他也知是大人物暗中博弈,不願趟這股渾水,眼珠子轉了轉,很快有了辦法:“沒問題,朱、潘兩位待郎是刑部最出色的人,就讓兩位侍郎郎協助李兆尹辦案好了。”

 一個蘿卜一個坑,方向望年紀大了,很快就會退下去,退下去後,刑部尚書的位置空出來,最有機會接替這個位置的,是刑部左侍郎朱元芳和刑部右侍郎潘子壽,這兩人的能力不相伯仲,對方開望也很尊重,一時還拿不定主意,正好把這個作為測試,看看兩人哪個更優秀,而自己也不用趟這灘渾水。

 李隆基聞言,突然開口道:“元芳,你怎麽看?”

 朱元芳和潘子壽都是刑部侍郎,而二人的升遷又有差別,潘子壽進得譽裴光庭的“循格論”升上去,而朱元芳靠的辦案能力,曾憑一力之力,抽絲剝繭,從層層謎霧中偵破長安縣一樁過了十五年的連環殺人案從而名動長安,二人中李隆基對朱元芳印象較深。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