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絕對本源之零點風暴》漢語的優越性
談談現代漢語非胡化語以及科技用語上的優越性

 談談現代漢語非胡化語及其在科技用語上的優越性(兼答網友)

 以下是在漢文化論壇裡就網友關於現代漢語為胡化漢語以及它在科技用語上的不便、缺乏精確性等問題而作的發言。因覺得不少網友對現代漢語有所誤解,便稍微整理了一下轉貼到這裡。內容分別是:

 1.現代漢語是由上古漢語到中古漢語演變過來的

 2.關於漢語在科技專業用語表達上的優勢以及漢語非胡化語的說明

 3.簡析現代漢語為何不是胡漢混合語的理由

 4.現代回民鮮有波斯、阿拉伯人的血統

 5.再談漢語為何在科技專業用語的表達上有獨特優勢

 6.漢語兒化音早在中古時期就已經產生

 ======

 南鄉子

 發表:2004-11-0408:51:27

 現代漢語是由上古漢語到中古漢語演變過來的

 我非常讚同包括北京話在內的北方話沒有受到異族語言多少影響的觀點。語言大師王力非常詳細地闡明了漢語語音的變化是有著非常嚴密的規律性的,從上古到中古是這樣,從中古到現代也是這樣。若真受到異族語言的很大影響,由於兩種語言之間並無嚴格的對應規律,因此漢語語音的變化就無規律可言,當然更不可能有非常嚴格的規律性。

 另外,語言會隨時間發生變化的。上古距離現在有多少年?中古距離現在又有多少年?經過了這麼長的時間,語言當然發生了很大變化。英語在短短的三四百年內,就發生了比漢語七八百年的演變還要大的變化呢。日語同樣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但這種變化跟異族沒有關系。

 五胡等通古斯民族,由於他們的文化太低,人口又太少,又沒有現代化的工具去推廣他們的語言,又如何能對漢語的純潔性造成了破壞性的影響?

 一滴墨是可以壞一缸水,但他們不是墨。

 現代漢語就是由上古漢語到中古漢語演變過來的。它的直接源頭就是古白話,而古白話是唐宋時期興起的一種書面語言。

 相對現代漢語來說,古漢語的複合詞較少,因此不得不依靠複雜的語音系統來辨別詞義,所以是很難適合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的。當然,做詩用古漢語也許不錯,但用來寫科技論文,恐怕就很不容易了。

 下面引用由沈意發表的內容:

 和古代相比,中國語言語法和發音顯然有重大變化。對比詩經,對比唐詩。這究竟是不是內生的?五胡等通古斯諸垃圾民族是否對漢語的純潔性造成了破壞性的影響?一滴墨是可以壞一缸水的啊。語言是文化的承載。直接參加人的思維。服裝需要恢復,至少在節日恢復,為什麽語言並不鼓吹恢復?(本人街頭失業青年,對語言純粹門外漢。僅僅興趣而已啦)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比起來,就我個人看,在精確性,簡潔性上,對外語的吸收能力上,已經有重大倒退。使用翹舌音我也是本能的排斥。

 南鄉子

 發表:2004-11-0418:57:22

 關於漢語在科技專業用語表達上的優勢以及漢語非胡化語的說明

 上古漢語中,就有大量複音詞了。比方說“流離”,“消息”“加減”,“古今”“天地”“生死”“革命”“文學”“文化”“教育”等等。所以複音詞並非是因為外族語言的影響才有的,現代漢語有大量複音詞,正是因為漢語自身發展的需要。

 即便沒有多少物理學知識,但只要知道漢語的“電”“化”“磁”“反應”之意,也能大致知道電化反應、電磁反應是什麼意思。如果不知道這些漢字意思,又沒有一點物理學知識,即便是用古漢語翻譯,恐怕你也不知道究竟指甚麼反應。

 現代社會不同古代社會,發展非常迅速,詞匯也日益豐富,若無複合詞,而仍用古漢語的複雜語音系統來辨別詞義,就會大量出現一字多音的現象,這當然很難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日語假名是以漢字為基礎演化的,目的是為了表現日語的發音,一個漢字一個音節,比方說阿a,變成了平假名的あ,取其偏旁又有了片假名的ァ。日語發音比較簡單,音節數只有一百個左右,且都是元音結尾,所以隻用二十幾個由漢字演化假名(平片假名之分,只是寫法的不同,發音是一樣的)就能把所有的發音表現出來。但漢語語音系統比較複雜,隻用二三十個漢字的發音無法表示出所有的漢字。

 日語用片假名翻譯外來語,其實也是同樣的文字堆砌,斯大林,日語翻印是:スターリン,並不一定就比漢語來的“精確”,也不比漢語的“斯大林”三個字來的緊湊。而且不少時候,不但發音跟原來的外語不一樣了,還讓不少日本人覺得莫名其妙。例如,只有一個音節,若日語音譯,就成了五個音節的スプリング()!若是沒有英語知識的日本人,根本就不知道這五個假名的意思!而英語圈的人,恐怕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其實,關於一詞,日語一般來說是翻譯成漢字的“泉”“春”“彈力”等。這些漢字,即便是不懂英語的日本人,也知道是甚麼意思。當然,在一些專業學術界內部交流時,人們在口語上有時也說,但這是特殊現象而非正式用語,就像有些留洋的國人,言談中吐幾個英文單詞一樣。

 就拿你說的inter***一詞來說,“互聯網”是意譯,即使是沒有英語知識的人,只要知道“互”“聯”“網”各自的含義,大概也知道是一張相互聯結、聯系的網的意思。而日語的-***o,因為是音譯,沒有英語知識,沒有對電腦、網絡這些最新技術的了解,一般人就很難知道它的意思。

 再比方說英語的,若日本人起初也按音譯的方法翻譯成ポストオフェイス(),而不是“郵便局”,就不僅僅是不緊湊的問題,而是不知所雲的大問題了。哪裡還有你說的“小日本翻譯就是順當”可言?

 漢語也好,日語也罷,都是與歐洲語言不同的語言系統,因此,無論怎樣翻譯,都不可能有你說的“甚至實現和歐洲文字的一一對應。”事情發生,一味強調音譯的好處,最後只能弄出個四不象來。

 您說您“個人認為,如果使用文言文來記載科學,是比現代語文要精確的。”可日語也是用現代日語而不是從前的日語文言文來傳達科學的啊。而且就是翻譯,也不是文言文啊。

 現代語文是以白話文,也就是口語為基礎的。言文一致,即書面語與口語一致,不只是中國,而是近代國家都這樣做的,日本明治維新時,就是這樣做的。也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現代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若用文言文來記載科學,不但詞匯量遠遠不夠用,寫出來的文章恐怕也沒多少人能理解。

 對了,能否說說您“個人認為,如果使用文言文來記載科學,是比現代語文要精確的。”的具體理由?

 不是我們“為什麽認為漢語受到外族語音影響甚小的結論。”而是事實上就是這樣的。建議您先去了解一下漢語的演化過程,如何?

 您說你“去過蘭州。發現那裡的漢人的方言,**的,和西域胡人漢音極類似。漢語發音的胡化,在特定的地區和人群。到現在也沒有停止。這也是一個佐證”,但別人還說粵方言的音聽上去跟越南人,馬來人的音很相似呢。

 其實,新疆的維吾爾人講漢語,跟西部地區的漢人講漢語,是有很大不同的。他們的語言沒有音調,所以一聽就知道其區別了。即便有您說的聽上去“極類似”,那也有可能是胡人模仿漢語發音造成的啊。您為什麼總認為文化層次高的漢人要去學文化層次低的胡人語言的發音而不是反過來?西域胡人又沒有統治過中國,那裡的漢人也沒有被維吾爾人統治過,所以,按您說的“外族常在政權上層,所使用的胡漢語逐漸成為官方漢語,因為政治作用反推於民眾”,那裡的漢人語言也不會受到西域胡人語言的影響才對。

 像您這種“漢語發音的胡化,在特定的地區和人群。到現在也沒有停止。”毫無語言學根據的話,會讓人反感的。總不能以言論自由為名而亂說一氣吧?所以,漢網刪你的帖,您就不應該覺得有什麼冤枉的啊。鄙人言詞可能過重,還請理解和原諒!

 下面引用由沈意發表的內容:

 不敢苟同。古漢語通常使用一個字,而現代多使用雙字詞。電磁反應,電化反應,磁化反應,磁電反應。僅僅舉這幾個詞匯來說,似乎都可以理解。但是呢,如果沒有特別的學習物理科學。怎麽知道究竟所指何種反應?非常的含混。先生人在日本,不知道對假名看法如何。我是覺得假名的發明,比中國拚寫斯大林,幾個漢字等堆砌在一起來翻譯外文好的。無他,精確性。再例如翻譯因特網,國內發明了好多詞。最後還是取inter的音加一個網字來翻譯。但是小日本翻譯就是順當,甚至實現和歐洲文字的一一對應。

 我個人認為,如果使用文言文來記載科學,是比現代語文要精確的。

 我不知道你們為什麽認為漢語受到外族語音影響甚小的結論。

 但是我去過蘭州。發現那裡的漢人的方言,**的,和西域胡人漢音極類似。漢語發音的胡化,在特定的地區和人群。到現在也沒有停止。這也是一個佐證。

 南鄉子

 發表:2004-11-0421:22:14

 簡析現代漢語為何不是胡漢混合語的理由

 漢語語音的變化是有它自身的嚴格規律的,也正因為不同語言的語音系統之間沒有嚴格的對應規律,所以,漢語語音的變化不可能是受外族語言的影響。

 正因為日語中沒有r音,所以,英語中的r一律轉化成l,這正是由日語本身的語音規律所決定的。

 同理,外族學習漢語,若因發音不暢而轉用它們自己的發音,則應該是把所有的l音轉化成r音,但事實上不是這樣的。因為現代漢語並非把古漢語的所有l音都轉成了r音。

 而且,日本人學習外語,也只是把外語的發音體系轉成自己的發音體系,其語法依然是日語語法而不是外語語法。

 同理,若真有你說的“並因為外族在北方常在政權上層。所使用的胡漢語逐漸成為官方漢語,因為政治作用反推於民眾。”那麼這些外族所使用的胡漢語,就應該是他們的發音體系,他們的語法了,也就是說,現代漢語語音就應該是胡語語音體系了,語法也是胡語語法了,可事實上不是這樣的。

 比方說,滿語無聲調,按你的說法,現代漢語也應該沒有聲調才對。又因為滿語、蒙語是多音節,那麼滿人、蒙人學漢語時,就會把大量原為單音節的漢字念成多音節,繼而反映到他們的“胡漢語”,也就是你說的現代漢語中去。日語中的漢字發音就有大量多音節的,例如漢語的“日”,日語中就成了兩音節的(吳音),(漢音)。可現代漢語不但有聲調,而且依然是單音節。因此,現代漢語為胡漢語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其實,正如將在後面指出的,比被滿清統治早好幾百年的時代,就已經有了卷舌音。所以,漢語中的卷舌音跟滿人的統治沒有關系,當然也跟滿語沒有關系。

 而滿語、突厥語、蒙古語等阿爾泰語系是靠格助詞聯系句子的粘著語,按你的說法,現代漢語的語法也應該變成了這樣。但這同樣也不是事實。

 再說,倘若蒙元、滿清真將官方漢語變成了帶有卷舌音的“胡漢語”,那當然就會對書面語產生影響。可事實並非如此。正如語言學大師王力所指出的:中古漢語的語音系統,是以“切韻系統”為標準,這種語音系統純粹屬於書面語言,從唐代到清代,一直是基本上遵守著這個語音標準。

 卷舌音,不但北京話裡有,全國不少地方的漢語方言,甚至遠離北京的西南地區的漢語方言,甚至老派蘇州話裡,還有客家話裡都有的。因此,就算您說的因外族佔據北京很長時間,而使其所用的“胡漢語逐漸成為官方漢語”為事實,可外族人數極少,古代又無現代化的通訊教育設備,那如何才能讓大江南北各地方言也變成了“胡漢語”?就是現代社會,就是自民國起到現在,盡管政府大力推廣普通話已近一百年了,可是,只要不是有大量外地移民的地方,都還保留了各自的方言。而各地農村的方言,就更少受普通話發音的影響。

 其實,舌尖元音早在宋代就出現了。《切韻指掌圖》已經把支指之韻的精組字列入一等,可見當時這些字的韻母不再是[-i],而是[-ī]了。而如果聲母不是卷舌音,就很難解釋舌尖元音的產生。這也是卷舌音的起源跟蒙人也沒有關系的直接證據。

 而且,1324年寫成的《中原音韻》中,只有支思韻裡的照系字和日母字才變成了卷舌音。其余各韻的知照系字和日母字的發音均無變化。可見,漢語卷舌音不是受“蒙漢語”的影響。再說,1324年,已是蒙元統治開始崩潰,民心早就偏離蒙元異族的時候,蒙人政權又如何去推廣“蒙漢語”?

 更重要的是,蒙人從皇帝到下層官僚,一貫都不學漢語,他們平常的用語就是蒙古語,處理與漢人有關的事務,就用翻譯。不但如此,蒙元還強迫漢人學蒙語。這種情況下,又怎麼可能有蒙人因為學習漢語,發音不暢而轉用他音,因此還把漢語變成了“蒙漢語”,繼而還能把這種蒙漢語逐漸變成官方漢語的事情發生?

 十四世紀的《中原音韻》裡的大部分字都沒有變成卷舌音,卷舌音的最後發展階段大約是在十五世紀以後才全部完成。所以,卷舌音的形成並非是因為受了蒙古語的影響,更不是因為受了十七世紀下半葉才完成了對中國全面佔領,政權才變得鞏固的滿清統治者的語言的影響。

 大明政權時代的十五世紀時的北方話所有,而現代北京話所沒有的,只有一個聲母,那就是v;十五世紀時的北方話所沒有,而現代北京話所有的,也只有三個聲母,即j,,x。所以,北京話也不可能是滿人這個“外族因為學習漢語,發音不暢而轉用他音”才形成的“滿漢語混合體”。

 況且,早在十四世紀六十年代後,就已是大明政權。大明政權從一開始,還反覆下令嚴禁胡語,胡音,胡服,怎麼可能不禁止胡音,反而讓漢語中的胡音發展擴大,改變更多的漢語語音,並還讓它在官方、在民間廣為傳播?蒙元、滿清甚至沒有發布過嚴禁純漢語,推廣胡漢語的命令,又如何讓胡化漢語發展壯大?所以,政治環境也決定了現代漢語不可能是胡漢混合體。

 既然你說之所以現代漢語是胡漢語,是因為“外族因為學習漢語,發音不暢而轉用他音個人以為是可能的。並因為外族在北方常在政權上層。所使用的胡漢語逐漸成為官方漢語,因為政治作用反推於民眾。”那麼,漢人講漢語,就不會有發音不暢而轉用他人語言語音的問題發生了。明代在北方的統治就長達近兩百八十年,按你這一推理,那就會有使漢人的漢語“逐漸變成官方語言,因為政治作用反推於民眾。”這樣的事情發生。文化層次很低的胡人都能推廣“胡漢語”,怎麼漢人政權反倒不能推廣自己的語言?道理上說不通啊。

 下面引用由沈意發表的內容:

 不同語言無嚴格對應規律,因此漢語語音變化無嚴格規律。我也相當懷疑。日語和英語沒有嚴格對應規律。但是為什麽日本人發r音多以l音?類似的,外族因為學習漢語,發音不暢而轉用他音個人以為是可能的。並因為外族在北方常在政權上層。所使用的胡漢語逐漸成為官方漢語,因為政治作用反推於民眾。沈意大膽的揣測也是可能的。

 南鄉子

 發表:2004-11-0421:50:53

 現代回民鮮有波斯、阿拉伯人的血統

 現在的新疆維吾爾人並非是古西域的胡人。我們也不知道古西域胡人講什麼語言,語音是什麼,所以,你那蘭州方言跟西域胡人漢音極類似的話是沒有任何根據的。

 回人祖先中既有來自波斯、阿拉伯的,但大多數回族則是由漢族改宗過去的。例如,馬麒、馬步芳父子統治青海時,曾強迫數十萬漢人和其他民族改信回教。

 波斯人、阿拉伯人的人數無法跟漢人人數相比,且非一直都在往中國移民,他們的後代大多數只能跟中國人結婚。所以,不是什麼民族融合,而是民族同化。倘若當地漢人的語言真是融合胡人語言而成的,那就應該有胡人語言的語法,發音也應該有胡人語言的發音,例如單音節變成了多音節。但事實上沒有。

 誰能斷言南方話一定是受了東夷,百越影響而不是反過來?

 誰能斷言五胡時期,北方漢人並不佔有絕對多數?

 我說的是漢壯同源,壯話就是從古漢語演變而來,或者深受古漢語影響,而不是現代漢語是古漢語跟“壯語”混合而成,況且我列出了具體根據。這些跟你說的現代漢語是胡語,北方漢人是胡人跟漢人雜合出來的話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關於的變化,跟五胡等通古斯諸民族沒有任何關系的問題,連時期都對不上號。這些,我剛才又做出了具體的說明,請您看看,若您仍不理解,再次建議您去查查語言史的資料。不然,就真的是無法解釋了。

 下面引用由沈意發表的內容:

 還舉蘭州方言的例子。

 知道這個地方處於古西域之路。

 因此,這個地方古代就是一個華人,胡人交往的一個地方。

 回人怎麽來的?這總是一個不可以否認的事實吧。

 既然民族都可以產生融合。融合了的族群的融合沒有語言的融合改變?

 既然南方話可以受到東夷,百越影響。為什麽北方話就不可能受到胡人影響?胡漢雜居的事情。在五胡事情是非常常見的。而且在五胡時期,北方漢人並不佔有絕對多數。廣東話和越南馬來音相近。或許也就反應了這幾個地方存在共同的祖先血緣也未可知。閣下也在鼓吹壯,漢同源。不過也有人鼓吹壯人和越南人,同源啊。所以北方語言如果沒有受到五胡等通古斯諸民族的影響。突然就出現了這樣重大的變化。是無法解釋的。

 南鄉子

 發表:2004-11-0422:25:06

 再談漢語為何在科技專業用語的表達上有獨特優勢

 在科技專業用語的表達方面,無論是翻譯外語專業詞匯,還是自創專業詞匯,漢語都有著歐美語言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

 日語的***只是音譯。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音譯就比意譯更容易讓人理解。如果是不懂英語發音的日本人,如果不上網,就不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同樣,如果是上網的中國人,即使不懂英語的inter***是何意,但也知道互聯網的意思。即便是不上網的中國人,只要知道“互”“聯”“網”三個漢字的意思,大概也能猜出“互聯網”表達的意思。

 即便英語單詞有你說的“精確性”,即便是音譯,可對一個不懂英語,不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來說,又如何能準確理解英語單詞的原意?

 其實,英語中很多科學專業詞匯,就連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如果不是該專業的,也難以理解。比方說,,即便是英美的高中生,甚至大學生,若非醫學專業,幾乎都不知道該詞的意思,使用時,也只能是死記硬背。但與此對應的漢語“無影燈”一詞,別說高中生、大學生,只要是上過學,知道“無”“影”“燈”三個字的意思的漢人,就是猜也能猜到該詞的意思是“沒有影子的燈”。

 哪個理解更方便,哪個表述得更準確,還用說嗎?

 你舉的那所謂心理學的幾個詞匯的例子,也是一樣的。倘若不是該專業的英國人、德國人,同樣也不可能一看就知道、或者一看就能完全理解其意。那又怎麼能強求每個識字的中國人一看就知道其意呢?

 其實,因為日語中存在著大量音譯的外來語,造成了日語的混亂,引起了人們生活的不便,所以日本文部科學省最近專門規范了外來語,把一些音譯的外來語轉換成了漢字的意譯。

 既然你再三說文言文翻譯能準確表達外來語的詞匯意思,並說“互聯網”三個字喪失了“精確性”,那能否說說如何用文言文來表達inter***一詞的精確性?

 下面引用由沈意發表的內容:

 再提翻譯比較。日本字使用翻印inter。只要上網。就知道這就是inter,這就是inter而不用理解成什麽互相連接的網,然後依靠這個意思來輔助理解inter,很直接。很精確。個人看來漢語在這裡是以便宜理解性來喪失精確性的。

 第一個,至少和漢字翻譯相比,有全國比較容易能夠統一。而且能夠迅速的翻譯外語。而不用在全國內反覆比較翻譯辦法來延誤接受外來語言,外來文化的時間。

 再舉磁,電,反,應這幾個字。以及我所謂的文言文翻譯科學的好處。

 假設有一英文單詞表示

 磁電反應。另外一英文單詞表示磁化反應。另外一個單詞表示電磁反應。

 在文言文裡面,完全可以製造出新的字來對應。實際上,很多古代外來地名。西域大地到處都是這種字,包括安徽蕪湖的蕪,居然也是我們祖宗在我所看到的現代漢語的缺點就在於科學上的不精確性。磁化磁電電磁。加任何一個單詞。我馬上可以理解。但是我並沒有理解!!!在實際學習到這個反應到底是什麽一回事情之前。我腦子已經有很多漢字所組成的意思。實際上,這正是我學物理的一個感受。漢語雙字詞匯太辛苦。用英文讀人類學,社會學,語言學,it都比用中文讀的方便。恐怕不僅僅是因為翻譯人員翻譯的不好的原因吧。

 而且是真正意義上的一一對應。而不是日本人搞假名的對應,先生剛才已經舉例說明日本文字的不當。就不加述了。

 補充一個心理學的單詞

 自我,本我,超我

 也不記得和英文的對應關系了。

 好象是

 德語似乎是

 -

 總之德語和英語翻譯是相對應的。(具體的不記得了。不好意思呵。以後多讀書就是)

 而現代漢語的翻譯采用了固有的字,拚湊。好似平行四邊形的兩條線的合力一樣的產生了新的合力意思。然後靠這個新合力意思來翻譯外來詞匯。

 非要從這兩個漢字來看出合力。。苦哉苦哉

 請看“本我”“自我”,這兩個詞,每個識字的人一看就知道。大概是本來的我的意思。自己的我的意思。但是識字就理解了嗎?受這原字的影響,被中國人理解是加深了,而不是變容易了的。

 南鄉子

 發表:2004-11-0422:28:40

 漢語兒化音早在中古時期就已經產生

 另外,你後來的那個轉貼,也只是該作者毫無根據的猜測而已。其實,漢語標準音一直就是中原漢語音。雖然遼、金,元異族政權定都北京,但遼隻佔據燕雲十六州,且那裡還是漢人佔絕對優勢,而大部分北方地區,依然是大宋統治區。女真金也隻控制北方中國,且漢人仍佔其統治區內的絕大多數,女真金又非常羨慕南宋的文化,因此不可能把“胡漢語”擺在正統漢語之上,並大力推廣。女真統治者還反對女真人學習漢語,因此也難創立“胡漢語”。即便是有“胡漢語”,也應該像日本人學外語那樣,用自己語言的語音體系和語法去改變外語,可即便是從兩百年後才有的《中原音韻》來看,漢語語音體系並非是女真語的語音體系,從當時以及後來的漢人留下的語言史料來看,漢語語法也沒有變成女真語言的語法。所以,女真人的語言是不可能對漢語有多大影響的。而蒙元,其統治時期不長,且大部分時間都忙於廝殺,整個中國一直陷在動蕩不安之中,再加上蒙古人又不學習漢語,別說最高統治階層,就是低級的地方基層官僚,都不學漢語,反而用各種手段強迫漢人學蒙古語,那麼他們又如何能創造出“胡漢語”?

 再說,即使是到了蒙元晚期,《中原音韻》的大部分依然不是卷舌音,現代卷舌音是在十五世紀以後才完成的,而大明政權一建立,就多次下令禁胡語、胡音,胡服,又怎麼可能不但不禁止胡音,反而讓胡音進一步發展,壯大?怎麼可能讓“胡漢語”取代正統漢語的位置?再說,別說宋元明清時代的漢語,就是現代漢語,語法也跟蒙語、滿語大不一樣,怎麼會出現該作者說的“北方胡漢雜處通婚,以致音調、語法越變越烈”的現象?

 這些我剛才已經說過了,建議您看看我剛才的帖子。而且,遼金元清時期的漢人也是我們的祖先,他們的語言是漢語而不是胡語。所以,我倒覺得說經過遼金元統治後的漢語已經不是正統漢語而是胡化漢語的漢人才是自己侮辱自己祖先之語言而不知,這才是可歎可悲之極啊。

 我就不明白,為什麼總有人認為文化層次高的漢人要去學文化層次低的胡人語言的發音而不是反過來?既然這樣認為,總該拿出點具體的說明啊。

 下面引用由沈意發表的內容:

 >>您為什麼總認為文化層次高的漢人要去學文化層次低的胡人語言的發音而不是反過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