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我與民國有個約會》第68章 實施登陸作戰
  不出淺野正二所料,蔣介石雖任命馮玉祥為司令長官,可骨子裡對其並不信任,故用心腹乾將顧祝同副之,並特意交待屬下‘以顧副長官之命令為命令’,這樣一來馮玉祥的司令長官不過是個空架子,什麽事也管不了。這當然會引起馮的不滿。

  “他媽的!老子一心想打東晁鬼子,可老蔣總是托我的後退,真是窩囊!”馮玉祥邊走邊對副官張翰抱怨著。雖然他是個粗俗的舊軍閥,可也算是個愛國的將領。

  張翰勸慰到:“總司令您別氣,蔣委員長可能有他的想法,並不是針對你一個人。”

  “哼!不要老子管老子就不管,我就專門去打鬼子算了!”他倒也想得開,故歷史上對此人的評價是功大於過的。

  而此時的東晁軍隊指揮部內,幾個高級軍官正在籌劃著。

  “諸位!我建議立刻向統帥部要求再次增兵,否則‘三個月解決亞國事變’這句話將成為一句空話和笑柄,你們意下如何?”淺野正二正向眾人征詢。

  “我們同意淺野大佐的建議!”眾人都表示讚同。

  東亞兩國都增兵後,雙方在滬城的鏖戰更趨激烈了。

  蔣介石獲悉國聯要在11月初在日內瓦開會,屆時將接受亞國控訴。

  因此,為了獲取國際輿論的同情與支持,他準備留下少部兵力堅守蘇州河以北地區,直至會議召開。

  也就是說,這支留守部隊的作用不過是打一打做個樣子給外國人看,並無多大軍事上的意義。

  ……

   10月23日,東晁軍隊以重兵直趨真太公路,威逼大場左翼。

  劉行方面東晁軍隊,渡過蕰藻浜後攻向大場以西塔河橋,我軍第18師朱耀華、第26師劉雨卿、第67師黃維等部經過艱苦抗擊,阻住東晁軍隊的攻勢。

  此時,亞國軍隊從大場東面,經大場、市中心向東北而成一半圓形陣線,繞於江灣以北。

  廟行、大場位置突出,遂成東晁軍隊眼中釘,東晁軍隊調集各種火炮、飛機集中猛烈轟擊,方圓數裡,幾為焦土。

  東晁軍隊接著又以40余輛戰車為前導,掩護步兵奪佔胡家橋、塔河橋、走馬塘等處陣地。

  守軍為保存實力向南翼轉移,大場失守。

  大場丟失全線撼動,塞克特防線實際上已被突破。

  第三戰區隻得作出放棄北站--江灣陣地之舉。

  中央軍部隊撤退到蘇州河南岸,左翼軍也奉命轉移,至10月28日,亞國軍隊退入瀏河、沈家橋、朝王廟、徐家行、廣福、陳家行、江橋、北新涇至梵王渡一線的第二期既設防禦陣地,新防線長達35公裡。

  淞滬會戰進入10月底和11月初,亞國軍隊雖處於被動地位,一再後撤,但仍控制滬城,這無疑是與東晁當初的判斷和盤算背道而馳的。

  東晁統帥部決定將戰略重點轉向華中、華東。為此,決定成立華中方面軍。

  東晁軍隊統帥部還於10月20日下令從華北和國內抽調第6、第18、第114師團,國崎支隊(第5師團第9旅團),獨立山炮第2團,野戰重炮第6旅,第1、第2後備步兵團等部隊共約12萬人,組成第10軍,由柳川平助中將擔任司令官,準備實施登陸作戰以打開局面。

  同時命將在華北的中島今朝吾第16師團轉隸上海派遣軍序列,淞滬前線日軍兵力至此增至27萬人。其中包括陸軍9個師團另2個旅團、海軍第3和第4艦隊主力及空軍力量。

  就在敵人大舉調兵遣將、即將大兵壓境之際,蔣介石卻又深陷於列強干涉製止東晁侵略的希望中,並宣布撤銷撤退命令,各部隊堅守原先陣地。

  短短時間內命令兩次反覆,使得亞國守軍士氣大受影響,隊伍秩序開始出現混亂。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