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陽光下的德意志》第204章 聖誕 10
  Ps.感謝書友藍染0惣0右介、JiangXN、開心雄軍、書友20180223182103577、s雲動八方的打賞,謝謝你們的支持。

   1879年12月25日上午十時,當法國哈瓦斯通訊社的爆炸性新聞通稿,依照“三邊四社協定”的要求,出現在路透社與沃爾夫社總編桌面上的時候。

  幾乎沒人敢相信,一支俄羅斯艦隊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突然跨越丹麥衝出了波羅的海,就在英國人眼皮子底下強行穿越英吉利海峽,順利到達法國的布萊斯特港。

  雖然對現實存疑,但是路透社與沃爾夫社的編輯們還是出於理智,相信哈瓦斯通信社同行們的職業操守,隻比巴黎街頭的號外晚了兩個小時後,英文與德文的新號外就開始在倫敦與柏林午後的街頭飛舞。

  沃爾夫社還算秉承著德國人一向的嚴謹作風,號外的標題僅僅是“俄羅斯帝國海軍出現在法國布萊斯特”,在突發新聞下面的社論中,用大量篇幅著重討論了法俄聯盟的可能性,以及這種可能性給德國帶來的危害。

  路透社的號外與社論則更加直接,也更加激烈,直接用上了“法俄海軍聯手挑戰大英帝國海權”,這個令人震撼的號外標題,激烈標題帶來的嚴重感,讓倫敦的讀者也更加願意掏腰包關注此事。

  事實上,如果看到哈瓦斯通信社在巴黎街頭散發的號外,沃爾夫社會覺得自己的新聞報道過於理性,平淡的像杯水,而路透社會覺自己的新聞標題,比一隻小奶貓的嘶吼還要無力。

  “舊王已死,新王當立-世界將由法俄決定!”

  “日不落骸骨上的新秩序!”

  “法國要向英德說不!”

  法國人的標題一個比一個,更奪人眼球。

  在突發性事件的面前,新聞界往往比外交領域的專業人士們更快一步,直到下午三時,倫敦白廳與柏林威廉大街前,忽然間湧來了大批穿著各式節日服裝的外交官們,急匆匆的撞到一起,隨後各式的詢問與命令,通過電報如雪花般的在英、德、法、俄與丹麥之間飛舞。

  與新聞記者們一樣,英德外交官們也希望更快更準確的搞清楚這件事情的原委,因為唐寧街十號、舒倫堡乃至白金漢宮與夏洛騰堡宮裡的大人物們,都在焦急的等待著。

  而愛麗舍宮、奧塞碼頭和協和廣場的大佬們,與整個法國的民眾一起陷入了比聖誕節更為瘋狂的歡樂氣氛中,香榭麗舍大街上出現了久違的,充滿歡樂、自信和驕傲的愛國遊行者。

  呼喊著“偉大的法蘭西萬歲!”口號的人群裡,自然少不了瑪麗安娜的形象,既有穿戴著整整齊齊代表共和派的瑪麗安娜,也有坦胸露乳代表革命派的瑪麗安娜,如果是在往常,扛著兩種不同穿著瑪麗安娜的人群相遇,必定會互相高聲咒罵,至少也是互相吐口水。

  還好今天,至少是今天,得到法俄聯盟消息從巴黎各處趕來的法國人,如潮水般興奮的穿越凱旋門,沿著香榭麗舍大街,朝著愛麗舍宮的方向,擁擠著奮力的推進,隻為向法國總統高喊一聲“自由偉大的法蘭西萬歲!”

  被昵稱為奧塞碼頭的法國外交部,甚至打破了聖誕日不工作的傳統,傍晚六時許,面對著擁擠在外交部大樓前的法國記者們,破例的發表了一份內容簡單,但措辭強硬的聖誕外交聲明。

  “就在今天(1879年12月25日),俄羅斯帝國海軍波羅的海先遣艦隊的4艘軍艦,

順利的造訪了法國位於布雷斯特港的海軍基地,這次訪問是法俄之間,在未來一系列軍事合作的開始。”  “法俄兩國的軍事合作,完全基於自願與平等的原則,也是兩國共同利益的所在。”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法俄兩國的聯盟將是世界秩序的決定性力量。”

  這份簡短的外交聲明,無疑是在已經沸騰的英德油鍋裡潑進了一大碗的水。

  原本白廳的外交人員為塞西爾外相準備了一份,立場與措辭都相當溫和的外交聲明,認為英吉利海峽也好,丹麥的海峽也罷,英國政府都認為它們都屬於國際水域,俄羅斯人理應享受自由航行權,英國政府對帝俄海軍訪問法國軍港持完全開放的態度。

  一得到法國外交部的聖誕聲明後,駐巴黎的英國外交官絲毫不敢怠慢,立刻將這份聲明電傳回倫敦,收到聲明的白廳官員們則第一時間把它交給了,正準備奔赴白金漢郡比肯斯菲爾德,拜見迪斯雷利首相的塞西爾外相手上,馬車上看完這份法國人的強硬聲明,外相大人默默地將手中的英國外交部聲明的草稿,撕成了兩半。

  以強硬迎接強硬,英國民眾可不會接受一個軟弱的政府,尤其是在選戰前的最後時刻。

  威廉大街76號的德國外交部,就在威廉大街73號的舒倫堡隔壁,俾斯麥老宰相自從擔任帝國宰相一職後,不管任何假期都未曾再離開過柏林,因此國務卿布洛伯爵可不需要像塞西爾外相那樣,跑大老遠的路向政府最高首腦去匯報。

  因此,在法國做出官方聲明後,25日晚7時許,德國外交部成為第一個表態的列強。

  “德意志帝國政府關注到了法國政府的最新聲明,首先,我們對法俄之間的軍事合作持開放性態度,但對於這種軍事合作的潛在風險必須提出警告,任何強國之間的軍事合作都將加劇歐洲國家間的軍備競賽,都有潛在的戰爭風險。”

  言下之意,法俄軍事合作是你們的自由,但是發動戰爭也是德意志的自由。

  “其次,丹麥海峽的自由航行權應被各個締約方所尊重,任何違背與無法執行《哥本哈根條約》內容的行為,無疑都是在撕毀條約,做為《哥本哈根條約》的主要締約方,德意志帝國有義務維護《哥本哈根條約》的完整性,因此將責成帝國皇家海軍加強在丹麥海峽的巡航,以杜絕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

  言下之意,帝俄海軍悄無聲息的穿越丹麥海峽,大部分責任在於丹麥王國無法執行《哥本哈根條約》,因此德國海軍將擔負起維護條約執行力的責任,不管丹麥王國是否同意,你的海峽控制權我接手了。

  “最後,基於軍事合作前提下的歐洲國家間同盟,都是對歐洲安全的巨大挑戰,都將被視作對德意志帝國利益的巨大損害,德意志帝國支持現有的歐洲國家間力量平衡,反對任何同盟改變現有世界秩序的做法。”

  言下之意,我的立場是支持大英帝國的,倫敦的朋友們,是不是趕緊協調下大家的立場。

  上述這份簡短,並以戰爭相威脅的外交聲明,事實上是25日下午,威廉一世與、腓特烈皇儲與俾斯麥宰相在夏洛騰堡宮內緊急磋商的結果。

  對於羅曼諾夫家族在貪婪的驅動下與法國靠近,德國最高層早就已經預見到了今天的結果。

  政治上,從今年上半年,俄國人接二連三的從法國人手中敲詐成功後,只要法國人願意做冤大頭,願意通過送錢結束自己在國際上的政治孤立狀態,俄國人繼續貪財如命,那麽法俄兩國之間走近是必然結果。

  經濟上,法國的信貸資本家需要可供投資的信貸市場,放眼整個歐洲,法國眼中最有投資潛力的國家,無論是人口、土地、資源,還是市場,首推俄羅斯,也只有俄羅斯。

  平心而論,如果從後世的資本流通收益性和安全性來說,其實很多國家要比選擇俄羅斯更好,比如大西洋彼岸的美國,法國的鄰居英國與德國,甚至奧匈帝國的機會都在俄國之上。

  但這是十九世紀,是一個資本追求自身勢力范圍,對勢力范圍要有最大獨佔性的時代。

  資本追逐的目的不同,還要從金本位開始說起。

  十九世紀初英國確定金本位製以後,憑借自己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中心的地位,表面上讓世界間貨幣結算只能通過黃金、金幣和金塊,但實際上卻是英鎊在執行國際貨幣的職能,國際貿易與國際信貸基本都是用英鎊來結算,使倫敦成為金本位時代的世界金融中心。

  做為世界金融中心的一大特點,就是許多國家需要在倫敦開設英鎊帳戶,再通過購入英鎊賣出本國黃金,用英鎊做為國際貿易的結算貨幣,使英鎊成為本國事實上的黃金儲備。

  信貸業與銀行業發達極度的法國人,怎麽會不明白做為金融業中心倫敦,僅僅依靠簡單的流水和拆借就能賺的盆滿缽滿,1873之後,在德國以及美國(不純潔的金本位)加入金本位制度後,法國人對倫敦的地位愈發眼紅。

  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奉行的古典金本位制度,有個巨大的特點,被稱為中心+外圍模式,既是在英、法、德、美這四個金本位的中心國家之外,還有圍繞它們做中心,執行銀本位,甚至是紙本位的外圍國家,比如俄羅斯、奧匈、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清國、日本、墨西哥等等。

  這些外圍國家中,例如西班牙、葡萄牙、希臘以及英國殖民地,這些執行銀本位或者複本位國家是以英國為中心,墨西哥、秘魯、哥倫比亞等國家則以美國為中心,奧匈帝國以德國為中心。

  而法國這個金本位中心的國家,除了一眾自己的殖民地外,基本沒有那個國家在圍繞著它。

  歐美國家執行金本位制度,對於依附於它的國家和殖民地而言,其實就是一種變相的經濟剝削,掌控世界近70%的黃金上述四國,通過強製低估殖民地與其他國家的經濟水平,低價購入原材料,高價賣出商品,從中賺取巨大的利潤。

  這也是上述四強拚命追求殖民地,追求勢力范圍的根本動力。

  1879年的世界版圖上,還未被純粹納入英、法、德、美四國金本位勢力范圍的國家,也就是三個巨大的帝國,沙俄、清國和奧斯曼土耳其,拉攏、佔領上述三國,也就成為法國巴黎與英國倫敦爭奪世界金融中心的主戰場。

  至於軍事上,拉攏沙俄,對於法國減輕來自德國軍事壓力的意義不言而喻。

  縱觀上面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條件,法俄聯盟似乎就是童話裡的天作之合,然而現實終究不是童話。用喬伊在某次與父親和俾斯麥宰相的談話來說,沙俄對於法國,無論是經濟上、政治上還是軍事上,就是一塊塗滿了蜂蜜的毒藥。

  從經濟上看,沙俄對外出口以原材料為主,而且俄羅斯的原材料又不是不可替代的,極易受到英、法殖民地和美國原材料價格的衝擊,國際市場上基本賣不出什麽好價錢,目前唯一能盈利的原材料還是出口給德國的糧食。

  英法有大量的殖民地,不可能放著殖民地廉價的原材料不用,而去采購俄羅斯的鐵礦、煤礦、木材和糧食,至於美國這個受到上帝垂青的自然資源大國就更不用說了,所以沙俄的原材料產品,最終還是要跟工業大國德國做生意,至多再加上一個奧地利。

  一個賣原材料的,還是不能壟斷原材料市場的,那怕法國人貸款再多,也解決不了沙俄在對外貿易上受製於人的窘境,原料賣的越多,越容易受到采購方的壓價,尤其是德國也開始進行海外殖民地開拓的時候。

  外貿是羅曼諾夫家族的毒藥,而沙俄的國內經濟更是毒藥中的毒藥。

  雖說也效法普魯士農奴製改革,廢除了本國的農奴制度,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德俄兩國卻南轅北轍,簡單的說,普魯士的農奴改革是真心將農奴變成自由民,政府給農奴無息貸款用以贖買自由,並且要求普魯士貴族將農奴的贖買金只能用於工廠與城市建設,用工廠和城市收容自由民。

  德意志的農奴改革,可以說是普魯士自由主義貴族們,自上至下對社會改造的成功典范。

  而沙俄的農奴改造,不過是貴族變相的剝奪農奴們的財產和侵佔更多的土地,順便再把帝國補貼給農奴們的低息貸款塞進自己腰包的手段,同時又把大量失地的農民隨意的拋向沙俄那些少的可憐的城市和工業。

  有了充足人力的俄國資本家,又開始全力壓榨俄國工人的勞動,工廠也開足馬力生產商品,可僅能維持溫飽工人卻無力購買資本家們生產出來的商品,商品滯銷,典型的通脹式的經濟危機,立刻就在沙俄出現了。

  沙俄有經濟危機,歐洲各國也同樣就經濟危機,原材料或許有人願意買,但誰又願意購買沙俄,你那些粗製濫造的工業品呢?

  為了解決這些不被歐洲人瞧得上的沙俄工業品,同時解決農奴改革後大量無所事事的自由民,沙俄就只有通過戰爭的方式,把目光放在近東、中東和遠東地區,通過吞並他國領土,來保證自己排他式貿易方式。

  沒錯,俄國人生產的東西是最差的,但現在偉大的沙皇是你們新的統治者了,所以再差你也要用國貨,不用國貨就是不愛俄羅斯,不愛就殺頭。

  生與死,俄羅斯帝國產品的完美銷售策略。

  所以沙俄就像一頭貪婪的熊,不停的吞噬著與自己比鄰的土地,妄圖用廣袤的土地來保證帝國經濟的運轉。

  可是隨著領土的不斷擴張,沙俄必然會與他國爆發戰爭,必然就掉進了“輸了要命,贏了也要命”的怪圈,例如最近的第十次俄土戰爭,雖說沙俄勝利了,但也因此背上了60多億盧布的巨額政府債務。

  巨額政府債務立刻引爆了紙盧比的貨幣信用危機,1879-1881年的俄羅斯經濟水平,基本上跌回1849年的水平,低迷的經濟形勢和大量的無業人口,這是歷史上亞歷山大二世被刺殺的主因。

  為了解決這種怎麽玩都要死的經濟問題,沙俄決定在強力的極權體制的庇護下,采取一種更加極端的貨幣政策,來死中求生。

  世界歷史上,罕見的四種不同貨幣形式共存的局面,出現在了俄羅斯帝國中。

  金本位制度下,國際貿易的結算依賴於各國貨幣的含金量,所以沙俄為了對外貿易專門鑄造了帝俄金幣(因別利安)和銀幣(戈比),俄國采用了金銀複本位的模式做國際貿易,這兩種金屬貨幣僅能用於外貿,絕不準用於俄國國內流通。

  俄羅斯國內,唯一準許流通的貨幣只能是紙盧布,也就是紙本位制度。

  在用於外貿的帝俄金銀幣與國內流通的紙盧布之間,則是用於兩者互相兌換的信用券,關於信用券的作用,最通俗的經濟術語來說解釋,就叫做外匯管制與強製結匯。

  用俄國人出口糧食為例來解釋下,假設德國商人隻願意用100馬克購買一噸俄國小麥,按照匯率100馬克折合45帝俄金幣,可是沙俄糧商的成本達到了550紙盧布,要賣到600紙盧布,也就是折合60帝俄金幣才能賺錢。

  按道理這個虧錢的生意明顯做不成,但德國人的馬克可是沙俄急需的外匯,所以沙俄當局必須促成這個生意的完成,具體的做法就是,德國人將100馬克交給沙俄政府然後拿走糧食,而政府再將價值60帝俄金幣的信用券給糧食商人,糧食商人拿著信用券去指定的銀行換出600紙盧布。

  這樣一來,外國商人願意跟沙俄做生意,沙俄又有了外匯儲備,糧食商人也賺到了錢,大家皆大歡喜。

  至於是誰虧了...那就要你猜猜看。

  這種非金本位的複雜貨幣體系,如果能順利的持續二十或三十年,在積累了大量的外匯(黃金)後,將會使沙俄順利的進入金本位貨幣制度之下。

  歷史上的1895年,沙俄也正是憑借運用這套貨幣體系的成功,才開始推行真正的金本位制度。

  但用這種方式進入金本位製,卻始終有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害怕戰爭,尤其是害怕全面戰爭,如果參與到一場全國舉債性質的大型戰爭中去,還導致本國領土被佔領,那麽這個貨幣體系就會立刻煙消雲散,順帶亡國。

  歷史上的俄羅斯帝國在一戰的滅亡,這套貨幣體系就是經濟崩潰的罪魁禍首。

  而喬伊今世的俄羅斯,一邊執行著這個致命的貨幣政策,一邊還敢聯合法國挑釁英德,在喬伊看來,不過是拖著法國一起下地獄的節奏。

  如果說與法國聯合,在經濟上是顆隱形的炸彈,那麽在政治上,沙俄就坐在一個被點燃的火藥桶上。

  歷史上,無論那個家族做為沙皇統治俄羅斯, 都依賴強力的極權政治,依靠少數貴族掌握全俄羅斯的土地、財富和知識來統治俄羅斯愚昧的農奴們,當沙俄對內殘暴對外也殘暴的時期,基本上屬於沙俄擴張的黃金時期。

  當整個歐洲處於農業生產時期,俄羅斯可以用這套極權辦法震懾歐洲,但在學習英、法、德、美進入工業化後,這套建立在全體農奴是文盲上統治架構,就遭遇到了巨大的挑戰。

  工業化需要有知識受教育的製造工人,一個文盲農奴可做不成合格的製造工人,要讓文盲變成合格的製造工人,就需要受教育,受教育就會有思想,有思想就會.....有麻煩。

  農業時代的農奴們稱呼沙皇為“爸爸”,無論爸爸說什麽農奴們都會一呼百應,因為農奴們一輩子就知道聖彼得堡和莫斯科的爸爸。

  而現在接受教育了,知道有倫敦,巴黎和柏林,還有盧梭,孟德斯鳩,狄德羅,康德,霍布斯....當然,偉大的導師也必不可少。

  自然而然,社會變革就無法避免。

  原本按照莫斯科貴族中有識之士的建議,為了維護羅曼諾夫家族的統治,沙俄應該重回保守主義年代,重塑古代俄羅斯精神,完全杜絕歐洲社會主義,尤其是法國共和主義思潮的侵襲。

  而現在羅曼諾夫家族主動接受法國的貸款,並與法國聯盟,無疑是讓沙俄內部的野心家們有了獲得新思想的機會,流氓有文化,神仙擋不住,更何況沙皇還不是神。

  擋不住的結局就是,無數的暗殺在等待著現任與未來的沙皇們。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