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陽光下的德意志》第158章 當北京遇上柏林 11
  七月一開始,德國最主要的三大報紙《柏林晨郵報》、《柏林日報》、《柏林地方通訊報》,開始陸陸續續登載了一些,在普通德國人看來很有些奇怪的文章,這些奇怪的文章主要談及東西方文化的衝突,以及德國在東西方經濟、文化、軍事和政治交流中,所應起到的作用。

  特別是最近,剛剛在德國興起的三個份廉價報紙,《世界報》、《明鏡》與《圖片報》,則是更加熱烈和直接的討論起,在德清關系和德日關系中,德國所應起到的作用,並且結合東亞可能的外交走勢,直接在德國引發了,對德國整體外交安全政策的大討論。

  事實上,只有極少數的人才明白,這三份最近剛剛興起的廉價報紙,與太子宮,尤其是與維多利亞皇儲妃基金會的隱秘關系。三份報紙的創立,實際上是喬伊在四月獲得巨額資助後,歷時近兩個月,通過多個信托基金和一連串的托管、代持等等方式建立的。

  這三份報紙創立之初,喬伊就賦予了它們明確的定位,《世界報》注重信息來源的廣泛和文字的簡練,關注國際新聞,強調專業性和權威性,主要面對德國國內的上層精英,報紙風格偏右傾、保守,注重對德國皇室和政府的權威報道。

  甚至於在喬伊的鼓動下,德國新興資產階級的資本家們,以《世界報》為根據地和大本營,著力宣揚資產階級的思想和道德觀念,這其中不可避免的也夾雜著大量,對德國新教觀點的宣傳。

  與喬伊前世的《世界報》辦報宗旨如出一轍。

  至於《明鏡》,則偏重於對社會現象、政府政策和德國普通人的民生問題的關切。文字通俗易懂且筆鋒犀利,敢問、敢說、敢質疑是《明鏡》的鮮明特點,報紙風格明顯的左傾、強調社會變革,一經推出就受到德國廣大普通民眾的喜愛和支持。

  因為巜明鏡》的這些辦報特點,吸引了一大批社會民主主義者的投稿。尤其是馬赫教授與他的支持者們在《明鏡》上開辟的專欄,通過對社會民主主義的再解讀,讓很多德國中低層人士認識到,原來通過社會變革,而非革命,也能獲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圖片報》一如喬伊的前世風格,最擅長於爆料、八卦和獵奇,如果說前兩份報紙是大雅,那麽《圖片報》就是徹底的大俗,俗不可耐的俗。

  但是這份俗,卻抓住了人性中的,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而且《圖片報》最大的特點就是做到了有圖有真相,照片與圖示的比例大於文字的比例,說是報紙其實更像是畫刊,與報紙的名字一樣名符其實。

  《圖片報》在政治上可不講什麽左右,講究的是庸俗立場,對待一切事物都從庸俗經濟學、庸俗政治學的角度出發,完全是一幅為城市裡的小市民,底層公務人員,小白領們服務代言的架勢。

  與當前柏林三大主流報紙偏重學術,偏重理論不同,喬伊暗中支持的這三家報紙,則更加注重在事實的基礎上,聯系歐洲與德國的實際情況。

  通俗的說,就是一切都從實用主義與機會主義的角度出發,都用是否對德國人民有利為標準,來評價任何一項由德國政府和國會頒發的政策、方針和行動。

  比如《世界報》對德清關系的切入點,就是從俾斯麥大人的大陸聯盟外交學說和大陸均勢理論出發,提出了世界不僅僅是五球(歐洲五強),而應該是七球,除了歐洲五強以外,還應該加上美國與亞洲一強。

  並且得出結論,

德國外交應該放眼世界,不能局限於歐洲一地,應將德國人的大陸聯盟發展成世界聯盟,俾斯麥宰相大人非但要五球玩的好,更要七球在手不落地。  德國與列強之間的競爭,應該是國與國之間利益爭奪,尤其是關乎於德國發展的經濟利益,更要著眼於全球。

  在相互之間的競爭方式上,《世界報》提出了和平競爭,公平競爭,用德國製造和德國人永不放棄的鐵血精神,去廣交好友,並且直接在報紙上喊出了,德國外交應該秉承新教的世人平等原則,應該無論國家大小強弱,德國外交都要一視同仁。

  在德清關系上,《世界報》提出了一個新命題,在有利於德國民眾的福祉面前,政府的外交身段是否應該變得更加柔軟,如果只需要一句“對不起”,就能換來德國工業的巨額訂單和德國人的就業,那麽政府對他國政府說對不起,這麽做是否有損顏面?

  在亞洲一強的選擇上,《世界報》倒是沒有給出具體的國家名稱,反而是詳細又詳細的介紹了清國同治中興的洋務運動,與日本正在進行的明治維新。清日兩國之中,到底誰是那一強的思考留給了讀者們。

  在《世界報》多日的連載中,有讀者直接來信詢問,為什麽亞洲只能一強,而不能二強並立?

  對於如此刁鑽的問題,也讓用化名為《世界報》捉刀的喬伊大感棘手,亞洲是否能兩強並立呢,這的確是個好問題。

  《明鏡》對德清關系的評論,則是站在德國社會產業工人的角度,《明鏡》的一連串文章,直接代表工人階層的利益提出問題,如果德國政府獲得了清國的巨額訂單,那麽這些政府訂單應該由那些地方的,那些工廠來生產?工人的工資、福利待遇將如何?

  甚至《明鏡》在報紙上直言,目前某些德國工廠的工資與福利待遇過低,而且對工人沒有基本的勞動保護,這些血汗工廠就不應該獲得政府訂單。

  這種貼合工人實際,為工人工作待遇和工作環境呐喊的作法,一下子就在工人階層中獲得了極大的好感,使《明鏡》一舉超越眾多社會民主黨同情者的報紙,成為工人階層最喜愛的報紙。

  在德國外交問題上,《明鏡》的步子邁的更大,聲稱按照基督教救世原則,德國外交應該以人本為主,同情弱小,做為一個新興的歐洲強國,應該摒棄那套毫無騎士正義感的,單純炫耀武力的傳統外交方式,希望德國的外交基於維護世界和平,以及公理與正義。

  在對清道歉上,《明鏡》的編者按聲稱,做為歐洲新文明的代表,可以為歐洲傳統勢力對東方文明造成的傷害道歉。

  敢說敢言的《明鏡》成功的將歐美那些倡導人本、人文主義思想者的目光,從英國倫敦吸引到了德國柏林。在國際上,柏林大有成為歐洲新思想中心的架勢。

  在國內,在德國的帝國聯邦議會中,很多政治人物敏感的意識到《明鏡》的價值,紛紛開始在《明鏡》上撰文,要求政府在綜合考慮德國各地工廠實際狀況的基礎上,結合工人的呼聲,將這些政府訂單放到那些對待工人優渥的工廠去。

  必須承認這些政治人物的投機行為,立刻受到了德國產業工人階層的擁護,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數位政治人物憑借這輪政治投機,獲得了帝國聯邦議會的坐席。

  腓特烈皇儲也借著《明鏡》的這番輿論宣傳,順勢發表了經濟部的聲明,宣布所有的來自於德國政府的訂單,都將優先考察德國工廠的社會福利,只有那些社會福利達標的工廠,被錄入政府采購目錄的企業,才能獲得巨額的政府訂單,而且政府還要每個季度去這些企業做社會責任審核。

  在巨額的政府訂單和巨額利潤面前,企業家的整改動力是驚人的,德國鋼鐵業巨頭、化學業巨頭、製造業巨頭、電氣業巨頭們,紛紛發表聲明,列出改進的時間表,以響應腓特烈皇儲和德國政府的號召。

  《明鏡》的這種注重調查,以嚴肅的社會問題為主要內容,敢於直擊社會弊端的報紙風格,在德國國內迅速的引起巨大的反響,在這種反響中,腓特烈皇儲親自拜訪了《明鏡》在柏林的總編輯部,直接稱讚《明鏡》為“德意志的自由民主的堡壘”。

  庸俗的《圖片報》,切入點依然的是那麽庸俗,甚至連一番簡單的清國風土人情都不介紹,而是很直接的在報紙上用圖片的形式,把德清兩國之間可能的存在貿易領域,直接列了出來,裡裡外外充滿了銅臭味。

  按照《圖片報》所做的人口統計,清國人口將近4億,如果這4億人需求德國的工業產品,也就意味德國4600萬人口,每人德國人要服務八個清國人.....目前已知的德清之間的貿易訂單就將近8000萬馬克,而未公布的訂單據說要上億....

  《圖片報》的編輯們在報紙上不無誇張的說道,來自他們可靠的小道消息,德清兩國之間的貿易可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一個兩國間的長期貿易協定。

  《圖片報》不無得意的認為,從1879年夏天開始,德國國內很可能出現用工荒,德國的失業率將創記錄的低於1%!工業產值也將是德意志帝國建立以來,最高的一年。

  當然,在最後的社論中,《圖片報》將這一切歸功於威廉一世的英明領導,腓特烈皇儲的天才般的智慧,以及“和平宰相”俾斯麥大人努力工作,言辭之肉麻,那怕臉皮厚如喬伊的人,也覺得難以承受。

  德國國內,在左中右,高雅與庸俗的媒體轟炸下,到是全國上下統一了認識,只要是對德意志人有益的事,賠禮道歉就賠禮道歉!

  但是其他歐洲列強卻不這麽認為,一場關乎於西方文明在落後的東方文明前,如何確定自己地位的輿論與外交戰鬥,即將打響。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