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明賊》第615章 誤會加深
李信去見朱大典時已經是半個時辰以後的事了,這位堂堂中都鳳陽巡撫在寒風中瑟縮的直等的耐心進去,火從心起,甚至已經打好了腹稿,該如何參劾這位目中無人,桀驁不馴的鎮虜侯。籍由著憤怒與不平,原本對三衛軍的戒懼之心反而又被壓了下去。

 正當他已經喪失了最後一點耐心的時候,李信終於帶著幾名親兵從軍陣裡奔了出來,這就更讓鳳陽巡撫朱大典心中不滿。因為,按照當下的禮節,凡與此種情況,李信應該鳴炮歡迎,同時派心腹大將為前導,將其迎進大營。然後,李信本人再視親疏遠近選擇在何處相迎。而似眼前這般不聲不響的隻帶著十幾個人就一窩蜂的奔了出來,則是明顯的慢待之舉。

 其實朱大典實則錯怪了李信,他對這一套地方上的官員迎來送往的繁文縟節一竅不通,在他看來能親身出迎,已經是放低姿態的一種表現了。說起來,這也怪李信沒有按照慣例,聘請專職的幕僚師爺有一定的關系。他總覺得這些人很多時候並出不上多少力氣,反倒在官場腐敗的潛規則中起到了極壞的作用,因此極為重視用人的李信便不想使用這些有可能敗壞具體事由之人。

 也正是因為如此,李信疏於官場禮數,又沒有詳知個中關節的人從旁提醒,以此得罪同僚也就變得不可避免。正如眼前這朱大典,原本李信冒險舉兵而來,幾乎是冒死救援鳳陽府,最終陰差陽錯之下革左五營的大軍終於撤走,鳳陽府也因此而解圍。身為鳳陽巡撫的朱大典於公於私都應該對李信這個救命恩人感恩戴德才是,可事實卻恰恰相反,朱大典不但認為李信在此戰中沒有尺寸之功,而返成事不足敗事有余,起到了極壞的作用。

 這其中固然有賀一龍從中挑唆的因素,而李信也不是全然沒有解釋的機會,以前嫌盡釋。然而壞事就壞事在李信不通官場的那一套繁文縟節,竟就此失去了一次絕佳的屆時機會。且不但如此,朱大典對李信的誤會也因此而繼續加深。

 李信盛情相邀朱大典入營,朱大典的態度已經變的極為冷淡,甚至連虛應都省卻了。剛一見面,便詢問李信此來鳳陽的意圖,語氣極為不善。這讓李信由不得一愣,心道這朱大典怎麽說話語氣如此不善,難道自己在何處得罪了此人?難道只因為自己迎接來遲之故?

 想來想去也只有迎接來遲這一條,於是李信便因著有愧在先忍下了朱大典近似挑釁的言語行為,再次盛情相邀。

 朱大典上下打量著李信,卻見其並沒有三頭六臂,而且表面上的態度似乎也謙恭的很,和此前的行為大相徑庭。只是李信的隱忍並沒能贏得這位鳳陽巡撫的好感,反而在心裡給他暗暗下了一個,心機頗深的評價。這個心機頗深如果用在武將身上,再與桀驁不馴結合起來,那就絕然是個壞極了的評價。

 朱大典此時對三衛軍的疑慮戒懼已經盡數打消,眼看著李信並不是魯莽之徒,也就是說此人根本就不會做出那種不計後果的蠢事。因此,也更不會下令大軍強行與賀一龍為難,只要凡事佔了一個理字,便有極大的可能壓他一頭。再不濟,朱大典手中也還是有殺手鐧的,到了萬不得已之時,一樣可以一本參上去,在皇帝面前告這廝一狀。就算皇帝偏袒此人,內閣的老頭子們也絕不會縱容李信。關於內閣一直與李信為難的消息,朱大典雖然身在淮揚,也是多有聽說的。

 於是,朱大典鼻子冷哼了一聲,又繼續問李信的來意。這回不但語氣加重,而且幾乎已經明白的指責李信帶兵到鳳陽府有多余且擾民的嫌疑。這一番指責讓李信大為不滿,但還是礙於自己失禮在先,於是仍舊低調隱忍,謙遜的解釋了一番自己是如何帶兵追擊流賊,又是如何在臨淮大敗劉希堯,最後以三衛軍主力由水路突進,最後會師在鳳陽府城之下。

 李信在言語中並沒有把嚇退革左五營馬守應等人的功勞攬在自家身上,畢竟如此往自己臉上貼金,大有王婆賣瓜的嫌疑,況且李信也自問三衛軍的所作所為有目共睹,就算自己不說,又有誰不知道呢?

 在這個消息閉塞的時代,很多事情的真相很容易便會被埋沒。李信高估了朱大典對事態的判斷能力,亦或是說他沒有意識到朱大典心中對自己的芥蒂究竟出自哪裡,因此這一番交代落在了朱大典的心中則實實在在的又一次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聽罷李信的自述,朱大典心中暗暗冷笑,心道李信啊李信,這等明目張膽的張冠李戴,貪別人之功為己有,還真是臉皮厚啊。在朱大典看來,以區區千人就敢和上萬人,上十萬人硬拚,這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的事情。除非三千人的主將腦袋有毛病,或者他根本就是情報失誤,指揮失誤,誤打誤撞才不小心撞了進來。等到發現之時,再想逃跑已經悔之晚矣。

 朱大典以此種常理揣度似乎也就無可厚非,再加上對賀一龍先入為主的印象,李信的小人形象再一次在朱大典心裡加深了。不過,朱大典眼見著李信表面上的姿態倒是不高,不宜過分折辱,萬一武人怒極做出些不理智的事來,豈不是冤枉?有了這種念頭,於是他在使了幾番臉色之後,態度又驟然一變,竟虛與委蛇的露出了笑臉。

 “李將軍兵強馬壯,老婦大開眼界,你的軍營老夫就不去了,鳳陽城中事務頗多,實在脫不開身,不如李將軍安頓好了軍卒之後,再進城,老夫設宴款待!”

 這原本是句漂亮的場面話,朱大典也不認為李信會真的敢進城。孰料,李信竟極為認真的應了下來,並且還一再的向他因迎接來遲厄爾致歉。朱大典微感錯愕之下,心道,這廝真是不通情理,分不清眉眼高低,又帶著滿心的鄙視與怒氣匆匆返回了鳳陽城裡。

 朱大典憤怒之下本來是要質問李信的,但在半路上,也就是李信將他晾了半個時辰的功夫裡,他忽然就想的明白,賀一龍所部的事,他不宜在此時,亦或是說在這種完全沒有把握的被動情形之下提出來,否則也只是徒然自取其辱。

 畢竟李信手中兵權在握,而且賀一龍所部又在名義上歸浙直總督張方嚴統轄,因此李信如此作為,誰又知道是不是秉承了張方嚴的意思?如果真被自己猜中了?豈不是一腳剛出泥潭,另一角又踩入了水坑,白白扯進了與自家頂頭上司的紛爭之中嗎?

 朱大典雖然不是決斷之人,可終究不是蠢貨,幾經權衡之下,便有了謀定而後動的想法。於是,回到鳳陽城時,面對賀一龍大為失望的神情,他並沒有如先前一般,態度鮮明,而只是打了個哈哈,便將自己關在了書房當中,準備好好琢磨一下接下來的公文奏章。

 拋開賀一龍心裡大罵朱大典狡猾這一點不談,朱大典通過這次事件,也重新對賀一龍的本事進行了評估,一個主將能夠輕而易舉被外人奪了兵權,即便如鎮虜侯李信這般人物,只怕也是有著極大缺陷的,再回想起自己初見面時對此人的謙恭態度,不由得啞然失笑。如果不是看在此人還算,憨直的份上,便於控制,只怕也是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了。

 因此,也正是有了這一番念頭,他決定為賀一龍爭上一爭,不能讓李信輕而易舉的就將賀一龍那近兩萬人的人馬奪了去。首先,朱大典行文一封,向浙直總督張方嚴詢問,李信私自吞並賀一龍所部的事可是出自總督之意,然後又在言語中多有暗示,李信可能存在冒功與壞事的行為,希望能夠引起張方嚴的重視,對此人嚴加約束。

 其實這封給張方嚴的公文對李信是起不到任何約束作用的。但李信與張方嚴只見的特殊關系,在朱大典這個局外人又如何能得知呢?他甚至還為此頗為得意,只等著這一招釜底抽薪之計見效,到時候不用自己親自動手,便有人替他舉起手中的刀子。

 朱大典寫的一手好字,他將書寫完畢的功夫雙手小心翼翼的捧了起來吹乾墨跡,又總覺得意猶未盡。於是,在沉思了良久之後,又再次提起筆來,筆走龍蛇一番,不消半個時辰,一篇洋洋灑灑的萬言之書便揮筆寫就。

 這一封可不是普通的公文,而是朱大典精心寫就的,上書大明天子的,關於鳳陽一戰得勝的詳細前後經過,其中濃墨重彩的交代鳳陽保衛戰的慘烈,同時又點出賀一龍不可或缺的功勞。至於李信,朱大典毫不客氣的參劾了此人幾大罪狀,其中這冒功與私吞同僚部屬便是首當其衝!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