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平發現自己陷入了嚴重的危機。不至於掉腦袋,但一定會丟官除爵。
大清早便接連而來兩個打擊,一是長安城的流言,王付渠的死顯然給有心人弄垮安平侯提供了完美的借口,或者乾脆說,王付渠的死根本就是有心人為了製造這個借口而下的手。
所以,原本一樁很簡單的謀殺案,現在變得複雜了。按傳言的說法,王付渠是對侯傑下手的人,打斷了腿又被安平侯滅口,劉平現在渾身長滿了嘴也無法解釋了,因為王付渠死了。
所謂“死無對證”,人都死了,你愛怎麽解釋都行,但也要看我們信不信,別把天下人都當成了傻子。當今天子曾經發起的玄武門之變,他解釋了麽?當然解釋了,官方最標準的答案是隱太子李建成多麽多麽惡劣,多麽多麽不仁不義,一心想將他誅之而後快,所以當今天子為了自保,不得不發起玄武門之變,最後忍痛含淚親手射殺了親兄長。
時隔多年,天下人信了麽?
現在劉平遇到了同樣的情況,不同的是,劉平是真正的被冤枉了,然而,還是那句話,——誰信?
王付渠一死,劉平注定無法辯白了,黃泥巴掉褲襠裡,不是屎都是屎。
如果說王付渠的死還沒能將劉平逼進絕境的話,那麽此刻侯氏滿門跪在侯府門口求饒,這個就實實在在要了劉平的命了。
權貴之間的爭鬥很殘酷,一團和氣之下裹挾著刀光劍影,不過權貴的爭鬥通常還是有著基本的遊戲規則,那就是別公開撕破臉。暗地裡什麽陰招都可以出,當著面大家還是好好發揮一下演技,你笑我也笑,關系親密得同穿一條褲子,如同千年後的明星一樣,暗地裡都快抄刀互砍了,記者的閃光燈面前卻勾肩搭背,信誓旦旦說是好兄弟好姐妹。
侯方氏今日的做法,顯然是撕破臉了。不僅撕破臉,而且當著長安城百姓的面扇劉平的耳光。
不論出於何種心態何種目的,領著全家老少跪在侯府門口求饒,這個做法實在太惡心人了,這個年代的人尤其是權貴,還是非常看重名聲的,侯方氏這麽一跪,就算劉平沒有任何實質上的損失,可名聲卻從此徹底臭了,兩代內都抬不起頭。
劉平急了,抬腳便往大門外飛奔而去。
衝出大門,劉平發現門前空地上黑壓壓跪了數十人,一名神態雍容的中年女子為首,後面跪著一群老弱婦孺,更可氣的是,
就連那個被打斷了腿的侯傑也來了,躺在一張軟榻上,一臉的生無可戀。
侯家一眾老少周圍,看熱鬧的百姓早已圍得水泄不通,人人皆饒有興致地盯著侯府大門,目光各異,劉平甚至敏銳地發現,看熱鬧的人群裡還混雜著幾位眼熟的同僚,很不幸,這幾位同僚都是朝堂上的監察禦史……
看到眼前這架勢,劉平心中咯噔一下,明白情勢已經很不妙了,今日的局勢斷難善了,不死也得脫層皮。
努力平複心中的驚惶,劉平幾步上前,撲通一下跪在侯方氏面前,語氣沉痛道:“嫂夫人這是做什麽?劉某當年是侯大將軍的部將,與大將軍有袍澤之誼,嫂夫人此舉折煞劉某,幾陷劉某於不義也,若是劉某做錯了什麽,嫂夫人任打任罵,劉某絕無二話。”
話說得很周全很穩妥,姿態放低了,態度謙遜了,任誰也挑不出錯。
侯方氏卻不是那麽好打發的,今日她就是為了鬧事而來,怎會輕易被劉平的一番話給套住?
仍舊四平八穩跪在侯府門前,侯方氏盯著府門上的牌匾,淡淡地道:“劉侯爺如此客氣,倒令破家罪婦惶恐了,侯爺萬萬莫提當年的袍澤之誼,侯家已落魄,攀不起劉侯爺,罪婦今日此來,隻為求侯爺高抬貴手,當年你與我家夫君的恩怨,誰對誰錯我不清楚,夫君當年行軍法,為的是社稷,侯爺派人打斷我兒的腿莫非也是為了社稷?”
劉平眼皮一跳,趕緊道:“嫂夫人明鑒,令郎斷腿真不是我乾的,當著長安父老們的面,我劉平願發毒誓,若令郎的腿是我派人所為,管教我劉平從此……”
話沒說完,侯方氏打斷了他,淡淡地道:“侯爺是體面人物,發誓這種事說得再壯烈,終歸也是縹緲得很,侯爺還是免開尊口吧,萬一哪天果真應了誓,倒成了我的罪過了。”
不待劉平反應,侯方氏指了指身後躺著的侯傑,道:“侯爺看清楚,他就是侯傑,被人打斷了一條腿,今日罪婦把他帶來了,侯傑是我侯家的長房嫡長子,不論當年夫君與你有何恩怨,罪婦今日便代夫君做主,把侯傑的命交給你,隻問你一句,侯傑的命夠不夠抵償當年你和夫君的恩怨?如果不能,侯爺可隨便在我侯家的男丁裡選人,若侯爺存著滅我侯家滿門的心思,也不勞侯爺玩弄手段,今日我全家男女老少都來了,當著侯爺的面抹了脖子便是。”
說完侯方氏忽然從袖從抽出一柄小匕首,瞪著劉平厲聲道:“侯爺看清楚了,罪婦先把侯傑的命拿給你!”
匕首閃爍著寒光,猛地朝侯傑的胸口扎下,動作太突然,去勢太迅疾,圍觀的百姓一齊發出一聲驚呼,眼看著匕首朝侯傑的胸口狠狠刺去。
劉平離侯方氏最近,見她拔出匕首便情知不妙,當匕首刺向侯傑時,劉平眼疾手快,幾乎下意識地出手,舉臂擋住了侯方氏的手腕,匕尖在離侯傑胸口僅隻三寸的地方停住。
成功擋住了匕首,劉平方覺後怕,額頭已滿是冷汗,此刻他嚇得差點魂飛魄散,前面的一切可以說是侯方氏在做戲,但劉平從擋住侯方氏匕首的力道上能感覺到,那刺向侯傑的一刀,委實用了十成十的勁道,沒有半點作假。
額頭上的冷汗都來不及擦,劉平第一眼便望向侯傑,只見侯傑臉色蒼白,和他一樣也是滿頭大汗,劉平馬上朝他投去一記疑惑的眼神,——下手這麽狠,你個倒霉孩子到底是她親生的嗎?充話費送的也不至於這麽不珍惜吧……
*
安平侯府門前熱鬧非凡,李素也沒閑著。
一大清早村裡便來了一位宦官,傳李世民的旨意,召李素進宮奏對。
李素不敢怠慢,急忙穿戴整齊後,隨著宦官一同往長安城行去。
兩個時辰後,大約晌午時分,李素已在太極宮甘露殿坐定。
李世民私下召見臣子的時候,穿著都很隨便,今日他穿了一身黑色圓領寬袍,頭未著冠,頭髮略見散亂,隨便在頭頂挽了一個髻,用一支碧玉簪固定住,看起來頗得魏晉狂士之風采,傳說李世民是王羲之的腦殘粉,看來這位迷弟很稱職,不僅模仿偶像的字,連不羈的做派都模仿了。
端坐側位,李素小心地看了看李世民的臉色,見他表情正常,也不知是喜是怒,李素不由愈發謹慎了。
今日還好,李世民沒有設宴,李素面前只有一盞清茶,飄散著淡淡的茶香,李素不用看,聞一聞就知道,面前的茶還是他進貢給太極宮的。
進殿半天了,李世民還是沒說話,反而端著茶盞淺淺地啜著,每啜一口便燙得齜牙咧嘴,發出長長的滿足的歎息,模樣非常享受。
良久,李世民擱下茶盞,笑道:“這茶果真是個好東西,雖說比不得大唐繁瑣複雜的烹茶之道,但貴在簡潔淡雅,品之猶覺回味悠長,如飲今生。”
李素急忙陪笑:“陛下喜歡就好,臣的榮幸,明日臣再送幾十斤來。”
李世民笑道:“年紀越長,越來越懂事了,朕甚慰。”
“陛下謬讚,臣汗顏。”
“非謬讚,除了上次關於真臘稻種之事,朕很少聽到你闖禍了,看來確實是懂事了,認真說來,真臘稻種其實也不算闖禍,反而是立功,為我大唐立下的大功,農學的房子已經蓋好,朕在農學外劃了幾百畝地,專門種植真臘稻,還有西域,高句麗的一些農作物,甚至包括吐蕃的青稞都種了一些,眼下農學百廢待興,農學到現在仍未設監正,隻任了一位少監,名叫李義府……”
李素聞言猛地一驚。
李義府!這位可是有名的大奸臣,居然跑到農學當少監去了?
李世民沒察覺李素的吃驚,自顧道:“這個李義府,本是崇賢館直學士,崇賢館隸屬東宮,掌經籍圖書,教授諸生之責,李義府的學問不錯,但一直不曾被重用,這次設了農學,朕思量著不妨讓他試試,不過農學事大,不知他將如何施為,所以也不敢讓他獨掌,所以隻將他任為少監,算是留了一步余地吧……”
說著李世民抬眼看著他,笑道:“農學監正之職空懸,這真臘稻種之事本是你一手促成,更何況你這麽久沒闖過禍了,看來比當年穩重多了,朕在想,要不要乾脆讓你來當這個農學的監正?”
李素一驚,毫不猶豫地決定拒絕。
引進真臘稻種沒問題,動點小心思,玩點小聰明,可若讓他負責具體的事務,李素可不願答應,又苦又累且不說,農學是個慢工出細活的地方,三五年出不了成績很正常,那時皇帝催,宰相催,苦了累了還兩頭不討好,更何況,那位少監還是一個有名的大奸臣,雖然不怕他,也有把握能把他壓得死死的,但李素實在不願意整天跟別人鬥心眼,太無趣了。
“陛下,臣……恐怕不太合適,還請陛下收回成命。”李素趕緊道。
李世民挑了挑眉:“為何不合適?你也是農戶出身,種田務農之事對你來說應是駕輕就熟,何以言拒?”
李素歎道:“臣雖是農戶出身,但不是真正的農戶呀,從小臣的父親便沒讓我做過農活,臣對種田務農一竅不通,再說臣雖然不闖禍了,但懶惰的毛病卻一點沒改,反而變本加厲,農學事關社稷興亡,若交到臣這麽一個懶散之人的手裡,陛下您覺得合適麽?”
李世民一臉怒其不爭地瞪著他:“知道自己懶,就不能學著勤快些嗎?”
李素眨巴著無辜的眼睛:“陛下,本性難移呀,您能想象臣有一天變成勤勤懇懇,忙碌奔波的模樣麽?”
李世民愣了片刻,看表情居然真的在想象李素勤奮時的樣子,隨即李世民狠狠甩了甩頭,把腦海中那幅怪異的畫面強行抹去。
變勤快的李素,還叫李素麽?鬼上身了好吧。
悻悻一哼,李世民使勁指了指李素,想說點什麽終究還是沒說出口,李素猜測,應該不是想誇他。
“農學的事先放著吧,不過設農學因你而起,你也不能完全不聞不問,李義府日後若有什麽疑難之處,朕會讓他來找你,你也幫著出出主意。”
李素急忙恭謹地答應了。
這個安排就舒服多了,說白了其實就是“農學顧問”,顧而不問,出了事也不用擔責任,典型的閑職,這個不錯,李素能接受。
說完了農學的事, 李世民再次沉默了,端起了面前的茶盞,慢悠悠地開始品茶,一臉的滿足。
李素愈發提心吊膽了,今日李世民將他召進宮顯然有事,而且絕不是農學的事,卻不知李世民到底想說什麽,坐在李世民側面,李素不停的三省吾身,省了又省,除了王直手下那股勢力之外,最近幾乎沒做什麽虧心事了啊……
說是“幾乎”,當然不是絕對,李素想著想著,忽然眼皮一跳,然後開始思索,——難道給安平侯劉平下套布局的事,李世民已經知道了?這也太恐怖了吧?只不過……這個事算不算虧心事?
思索許久,李素下了結論。
虧不虧心,李世民說了算,如果李世民還算三觀正常的話,應該不會拿這事來怪罪自己。
ps:還有一更。。。
呃。。要不,順便求一下月票?最近這麽勤奮,似乎有底氣求月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