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晚明之帝國風雲》第六十九 華
  第069華

  陝甘朔晉豫,鄭義已有三分天下,再緩稱王也到時候了。

  國號選什麽呢?

  文臣鄭重篩選鄭、華、泰、平、秦、漢、唐、夏、周、延、西等十一國號,然後闕奏請鄭義親裁。

  古典中國傳統,國號大抵取自封地爵名,嬴秦源於秦國,劉漢源於漢王,曹魏源於魏王,司馬晉源於晉王,楊隋源於隨王,李唐源於唐王,趙宋源於宋州節度使,等等。然而鄭義是靠造反起家,無爵可追,無封可溯,注定要效仿王莽之新、蕭道成之齊,另想它法圓讖。

  文臣翻遍古典,先從鄭義姓氏著手。鄭姓源自姬姓,出於春秋之鄭國鄭桓公,鄭國封地東遷前在今陝西長安府(西安府)華州縣,鄭國東遷後基業在今河南開封府新鄭縣。姬鄭為鄭義祖姓祖國,取鄭為號自無不可,可是國、姓同名不合常規,理當第一時間排除。鄭國以今華州縣為封地時,其國都名為棫林,棫林與陝西延綏鎮榆林衛同音,而明人口語更常喚延綏鎮為榆林鎮,種種因素導致華字國號也是一種不錯選擇。

  姓氏之外,也可考慮發源地。關西沃野,長安古都,曾荷起周秦漢唐四大昌盛王朝,陝甘至今尚可簡稱秦州秦土。起源地再細致一些,可追蹤到鄭義建制太平軍起家之地,或取延安府之延,或取西川之西,或取夏州之夏,更可取西漢並州上郡陽周縣之周。長安可以意喻姬周,陽周也可以意喻指姬周,周字無疑最契合起源地說法。

  另外,考慮讖言象征,也可分取太平軍之太平兩字,平字不改,太字改泰。

  面對十一種國號選擇,鄭義不免猶豫斟酌。

  選哪個好呢?

  思而不得,鄭義索性以排除法逐漸縮小猶豫范圍。

  首先排除鄭、延、西三字號,鄭義不喜歡;其次排除太平寓意,太平軍是鄭義臨時起意,豈可視作王朝命脈;再次排除秦漢唐三號,三朝都是大一統王朝,國號與之重疊,妨礙甚多。

  如此,只剩下華、周、夏三號。

  夏、周雖然不是後秦始皇帝時代郡縣大統一王朝,但也與子商並稱為三代之治,與之重名,同樣影響王朝壽命。秦漢以來,試圖以周立國的,有宇文覺之北周、武則天之武周、郭威之郭周,以及吳張士誠吳三桂等失敗軍閥;試圖以夏立國的,有赫連勃勃之胡夏、李元昊之西夏,以及竇建德明玉珍失敗軍閥。總之,都無長壽興旺之象,考慮未來民心民意,智者不得不以之為戒。

  選項排除殆盡,只剩下一華字。

  憑心來說,鄭義對華字並不滿意,不過雞蛋裡挑骨頭,想不起更好國號的情況下就且用它吧。

  華號取意於古鄭國,既然選取華字為國號,那麽華州縣也當改一改名字。鄭義朱筆圈字將華州縣恢復為古鄭國都棫林,可仔細考慮半晌卻覺得不甚合適,於是又塗去棫林兩墨字,仿照漢中府之南鄭、開封府之新鄭舊例,將華州縣修正為西鄭縣。

  或許純屬巧合,或許有心為之,鄭義剛剛敲定未來國號,關中就傳來一封捷報慶喜:趁明軍流賊鏖戰東川之空隙,郝大勇部一萬步騎自陳倉道、褒斜道兩路進擊,攻克漢中府府城南鄭,陝西巡撫練國事急死軍中。細看軍報,原來二十四流賊於熊耳山山系分兵,一路西進漢中府,衝到漢中府城固縣、洋縣;另一路自長江入川,衝到夔州府、保寧府,漢中民團鄉紳大駭,為保住家業子女安全,即時遣使投誠太平軍。正是因為有了這一幫帶路黨帶路,漢中府民團十之八九都向太平軍和平投降。郝大勇進入漢中府後,其主要兵力竟然被大半用來驅逐流賊,令人不禁泛起荒唐感覺。

  再說,鄭武公掘突護送周平王東遷時,棫林部分鄭國宗室南遷漢中地區,是謂南鄭。

  鄭義追宗敘祖祭尊古鄭國,恰逢郝大勇攻入漢中府,這意味著古鄭國南遷東遷兩族封土相繼聚合,顯然可以視為鄭義光宗耀祖的祥瑞。

  ……

  崇禎七年三月十七日,在洛文武群臣叩拜背景中,鄭義正式建國稱王。

  洪承疇以吏部侍郎兼禮部侍郎之職負責建國禮儀,並統領原明國晉王世子朱審烜、原明國周王世子朱恭枵等等前明宗室爵臣向鄭義跪獻勸進書。古鄭之禮、古周之禮、秦漢唐宋之禮、今明之禮,洪承疇基於太平軍現實辛苦裁選禮儀,最終仍因為時間不足而弄成大雜燴模樣,凌空俯視頗有些沐猴而冠帶感覺。不過,沒有人在乎這些。太平軍核心軍政要員全都是貧寒出身,洪承疇等文臣大段大段引經據典,已經令他們不明覺厲。

  正如前年鄭義否決孫可望勸進時所說,稱王之日也是分賞勳功之日。但是鄭義否決群臣種種委婉建議,仍然以洪武皇帝朱元璋為例拚命控制封爵規模,隻封賞了三人:晉封隴西節度使高立功為寧夏侯;晉封朔方節度使張獻忠為雲中侯;追封故甘肅節度使李鴻基為臨洮候。余等節度使以下軍官勳臣,俟九州混一時再行逐人敘功。

  稱王是為了正名,封爵是為了籠絡,這些都是虛活,最重要的是國家制度定型。

  鄭義參照朱明官製大幅度改革,首先裁撤兵部重建唐宋樞密院,並嚴肅重申軍政分離之必要性,軍人不乾政,文人不掌兵。考慮天下未定,各地府縣需要軍管數年,期間不得不由駐軍兼理民政,但原則上只是一時之計。與此同時,樞密院即為新朝軍事中樞,其余各部門文官無權越職彈劾、干涉、非議。當然,最最最重要的,是樞密院最高權力將由鄭義本人牢牢把持,絕不與第二者分享槍杆子。

  朱明六部其余五部,禮部、工部、刑部、戶部匾額維持不變,內容則小幅度離析重組,禮部四司裁撤儀製清吏司另設為貢舉部,轄管學務、科舉考試等事項。

  朱明翰林院全面改革,匾額不變同時職能大幅度擴張,類比標準時空歷史共和國的話,就是中宣部、文化部、新聞出版總署等部門雜糅體。鄭義遠期規劃中,這是與槍杆子並列的筆杆子部門,最高權力自然也要緊緊攥於己手。

  除此之外,司職對內情報工作的錦衣衛、司職對外情報工作的職方司、自戶部離析司職全國稅務的稅務局、司職關稅的海關局,全都相繼組建,並由鄭義或直接或間接牢牢控制手中。

  唯一特別的,是考慮西歷17世紀世界宗教環境,特意多設了監察寺部門。監察寺職能參考基督教各色宗教裁判所,時刻監察民間宗教狀態,謹防白蓮教、聞香教等亂黨為禍。就標準時空既有歷史來說,宗教大一統與國家大一統彼此尖銳矛盾,一神教國縱然搞宗教合一,也毫無維持國家大一統的可能性。天無二日,人無二主,選擇一條路就要拋棄一條路,為了維護中華大一統體制,就必須弱化宗教影響令其世俗化。世俗化後的大中華,如何應對外部宗教頻繁入侵,這就是監察寺的主要工作。

  至於朝廷主體機構,鄭義保留了朱明內閣機制,並參考標準時空各色樣例重組內閣骨骼。

  內閣設有五大輔臣,第一輔臣,官職首輔,如丞相般代管全國國政;第二輔臣,官職尚書台尚書丞,為六部尚書名義之首;第三輔臣,官職禮部禮部尚書;第四輔臣,官職司禮監秉筆,與朱明內宮二十四監司禮監不同,新朝司禮監人員組成,內臣與外臣各半,主要職能是負責內閣常務運行;第五輔臣,官職都察院都禦使。

  內閣五大輔臣之下,又有十三員閣臣;工部佔一名額;貢舉部佔一名額;翰林院佔一名額;戶部佔一名額;刑部佔一名額;吏部佔一名額;司隸校尉佔一名額,樞密院佔三名額,司禮監監官佔三名額。

  如此,內閣總括十八閣臣,幾乎籠罩所有重要權力部門。諸部門之中,槍杆子樞密院、筆杆子翰林院、官帽子吏部貢舉部、錢袋子稅務海關、黑槍子錦衣衛職方司、長舌頭都察院等,其最高權力全都牢牢握在鄭義手中。其余部門時時盯著太累,不妨漸次丟給軍勳官、投降官、新學官折騰,正常運行那就睜一眼;如若觸犯鄭義利益, 那就定向反腐清洗一番。

  官製完善同時,鄭義旗下各色財產飛速分割拆散。

  最著名的羲生新聞報率先宣布私有化,其總編趙勝等人晉升翰林院,負責中國傳統官方報紙——邸報。輿論宣傳領域,私報總是比官報具有優勢,不僅因為官報固有立場的僵硬宣傳做派,更是因為官報常常受製於官方高大形象。就譬如謠言攻擊,私報時不時刊登謠言可能增加報紙銷量,而官報刊登謠言那就要被臭罵文盲瞎子聾子。基於這種殘酷現實,輿論武器羲生新聞報必須私有化後再暗中遙控,其離析出的邸報則隻限於發布軍政新聞,充作沒有多大用處的僅用來表明官方態度的新聞發言人。

  至於其他報紙跟風競爭……?

  翰林院現有禁令,陝甘朔晉豫轄區新辦報紙必須先申請牌照。想通過,要麽主動成為羲生新聞報附庸,要麽等四五十來年羲生新聞報系全面搶佔市場後再說。

  你談市場,我說法律;你談法律,我說市場。

  ……

  煤礦產業、玻璃產業、軍械產業、鋼鐵產業等等,鄭義也通過艾克寬等中介形式全部私有化轉入暗中控股,每年按照新朝征稅標準向稅務局納稅。天子雖然號稱富有四海,但是錢袋子還是與國庫分開偷偷藏緊為妙,何必送入國庫給一幫貪官汙吏瞎折騰。天啟皇帝、崇禎皇帝窮的叮當叮當時候,可沒有看見有多少自謂忠心官僚願意變賣家產為國捐餉。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