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穿越之大民國》356節 參軍潮
三百五十六節

 參軍潮

 當日僑們得知自己不會被集體滅了,而是轉移一個地方,讓他們自己生活在一起,跟中國人隔離開來後,他們中間的恐懼消散了,也沒什麽怨言爆發出來,當然要是一開始他們就知道自己的結局會是如此,恐怕就沒這麽好說話了。這就像是吃窩窩頭長大的人,偶爾吃頓肉就很滿足了,可是天天吃肉長大的人,工資少點就不幹了。當他們收到集合令的時候,恐怕大多數人都以為自己的命運會跟日軍進了南京後的南京老百姓一樣,此時突然得知這樣的結局,不但不抱怨,反而感激呢。.

 當然他們去的地方也不是什麽好地方,第一批去的人住的簡易的木頭板房,他們安頓好後,要給後來人繼續搭建住處。然後這些日本人要在荒無人煙,沒有中國人願意去的大鹽鹼灘上開墾荒地,先要引水澆灌洗去土地中的鹼性,然後才能進行播種,恐怕幾年之內土地都是極為貧瘠的。而他們在這裡要居住幾年,誰也說不好,但只要能活著就比什麽都強。

 趙書禮沒空操心這些日本人的動向,他現在更加關注軍事方面的政務。

 比如擴軍。

 擴軍是必然的,雖然說戰前塞北就長期保持著五十多萬人的兵力,但是這樣的兵力打一場戰役是夠了,但是要跟日本長久作戰,顯然是就差了很多。而塞北的預備役雖然經過這些年的建設,但是預備役中接受過訓練的也就七八十萬人,現在也都已經開始編入正規軍了。但是這顯然還是不夠,對原來歷史上那個二戰和抗日印象深刻的趙書禮認為,至少要擁有五百萬軍隊,才能保證中國在戰後得到應有的地位。甚至塞北保持五百萬軍隊,也有打消戰後蔣價石向他發動內戰的想法,因為誰也不知道那時候局勢是什麽樣的,要是那時候蔣價石受到其他別有用心的勢力的蠱惑,比如美國,發動一場大規模的內戰的話,那麽戰後趙書禮要爭取中國國際地位的想法也難以實現,最後的贏家只能是美國一家了。而萬一那時候中國過於強大,以趙書禮對美帝的理解,他們是完全有可能這麽乾的。

 塞北現在人口已經接近七千萬人了,當然農業人口佔了大多數,真正的城市人口三千萬左右,直接參與工業的不過一千多點人力。可以說還是一個辦農業社會,當然日本此時的工業化也不高,雙方相比半斤八兩,但日本的基礎比之塞北要雄厚,只是潛力跟擁有大量資源的塞北沒法比。

 這七千萬人口中,新疆現在又將近一千萬,外蒙條件比新疆要好很多,現在有兩千萬,甘肅八百萬人,而人口中心塞北省則有三千多萬人。而塞北的中心又是河套地區,這裡的土地資源最好,蘇芳主持修建的完備的水利設施覆蓋了整個河套地區,經過這幾年的改良,這裡的土地已經全都成了良田和肥沃的草原。移民政策也讓這裡聚集了大量的人口,一家一戶的小農場遍地開花,大多數是十到二十畝的小農場,也有一些例外,比如軍人家庭可以達到五十畝,或者有些思想靈活的農民會租借牧民的草場來開墾,他們的農場有的有上千畝。

 趙書禮很快就到了河套地區視察,說是視察其實是鼓舞,因為情況他可以通過報表來了解。他現在把塞北的行政方式搞的一直很像企業,他是老總,徐新六算是他手下的職業經理人,各個部長是部門經理,而各省的省長則是一個個分公司的經理。這些部門定期通過報表像他反應情況,列出工作計劃,上報完成情況。說起來這應該是現代企業的管理制度,但是亞追溯,其實可以追溯的明朝張局長的考成法,只不過明朝沒有實行下去,不然估計也不會亡了。

 趙書禮四處奔走,不停的做演講,一個個村鎮走過去。民心士氣確實有實質性提高,百姓對參軍的熱情也高漲了起來,經過統計大約提高了十幾個百分點的主動參軍率。來開農牧區後趙書禮到了鄂爾朵思,這裡是河套地區的中心之一,尤其是軍工業的中心。

 趙書禮只看到了他經過之地,大量青年踴躍參軍,卻沒想過對他們的家庭而言,未必都是歡樂。

 鄂爾朵思附近一個村子,這裡是較早開發的的一個村子,村中的軍屬比例很高。這是因為當年第一批移民,完全都是軍事移民,必須出男丁進入當時的綏西軍才有可能分到土地。

 村中最大的地主家裡,女主人正哭哭啼啼,不停的埋怨丈夫。

 “憑什麽啊,你當年當兵也算是給整府打了天下了,現在還要兒子去。你明顯有辦法免兵役的,我們家完全符合條件,可你這木頭就是什麽都不做。你就眼睜睜看著兒子去打仗好了,看將來誰給你養老。”

 男主人卻沒有理會女人的哭啼抱怨,而是背對著他,哈哈笑著。

 “兒子長大了,有什麽理由去阻止一個男人奔向戰場呢。”

 這男主人也是一個老兵,當年以他的參軍為代價為家裡換取了幾十畝條件較好的土地,然後再軍中又立了點小功勞,後來負傷退役後,整府有補償了一些土地,現在他家有一百多畝良田,生活條件算是比較好的。男人傷的是一條腿,不能乾重活,所以買了輛拖拉機。但是平時都是兒子開的,他可不會開,他只能駕馭牲口。看來兒子走後,他得好好學學了,甚至暫時要顧別人來幫忙耕種了。

 老實說正是這男主人這樣的老一代軍人,給趙書禮打下了塞北的天下,他成就北地之王的道路上是用這些人的血肉鑄就的。當然也不能說給趙書禮一個人打天下,是為了半個北中國百姓的福祉而戰鬥的,但是他們的功勞沒人忘記,整府對這些傷殘軍人家庭是有很多優惠的,必然免兵役。按照制度男主人可以給兒子申請一個免兵役的名額,而且不止一種方式,拿出他的退伍軍人證件可以申請一個,拿出他的傷殘證件也可以申請一個,他立下的功勳證也能申請一個,但是他一個都沒用。

 就像他的話裡說的那樣,憑什麽去阻止一個男人奔向戰場的心呢,他戰鬥過,他兒子也有權利戰鬥。但是男主人話雖然說的豪氣,但是背對著女主人的眼睛中其實熱淚也在打轉。

 鄂爾朵思的參軍熱情也很高漲,這裡是工業中心,有大量過著集體生活的工人,他們一轉身就是很好的士兵。除了從事重工業生產,軍事工業生產的工人外,民用工業的產業工人都是要服兵役的。除了鄂爾朵思外,還有包頭、歸綏等工業城市也是重要的兵員地。

 當然除了農業人口和工業人口這兩大兵源外,塞北地區最近還出現了新的兵力來源。因為戰爭的爆發,大量的難民湧入,尤其是東北地區,九一八的時候,他們就遷移了一次,九一八結束後有的回去了,有的留下的,有的則是一部分家庭成員留下繼續經營塞北整府給與的土地等資源,另一部分家庭成員回去東北經營在東北的產業。這次他們算是駕輕就熟了,再次往塞北地區跑。除了東北還有河北地區, 山東等地害怕戰爭波及的逃難人群。

 這些家鄉被威脅的人中,當然有的是趨利避害的圓滑之人,但也有剛烈的,他們可不願看著家鄉被佔,踴躍參軍。另外由於難民的生活無法保證,被迫參軍,用工資養活家庭的也不在少數。反正是農業工業和難民三大群體短時間內爆發了一股參軍熱情,形成了參軍潮。

 塞北地區長大的,受過良好教育的青年可以擔任技術兵種,比如在家會使用拖拉機的,很快就被分配去學開坦克,乾過工程的技術工人則可以操作炮瞄儀器做炮兵很合適,而難民們的教育程度較低,大多只能做三等軍隊的步兵了。但現在也沒有塞北挑挑揀揀的分子,是個人就可以進入軍隊了,只要能拿得起槍就是戰力。很快就招到了三百萬士兵,全都送到了各個新兵營去接受初級訓練,等待著補充前線部隊。

 從河套各個農牧區到城市,然後趙書禮北上飛往了外蒙,短暫的演講鼓動後,去了新疆在這裡進行了宣傳連帶考察,然後做火車通過蘭新線到了蘭州,在蘭州接見了青海的代表,共同探討了抗日的大事後,商定馬家軍進入塞北作戰。

 然後又到了西安,開始跟楊虎城商談。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