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花都獵手》中華玉文化
中華玉文化經歷了神玉一王玉一民玉的三大階段

 一、神玉階段,距今10000年一距今4000年

 首先於我國東北、東南、長江中下遊及西北等地蘊藏豐富的五大玉資源的產地之上,促使史前社會有了巨大,驚人的發展,形成三大玉文化板塊及五支玉文化亞板塊,為中華文明鋪設了奠基石。

 1、五大玉資源及產地:

 (1)“殉玎琪”即東夷玉,主產地今岫岩縣;

 (2)“瑤琨”即越玉,主產地今溧陽小梅嶺、茅山;

 (3)“鬼玉”即狄玉,主產地今俄羅斯東薩彥嶺、維基姆河流域;

 (4)“球琳”即羌玉,主產地今新疆和田;

 (5)“謬”即巴蜀玉,主產地今四川汶川龍溪、緬甸密支那。

 2、三大玉文化板塊及五支玉文化亞板塊

 (1)東夷玉文化板塊

 狩獵經濟為主,兼種植,距今10000一距今5000年。分布今東三省、內蒙東部、河北、山東及江蘇北部,以紅山文化為代表。重要玉器有塊、匕、勾雲形器、圜形邊刃器、龍、鶚等。

 (2)淮夷玉文化板塊

 農耕兼狩獵,距今5300年,分布今長江中下遊、安徽、江蘇之南部,以凌家灘遺址為代表,重要玉器有玉巫、龜殼、長方形片飾等。

 (3)越玉文化板塊

 農耕為主,距今5500—4300年,分布今江蘇、浙江太湖地區為主,以良渚文化為代表,重要玉器有璧、琮、鉞、璜、梳背、錐形器、串飾等。

 (4)夷玉文化亞板塊

 農耕為主,距今4500—4000年,分布今山東省,以海岱龍山文為代表,重要有圭、璋、璿璣、冠飾等。

 (5)華夏玉文化亞板塊

 農耕為主,距今4200—3800年,分布今山西省南部,以陶寺文化為代表,有琮、璧、步搖等。

 (6)鬼玉文化亞板塊

 農耕為主,距今4200年,分布今山西北部,內蒙中部一蒙古高原、貝加爾湖,以石峁文化為代表,有璋、牙璋、刀等。

 (7)羌玉文化亞板塊

 農耕經濟,距今4200年。分布今甘肅、青海、寧夏。以齊家文化為代表,有璧、琮、璜、璜聯璧等。彩圖18璜聯璧、璜、璧,天水師趙。

 (8)荊蠻玉文化亞板塊

 農業經濟,距今4200—4000年。分布今湖北中部及湖南北部。以石家河文化為代表,巫頭像、獠牙面、龍、鳳、蟬、獸面等。三大玉文化板塊之後先後出現五支玉文化亞板塊,處於中華文明的前夜,為其出現作出了巨大貢獻。

 史前玉文化的發展和繁榮的動力是神。神是巫創造出來的,依靠神的力量統治社會。巫形象見於大溪、凌家灘、良渚、石家河等史前文化.

 二、王玉階段夏商周一南北朝公元前21世紀一公元589年

 王、朝廷掌握著生產、使用玉、玉器的大權。三代王玉到了秦漢成為帝王玉。玉器的主要功能為禮器(“六瑞”)、祭器(六器)、儀杖、工具、用具、器皿、佩飾、人物、動物等等。主要論點:玉有德。

 孔子主張玉有十一德: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東漢許慎又精煉為五德:仁、義、智、勇、潔。孔子及儒家做出了一個重要貢獻,即將玉從神那裡解放出來,交給“君子”,作為德的載體。君子比德於玉,用以作佩,無故玉不去身。

 三、民玉階段

 玉除了為王家朝廷專用之外,由於工商業發達,玉器的商品化生產,工商、富戶人家置朝廷禁製而不顧,從店鋪購置玉器用於喜慶、佩戴、文房、宴飲、鑒賞、收藏等物質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

 資料:中國人尊玉、貴玉、重玉、愛玉、用玉、佩玉、玩玉,至少七千年來不絕於史。玉非美食,非華服,非良藥,非利器,仍以珍愛如此?何以重如此?有說玉乃天雷生就,乃崇山之精液;有說玉能鎮邪,能避鬼凶;有說玉溫潤光潔,可修德養性;有說玉光劍氣,吉祥之輝,悅耳之聲,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其奧秘非言語所能窮。哦,真不知是玉有此神奇而被人發現利用?還是人附與了玉這等的靈性神奇?當然,玉本身也非尋常物。其質、其色、其紋、其澤,加之匠心依材治器,誠可謂天然自成圖畫,無聲有韻音樂,一掌中可把握天發靈慧,不言之物卻令人心動心幻美意頓生。世人重玉不妄,玉有奇特,玉是值得珍愛。

 然而若無七千年前河姆渡的玉飾玉佩,五千年前紅山文化的玉龍玉獸,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玉壁玉鉞,方寸之玉也成不了這大的天地。《山海經》記載中國產玉之地有兩百多處,安陽殷墟一座古墓中出土玉器多達755件,藺相如曾以生命護衛和氏壁,萬千兵馬相爭廝殺隻為爭那傳國玉璽,漢代帝王葬用玉衣、九竅塞、玉晗、玉握欲使屍骨不腐,中國人使玉有了超自然的能力,玉成了帶有神秘法力的靈物。

 世界上不獨中國人愛玉,古代歐洲人,美洲人也迷信玉,認為佩玉可辟邪,還可治愈腎病。但愛玉用玉的日本人、新西蘭毛利族人、印第安人、阿拉伯人、西伯利亞人,誰都沒象中國人這般建構了豐繁博大的玉文化,中國的玉器在政治的、經濟的、宗教的、禮儀的、道德的、藝術的等等活動中,成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中國何以如此重玉與中國為什麽創造使用方塊圖形文字頗為相似,令外國人不解,也給中國的思想者們出了一道難題。新老學者們解構河圖洛書,周易八卦,在玉面前似乎說不出多少道理。而玉的長久不衰的魅力,是否正在於此?

 今天的華人依然重玉佩玉愛玉玩玉欲罷不止,是否也因好玉者如魚在水冷暖自知,頗有一點得玉忘言的入禪境界?看來玉中蘊含了中國人的理念、心性、氣質與想象,林林總總的玉器展示了東方古國獨特的文化符號與話語。要今天的中國人不愛玉,是挺難的。

 有形與無形,高貴與世俗,財富與審美,理性與迷信,自然物與生命人,在玉上水火交融,在玉上渾然一體,在玉上綻放精神,在玉上放大了智慧,在玉上碾展出七千年的年輪!玉這棵生長在中國的文化大樹,老枝凝重,新枝萌綠,即便是進入了後現代或後後現代,克隆羊克隆人克隆各樣類形態的文化,大自然造就了每一塊玉,卻都是唯一性的一次性的不重複的,難以克隆的。玉,使人之為人的內容多了一點份量,多了一點神秘,多了一點密碼,多了一點穩定性。

 所謂玉文化,是依托於玉石製作的各種工藝和產品而逐漸形成,經鑒賞和審美而不斷發展升華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其於石器時代便發其濫觴,更隨時代更迭而不斷發展,經久不衰,日臻完善,不可不謂源遠流長者也。

 石之美者

 夫玉者,質地細密、色澤淡雅、溫潤光潔之美石也。其儲養光華,扣擊有聲,堅硬似鐵,晶瑩含翠,在眾多石類材料中脫穎而出,備受世人喜愛。國人眼中之玉,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即文化學意義之玉,范圍寬廣,不僅包括軟玉、硬玉,還包括水晶、瑪瑙、蛇紋石、漢白玉、綠松石、青金石等品種,而狹義則專指礦物學意義之玉,分為軟玉()和硬玉()。軟玉,其硬度為莫氏6~65度。比重255~265,主要成分是矽酸鈣之纖維礦物。而硬玉,則專指翡翠,硬度為莫氏675~7度,比重32—33,成分則以矽酸鈉和矽酸鋁為主。硬玉在18世紀後方為中國玉匠廣泛采用,因此,中國古代玉器絕大部分為

 軟玉製品。

 中國是世界上主要產玉國之一。不僅開采歷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極廣,蘊量豐富。在中國,玉礦帶可分為三大板塊:一是我國東北、內蒙古延伸至俄羅斯地區;二是我國江浙地區一直到台灣;三是新疆、西藏和青海地區。而新疆和田、河南獨山、遼寧岫岩、陝西藍田,並稱我國四大美玉產地。目前,中國與中美洲和新西蘭並稱世界三大玉作中心。

 以玉避邪

 早在遠古時期,我國先民便開始了製玉探索。在先人心目中,自然萬物本身皆蘊涵著固有的生命潛能,皆有著與人類相同的靈性。這就是所謂“萬物有靈”的觀念。而作為生命本源的“靈性”和神秘生命力量,則彌漫於各類物質之中,通過與人類的接觸、感應與人相互滲透。於是,原始宗教信仰應運而生。在這種宗教情結的驅駛下,先民們努力營造出一種充滿靈性的神秘氛圍,其具體體現便是將各種形象通過紋身、佩飾等方式,與各種人類自身以外的神秘對象進行溝通,從而獲得萬物身上的靈性和生命力。最早的佩飾大多為取自動物身上的實物,諸如動物骨骼、牙、皮、羽毛等。他們認為佩戴此物,便可具有該種動物的靈性與力量。

 到新石器時代,由佩戴實物逐漸發展到佩戴各種動物實物的替代品,於是,原始雕塑初露端倪。在雕塑過程中,先民們逐漸認識到,在各種石質材料中,有色美而質優者,並以玉名之。考“玉”字,乃我國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甲骨文中便已現身,屬象形字,初意為將三塊橫玉用一條玉貫連起來,乃玉製以器也。玉的雕琢和製作技術發展迅速,在原始社會階段就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就目前已獲得的考古發掘實物而論,遼寧阜新胡頭溝紅山文化遺址發現的龜形玉飾、凌源牛河梁紅山文化出土的玉豬龍、陝西神木石峁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玉蠶等等,皆可證明先民已能熟練運用切、割、鑿、挖、鑽、磨、拋光等工藝技術製作玉器。在原始巫術盛行的文化環境中,這些佩飾一般被認為是可避邪禳災之護符瑞玉。

 在歷史上,殷人信鬼,尤尚美玉,此一時期,玉器製作以匯聚西部所產玉材和東部琢玉技術之雙重優勢而蔚為大觀。在殷墟婦好墓中,隨葬玉器多達755件,貴族尚玉之風可見一斑,而動物類玉飾為其主流。隨著不同區域文化之間交匯與融合,玉器製作工藝亦逐漸在相互借鑒和整合過程中走向成熟,品類大增,堪稱昌盛。因此對玉石質量與品位之要求也越來越高,只有質地堅韌、光澤瑩潤,色彩絢麗、組織細密而透明、聲色舒揚而致遠之美石,方可得玉之美名。而產於新疆和田之角閃石,因自如羊脂,光澤溫潤,被奉為正宗玉材而價值連城。古代巫師賦予美玉以驅邪禳災的功能,所以社會普遍認為,玉刻龍鳳,可永保平安-玉雕神獸,可鎮邪除災,此類製品也理所當然地成為玉器主流。

 君子如玉

 玉之美,出於自然,是由內而外之滲透折射,柔和含蓄,魅力無窮。因此,賞玉之過程,往往是一種特殊審美理念形成並產生愉悅的過程。玉外表溫和圓潤,本質卻至堅至剛,與人中君子道德追求之境界正相吻合。到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儒家文化的勃興,神鬼文化與先民生活漸行漸遠,貴族士卿崇尚“觀物比德”,標榜“君子如玉”,玉被賦予了吸呐日月山川之精華,凝聚人間之美質的特征,成為品評人物的道德標準。“君子比德於玉”的道德觀念,將玉之色澤、質地、形狀等比附人品之德、仁、智、義等品德,於是玉具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學說應運而生,乃至“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以玉比德之觀念影響極大,玉質佩飾也就成了顯示貴族身份與教養的標記,而玉璽則是國家和王權之象征。

 古人崇尚禮節,先秦典籍中對玉之使用曾有嚴格規定。據《禮記-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官月,故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鳴佩玉;居則設佩,朝則結佩”,“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玉亦可作為貴重禮物相互贈送,以表達情誼。《詩經-國風-木瓜》有雲:“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瓊琚、瓊瑤、瓊玖,均佩玉也。《秦風-渭陽》有“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贈之,瓊瑰玉佩”。

 作為知識階層的士大夫,則將自身對理想道德最高境界之追求,比附於玉之堅潔精美,將高尚人格之砥勵磨練,寓之於美玉之琢磨精雕。因此,玉又是君子規范道德、。約束行為之標志。古人辨玉,首重其所寓美德,而天然色澤與紋理則次之,使得玉由單純飾佩升華為實用、審美與修養三位一體的倫理人格風范之標志。中華文化具有早熟性特征,先秦時期便達到了不可逾越之高峰。而其後文化之擴展,無不是對先秦文化之解讀與稀釋,故而綿延至今的玉文化,萬變不離其宗也。

 美玉無價

 自古以來,“玉”字在人們心目中就是一個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詩文中,常用玉來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如:以玉喻人的詞有玉容、玉面、玉女、亭亭玉立等;以玉喻物的詞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組成的成語有金玉良緣、金科玉律、珠圓玉潤等。古人更是將玉人格化,賦予它美和德雙重性格,正如前引“君子比德於玉”,崇玉之風熾盛,可見一斑。

 美玉無價之實例,最為典型者乃和氏壁之身世。春秋時,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獻與厲王。王使玉工辨識,雲為石也。王怒,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後武王即位,卞和複獻玉, 仍以欺君罪再刖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坐哭於荊山之下。文王遣人問詢,日:“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文王使良工剖璞,果得寶玉,琢之為璧。因稱和氏璧。後此壁為趙惠文王據為已有。秦昭王聞之,“遺書趙王,願以十五城請易璧”,當時秦強趙弱,趙王恐獻壁而不得其城。左右為難。藺相如自請奉璧至秦,獻璧後,見秦王無意償城,乃當廷力爭,寧死而不辱使命,並以擲壁相要挾,終致秦王妥協,得以。完壁

 歸趙”。秦破趙,得和氏璧。旋天下一統,贏政稱始皇帝。命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鹹陽玉工王孫壽將和氏之壁精研細磨,雕琢為璽。傳國玉璽乃成。後經秦、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唐、後梁,至後唐時,石敬瑭引契丹軍至洛陽,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傳國璽就此失蹤。其後雖屢有傳國玉璽現身之鼓噪,但皆贗品,其身世遂成千古之謎。將美玉與江山社稷緊密相聯,且超越朝代更迭而傳世,足見玉在古人心靈中的突兀地位,亦是古人心目中道德之地位遠遠勝過政治之典型例證。

 玉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玉器之絢麗紋樣,似乎流淌著我華夏先民之靈性,護符與佩飾之中,蘊含著他們純潔高尚的情懷。我國一以貫之的玉文化品位之高,內涵之富,堪稱舉世罕見,斷無其匹也。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