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南園夢華》第6章 鏟除秦檜之祠
  仂羯煺糯笠

  守母孝研讀經書

  你說到朱熹,我也說說這位老夫子。我以為,在處理唐嚴風化一案之中,他沒什麽大錯,隻是沒把握好分寸而已。老人家正義感忒強,想殺一儆百。不想,這嚴蕊油鹽不進,概不認帳,一下子弄巧成拙。

  哎,四弟,不是說,還有陳亮在挑唆嗎?

  陳亮陳同甫是小弟之師,我知道,他不是那樣的人,都是以訛傳訛,惡意誹謗。

  你是什麽時候拜陳同甫為師的,這是昨回事?

  此事說來話長,待會再趟唚恪;故竅人鄧抵燉戲蜃影傘

  說起晦庵先生,他也可以說是我的老師,我們都叫他夫子。他祖籍江南東路徐州府蕭縣,後來,全家南遷,搬至徽州府婺源縣城南街。建炎四年(1130年)秋,出生在南劍州尤溪縣城南,因城南有條名叫沈溪的河,乳名取曰沈郎,左眼角長有七顆黑痣,排列似北鬥,加之天資聰明,出口成章,民間傳說為文曲星下凡。

  十四歲時,夫子父親在上任途中,患病身亡。在太夫人撫養下長大,十八歲在建州中舉,第二年中第五甲第九十名,準敕賜同進士出身,次年,吏部銓試合格,從此走上仕途。四十余年來,夫子仕途一直不順,從未任過顯要之職,總是在任職、罷貶、請辭中度過。自然,也無顯赫的治績。

  然而,有一件事,值得大加褒揚。

  什麽事,小弟洗耳恭聽。

  也是他任浙東提舉的次年春,在金華永康,朱熹眼見黎民百姓衣衫襤褸,面呈菜色,稻谷幾近絕收,眾多鄉民因斷糧而逃荒流浪,可自己推行的荒政,朝廷支持乏力,地方官吏草率應付,土豪劣紳變相抵製,以致收效甚微。此情此景,他心中猶如鞭笞,隻得好言安慰鄉民。

  一日,朱熹領著隨從在城郊察看災情,忽然,不遠處傳來一陣鞭炮聲,朱熹頗為驚異,心想:值此災荒之年,民不聊生,人心惶惶,誰家還有心思操辦喜慶盛典?

  尋聲來到一座華麗堂皇的宗祠前,只見高簷朱瓦的大門上,書有“秦公忠獻之祠”六個大字。

  朱熹這才明白,此乃是奸臣秦檜的祠堂,就領著眾人大步踏入祠堂大門。

  祠堂之內祭祀儀式已經結束,眾鄉紳們正圍席而坐,等待開筵歡宴。為首的族長見眾人簇擁一位官員前來,連忙上前迎接讓座。

  朱熹坐定之後,氣呼呼地問:“本官特來請教族長,今日是何盛典?”

  族長滿臉堆笑說:“今日乃先祖誕辰之日,小人受族人之托……”

  朱熹打斷族長的話,厲聲問道:“請告知令祖名諱,有何功德受此享祀!”

  族長高聲說道:“先祖秦檜,位居宰輔十九載,功在社稷,賜爵申王,諡曰忠獻。”

  朱熹拍案而起,疾聲問道:“請問本朝紹興之初,首倡和議誤國者何人?紹興十一年,嶽武穆慘死風波亭,又是遭何人陷害?”

  族長和赴宴鄉紳們面面相覷,不敢作聲。朱熹盛怒未平,義正辭嚴:“令祖欺君誤國,畏金如虎,陷害忠良,排除異已,竟然號稱忠獻,那麽,本官請問,他秦老賊忠在何處?所獻何物?”

  族長這才誠惶誠恐地答道:“大人息怒,本族乃檜公遠房分支,檜公所為,後輩小人也所知無多,更無乾系。”

  朱熹鄙夷地掃了他一眼,“秦老賊生前竊居相位,死後配享廟祀,黑白顛倒,天理難容!本官將上奏皇上,

奪去其爵位和封號,還嶽將軍一個公道。今日,汝等在荒歉連年之際,不但未放糧賑災,尚在這此歡謔恣樂,花天酒地,實屬有違法度,爾等知罪否?”  族長和鄉紳們慌忙請罪,吩咐撤去宴席供品,並把秦檜的畫像和香爐也撤了下來。

  朱熹氣洶洶地走出祠堂,忽又轉身怒視秦檜祠,憤慨地說:“永嘉乃禮義之地,若還容秦檜祠堂長留於此,何以為訓?不盡快毀之,何以平天下百姓之憤!”

  當晚,朱熹寫了一封《除秦檜祠移文》給永嘉縣令,令其明日即將秦檜祠夷為平地。

  永嘉知縣早懷拆秦檜祠之心,隻是畏於此地秦檜家族人數甚眾,一直不敢動手。現有朱熹移文,第二天天一亮,他就帶著眾衙役,放火燒掉秦檜的畫像和牌位,推倒祠堂。頃刻間,顯赫一時的秦檜祠成為瓦礫廢墟。

  待到賑糧運抵永嘉縣各賑濟場後,眾鄉民不再出外逃荒,朱熹才放心地離開了永嘉縣。

  聽罷,范祖亮伸出大姆指:“朱老夫子此事做得好,大快人心,應該點讚。”

  范祖亮又問:三哥,關於夫子的事,民間流傳不少。你聽說過朱熹與胡麗娘的故事嗎?

  知道一些,你聽說的是什麽內容,說來聽聽。

  朱熹在建陽為母守孝,住在寒泉精舍,這裡奇峰秀水,丹岩翠壁,一道道瀑布從天遊峰上“嘩嘩嘩”地流瀉下來,像一片片雪花撤落在泉水裡。山坡上長滿叢叢青青的岩茶,山風吹來,清香撲鼻。清隱岩下有個不大的石洞,酷熱盛夏,在此納涼,十分暢快。朱熹在寒泉精舍專心做他的學問,餓了吃一塊冷地瓜;渴了喝一杯濃茶;冷了跺跺腳取暖;困了舀一瓢泉水洗臉提神,經常熬到深夜。

  日落月起,花開花謝。朱熹獨居深山,冬去了,春天又來了,月缺了,十五又圓了。在孤蝕寂寞時,更加懷念起早逝的妻子,把盞對著明月, 借酒來澆愁。

  一天黃昏,日頭剛落山,朱熹正對著滿天的晚霞吟詩作賦,忽然聽到門外傳來“先生,先生”的呼喚聲,忙出門一看,但見岩洞外的獨木橋上,站著一位美麗女子,正笑吟吟地朝這邊走來,那女子一步一顫的,震得獨木橋吱扭吱扭地響;忽然,朱熹看那女子腳下一滑,差點兒絆倒,就急忙上前,扶著她從橋上走了下來。

  “你是何人,家住哪裡,為何來到此地?”

  “我姓胡,名叫麗娘,家住在五曲河對面。因仰慕先生的才學,特來拜夫子為師,請受學生一拜。”麗娘望著朱熹,一邊說著,一邊就向他施禮參拜。

  停,停,不用再講了,這些與我聽說的大同小異。純屬一派胡言,是有人存心編造,用來貶低夫子的。誰都知道,在服喪期間,禁忌很多,比如不走親訪友,不集會,不濃妝豔抹,不飲酒作樂,夫子是道德大家,怎麽可能與其他妙齡女子同處一室,更何況,他還有如蔡紀同等弟子在側。

  也不一定是有人想抵毀夫子,可能是民眾對夫子癡心治學的一種理解吧。

  此話怎講?

  你想,普通民眾的生活無非是吃得飽穿得暖,之後,就是玩樂和享受。他們對夫子遠離人群,在荒山野嶺抱著故紙堆,焚膏繼晷,埋頭苦讀,根本理解不了,一定認為,有什麽吸引著他這麽做,對於一個孤寡的中年男人來說,最能吸引的莫過於美若天仙的女子,而能在荒涼之地陪伴的,定不是凡人,於是,就假托一個傳說來為夫子紅袖添香。

  這麽講,也有幾分道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