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14 東山再起(1)
悟道之後的王守仁老老實實地在山區耕了兩年地,在耕地期間,他發展了自己的哲學,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山區哲學家,當時貴州教育局的官員們經常請他去講課,還有人專門從湖南跑來聽他的課。

 可這些並未改變他的環境,直到劉瑾的死亡。

 王守仁終於等到了出頭的一天,正德五年(1510),他被任命為廬陵知縣,即將上路赴任。

 整整三年,這是王守仁一生中最為重要的三年,在這裡,他獲知了秘密的答案,也擁有了無盡的力量和智慧。

 他向這個給他一生最重要啟示的地方投下了最後一瞥,然後跨過重重山隘,走出了關口,重見天日。

 再起之時,天下已無人可與匹敵。

 王所長變成了王縣令,終於可以大張旗鼓地乾活了,可剛過了七個月,他就奉命去南京報到,成為了刑部主事。刑部的椅子沒有坐熱,他又被調到了北京,這次是吏部主事,然後是南京太仆寺少卿,南京鴻臚寺卿。

 而到了正德十一年(1516),他竟然當上都察院高級長官左僉都禦史,奉命巡撫江西南部。

 翻身了,這回徹底翻身了,短短六年,他從沒有品的編外人員一晃成為了三品大員,實在是官場上的奇跡。

 可是官場上是不存在奇跡的,他能夠在仕途上如此順利,是因為有兩個人在暗中支持他。

 這兩人一個是楊一清,另一個是兵部尚書王瓊。

 楊一清曾經見過王守仁,多年江湖打滾的經驗告訴他,這個人是難得的奇才,是可以挑大梁的,所以他對此人一直十分關注,刻意提拔。

 而另一個王瓊就更有意思了,這個人名聲很差,擅長拍馬屁,拉關系,他和錢寧、江彬的關系都很好(錢寧和江彬是死對頭),常常為正人君子所不恥。

 然而他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人,也是一個有能力的人。

 壞人拍馬屁是為了做壞事,好人拍馬屁是為了乾實事。所以在王瓊那裡,馬屁只是一種技術手段,和人品問題沒有關系。

 王瓊掌管了兵部,利用手中掌握的大權,頒布了很多有利於國家的政策,並廢除了許多不合理的制度,而他每次提出建議,總是能夠獲得批準。

 因為管事的錢寧和江彬都是他的哥們,兄弟的奏折自然是第一時間簽字蓋章的。

 而他第一次看到王守仁的時候,就用一句話表達了自己的感想:

 “若用此人,可保天下太平!”

 他充分運用了權力,破天荒地連續破格提拔王守仁,不理會別人的嘲諷和猜測,因為他知道,自己這樣做是正確的。

 正德十二年(1517)正月,王守仁正式到達江西,開始履行巡撫的職責。可到了這裡他才發現,情況和想象的有很大不同。

 原來王瓊任命他的時候,私下說是安排下基層鍛煉,轉轉就行了,然而王守仁到地方一看,才發現他的轄區當時正盛產一種特產——土匪。

 王守仁終於醒悟了,臨走時王瓊那老奸巨滑的面孔和奇怪的笑容立刻浮現在他的眼前。

 尚書大人,你真不夠意思啊。

 但是哲學家王守仁是不怕困難的,當年在貴州種田扶貧都不怕,還怕打土匪麽?

 可慢慢他才發覺,這幫土匪絕不是那麽簡單的。

 他們不但人多勢眾,而且作戰勇猛,消息靈通,更為可怕的是,在他們的背後,似乎有一股強大勢力在暗中支持。

 王守仁看出了這一點,他沒有倉促出兵,而是仔細研究了以往剿匪的戰例,終於發現了一個十分奇怪的巧合:那就是每次官兵出擊,不是撲空就是中埋伏。很少能夠展開作戰。

 土匪怎麽可能知道官兵的行動?答案只有一個——臥底,在官府中有土匪的臥底。

 王守仁決定解決這些人。

 不久之後,他突然發布命令,表示最近要集中兵力剿滅土匪,來一次突然行動,要各軍營做好準備。

 然而大家忐忑不安地等待了很久,卻沒有得到開戰的命令,與此同時,身邊的一些同事突然失蹤,之後又被放了回來,而且個個神色慌張,怎麽問也不開口。

 這是王守仁的詭計,他先放出消息,然後派人盯住衙門裡的各級官吏,發現去通風報信的就記下,回來後全部秘密逮捕。但他最高明的地方在於,這些人他一個也不殺,而是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再問清楚他們家庭住址和家庭成員,聊幾句諸如“希望淘寶網女裝 天貓淘寶商城 淘寶網女裝冬裝外套 淘寶網女裝夏裝新款 淘寶網女裝夏款 淘寶網女裝夏裝新款裙子 淘寶網女裝夏裝新款淘寶網夏裝新款裙子淘寶網女裝2012商城淘寶網女裝春裝連衣裙淘寶網女裝商城購物淘寶網女裝冬裝新款淘寶網女裝冬裝羽絨服淘寶網女裝天貓商城 淘寶網天貓商城淘寶網女裝秋裝購物 淘寶網女裝冬裝新款 淘寶網女裝冬款你的母親、子女保重身體,我們會經常去探望”之類的威脅性語言。

 軟硬兼施之下,這些人乖乖答應當官府的臥底,成為了雙面間諜。這下子土匪們就抓瞎了,很多頭目就此被一網打盡。

 王巡撫卻意猶未盡,他決心把這場“江西剿匪記”演到底,拿出了絕招——十家牌法。

 所謂“十家牌法”,通俗點說就是保甲連坐,十家為一個單位,每天輪流巡邏,如果出了什麽事情,大家就一起完蛋。這一招實在太狠了,搞得本地土匪過年都不敢回家,只能躲在深山裡一邊啃樹皮一邊痛罵王守仁。

 土匪也是有尊嚴的,他們再也無法忍受了,軟的不行就來硬的!與其被王大人玩死,還不如起來拚一拚。

 可惜王大人實在是一個軟硬不吃的人。

 可憐的土匪們不會知道,王守仁先生通常被後世人稱為“四家”:偉大的哲學家、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

 這四個稱謂他都當之無愧。

 所謂軍事天才,就是不用上軍校,拿一本盜版孫子兵法也能打仗的人,王守仁就屬於這一類型,他不但會打仗,還打出了花樣。

 他的用兵方法可以用兩個字形容——詭異。

 別人打仗無非是敵進我退,敵退我追,兵多就打,兵少就跑。王哲學家卻大大不同,他從來不與敵人正面交鋒,從來都是聲東擊西,你往南走,他偏往北,經常搞得敵人暈頭轉向。

 不按常理出牌也就罷了,有意思的是,這位仁兄還有個不合常理的習慣,即使兵力再少,他也敢出戰,士兵不夠他就玩陰的,什麽挖坑打埋伏,那是家常便飯,更為奇怪的是,即使他佔據絕對優勢,把對手圍得如鐵桶一般,也從不輕易發動進攻,如果時間允許,總要餓他們個半死不活,誘使對方突圍,鑽入伏擊圈,才開始發動總攻。

 基本上這幾招一路下來,神仙也會被他整死的。

 公正地講,在日常生活中,王巡撫確實是一個正直忠厚的老實人,可到了戰場上,他就會立馬變得比最奸的奸商還奸,比最惡的惡霸還惡。

 江西的土匪們很快就要面對這位王大人了,真是一群苦命的人啊。

 土匪們很快結成了同盟,集合兵力準備和王大人拚命,王守仁的手下有些擔心,勸他早作準備,王守仁卻滿不在乎:

 “一起來就一起收拾好了,也省得我去找他們,有啥可準備的?”

 土匪們也聽說了這句話,他們雖感覺自己的人格尊嚴沒得到承認,比較生氣,但這也同時說明王守仁輕視他們,暫時不會動手。對他們而言,這是一個很好的準備時機。

 其實土匪朋友們應該記住一個真理,在戰爭時期,王守仁先生說的話,是要反過來理解的,否則你被他賣了還要幫著數錢。

 就在他們躲在深山中休養生息的時候,王守仁突然調集軍隊主力大舉進攻,土匪們措手不及,被堵在了贛南山區,全部都被包了餃子。

 王守仁包圍了他們之後,卻突然不動彈了,一直置之不理,仿佛這事就不是他乾的,土匪們急得不行,糧食也不夠吃了,是打是抓您表個態啊!

 沒辦法了,逼上絕路的土匪們準備突圍了。

 可他們剛向包圍圈發起衝鋒,後路卻突然出現大批人馬,退路隨即被切斷,他們又一次掉進了王守仁設置已久的陷阱,很快被打得潰不成軍。大部投降,小部逃竄。

 經過這一仗,王守仁真出了大名了,那些逃回去的人又大肆宣傳,說王巡撫長了八個腦袋,九條胳膊,厲害得沒了邊,於是剩下的土匪們一合計,這個閻王是惹不起了,不如先服個軟,暫時招安,反正你老王總是要走的,到時候再鬧也不遲。

 就這樣,土匪頭們手牽手、肩並肩地到了巡撫衙門,表示願意服從政府管理,改當良民。

 其實這一招倒也不壞,可到王大人那裡,實在是過不了關的。

 1、因為王大人有一個好習慣——查檔案。在剿匪之前,這些人的老底他早摸得一清二楚,真心假意他心裡有數。

 土匪們看到王大人以禮相待,都十分高興,以為糊弄過去了,可是沒過兩天,王大人突然發難,殺掉了其中幾個人,而這幾個人都是曾經受過朝廷招安的,這種老痞子,王守仁是不感興趣的。(這一條如果推廣使用,張獻忠早就沒命了)。

 殺雞給猴看,這一招用出來,就沒什麽人敢動了,於是假投降就變成了真投降。

 就這樣,煩了朝廷十幾年,屢招不安,屢打不平的江西土匪被徹底掃平了,王守仁先生在幾個月的時間裡,連打帶拉,連蒙代騙,終於解決問題。

 江西剿匪記在明代歷史上並不起眼,但對於王守仁而言,卻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要知道大凡歷史上乾哲學這行的,一般都滿足兩個條件,第一智商要過剩,弱智白癡是禁止入內的(大智若愚者除外),第二必須是吃飽了沒事乾(飯都吃不飽還搞啥哲學)。

 哲學有這麽高的門檻,是因為它是世間一切科學的基礎,如果你夠厲害,理論上是什麽學科都可以搞得定的。比如錢學森先生曾經反覆說,他之所以能夠搞導彈衛星,不斷出科研成果,是他長年累月學習馬列主義的結果。

 別人我不敢說,至少王守仁先生是符合這兩個條件的,他已經成為了一個哲學家,而這幫贛南土匪們正好為他提供了另一個機會——突破的機會。

 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王守仁終於發現光懂得哲學是不夠的,整天談論“心學”並沒有什麽效果,“心學”並不能打跑土匪,他隱約地感覺到,要想理論聯系實際,成功立業處事,還需要另一樣神秘的工具。

 經歷了荒山野嶺的荒涼,無人問津的落寞、曾經悟道的喜悅後,王守仁又一次來到了關口,在江西的兩年,由於遍地土匪,他只能四處出差專職剿匪,沒有時間去研究他的哲學。

 上天沒有虧待王守仁,正是在這金戈鐵馬、烽火連天的兩年中,王守仁逐漸找到了這樣工具,並且熟練地掌握了它。

 有了這件工具,他才能超越眾多的前輩,成為理學的聖賢。

 有了這件工具,他才能成就輝煌武功,為後人敬仰。

 有了這件工具,他的哲學方為萬人信服,遠流海外,千古不朽。

 而後世的名臣徐階、張居正也正是借助了這件工具,建立不世功勳,名留千古。

 這件工具的名字叫做“知行合一”。

 關於知和行的關系,是一個中國哲學史上的根本問題,這個麻煩從諸子百家開始,一直到後來的孫中山,歷時幾千年,罵了無數次,吵了無數次,始終無法解決。

 我也不能解決,但我可以解釋。

 其實這個問題說穿了,就是一個理論和實踐的問題,有人認為知易行難,懂得理論是容易的,實踐是很難的,有人認為知難行易,領悟道理很難,實踐很容易。

 比如朱聖人(朱熹)就主張知難行易, 這也好理解,按照他那個格法,悟道是很難的,但執行似乎是很容易的。

 大家可能很難想象,但就是這麽個玩意,折騰了上千年,直到今天,都沒停過。

 此刻王守仁站了出來,他大聲喊道:

 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實際運用也是重要的!

 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要想實現崇高偉大的志向,必須有符合實際、腳踏實地的方法。

 這絕不僅僅是一句話,而是一種高深的處事和生活智慧,足以使人受用終身,所以它看起來很容易明白,實際上很不容易明白。

 二十多年後,有兩個人先後讀了他的書,卻都看到了“知行合一”這句話,一個人看懂了,另一個人沒有看懂。

 看懂的那個人叫張居正,沒有看懂的那個人叫海瑞。

 四百年後,有一個年輕人看到了這句話,佩服得五體投地,以此作為自己的終身行為準則,並據此改名——陶行知。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