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南園夢華》第55章 龍 爭 虎 鬥
  連出禦筆換台諫

  刀劍出鞘渾不知

  第二天上午,趙汝愚在政事堂接到皇上的親書禦筆:殿中侍禦史楊方外調至四川任轉運使、監察禦史王藺外調至江西,任隆興府通判。

  趙汝愚詫異莫名,兩個禦史的變動,事先沒一點動靜,連他這個當朝首相都不知情,不是很不正常嗎。

  按說,對這兩個諫官的工作和為人,他是比較滿意的。

  楊方與他是同科進士,亦出生富貴之家,比他大幾歲,老成持重,公道正派,平常兩人志趣相投,很說得來,但是私下沒有什麽不正當的往來,是典型的君子之交。

  本來,他有個打算,想向皇上推薦為禦史中丞,這麽一來,計劃落空了。

  王藺是朱老夫子的學生,有深厚的道學理論功底,且寫得一手好詩。二人在一起,常會探討些經史之學。年紀不大,卻也是端正賢良之士。

  問題是,好端端的,為啥要調整呢。禦史台本來就人員不足,禦史中丞何同年紀大了,且身體不好。如今又調出兩個,必定還要進人。按說,台諫官員的任命是皇上的事,但是皇上常年在深宮後院,外界官員很少接觸,因而一般都要征詢宰相的意見。雖說台諫不掌管實權,然而手中的彈劾奏章絕不容小覷。

  第二天是常朝。大殿之上,左相趙汝愚出班啟奏:太學正劉光祖為人剛正無私,微臣推薦為殿中侍禦史。

  豈料,皇上趙擴還未答話,參知政事陳啟達持笏出列,朗聲奏道:老臣陳啟達啟奏,太學正劉光祖與微臣早年就有恩怨,矛盾很深,此人入台,微臣必將受其打擊,與其如此,不如現在就辭職。

  根據規定,台諫言官必須身世清白,與朝中重要官員無過往恩怨,如果有不和,且已公開挑明的話,兩者必有一人回避。陳啟達乃是四朝元老,頗有威望,顯然只能舍劉保陳。

  趙擴表態,準陳愛卿所奏。隨後,關禮宣讀皇上手諭:

  著給事中謝深甫為禦史中丞,大理寺主簿胡應元為監察禦史。

  又過兩天,禦筆再出:李石章、劉建秀為左右正言。

  朱熹知道,這一切都是韓侂胄在皇上背後作的怪,找到趙汝愚:子直,快想辦法,給韓侂胄弄個節度使,不然要壞大事。

  趙汝愚完全沒想到,會出現這樣的局面。韓侂胄搗的鬼是可以確定了,但是對這樣一個搞陰謀詭計的小人予以提拔,給予那麽高的職位,無異於包庇縱容。

  小人總歸是小人,只要識破了,還能蹦達幾時?

  氣洶洶地說:

  “這樣的事,我姓趙的辦不了,”又反問朱熹:“給了他節度使,他再不滿足怎麽辦?”

  是呀,這山巴得那山高,小人之心哪有滿足的!

  朱熹說得沒錯。除劉光祖之事是陳啟達誤打誤撞之外,其他六人的變動都是韓侂胄運作的結果。

  趙汝愚完全低估了韓侂胄的能量。自內禪以後,趙擴最信任的是兩個人。后宮的事聽內侍關禮的,朝中的事聽韓侂胄的。信任的程度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比如說,皇上每次見太上皇趙惇時,必定要韓侂胄同去,與太上皇搭話都是由韓侂胄來說的。自留正走後,朝廷要提拔官員,盡管中書推薦了,皇帝已經默許,只要韓侂胄說某人不行,皇上就會扣下不批。

  一段時間以來,韓侂胄通過忽明忽暗的方法,將與他走得近的人逐步選拔出來。

  劉璘由閣門祗侯連升兩級,成為閣門司的主要負責人之一。這裡要說明一下,本朝為防止官員專權,在官職設置上重複多設,以便相互牽製。比如在樞密院,應該是樞密院使為一把手,但是不常設,而設知樞密院事,有時兩個三個,互不統屬;閣門司設三至四名知閣門事,都是正的,有事商量著辦,不統一則請示中書或皇上。

  經煜堂原來只是刑部侍郎,不足半年,現擢升為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

  臨安知府丁喬安尊重他,幫助他,讓營妓馬玉芳脫籍,調為龍圖閣學士、禮部侍郎。

  而這些,韓總是在暗處,辦起來不顯山不顯水。

  含朱熹在內,已經有三人勸他,想辦法滿足韓的心願,讓其遠離權力中心。趙汝愚仍然沒有足夠的重視,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應對,所以麻煩將接踵而至。

  在選取台諫時,韓侂胄顯露了他特有的智慧。這幾個人必須與趙朱等人沒有親密的關系,最好是有點小矛盾,卻又沒有明顯的恩怨;為人正派,沒有大的汙點,卻又不怕得罪人的。

  這些人並不好找,韓侂胄請劉、經、丁等人來府上喝酒,觥籌交錯之中,人選就出來了。

  朱熹失望地走出趙汝愚的官署,他略通周易,明顯的感覺到,此時,更換台諫,予示著官場將面臨著一場暴風雨。

  忽然, 一陣大風吹來,刮掉他的帽子。這才放眼四望,季節已屆深秋。園子裡樹葉枯黃,草木凋零,在夕陽的映照下,顯得有些蕭疏和淒涼。

  思來想去,覺得不能聽之任之,就步履蹣跚地走進便殿,向趙擴進諫:陛下,老臣冒死稟報。

  皇上趙擴第一次見他如此情形,寬慰道:

  老夫子平身,有什麽還要冒死的,有話就講嗎。

  老臣要彈劾韓侂胄。

  彈劾韓侂胄什麽呢?

  外戚韓侂胄竊取聖柄,公報私仇,乃奸臣所為,應及早罷免,編管他鄉。還有,皇上不可聽信近幸之言,未與宰執商議,更不可再出禦筆。

  皇上聽了,好長時間一言不發。

  見皇上沒吱聲,朱熹便接著講:

  陛下,自太祖以來,歷代先皇都對外戚敬而遠之,高官厚祿可以,但不予實權,更不讓他乾預朝政。可如今

  趙擴見他又要喋喋不休,長篇大論,便打斷他:

  好了,老夫子不要再講了,你的意思朕明白。你回去吧。

  依他對皇上的了解,這個事你說完了便了結了,他當場沒斥責你,就算給你這個當老師的最大薄面,不用再計較了。到了這一步,他根本掌控不了。

  右正言黃文叔見皇上連出禦筆,立即跳出來,擬寫奏疏,彈劾韓侂胄,還沒上交,即被劉建秀發覺,告知韓侂胄。

  於是禦筆再出:罷右正言黃文叔,出知平江府。

  而朱熹在便殿的彈奏,關禮很快讓人告知韓侂胄,二人私下一商量,決定請皇上看一出好戲。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