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洪荒之我意由心》第186章 大禹治水
帝堯在位期間,水禍日益劇烈,當時因為四嶽的推薦,帝堯選擇了讓鯀來治理水患。。。
  鯀治水采用的乃是障水法,也就是在岸邊設置河堤,堵截洪水。
  然而,人力有窮,水勢無窮。堤壩雖然越築越高,但水卻也越淹越高,最後堤壩被積蓄起來的洪水衝毀,水患更甚以往,鯀歷時九年的治水生涯以失敗而告終,終究未能平息洪水災禍,而鯀也因此被帝堯流放到羽山,最終死於羽山。
  等到帝堯退位之後,帝舜在位晚期,禹就已經長大‘成’人了。
  禹因為父親鯀治水失敗被流放而死的原因,從小就專心研究水患,總結治水的方法。最終,他發現鯀采取堵截的治水的方法完全是不可取的。因為單憑人力是無法戰勝洪水的威力的,因此,禹最終總結出來應該采用疏導的方法來治水這個結論。
  等到帝舜把禹找來向他詢問治水的策略時,禹便把自己的想法一一道出,深得舜的讚同。因此,舜力排眾議,決定讓禹來領導治水的事情。
  當舜把治水的事情‘交’給了禹之後,禹立即與益和後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
  他視察河道,並檢討鯀治水失敗的原因。禹總結了其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導河川治水為主導,利用水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了九河。治水期間,禹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測量儀器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杆,規劃水道。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杆,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也不敢休息。他親自率領老百姓風餐‘露’宿,整天在泥水裡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積水導入江河,再引入海洋。
  在此期間,禹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當初禹從帝舜那裡接下了治水的重擔之時,他才剛剛和妻子塗山氏‘女’嬌結婚數日。但是,‘女’嬌亦是一個賢惠的‘女’子,聽說禹要去治水,雖然不想和丈夫分離,但是還是選擇了支持禹。
  後來,禹在治水的過程中,第一次經過家‘門’,聽說‘女’嬌有身孕了。但是,心系水患的禹沒有進去看望‘女’嬌一眼,就離開了。
  禹第二次經過家‘門’的時候,正是他的兒子出生的時候。禹在‘門’口甚至可以聽到孩子的哭聲。但是,一想到開山導流刻不容緩,禹便顧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線。
  第三次經過家鄉的時候,禹和‘女’嬌的孩子啟已經長大了。
  ‘女’嬌抱著啟在‘門’口遠遠地看著禹,啟被母親抱在懷裡,他已經懂得叫爸爸,揮動小手,和禹打招呼,然而,禹只是向妻兒揮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有停下來。
  也正是因為這種種原因,隨著水患的治理,禹在民間的聲望也變得越來越高。
  大禹治水共歷時十三年。
  在這十三年中,因為大禹采取了正確的治水方略——疏導,而那些趁著水患興風作‘浪’的妖孽也被火雲秘境派人清除,因此,經過十三年的治理,禹治水終於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濫的災禍,而禹的聲望也隨之達到了頂峰。
  而在禹治理完水患之後,舜也已經該退位了。
  因為感覺到自己的兒子商鈞不夠賢能,舜覺得商鈞無法治理好人族,因此,舜便決定把帝位禪讓給因為治水而擁有了巨大聲望的禹。
  一開始,面對舜的禪位,禹選擇了避讓。他把帝位‘交’給了商鈞,自己則是隱居到了陽翟這個地方,但是,在那之後四方諸侯都來到陽翟來朝拜禹,卻沒有人去朝拜商鈞,因此,無奈之下禹隻好繼承了人皇之位,並且定都於陽翟。
  禹繼位之後,做的最大的一件事便是劃分九州,鑄造九鼎,以九鼎為根基鑄造九州結界,庇佑人族。
  因為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等皆了如指掌,因此,禹就根據這些因素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個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之後,禹又匯集九州氣運,鑄造九鼎,鼎上鑄著各州的山川名物、禽異獸,分別象征著九州,其中豫州鼎為中央大鼎,豫州即為中央樞紐。九鼎集中都城陽城,以顯示人皇禹對九州的統治。
  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從此一統。九鼎也在此之後成為了皇權和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征。
  此外,因為在治水期間禹受到了各種趁著水患興風作‘浪’的妖孽的阻撓,治水大業也一度被這些妖孽脫入泥潭,如果不是後來火雲秘境派遣修士清除了這些妖孽,大禹的治水大業就有可能毀於這些妖孽之手。因此,深知這些妖孽對於人族的危害的大禹,以九州鼎作為陣基勾連人族氣運,於人族居住的九州之地布下九州結界,日後但凡有妖邪進入九州之地,就會被九州結界壓製修為,十分本領發揮不出來三分。
  而在做完這些事情之後, 心願已了的禹也選擇了如同歷任人皇那般歸隱於火雲秘境。之事,在禹之後的人皇‘交’替卻是發生了讓所有人都沒有預料到的驚變。
  禹離位後,為了效仿堯舜,他沒有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啟,而是選擇了把帝位禪讓給了伯益。
  而問題就出現在了伯益身上。
  禹效仿堯舜讓賢傳位給伯益,因為當初舜和禹繼位的時候都是一再推辭之後才繼承了帝位,因此,伯益也想要向舜和禹學習——他把帝位又讓給了啟。
  然而,這一讓,就讓出事情來了。
  當初舜和禹選擇了推辭,然而丹朱還有商鈞太過無能,因舜和禹才被各方諸侯又請了回去繼承帝位,現在伯益想要效仿舜,禹,但是,啟卻不是丹朱,商鈞。
  啟身為禹的兒子,自由就聰慧過人,長大後更是一直跟在大禹身邊學習治國方略,因此亦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所以,當伯益把帝位讓給了啟之後,事情並沒有按照伯益想的那樣,四方諸侯再來請他回去繼任帝位——恰恰相反,繼任了人皇之位後,啟很快就以雷霆手段使得四方臣服,坐穩了帝位。
  而看到事情急轉而下,伯益又不甘心原本屬於自己的人皇之位就這麽白白的讓給了啟,因此,在幾經考慮之下,伯益選擇了出兵攻打啟,他想要用武力來奪回原本屬於自己的帝位。
  於是,人族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內‘亂’,就這麽在啟和伯益之間爆發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