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三國之最強皇帝》第8章 盛夏的最後1點閑暇時光
  第八章盛夏的最後一點閑暇時光

  有道是“山中無日月,寒暑不知年”。轉眼之間,劉照來到東漢後的第五個年頭,又過去了將近半年。時日進入了五月,這年的夏至節也不約而至。

  漢代,端午節尚未成型,五月五日僅僅是作為一個禁忌之日而存在,不過用五色絲線系臂以辟邪的習俗此時已經形成,分發、服用避暑藥的行為,大概就是後人焚燒艾草、攜帶香囊的雛形。不過,民間祭祀屈原,則主要是在楚地,同時期的吳地,卻在祭祀伍子胥,兩人都被視作“水神”,所謂“屈原是水仙,伍子胥為濤神。”直到南北朝時期,儒家思想對民俗節日的影響進一步加深,故而將“帶路黨”伍子胥從中剔除了出去,而此時,也正是五月五取代夏至,成為夏季這個時段的重大節日的時期,由此,系五色絲線、用藥物避暑驅蟲(艾草、雄黃、香草)、吃粽子、祭祀屈原,這一系列後人耳熟能詳的端午節習俗,正式成型。

  因此,在漢代,人們在夏天,過得還是夏至節,而五月五日,還隻是夏至節的一個環節。

  在夏至節,人們以五彩之物辟邪除惡,比如門口要掛五色桃符,衣襟上要綴飾五彩錦帛,房簷下、窗戶上要系新織的五彩絹布條等等。除此之外,還要停止一切大型的用火,比如熔煉、鍛造,因為在酷熱天氣裡用火,更容易引發火災。最後,夏至節還是人們“四時祭祖”的“四時”之一。

  由於天氣已經頗為炎熱,出行容易中暑,所以雖然是過節了,但是按照往年的慣例,炎夏之際的夏至、伏日兩個節日,何皇后是不會接劉照回宮的,而是讓他呆在邙山避暑。

  而劉照,今年也準備乘著夏至節,好好逛一下邙山,看一看東漢時期還很原生態的邙山景色。

  在後世的時候,由於北方河流較少,所以端午節賽龍舟這項活動便也比較罕見,一些地區就把重陽節的一些習俗挪用了過來,因此部分北方人過端午節的習俗,反倒是登高眺遠。

  劉照在後世身為北方人,自然也受到這個風俗的影響,而且他如今也沒地方去看龍舟競渡,所以便在夏至節安排了一次登山遠足的活動。

  一大早,劉照應景吃了幾個粽子――此時被人稱作“角黍”,便催促著侯振安排出行遊玩的諸般事宜。其實,諸如盛裝著各式食物的食盒,隨侍預備著供應茶水的小爐,休息時搭設的廬帳、胡床、小榻,乃至淨床,一應的事務早在前幾天就準備妥當了。侯振一陣招呼,長長的隨行隊伍便出發了。

  何氏再次幫劉照和阿鵲理好身上佩戴的香囊,防止到了野外被蟲蟻咬傷,阿鵲得知今天要出去遊玩,自然高興的不得了,嘰嘰喳喳的跟劉照說個不停。劉照一手拉這阿鵲,一手被何氏牽著,向外走去。

  剛出自己院子的這道門,卻見史道人慌慌忙忙的跑了過來。劉照之前早就打過招呼,節日期間,停課休息,因此看到史道人急急趕來,劉照好奇的問道:“先生匆匆而來,可是有什麽要緊的事情?”

  史道人忙道:“殿下,外臣準備了一些雜戲,為殿下慶賀節日,還請殿下過去看一看。”

  阿鵲正要叫好,卻見劉照搖搖頭,道:“先生,你知道我素來不喜歡看這些,還是算了吧。不如先生也和我同去遊山如何?先生久居邙山,山中風景,定是爛熟於心的,正好做我的向導。”

  “能為殿下前趨奔走,乃是臣的榮幸。”史道人答道:“隻是既然是過夏至,自然要順從風俗。其他的雜戲殿下不看也罷,但是有一出龍舟,正好應景,殿下不妨去瞧瞧吧。”

  “哦?”劉照聽了,不由得動容。“這山上還有地方看賽龍舟不成?莫非先生法力高深,將麈柄一揮,便把大河之水引到了山下不成?”

  史道人聞言呵呵一笑,道:“臣哪有這般本事,今日請殿下觀賞的,乃是旱龍舟。”

  原來如此,劉照聽了,倒也有幾分心動,再回頭一看阿鵲一副向往的樣子,便點頭道:“好吧,先看了龍舟再去遊山罷。”

  眾人一路直出史道人家的大門,來到門前的場院邊。史道人已經叫人搭起了高台,陳設好了座位。眾人一一入座,史道人一招手,底下的人便一齊舞動起來。

  旱龍舟,顧名思義,便是由人肩挑著布船,在旱地上做水中賽舟狀。後世也有這項民俗活動,大多由女子駕布船,旁邊由男子搽花臉,扮作艄公,前後執木槳做劃船的樣子。

  但是在此時,劉照看到的旱龍舟,就闊氣的多了,布船仿照真實的龍舟,足有三四丈長短,由十二名男子共同肩挑。這十二名男子手中拿著木槳,做出奮力劃船的樣子,龍舟尾部有一人,手執長篙,扮作撐船的篙師,龍舟前頭也有一人,扮作鼓手。

  台下旱龍舟一共五條,從入場處到終點,不過百余步的長短。然而在這些雜耍藝人的手裡,硬是在這不長的距離裡,扮演出了幾條龍舟競相前進,互相超越,中途遇到大浪,在浪中起伏,以及大聲叫喊為屈原招魂等一系列情節。看得眾人心曠神怡,紛紛叫好。

  表演完畢後,“爭得第一”的那艘龍舟,便派人過來討賞錢。侯振看到劉照對表演十分滿意,就讓人重重賞賜,一時台下一片歡呼萬歲之聲。

  順便說下,此時的萬歲,尚不是皇帝專用,民間慶賀之時,仍然可以歡呼萬歲,不管歡呼的對象是不是皇帝,都沒有罪過。直到宋朝,才規定除了對皇帝外,不能再對他人呼喊萬歲。

  看完龍舟,便由史道人引路,帶著劉照等人,遊覽邙山。

  邙山,位於洛陽北部,故而又被稱作北邙,是崤山的支脈。因為地近洛陽,又風水極佳,所以又是帝王陵墓集中的地方。僅東漢,就有五位皇帝葬於邙山,晉張載有詩雲:“北邙何累累,高陵有四五,借問誰家墳,皆雲漢世主。”由此可見一斑。

  邙山同時又是道教聖地,相傳是老子煉丹的地方。但這一說法,大概起於唐代,至少來說,專門為老子修的上清宮,乃是建於唐朝。而在漢代,邙山尚未有成群的宮觀寺廟。

  不過就算沒有宮觀寺廟,邙山的自然風景,依然是秀麗宜人,特別是主峰翠雲峰,更是林木鬱鬱蔥蔥,蒼翠如雲,即便是炎炎夏日,山上依舊是清風習習,沒有一點酷熱之苦。

  眾人行至半山,路遇一處山澗,自崖壁上瀉下,四下飛濺,水汽森森,周圍的山石,或如猛獸,或如飛禽,縱橫拱立,上面苔蘚斑斑,蘿藤纏繞,頗有意趣。劉照站住了貪看風景,侯振見狀,忙上前道:“殿下,時辰已將近正午了,不如在此暫歇片刻,用些膳食可好?”

  劉照點了點頭,向史道人道:“先生,那邊在此歇歇,飲一盞茶湯如何?”

  史道人忙道:“殿下好眼光,挑了一處佳景,正好歇下來細細玩賞。”

  侯振一聲招呼,眾內侍便忙活開來,支起了帷幕錦帳,擺設好了幾案,一邊端上吃食來,一邊在山澗中打水,煮起茶來。

  茶葉在漢代就有了,但是,飲茶的習俗,卻並不普遍。中國茶文化的興起,是在唐代,而在漢代,南方一些地方有飲茶的習慣,但人們更多的時候,還是把茶視作一味藥材,成書於西漢的《神農本草經》裡,就有關於茶葉的記載,當時茶還被寫作“荼”字。

  劉照在後世就喜歡喝茶,作為提神飲品,茶從初中開始就伴隨他這個書呆,踏上了埋頭苦讀的歷程。穿越到漢代後,劉照也是想方設法的找茶葉,幸好雖然飲茶在漢代並不普遍,但是蜀地出產茶葉,這卻是全國皆知,而且聞名於世的。因此,沒過多久,劉照便弄到了一批蜀茶,但是由於當下還沒有成熟的製茶技術,故而劉照也隻能用最原始的沸煮的方式,來喝茶了。

  一時茶湯已經煮好,劉照等人入座,就著茶湯吃各式面點。漢代的面食大多籠而統之的被稱作“餅”――烤製的面餅叫燒餅,蒸製的饅頭叫蒸餅,湯煮的面片兒叫湯餅,漢靈帝時代,有一種非常流行的燒餅,因為灑了胡麻,味道更香,所以叫“胡餅”,劉照今天的吃食裡,就有這道胡餅。

  劉照啃著胡餅,突然覺得身邊好像少了點什麽,四下一看,才發覺,原來阿鵲不知道去哪了,不在身邊。他忙問何氏:“阿母,阿鵲人呢?”

  何氏一邊給他添茶,一邊答道:“剛才她和阿犬在一起嘀嘀咕咕的不知道說了些什麽, 這會就不見人了。”說著,便讓內侍去找阿鵲。

  不一會,伴著一陣銀鈴般的笑聲,阿鵲一手提著一個小竹簍,一手拉著她的哥哥阿犬,向這邊跑過來。到了劉照身邊,阿鵲雙手講竹簍捧到劉照面前,高興的叫嚷道:“阿……那個……殿下,你看,阿兄幫我抓了好些個小魚小蝦。”

  劉照低頭一看,簍子裡果然盛著十幾條魚蝦,便笑著向阿犬道:“想不到阿犬本事不小嘛,抓了這麽多。”

  阿犬聽了,嘿嘿一笑,正要說話,卻見何氏瞪了他一眼,又登時蔫了,囁嚅道:“沒什麽,我……我去吃餅了。”說完,就一溜煙的跑掉了。

  這邊阿鵲放下竹簍,一眼掃到幾案上有盤粽子,旁邊還有一盞蜂蜜,歡呼一聲,便要拿來吃。劉照趕忙攔住她,道:“也不擦擦手,就這麽去拿了,回頭肚子痛,可不要哭。”說著,便拿過絲帕來,替阿鵲把手上的汙泥細細擦淨。

  何氏提著銅壺,來到煮茶的爐邊,正要把新煮成的茶湯盛入壺內,卻見旁邊一道黑影閃了出來。何氏定睛一看,原來是自己的丈夫張勳,她一邊繼續盛湯,一邊對著丈夫略一點頭,道:“你那邊都招呼完了?”

  張勳答道:“所有的事情都有侯黃門照應,我雖然掛著個尚方令的名兒,其實哪裡支使得動宮裡的人,不過跟著到處露面應個景罷了。”說著,往劉照那邊望了一眼,又緊接著對何氏說道:“殿下好像挺喜歡阿鵲的……”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