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研究院是國家軍事、經濟技術開發的引擎,也是孵化基地,直轄研究單位有18個研究所,其余歸屬各邦州。至於各軍兵種,部委以下單位的研究機構,那就破百了。
讓埃裡克擔心泄密和持續關注的是最先成立的18個研究所,編號最靠前的幾個研究所尤其重要。作為聯邦國家總統,埃裡克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也正因為這幾個研究所耗費了國家大量的人力物力,導致國防部開始擔心這些資金的去向。
而在這18個研究所裡,第1、3、4、5、6、7、18,僅7家機構拿走的研發經費就近600億馬克。這筆款項放到其他國家、例如蘇聯和法國,則比當時這兩國全年生產總值都多。說到底,不是國防部信不過總統,任誰拿走這麽多經費去做研究開發都會心裡發毛,何況大部分研發項目還不能讓國家和有關部門參觀,是個人都會對此起疑心。
對於貝騰·馮·塔戈裡施的考察,埃裡克早有自己的打算,既然是國防部公派的大員,這種資源不好好利用就是一種浪費,更何況許多部門的研究項目也已經可以慢慢浮出水面、不需要象以前那樣遮遮掩掩了。實際上,埃裡克主要還是考慮了資金不夠的問題,因為繼續依靠隱秘的國防開支已經讓科研院所捉襟見肘,如果沒有國家的公開支持,所有研究項目恐怕還會有許多彎路要走,甚至半途夭折。
就拿第4所來說,僅僅只是讓火箭按目標要求升空,或許並不需要多少經費了,可是,埃裡克的雄心和期望絕不僅僅於此。早在1926年7月,第4研究所就完全有把握實現讓火箭到達預定的近地軌道,但埃裡克並沒有急於同意發射,而是明確地對第一次發射火箭有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必須做到與地面遙感通訊聯系和信息情報收集。
兩個看似簡單的指令卻讓第4研究所陷入了困境,尤其是人才和資金的短缺,使這個項目沉寂了整整兩年時間。因為這個領域涉及的范圍實在太大,包括了材料學、動力學、物理學和化學元素的探索等等。第4研究所不可能獨立完成分析與研製,要想獲得成功,整個聯邦研究院都必須全情參與進來。既然如此,問題也就跟著來了,從前關上門進行的科研,隨著團隊的擴大,保密就成了最大的核心問題。
權衡再三,貝騰似乎成為了解決痼疾的關鍵人物。可問題是,雖然國防部對此人深信不疑,卻並不代表埃裡克就會對他大膽放心。很明顯,埃裡克想賭一把,進一步了解貝騰再說。
接下來一連十幾天的仔細考察,埃裡克也算摸到了些底細,就個人專業能力而言,貝騰確實不具備哈伯的潛質。但是,在工作計劃、事務處理的能力上,貝騰顯然比哈伯高明了不少。當然,沒有一長可展,貝騰也不可能作為首選人物擔當這麽重要的職位。
時間緊迫,任務艱巨,埃裡克被逼進了一條直直的胡同,只能在利與弊兩者之間進行取舍。最終,他決定讓哈伯放手與貝騰交接工作,將所有核心計劃全盤拖出,以求項目獲得成功。
一直沒有機會接觸核心機密的貝騰,在與哈伯交接工作的頭幾天中就已經是驚愕連連,激動得好幾天都沒有睡上安穩覺。
驚惶和慶幸之余,貝騰想得更多的是恐懼與害怕,因為這麽龐大而又極富價值研究成果,他真擔心自己沒有能力乾好。一旦失敗,那就將成為了德意志聯邦歷史上的罪人,也就是說死一千次、一萬次也不可能得到國人的饒恕。
接下來的交接中,
研究所也在陸陸續續地向他繼續揭秘。展開厚厚的理論著作,參照目不暇接的試驗實物,不管哪個項目,都是國家夢寐以求的成果。誰都知道,當這一股腦的大雜燴全都進入可操作性的時期時,別說一個德意志聯邦,也許整個世界都將改寫新科技的新紀元。調整好激動的情緒後,貝騰終於冷靜下來著手規劃下一步的研究方案,並在埃裡克的耐心快要磨光的時候拿出了具體的工作計劃書。文字不多,卻精練老道,而且指出了總統的心病。
第一枚火箭的研究進程準備提速,發射日期也逐步確定。
數天后的一個夜晚,貝騰前往設置在德累斯頓市區的臨時總統官邸,要求覲見。埃裡克非常高興,親自相迎,客套幾句後,兩人在相對隱密的工作間進行了一次坦誠而深入的交底,並就發動機推進器的改進、火箭發射的時間與地點,做了一次詳細的規劃和推演。
第二天的專家研討會上,貝騰原文宣讀了埃裡克的總統決定,並確定1930年下半年擇機發射德意志聯邦第一枚運載火箭,同時兼顧地面遙感通訊和信息收集。
埃裡克如釋重負,長長地松了一口氣。幾天后,他帶著來時龐大的隊伍和辦公設備放心地登上飛機,回到柏林。
世界局勢瞬息萬變,就在埃裡克離開柏林的一個多月時間裡,美國的經濟動蕩讓整個世界都陷入了極度恐慌。西方一片混亂,而地處東面的蘇聯也未能幸免,因為過多地與德國進行貿易交往,讓這個龐大的巨人吃了不少苦頭。
全球經濟就象一個大家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蘇聯的高壓政策下,雖然情況相對好一點,但與德國接觸的雙邊貿易仍然受到了嚴重波及。身為德意志聯邦國務總理的漢斯和穩坐國家財政部長寶座的亞爾馬心裡都非常清楚,這並非是德國陷入了多大的經濟危機。
巨人般的蘇聯只不過是城門失火時,被殃及了的池魚,這一切,實際上是埃裡克料定世界必有此劫,精心設計後有意而為之的結果。
埃裡克覺得蘇聯的發展速度相比歷史同期強出太多,若不加以壓製,終將成為德國的大麻煩。考慮到航空所用的煤油僅僅在蘇聯才有足夠的產量和供應,不然,埃裡克曾打算直接封鎖歐洲大陸,卡住蘇聯與其他國家的陸路交易。
德意志聯邦長達十年的原油輸送管道已經成功地竣工了兩條,其中一條的起點是從科威特產油區至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再從伊斯坦布爾繞到多瑙河直達匈牙利,然後進入德捷邊境。
這條輸油管道就象一條永不乾涸的動脈,以每天8萬噸的效率向德國東部工業區灌輸著液態黑金。 與此同時,德國的西部還有另一條分支管線在日夜不停地流淌。從阿拉伯起,經由伊拉克流入土耳其,從伊茲米爾灣灌滿石油的大船源源不斷地駛出,途徑愛琴海、地中海、伊奧尼亞海、亞得裡亞海後,在達迪利亞斯特卸油……
這條輸油路線看似繁瑣,實際上卻是輸油量最多的一條路線,每天以12萬噸原油的速度向德國西部輸送著液態黑金。但是,這條線路也是最為危險的一條,因為大量德籍油船要在十幾個國家的眼皮底下招搖過市,一旦戰爭爆發,德國的損失將無法估算。好在埃裡克也曾想象過這條海上運輸線路會爭得你死我活、除死方休。因此,公海艦隊的潛艇時常會在這些地方悄悄出沒,以應對不測。
負責海軍潛艇指揮工作的鄧尼茨寫了一份詳盡的調查報告,幾經周折後才遲遲送到總統府。埃裡克看著手上的這份呈情報告,怒發衝冠,破口大罵,指責工作人員嚴重失職。
這份出自海軍少將鄧尼茨的報告,著重闡明了對這條海上貿易線的擔憂……
實際上,埃裡克又豈能不知,只是他目前也找不到更好的辦法。輸油管道僅一條就耗費近10年時間,再修一條又實在是等不起。
就在埃裡克心情煩躁的時候,安娜塔小心翼翼地進來報告,說空軍副總司令凱塞林將軍來了。
埃裡克將鄧尼茨的報告順手插進一堆文件夾中,收拾了一下自己的情緒,忙讓艾娜塔快請凱塞林進來。後續最新章節,請關注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書趣閣_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