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重生在美國》第一百零二章 晝夜搖滾
  進入五十年代之後,MGM公司產出的影片逐年下降,拍攝電影資金越來越少。可是從提高片酬來看,他們是很希望艾力克斯參演的。只是大製片廠有自己的規則,艾力克斯想對抗這種規則,還是不太行的。

  “那就拒絕掉吧,我不會出演這部片子的。”艾力克斯毫不猶豫地回答說。

  “為什麽?你是覺得對方給的報酬太低了麽?”

  “不是,我只是對出演壞小子這樣的角色沒有興趣。再說了,我又不是主角。”

  迪爾想了一下,也就沒有繼續說什麽,他知道艾力克斯一旦決定了某件事情,就很難改變。

  艾力克斯認為,《黑板叢林》的劇本裡面,只是簡單的將白人壞學生和黑人好學生臉譜化,並沒有突出角色應有的深度。他要求修改劇本,就是希望對這個角色深挖掘,增加戲份。可惜的是,MGM公司沒有答應這個要求,那他也就不再想參與進去。

  這部片子艾力克斯沒有出演,不過還是使用了那首《晝夜搖滾》的曲子作為電影的主題曲。這是搖滾樂首次出現在電影上,標志了新時代次文化已成為好萊塢迎合年輕觀眾的利器。

  《黑板叢林》上映的時候艾力克斯特地去電影院看了,他想看看這部自己錯過的電影拍得如何。電影的海報很是驚悚的樣子,是一個女教師驚駭地握拳在嘴邊的樣子,在她的面前有一個黑色的男人剪影。

  看到這張海報的人,肯定會想,那個女人發生了什麽事情,究竟怎麽回事。其實這只是電影公司的一個噱頭,想要通過這種手法將人們吸引到電影院。

  此次到電影院看電影,艾力克斯是經過精心打扮之後才出來的。他頭頂戴了鴨舌帽,穿著一身舊衣服,然後獨自出門。等他走到街上,夾在人群當中時,心裡忽然有點後悔。

  “我應當帶保鏢出來的,這樣做太危險了。”

  確實是很危險,這個時代的美國,急速發展之時,還伴隨著混亂。公共安全秩序被破壞,到處都有犯罪事件發生。

  剛剛就有一輛飛車從艾力克斯身邊經過,那是一輛敞篷車,車上的幾個家夥明顯就是一些流氓團夥。他們一路大肆嚷嚷,橫衝直撞,將停放在路邊的汽車都撞翻倒地。

  那輛被撞飛的車就在艾力克斯面前翻滾,然後起火燒成一團漆黑的。當時他只要走快幾步,就會讓飛來橫禍給砸到。幸好沒有人受傷,否則還真是死了都不知找誰報仇。

  在紐約市繁華的下面,掩蓋著無數的罪惡。一到夜裡,各種黑幫分子就橫行霸道,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即使是在大白天,人們也隻敢走在大街上,不敢穿過一些幽暗的小巷。在那種地方,就是搶劫、凶殺、強暴等等案件發生最多的地點。

  “下次一定要帶保鏢出來,一定要帶!”

  艾力克斯買好票之後,他驚魂未定地坐到座位上,開始用心看這部名為《黑板叢林》的電影。MGM公司的電影片頭還是一頭咆哮的獅子,只不過跟記憶中的那頭獅子有很大的差距。這頭獅子看起來沒有後世的那頭威猛雄壯,貌似是從動物園裡逃跑出來的一樣。

  在影片開始前,銀幕上滾動著大段的字幕,上面聲稱這部影片的目的是“關心青少年犯罪,它的起因以及影響等等。”

  影片一開始,出現在一個中學校園門口,學生教師魚貫而入。背景音樂是比爾·哈利唱的《晝夜搖滾》!這是一首快節奏的音樂,讓這部片子擁有了時代的氣息。

  這首歌是艾力克斯拿過來給比爾·哈利用的,作詞作曲人也就變成了他自己。

  1955年7月,《晝夜搖滾》在波普排行榜上獲得第一名,標志著搖滾時代的到來。它的演唱者比爾·哈利,也因此成了青少年崇拜的第一個搖滾樂偶像。從此,搖滾樂開始風靡全國。

  這首歌佔據了排行榜第一名好長時間,許多青少年觀眾就是因為這首歌,才被吸引到電影院觀看這部電影。

  現在電影公司越來越注重青少年觀眾這些用戶,有人研究分析說:“真正買票看電影的觀眾是由更年輕的人所組成的。

  電影是依賴於10歲到19歲的孩子們而生存的,他們總是自動地、習慣性地溜去看電影。

  一半歲數超過30歲的人,平均每月看不到1部影片,而超過50歲以上的當中有一半的人根本就不看電影。”

  主人公達迪是一名從軍隊退伍的士兵,他來到一所中學面試,想要在戰後轉為職業教師。他有一名已經懷孕的未婚妻,這個未婚妻長得漂亮可愛,敏感而多疑。

  當艾力克斯看到達迪的未婚妻時,覺得看起來很眼熟,那服裝、髮型和化妝等等,好像在哪裡見過。稍微使用了“追溯”能力,立即在記憶當中找到了答案,原來他覺得眼熟的原因,是因為那女人的打扮,跟美劇《廣告狂人》裡面唐的妻子貝蒂一模一樣。

  艾力克斯笑著搖了搖頭,說:“應該是幾乎像是同一個人,真是太像了。”

  也許是貝蒂的造型借鑒了這部電影的角色形象,也許是這樣的女人形象是五十年代的時尚。

  影片裡面,達迪進入到學校之後,很快發現學校對學生很難約束,就連正常的上課秩序都難以維持。特別是班上有個白人壞學生,一直跟他作對。剛開始時,他還能心平氣和,以理服人。

  在辦公室裡,達迪還跟其他老師展開爭論,他指責其他老師沒有真正進到老師的義務。通過這些場景片段,導演想要突出達迪的那種執著,與其他老師不一樣的責任心。從這幾個鏡頭,看得出導演對於場面調度的手法很是熟練。

  這個段落是由一個連續了將近兩分鍾的單一鏡頭構成,其他老師都坐在桌子旁,達迪站著繞著他們邊說邊走。唯一跟達迪針鋒相對的是默多克,他一直處於畫面最中心。兩個人一動一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影片中,不是所有老師都像默多克這種老油條圓滑世故,以消極態度來對待生性惡劣的學生。一個數學老師給學生播放爵士樂,想要用這種方式來跟學生溝通,結果卻被學生們將這些唱片砸爛。

  在這些學生的眼裡,爵士樂已經是過時的音樂,他們喜歡的是搖滾樂。導演通過這樣的故事情節來暗喻成年人與青少年之間有著很深的代溝問題。

  影片把孩子們如此頑劣的原因歸結於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他們的父親正在戰場上,而他們的母親則忙於工作,於是他們缺乏家庭生活,只能在街頭瞎混。

  這個時期的好萊塢拍攝了很多反映社會問題的影片,不約而同的將青少年變壞的原因指向戰爭引起的家庭殘缺,以致孩子們生長在一個不完整的家庭裡。不過在1954年,根據魏特漢博士所作的調查報告所述,引發青少年不良行為的主因應該是超級英雄漫畫和好萊塢電影。

  這份調查報告直接引起漫畫行業大整頓,美國漫畫公司遭受到了重創,幾乎90%的漫畫公司都因此而倒閉關門。眼看這把火還要燒到電影行業來,這當然是好萊塢所絕不能同意的。

  這部影片在很多場景都采用了大衛·波德維爾提出的“後退式場面調度”,以此激活電影片段的景深。

  比如在學生們砸毀了數學老師的唱片後,達迪對他們進行了一番教育。

  這個段落導演采用了一個固定機位的單一鏡頭來呈現,並將學生中的兩個小頭目,黑人米勒和愛爾蘭人韋斯特都置於中心前景處,以便讓觀眾細致地對比和考察兩人的不同反應,而將這個場景裡的運動中心達迪老師放在後景處。

  愛爾蘭人韋斯特就是MGM想要艾力克斯飾演的那個角色,影片上的這個演員,將這個角色演得桀驁不馴、生性惡劣的樣子。可惜的是,沒有深挖掘為什麽這個角色會變成這般讓人可惡。

  黑人好學生和白人壞學生就好像影片裡面的一對正反面,他們有很多時候,都會同時出現在銀幕。每當這個時候,他們兩個就像一陰一陽,總能緊緊的抓住觀眾的視線。

  艾力克斯看了過半電影之後,總覺得男主角達迪好像在其他影片裡也出現過。他再一次使用“追溯”能力,果然找到了這個男主角的其他影片。

  扮演達迪的演員名叫格倫·福特,他還在1978年的電影《超人》裡面扮演了克拉克·肯特的父親。有趣的是,在《超人》這部片子裡面,還出現了《晝夜搖滾》這部曲子。

  《黑板叢林》這部影片跟其他電影一樣,結局總是那麽俗套,壞人最終得到了懲罰,好人們終於可以開心愉快地過日子。這部影片反應了社會存在的問題,卻沒有深究為何會有這樣的問題,如何解決問題。

  影片上映之後,引起很多青少年觀眾的注意,紛紛走進電影院觀看。這部小成本製作的電影,在沒有艾力克斯這樣的人氣明星加入情況下,竟然還能獲得了意想不到的票房收入。

  這部片在上映期間,還造成了不少的騷動混亂。許多電影院裡面,青少年看到學生們砸壞老師唱片時,紛紛興奮的直跺腳。

  當老師與學生正面衝突時,正在電影裡的青年們都感同身受一般,揮舞著手臂大聲嚷嚷。特別是其中的一個鏡頭裡,達迪老師與白人壞學生的精彩交鋒。

  老師說:“我說把作業拿過來。”

  學生說:“我說‘為什麽?’”

  看到如此緊張的氣氛片段,讓很多電影院裡的青少年站起來,往銀幕上的老師扔礦泉水瓶子。還有些人乾脆在電影院裡造反,引起很大的騷亂。

  最後這部電影被禁止上映,不僅美國,就連英國很多城市都禁止這部會引起麻煩的電影上映。原本就已經很火的搖滾歌星比利·哈利,在這部片上映之後,更是火得不得了。

  整個世界的青少年都因為這首電影插曲而瘋狂,並創造出一個新的名詞“RockandRoll”。

  其實以艾力克斯的眼光來看這個年代的搖滾,總覺得編曲簡陋,歌詞內容膚淺,但人們就是喜歡這樣的歌曲。卡朋特兄弟的歌曲也很火,但卻沒有達到讓人瘋狂的地步。

  貓王埃爾維斯、比利·哈利、查克等人卻有這樣的能力,正是由於他們的努力,讓搖滾樂在這些年來不斷的發展壯大,越來越多人喜歡這種新的音樂形式。

  比利是個奇特的搖滾歌星,他不像其他歌手那樣有著出眾的相貌和華麗的裝扮。比利總是穿著筆挺的西裝,打著領帶,頭髮梳得油光發亮,看起來跟艾力克斯記憶中的話梅超人一個模樣。

  這樣的一個人, 如果走在大街上,你絕對不會相信他是一名歌星。更不會有人認為他是唱搖滾樂的明星,可是他偏偏就是唱搖滾樂的明星。

  在遇到艾力克斯之後,哈利就成為了搖滾樂界最耀眼的明星。

  這短短的兩年時間裡,他連續獲得了12首熱門歌曲,包括《點上那支蠟燭》(BumthatCandle)、《再會鱷魚》(SeeYouLaterAl-ligator)、《搖—滾》(R-O-C-K)、《熱狗巴迪巴迪》(HotDogBuddyBuddy)和《魯迪的搖擺》(Rudy‘sRock)等等。

  從排行榜的角度來看,哈裡顯然在英國比在美國更受歡迎。畢竟美國擁有了太多的搖滾歌手,除了搖滾樂之外,還有爵士樂、鄉村音樂的歌手爭奪市場。

  在英國,他幾乎沒有受到任何阻礙,而在他的家鄉,只有五首歌曲進入了排行榜前20名。

  一直到1957年3月,哈裡通過Brunswick公司在英國推出的每一張唱片都登上了排行榜前20位。1957年2月,哈裡一到英國就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從南安普敦到倫敦,哈裡乘坐的是由每日鏡報提供的哈裡專列。在滑鐵盧,他受到了幾千名歌迷熱烈的歡迎,其中很多人在那裡等侯了一天。

  這一場面被某些人稱作“第二次滑鐵盧戰役”。可見當時對英國歌壇有多大的影響。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