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8月16日,這天正是第11屆奧運會的閉幕日,作為東道主,總統埃裡克在閉幕式上發表了熱情洋益的講話,然後因為戰事迫在眉睫,他沒有留下來觀看閉幕演出便迅速離開了。
繁華的柏林異常熱鬧,體育賽事結束後,全球各地的拉拉隊和體育迷們仍然意猶未盡,打算繼續留在柏林觀光旅遊。
遊客多了,柏林的治安也就變得複雜了許多,司法部長奧巴登·馮·霍爾維格隻好請埃裡克出面,讓克盧格的國民警衛隊共同參與治安管理。
霍爾維格剛剛離開總統辦公室,外交部長牛賴特便風塵仆仆地找來了。還沒等埃裡克開口說話,平時沉穩的牛賴特便進門便大叫大嚷地說有一個好消息要匯報。
芬蘭已經在赫爾辛基正式簽署了與德國組成緊密的德芬軍事同盟,並同時加入歐盟。
“這是個好消息!我的外長閣下。辛苦了,請坐吧,我這裡有的是葡萄酒,為了向你表示慶賀,我們乾一杯如何?”埃裡克舉起手上的酒瓶晃了晃。
“太好了,尊敬的總統先生。本人非常樂意,喔,可以加冰嗎?”牛賴特可是德國出了名的品酒高手,他當然知道總統府有的是好酒。
“當然,如果你喜歡這樣的話。哦,我忘了你可是德國的美酒品嘗專家。”埃裡克笑了笑說。
歐盟在當時作為一個多邊體系的貿易組織,並不具備團結一致主動向他國宣戰的條件,其中一國遇到戰事,貿易組織國家並無協助其共同抗敵的義務。但是,軍事同盟則完全是兩回事,不管其中一國是主動進攻還是被動防禦,同盟國都必須同仇敵愾,共同參戰。
德國、挪威、丹麥、土耳其、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拉伯、甚至包括伊朗和伊拉克都是軍事同盟國。而瑞典、阿富汗、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只是歐盟成員國,除非是組織內成員國遭到外敵入侵,否則也沒有理由參戰。
之所以芬蘭的同盟協議簽署對德國如此重要,原因就是埃裡克缺少一個參戰的借口。看起來,軍事同盟雖然只是一個形式,卻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現在,德國便能夠以大義為名向蘇軍發起進攻了。
眾所周知,如果德國的援芬戰爭打贏了,就會更加光彩照人,並獲得更多國家的擁戴。萬一輸了,那也是大義已盡,雖敗猶榮。
正因為德國的朋友圈越來越大,才導致蘇聯如坐針氈,為達到自保的目的,才不得不露出了滿身的尖刺。隨著德國的動作越來越明確,蘇聯也不會傻傻地等著挨宰,在德國高調擴軍的同時,蘇聯也在努力加強防備。
從來就不缺少人力資源的蘇聯比德國的擴軍更加直接。一場動員令下來,僅僅只花了兩年時間就征兵400余萬,並相繼開赴前線。導致國內頒布的“經濟發展五年計劃”因為崗位空缺,幾乎全部泡湯。
被德國釜底抽薪的蘇聯重工業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全國范圍內幾乎找不到一家象樣的工廠,就連輕工業也同樣受到了牽連。接下來,因為大量征兵,農業生產也遭遇了失去勞動者的厄運。
反觀德國,因為自動化進程的加快,大批勞動力從繁雜的手工業中解放出來,成為了待業和社會閑雜人員,許多適齡青年開始覺得從軍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於是,從軍入伍反倒是有利於國內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最佳方式。
此時,勝利的天平發生了逆轉,擁有著十幾支重要隊友的聯邦德國,根本就不用把蘇聯放在眼裡。
這是一場壓倒性的接觸,也是一次硬碰硬的接觸,在雙方不甘示弱的情況下,每一個人的神經都繃得緊緊的。但是,埃裡克還在積蓄力量,伺機向蘇聯暴發出致命一擊。
每天盯著地圖仔細研究的埃裡克不停的告誡自己,不得有任何疏忽大意,不得拿士兵的生命當兒戲。聯情局和軍情局每天都會有幾千字的情況匯報,他都要親自研讀。事無巨細,全都親自過目。
從1934年到現在,花了兩年時間轉型的民企把德國的軍備生產提高到了一個可怕的程度。年進口6億噸石油的德國佔據世界90%的產量。這其中50%來自於美國,也讓美國的財富迅速膨脹起來,經濟衰敗的陰霾逐漸散去。
在民眾看來,歐蘇之戰實在太遙遠了,而且打不打得起來都是兩說。但是,德國的高層卻從來沒有輕松過一天,越是寧靜越容易感受到德國出手前的蜇伏期已經結束。
大戰在即,雙方都在回頭檢視自己的體量和能力,尤其是德國的戰前準備,簡直是細致入微。
看看鋼鐵的生產比例,除了瑞典自身的需求增加後對外出口相應減少,但德國仍舊突破了3億噸年產大關,並一躍成為絕對的全球第一。不過這都歸功於擁有足夠的儲備。但是,埃裡克明白,想要一直保持這個水平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這3億鋼鐵的原材料進口裡,英、美的貢獻佔據了一半多,一旦德、蘇交戰,英、美有可能故意使德國的生產需求量出現尷尬局面。
1935年,第一批轉型的民企配合老牌航空企業將BF109戰機的產量提升到了年產3000架的生產能力,FW190的年產量也達到了1500架。其余各型飛機也相應地得到了重視,每年生產總計為3000架。
因為《英、德海軍新條約》的限制,海軍艦船許多工程項目被迫停止了。然而,這一決定卻給陸軍和空軍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
四號坦克的地位因為五號坦克的出現而屈居其次,性能更好的五號坦克服役後被命名為豹式坦克,正以日均5輛的速度供應部隊。而三號和四號坦克的生產也沒有停下,畢竟更新換代需要時日,就算三型和車四型坦克終將退出德國陸軍的歷史舞台,也可以作為外貿裝備向盟友和海外國家發售。
原本僅有一個坦克集團軍的德國,僅用了一年時間就擴充到了6個同等單位。這個魔鬼般的發展速度不但讓蘇聯感到不安,就是英、美等國也在密切關注。
蘇聯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有著極強的科技發展意識,但三號坦克卻仍舊是其陸軍主力戰車。通過非正常手段獲得德國五號豹式坦克技術資料後,因為國內設備和人才儲備不足等原因,被迫選擇了暫時放棄,轉而開始自主研發屬於自己的輕型坦克。
眾所周知,武器研發周期非常長,更何況一款令人聞風喪膽的陸戰猛虎在投入部隊前都要經過嚴格的審定。但是,留給蘇聯人的時間已經不多了。為了盡快提高部隊戰鬥力,蘇聯隻得繼續大量生產三號坦克以解燃眉之急,甚至模仿德國自行魔改升級。
為了增加三型坦克的打擊能力,蘇聯人別出心裁地將152毫米的大口徑榴彈炮活生生地架設在三型坦克小小的塔基上,結果,機械故障不斷,甚至由於頭重腳輕、非常容易發生傾覆。
好在此前因為有德國人的傳經送道,產量自然沒有落下多少,而且技術成熟的三號坦克也因為成本較小,蘇聯人的生產速度和佔有的份額幾乎與德國相差無幾。
眼看著無法破解德國更加先進的坦克的技術,蘇聯開始反其道而行之,自行設計反坦克武器,即反坦克炮。進攻不行那就防守,配合各種大口徑的火炮,蘇聯人似乎對自主生產的反坦克炮很有自信,通過反覆驗證,確定這類武器是抵禦德國進攻的最佳方式。
沒有複雜的零件,反坦克炮和火炮的生產速度快得驚人。另外,蘇聯人也在學習和模仿德國人的運動戰。以朱可夫為代表的蘇聯陸軍將領堅持強調部隊的運動性,同時服役了幾萬輛卡車,配合行動。
看樣子,朱可夫等一批蘇聯高官想到的不僅僅是要防守,適當的時候可能還要選擇反擊。
在空軍建設方面,蘇聯似乎更有心得體會。不同德國的全金屬結構,蘇聯人更喜歡用木頭製造的飛機,價格便宜,也不需要大功率的發動機。然而,一個極不符合人道的說法值得引人深思。因為兵源垂手可得,可以前仆後繼,蘇聯人的口號是:傷一個算賺,換一個算贏。
但是,海軍發展事業成了蘇聯的軍事短板,既然追趕不上,那就乾脆放棄。不管是波羅的海還是黑海,更別說北大西洋和太平洋, 蘇聯人的幾條鐵甲艦都完全不是歐盟的對手,一旦海戰暴發,便只有被迫龜縮在港內的份,因此,蘇聯人並不想在海上與歐盟一決雌雄。
德國從來沒有間斷過對蘇聯的情報滲透,同時也想搞亂蘇聯的社會基礎和領導機構。在這方面,聯情局的投入是非常大的,甚至連蘇聯高層領域都沒有放過。
多年以來,蘇聯就想過對境內敵人予以沉重打擊,但由於隱蔽戰線的敵人潛伏能力強,行動詭密,要想肅剿敵特決非易事。幾個回合的較量,蘇聯人吃了些啞巴虧。痛定思痛,決策者果斷采取了政治感化的手段,以此釋放善意,召喚那些正在流失的人心。
原以為會出現與德國相似的“格勒納事件”,但由於蘇聯領導人成功地化解了這一矛盾,德國終究還是沒有看到這令人驚奇的一慕。
埃裡克不免有些失望,但轉念一想,也許正是因為歐盟的步步緊逼,才是導致蘇聯徹底放棄了攘外必先安內這個想法的主要原因。
拉姆斯登每天都要接收數不勝數的國內外情報,通過譯電部門分析後呈報總統府,以便埃裡克做出相應的對策,尤其是蘇聯方面的情報更是一字千金。
沒有清洗的蘇聯,到底會出現什麽樣的情況?
天才本站地址:。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