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花都獵手》長江3角洲城市群
長江三角洲位於我國沿海、沿江發達地帶交匯部,區位優勢突出,經濟實力雄厚,其核心城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人口數量已接近北美、西歐、日本的世界級城市群,並有可能突破1億。長江三角洲是我國以至世界經濟增長最迅速、城市化進程最快的地區之一,構造世界級城市群條件已基本具備。率先建設長江三角洲世界級城市群,能為探索中國的城市化道路進行試驗、積累經驗,為我國城市群建設提供示范。長江三角洲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工業總產值佔全國近14。改革開放後,長江三角洲多次出現大規模工業化浪潮。首先是鄉鎮工業異軍突起,浦東開發後外向型經濟又迅速發展。20世紀90年代後期,台灣電子信息製造業大批轉向長江三角洲,上海、蘇州已成為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處在中國東部“黃金海岸”和長江“黃金水道”的交匯處,對內、對外經濟聯系都十分便利。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有如此優越的條件,因此能夠成為世界級城市群,成為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的重要樞紐,從而加速提升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加快中國的經濟國際化進程。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我國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鎮分布最密集、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它以上海為中心,南京、杭州為副中心,包括江蘇的揚州、泰州、南通、鎮江、常州、無錫、蘇州,浙江的嘉興、湖州、紹興、寧波、舟山,共15個城市及其所轄的74個縣市,以滬杭、滬寧高速公路以及多條鐵路為紐帶,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近年來,長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礎設施、發達的科技教育和日趨完善的投資環境,成為國內外投資者關注的“熱土”。2004年上半年,這一地區以佔全國2%的陸地面積和約佔10%的人口數量,創造了全國26%的GDP,完成了全國37%的外貿出口額,吸引了全國52%的實收外資,其經濟總量領先於我國另外兩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區。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點發展區域

 城市群的發展應該遵循一定的城市發展規律,在城市群發展的每一階段都有其發展的重點區域。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根據城市發展理論和對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趨勢與走向的分析,目前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發展已進入城市帶發展規律的第二階段。即著重發展中心城市城郊地區,加強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整個城市帶城市網絡高級化。目前上海及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點發展區域應該有以下五類:

 1.區域內具有綜合服務功能的核心城,上海。

 2.區域內新興的中心城市,如蘇州、無錫。

 3.區域內重要功能型城市,如旅遊與加工產業中心蘇州、無錫,行政文化和商業中心南京、杭州,港口集散中心寧波、舟山、大小洋山等。

 4.區域內欠發達地區中心城市,如上海的崇明、蘇北的揚州、南通,浙北的嘉興、湖州。

 5.區域內中心城市的郊區城鎮;如上海的松江,杭州的蕭山等。

 長江三角洲重點城鎮的發展歷程

 長江三角洲地區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加之有著發達的水系、豐饒的土地優於全國的農業、手工業,使其在我國封建社會的中後期就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個可觀的城市群。從明代到清代,長江三角洲出現了九座較大的商業與手工業城市紡織業及其交易中心南京(江寧)、杭州、蘇州、松江;糧食集散地揚州、無錫、常州,印刷及文具製作交易中心湖州。而上海(元代始設縣)此時已發展成為沿海南北貿易的重要商業中心。自近代以來的150多年的時間裡,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1)鴉片戰爭後,對外開放條件下商品經濟初步大發展時期,長江三角洲地區新興現代工商業城市群的形成和發展階段。(1842~1949年)

 該階段外國商品開始湧入中國,中國原料型產品開始向外出口,外商貿易與金融機構也開始進入中國。同時進口替代性的早期現代工業也開始發生發展。此時的上海在19世紀下半葉通過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已崛起為一座工商業大都市,到20世紀30年代成為了整個長江三角洲乃至全國的貿易中心、金融中心和工業中心。同時無錫、南通、寧波也通過優越的地理區位對外通商、以港興市成為次一級的重要城市。而南京、杭州、鎮江、揚州、蘇州、常州等老城因為大運河的衰退而地位下降。

 (2)計劃經濟體制年代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功能趨同階段。(1949~1978年)

 該階段在種種特殊的環境條件下,中國選擇了蘇聯式高度集中計劃經濟體制和封閉型經濟發展戰略。各城市千篇一律大辦工業,變消費城市為生產城市,使得城市功能趨同,城市化進程極其緩慢。

 (3)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群城市功能重新分化重組。

 上海以其優越的地理區位重新成為國際性大都市。整個城市群的經濟中心、第三產業關系、城市功能進行了重新定位和分工。通過以上對上海及其周邊城市群歷史上,特別是近代以來的興衰發展演變過程的分析,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群中重點城市的發展是在交通等基礎設施發展的基礎上,依靠港口、航道、交通樞紐等重要區位,內引外連,以上海為貿易、金融、信息中心向海外發展。這也是中國經濟從封建農業經濟向半封建半殖民經濟近而向市場經濟發展的趨勢使然。解放後雖經歷了計劃經濟的趨同化發展階段,但經過改革開放後的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調整,依然回到了依托上海、依靠交通、向海外發展的方向上來。這是我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的必然。其間上海的中心地位有一個從確立到消失到再確立的過程,整個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網絡也經歷了從發展到停滯到再發展的過程。由此可見一個中心城市的確立對一個城市帶的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性。

 上海及長江三角洲重點城市關系現狀

 從空間角度對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進行分析可以看到,整個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呈橫‘‘型,上海位於兩個‘‘的交匯處,江蘇的城市位於北翼,浙江的城市位於南翼,北翼的城市多於南翼。就行政級別而言,長江三角洲有國家直轄市上海,省會城市南京、杭州,國家計劃單列市寧波以及11個地級市,共計15個大中城市。

 就城市人口而言,可以把整個分為五個等級:人口大於500萬的特大城市有上海;大於200萬的有南京、杭州;100~200萬的有蘇州、無錫、寧波、常州;50~100萬的有南通、揚州、鎮江;20~50萬的有紹興、泰州、湖州、嘉興、舟山。

 以下是以上海為中心,通過對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群的首位度、中心度和其他城市網絡空間特征的分析,討論上海與周邊城鎮關系及其重點發展區域。

 就首位度而言,通過計算可以發現這一地區的城市首位度S=3.7(首位度計算公式為:S=第一位城市人口/第二位城市人口)。第一、二、三產業的首位度分別為l.47,2.86和4O。由此可見長江三角洲經濟已較發達,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相對較低。第二產業的首位度為2.86,相對城市首位度3.7較低,說明上海第二產業在整個城市群中的地位相對下降,這正是上海調整產業結構,轉換城市功能的結果。也是上海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向外擴散第二產業,努力成為三個中心的結果。但相對而言,上海的第二產業首位度還是較高,主要因為上海仍保持了六大支柱產業。隨著向外擴散的主要趨勢,今後一段時期其首位度仍將會持續下降。上海城鎮體系第三產業的首位度為4,說明上海的第三產業已有了較大的發展,但相對一些國際性的大都市上海有較大差距,目前還處於積聚階段。隨著城市分工定位的進一步明確和加深,該首位度還將持續上升。通過中心度的計算分析,清楚地反映出上海及三角洲各城市在不同產業中所起的中心職能。

 1.對第一產業的分析可見該中心度在各個城市分布的規律並不明顯,中心度較高的主要集中在發達和落後兩類地區,表明一方面落後地區農業比重較大,另一方面發達地區農業經濟技術水平較高,第一產業也較發達。

 2.對第二產業,上海仍保持較高中心度,受‘蘇南模式‘和上海輻射影響的蘇州、無錫和有國家計劃單列市特權的天然良港——寧波的中心度也較高。而南京、杭州則因為國家長期‘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的政策暫時落後於一些區位、交通和經濟基礎較好的地區。中心度最低的蘇北幾個城市因為長江天塹等交通因素而遠遠落後於其他地區。

 3.對第三產業,上海保持了更大的中心度(0.49),其原因是第二產業的外擴造成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政府優先發展第三產業的政策導致資金、人才等要素向第三產業的集聚。

 4.通過對綜合中心度分析進行聚類分析,長江三角洲城市可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上海;第二層:無錫、寧波、杭州、蘇州;第三層:舟山、紹興、鎮江、嘉興、南京、湖州;第四層:揚州、常州、泰州、南通。以上海為中心,蘇錫杭甬之所以位於第二層自不必言,第三層的城市有的是因為區位條件不好(鎮江、紹興)或交通不便(舟山、湖州),但卻都地處發展軸線(鎮江、紹興、湖州)或特色產業(舟山漁業)。南京雖是省會城市,但與安徽接壤,其經濟與安徽有很大聯系。嘉興從區位而言與蘇州、無錫相似卻不及蘇、錫發達,可能與‘經濟斷裂點‘有關。根據康弗斯提出的‘斷裂點‘概念來計算兩座中心城市的分界點即斷裂點,得出上海與南京的斷裂點在距上海市中心約公裡處,上海與杭州的斷裂點在距上海市中心約140公裡處。這兩個地方大致是目前的常州與嘉興地區。它們受兩個中心城市的吸引和輻射正好處於最弱的地區,這大概可以解釋這兩個城市為什麽不及蘇、錫那樣發達的原因,但其根本原因還是自身發展上的政策與模式問題。隨著上海城市輻射功能的加強,這兩個地區的經濟也將更多地受到上海的影響,上海應加強與它們的聯系與協調。

 影響長江三角洲重點區域的變量

 總結十五規劃內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主要經濟、政策、交通、信息變量對城市群中各個城市的不同影響,不難看出今後五年內本地區發展速度相對較快的重點區域。重要變量有如下幾方面:

 (1)經濟變量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將加快長江三角洲地區主要城市的產業結構變動。上海將繼續加強對第三產業的扶持,使其達到國際化大都市第三產業佔GDP近60%的平均水平。蘇州、無錫、寧波、杭州、紹興等五個城市在今後五年內出口加工產業的優勢地位也將因為加入而憑借其自身優勢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2)政策變量

 主要是就國家及長江三角洲兩省一市的‘十五‘規劃而言。根據江蘇省‘十五‘規劃中的‘三圈四市‘,蘇州將進一步加強上海‘後花園‘的作用,無錫將強化其區域性經濟中心、交通樞紐、旅遊勝地的地位,成為長江三角洲一座新崛起的大都市。杭州在蕭山、余杭並入之後,‘十五‘規劃期間也將加大其長江三角洲南翼最大的經濟、文化、旅遊中心和交通樞紐的地位。

 (3)交通變量

 隨著‘十五‘規劃內長江三角洲快速乾道網的建成,將形成以滬、寧、杭三個中心城市為節點,相互構成一個大三角的高速公路網,這必將帶動沿線各節點城市的新一輪發展。特別是寧杭公路的建成將極大地促進湖州的經濟發展。還有沿海大通道的建設對杭州灣沿岸城市(紹興、嘉興)也有著巨大的帶動作用。另外,大小洋山深水港的建設將使得上海真正成為國際航運中心,同時也將帶動舟山群島(如岱山)和蘆潮港等地區的港口加工業的興起。崇明越江工程的啟動不但將使崇明島發生巨大的變化,而且會帶動整個蘇北經濟的騰飛,從而使得整個長江三角洲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長江三角洲重點城市目前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核心城市現代化功能不完善

 上海作為長江三角洲都市連綿區的核心城市,在現代化功能的發揮方面與紐約、倫敦、東京等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由於第三產業比重不足與落後,使上海缺乏必要的金融、信息和投資手段對全國經濟施加影響。在資金籌集、對外貿易領域,上海與一般大城市地位相似,國家級或跨區域的大銀行、大集團數量較少。城市內部交通信息體系尚不發達,影響了城市功能的組織。

 2行政區劃分割導致的矛盾日益尖銳

 地區之間各自為政,阻礙了經濟資源的自由流動和跨地區的經濟合作。長江三角洲分屬二省一市的15個城市,行政隸屬關系非常複雜,地區之間的協調難度很大。再加上長期的條塊分割管理,更助長了各自為政、甚至以鄰為壑的不良風氣。這種不良風氣嚴重干擾了地方政府之間的合作與協調。

 3城市產業結構趨同嚴重,城市間分工不明確

 為了發展地方經濟、增加地方收入,各地在發展經濟時,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少數幾個稅大利高的產業上,再加上長江三角洲地區內部自然稟賦比較相似,因而本區的產業結構趨同問題十分嚴重。產業結構趨同使得各地區不能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同時也使得投資和生產分散,不能發揮規模經濟效應,降低了國家的整體經濟效益;更為嚴重的是會形成大量的重複建設,導致生產能力閑置和資源的浪費。

 4生態環境汙染嚴重

 本區人口密度高,土地承載壓力本來就很大。近年來,由於工業化和城市化迅猛發展,工業汙水和生活汙水的排放量急劇增加,更加惡化了生態環境,使本區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威脅。

 重點區域協調發展的思路與對策建議

 目前長江三角洲的城市體系已比較完備,已形成了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縣城、縣屬鎮和鄉級鎮組成的七級城鎮體系,城鎮等級齊全,類型多樣,各類城市的數量也呈現出‘寶塔型‘的特點,大中小型城市的數目之比分別為4∶17∶30。這樣一種城市體系結構,有利於控制核心城市人口的盲目膨脹,實現各級城市之間的合理分工,發揮城市帶的整體優勢,是比較合理的。但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內部各城市間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解決的重點區域協調發展的主要對策思路有以下幾條:

 第一,加強上海作為區域核心城市的綜合功能,特別是要著力培育作為區域以及更大范圍內要素配置中心的功能和綜合服務功能。

 第二,增強區域內次中心城市經濟實力,提升其在各自范圍內的集聚、輻射能力,確定城市功能特色,促進城市功能的互相銜接。

 第三,在整個區域范圍內,推進分層次的人口和經濟要素的集中,逐步理順地級市、縣級市的關系,並解決小城鎮過於分散的問題,使城市體系空間布局合理化。

 第四,以現代化交通體系為依托,建設一體化城市體系,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的網絡化建設。長江三角洲地區跨區域交通體系建設,一是要圍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主要是建設主樞紐港(大小洋山港),建設集疏運系統,促進形成各港口的合理分工;二是要與城市體系的完善緊密結合,基本目標是使三角洲地區任何兩個地級城市之間的行車時間都能控制在4個小時以下,其中上海到各個地級城市在3個小時以下。在該地區城市功能定位上,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本三角洲地區的資源配置中心,即最高等級的城市(上海)。第二類是地區性的資源配置中心,即二級城市或區域副中心。這兩類城市都應是具有綜合功能的城市。第三類是具有專業功能的城市,如旅遊城市、交通樞紐城市、專業性工業城市等。區域整體城市化水平的發展目標是,到2015年~2020年,使整個城市群承載6000萬以上人口,包括本地區人口的60%即4000萬以上,以及外來人口約2000萬;承載絕大部分新增工業及教育產業、文化產業和衛生事業;形成國際、國內人員與物資大規模高效率流動的現代化交通網絡。

 第五,除大力提高核心城市綜合服務功能以外,還應該加強中小城市,特別是中心城市郊區城鎮的城市化的建設。通過加大城市交通基礎設施改造力度,建設新區等途徑,擴大城市規模,發揮城市基礎設施經營的規模效應,推進上海與周邊城鎮的城市化水平。加大上海與周邊重點城鎮的協調與輻射力度,充分利用‘十五‘規劃期間的政策、信息、物流等變量,提升上海在整個長江三角洲城市網絡中的中心地位。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