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崇禎,唐錦敢打包票,別說教室裡這群娃娃,就連學校的歷史老師都沒他知道的多。
“這難不倒我!”孫羽謀侃侃道來:“他隻做了17年的皇帝,卻換了50個宰相和17個刑部尚書,督撫和以下不計其數,他對大臣非殺即戮,對人民橫征暴斂,恨不得敲骨吸髓,高額賦稅還不夠,還加征遼餉,剿餉,練響,如此視臣民如草芥,臣民自然視君如寇仇。”
“居然知道這麽多,這個人以後要重點培養。”唐錦暗暗想道。
“直到李自成的大順軍兵臨城下,他還幻想著有人給他出謀劃策,平常如狗一般向他獻媚的大臣卻已不知所蹤,留給他的是絕望。在煤山上吊死也還算了,還喪心病狂的砍死後妃,砍傷親女;說什麽君非亡國之君,臣是亡國之臣,連死都在推脫責任,這樣的君王,不亡國才怪。”孫羽謀似乎在替誰打抱不平,嘴裡沒一句讚美的話。
有道理!說得真好。
不少學生投去讚美的眼神,這是對孫羽謀的肯定。
拋開妒忌,有才華的人能夠輕易贏得別人的尊重。說實話,原本唐錦對孫羽謀是不滿的,憑什麽他就第一個站出來唱反調?
“你有什麽本事?”
你聽聽這句話說得多有水平,唐錦再不濟也是個老師吧,就這樣硬生生被學生挑釁了,讓誰聽了這話都不開心。
但現在,唐錦可以不跟他計較,甚至對那個家夥有了一些好感,能在最短時間內對一位皇帝做出評價,並且附帶自我觀念,難能可貴,這樣的學生的確有資格狂傲一點。
老師的存在,就要教給學生多多少少的知識,幫助他們認識的缺點,如果升學班的學生都跟孫羽謀一樣厲害,唐錦將沒有顏面和資格留下來。
“你說完了?確定不做補充?”唐錦笑著問道。
跟前面一樣,孫羽謀沒有作答,肯定的點頭,與之前不同的是,此時孫羽謀在心裡自我檢查,似乎在想有沒有遺漏什麽。
“當年八旗兵以區區幾萬人入關,輕而易舉殺入長城,盡管對皇帝不滿,但關鍵的時候袁煥還是站了出來挺,親自率領九千人一路尾追皇太極,兩軍於紫禁城下生死相拚,鮮血染紅了他的戰袍,他的兩肋中箭像刺蝟一樣,搖搖欲墜卻屹立不倒,強敵震懾,最終撤出關外;最後,獎勵他的是千刀萬剮,罪名是莫非有的‘引兵入寇’,這讓當時的天下志士無不膽寒,即使有人想,卻不敢給崇禎賣命,如果袁煥不死話,或許……可惜!”唐錦眯著眼,似乎看到了某個畫面。
“或許崇禎就不會上吊,或許明朝還有機會……”
種種結果,隨著唐錦的歎息聲,紛紛出現學生的腦袋中。
突然,唐錦挺直脊梁,身體筆直的站在講台上,眼神深邃,劍眉飛揚。
“崇禎上位後以閃電之勢摧垮魏忠賢,所有人都以為這位明君能拯救搖搖欲墜的江山;當年饑荒四起百姓造反,他下令不要濫殺無辜,血詔說: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說明他對百姓還是不錯的。他知道袁煥不能殺,卻不得不殺,殺,失去一個棟梁,不殺,失去一批重臣,可惜奸賊居多;根基已毀,空有救國之心無救國之術,導致王朝滅亡的不是流寇,是那些奸黨。說他不是導致王朝滅亡君王,也有一定道理,當然,我並不想說他有多好或者多差勁,隻是借此告訴你們,評判一代帝王,要理性對待,不能一味以成王敗寇論處。”
啪!
不知誰帶的頭,接著所有人都起身,教室裡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老師你真棒!”
“你怎麽能去教體育呢,教我們歷史吧?”
“就是,那個老古董上課太死板了,枯燥無趣。”
行家出手就知有沒有,並不是說唐錦比孫羽謀厲害,隻是他一開始就掌握了主動權,要是孫羽謀反過來出兩道題,唐錦絕對會被轟出教室。
有時候,一句話,一個動作都會引發別人的好感,贏得尊重。
無疑,唐錦做到了。
他在黑板上行雲流水的書寫出自己的名字,一筆一劃如水銀般,和著聲音有奇妙美好的韻章。
“唐……錦。”
唐錦落筆之際,學生也念出這兩個字。示意所有人坐下,他暗暗松了一口氣,還好今生識字,寫字這種事信手拈來。突然想起什麽,問道:“這節課誰的,怎麽沒老師來?”
“政治課。”
說話的人竟然孫羽謀,他自己覺得面子過不去,心裡卻坦然, 也服氣,唐錦說的他要好。
更何況唐錦說了,他喜歡他們自信。
“怎麽又是她?”唐錦發懵,不禁脫口而出:“你們白老師牛X呀,敢跟校長叫板,你們沒少受她影響吧?”
“白老師是雙證博士,又是法學碩士,她中西結合的教學方式新穎獨特,簡單有效,我們都喜歡上她的課。”一個小胖子說道。
“原來是這樣!看來白老師在學生心中的地位很高啊,這怎麽行,我才是這個班的班主任,得趁現在都給學生講幾個故事,把她比下去。”唐錦想乾就乾,道:“反正沒事,我給你們講個歷史故事吧。”
故事對文科班的學生來說很玄妙,有時候,一個故事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一聽唐老師又有故事,包括孫羽謀在內的所有學生都打起精神,認真聆聽。
“梁山有個神偷叫時遷,他打架不行,輕功卻了不得,在那個‘蠻力打江山’的時代,時遷能做的就是飛簷走壁,整天偷偷雞,盜盜馬,偶爾也瞅瞅別人家的閨女;一天,時遷急於用錢,於是把翠屏山所有的墳都挖了個遍,沒想到點子背到家了,連一頓飯錢都沒搞到手。”
“哈哈哈哈……”
說到這兒的時候,教室裡發出一陣哄笑。
教室外,白晶晶腳下一頓,小嘴變成0型,聽到裡面的笑聲,簡直懷疑自己出現了錯覺。
“難道那個家夥被學生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