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14 土木堡(1)
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也先揮刀出鞘。

 蒙古騎兵分為四路,從四個不同的方向對大明帝國分別發動了進攻。

 其中第一路攻擊遼東,第二路攻擊甘肅,第三路攻擊宣府,最後一路由也先自己統領,攻擊大同。

 戰爭就此全面爆發。

 消息傳到京城,大臣們十分緊張,立即召開緊急會議,商量對策,事發突然,很多大臣心中都沒底,但有一個人卻與眾不同,十分興奮。

 此人又是王振。

 受賄的是你,查貨的是你,惹事的也是你,現在打仗了,你還有什麽可興奮的?

 要說明的是,王振從來就不是什麽主戰派,正統八年(1443),侍講學士劉球就曾經給皇帝上過一次奏折,指出蒙古使臣人數日益增多,必然包藏禍心,希望淘寶網女裝 天貓淘寶商城 淘寶網女裝冬裝外套 淘寶網女裝夏裝新款 淘寶網女裝夏款 淘寶網女裝夏裝新款裙子 淘寶網女裝夏裝新款淘寶網夏裝新款裙子淘寶網女裝2012商城淘寶網女裝春裝連衣裙淘寶網女裝商城購物淘寶網女裝冬裝新款淘寶網女裝冬裝羽絨服淘寶網女裝天貓商城 淘寶網天貓商城淘寶網女裝秋裝購物 淘寶網女裝冬裝新款 淘寶網女裝冬款能夠盡早整頓兵製,積極備戰。

 劉球沒有想到,他出於愛國熱情上書,換來的卻是殺身之禍。

 王振看到奏折後,勃然大怒,不知是他收了也先的錢,還是認為劉球是在指責自己沒有盡到責任,反正他找了個借口,把劉球關進了監獄,在不久之後,他指使自己的親信錦衣衛指揮馬順殺害了劉球。

 這樣一個禍國殃民的死太監,自然是不會有什麽愛國情操的。

 他之所以興奮,是因為在他看來,這是一個實現自己抱負,揚威天下的機會。

 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開始秘密地籌劃。

 當時也先的軍事實力已經非常強大,明朝的邊境將領已然不是對手,大同守軍連連失利,紛紛告急,朝廷經過會議,決定派出駙馬井源出兵作戰。

 駙馬井源是一個很有能力的將領,他的出征緩和了當時的緊張局勢。

 然而就在他出征後第二天,皇宮就傳出了一個消息,這個消息震驚了所有的人。

 皇帝要親征了!

 這正是王振搗的鬼。

 王振想要遠征立功,但他沒有能力也沒有威望帶兵出征,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想到了皇帝。

 皇帝是自己的學生,一直聽自己的話,只有借助他的名義,才能實現自己統帥大軍的夢想!

 在王振的慫恿下,英宗朱祁鎮下達了親征的命令,召集大軍共二十萬,立刻準備出征。

 這裡要說一下,很多史書都說此次出征共有五十萬人,根據本人考證,這是不準確的,因為由當時動員兵力時間及京城附近布防情況分析,幾天之內,絕對不可能召集五十萬大軍,當時京城的三大營總兵力是十七萬左右,加上附近軍隊,共計數量應當在二十萬左右。

 我們知道,兵家有雲: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的人也要吃飯,要睡覺,這就必須準備好糧食帳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打仗就是打後勤。

 朱棣遠征之時,會征用大量的民工、牛馬車輛,並設置專門的運糧隊,準備後勤時間往往長達幾個月。

 那麽王振統領的這二十萬大軍出發準備用了多長時間呢?

 答:不到五天!

 七月中旬接到邊關急報,七月十七日就出征了!

 在王振這個蠢貨看來,只要把人湊齊就行了,他事先通過邊報得知,也先只有兩三萬人馬,所以他征召二十萬大軍,認為這樣就一定能夠取勝。

 是啊,這個算數小學生也會做,二十萬對兩萬,平均十個人對一個人。似乎不用打,一人踩上一腳也能把對手給踩死。

 王振就是這樣想的,他的作戰思想似乎也就源自於此。

 無知啊,真是極度的無知!王振這個出生市井的小人物此刻終於顯出了他的本色,在他看來,戰爭似乎就等同於街頭的黑社會鬥毆,雙方手持西瓜刀對砍,誰人多,誰氣勢大,誰就能贏。

 話說回來,戰爭到底與鬥毆有什麽不同,為什麽不是人越多越好呢?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開一個專題:

 戰爭是怎樣煉成的

 一千多年前,一個叫韓信的人對皇帝劉邦說出了一句話:韓信帶兵,多多益善!

 這不僅是一句成語,一句千古名言,也是一句自信的豪言壯語。

 在我看來,在韓信說出此言之後的一千多年裡,有資格有能力以此言自居者,不會超過十五個人。

 而如果你仔細研究過軍事,就會發現,要做到帶兵多多益善,實在是太難了。

 要說明原因,就必須從什麽是戰爭說起。

 事先說明,請大家不要誤會,這裡絕對不是要介紹那些讓人頭疼的政治性質,階級本質。我們要講的是戰爭的形式——人與人之間的搏鬥。

 因為如果我們把戰爭的所有外表包裝脫去,就會發現:

 戰爭,就是另一種形式的打架鬥毆。

 下面,我會借用經濟學中的模型理論(先預設基本框架,不斷增加條件的經濟分析法)來說明這個問題。

 先從兩個人講起,相信大家也有過打架的經歷,而兩個人打架就是我們俗稱的“單挑”。

 “單挑”實際上是一件比較痛苦的事情,因為打人的是你,挨打的也是你,是輸是贏全要靠你自己。當然,如果你比對方高大,比對方強壯,湊巧還練過武術(最好是搏擊,套路不怎麽管用),那麽勝利多半是屬於你的。

 現在我們把范圍擴大,如果你有兩個人,而對方還是一個人,那你的贏面就很大了,兩個打一個,只要你的臉皮厚一點,不怕人家說你勝之不武,我相信,勝利會是你的。

 下面我們再加一個人,你有三個人,對手還是一個人,此時,你就不用動手了,你只要讓其余兩個人上,自己拿杯開水,一邊喝一邊看,臨場指揮就行。

 就不用一個個的增加了,如果你現在有一千個人,對手一個人,結果會怎樣呢?

 我相信,在這種情況下,你反而不會獲得勝利。因為做你對手的那個人肯定早就逃走了。

 到現在為止,你可能還很樂觀,因為一直以來,都是你佔優勢。

 然而真正的考驗就要來了,如果你有一千個人,對手也有一千個人,你能贏嗎?

 你可以把一千個人分成幾隊去攻擊對方,但對手卻可能集中所有人來對你逐個擊破,你能保證自己獲得勝利嗎?

 覺得棘手了吧,其實我們才剛開始。

 下面,我們把這個數字乘以一百,你有十萬人,對手也有十萬人,你怎麽打這一仗?

 這個時候,你就麻煩了,且不說你怎麽布置這十萬人進攻,單單隻說這十萬人本身,他們真的會聽你的嗎?

 你要明白,你的手下這十萬人都是人,有著自己的思維,有的性格開朗,有的陰鬱,有的溫和,有的暴躁,他們方言不同,習慣不同,你的命令他們不一定願意聽從,即使願意,他們也不一定聽得懂。如果裡面還有外國友人(比如朝鮮),那你還得找幾個翻譯。

 這就是指揮的難度,要想減低這一難度,似乎就只有大力推廣漢語和普通話了。

 要是再考慮他們的智商和理解能力的不同,你就會十分頭疼,這十萬人文化程度不同,有的是文盲,有的是翰林,對命令的理解能力不同,你讓他前進,他可能理解為後退,一來二去,你自己都會暈倒。

 很難辦是吧,別急,還有更難辦的。

 我們接著把這十萬人放入戰場,現在你不知道你的敵人在哪裡,他們可能隱藏起來,也可能分兵幾路,準備伏擊。而你自己要考慮怎麽使用自己這十萬人去找到敵人並擊敗他們。

 此外,你還要考慮這十萬人的吃飯問題,住宿問題,糧食從哪裡來,還能堅持多少天。

 腦子有點亂吧,下面的情況會讓你更亂。

 你還要考慮軍隊行進時的速度、地形、下雨還是不下雨,河水會不會漲,山路會不會塞,士兵們經過長時間行軍,士氣會不會下降,會不會造反,你的上級(如果有的話)會不會製約你的權力,你的下級會不會嘩變。

 你的士兵有沒有裝備,裝備好不好,士兵訓練水平如何,敵人的指揮官的素質如何,敵人的裝備如何,敵人的戰術是什麽,你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大,打了敗仗怎麽撤退,打了勝仗能否追擊等等等等。。。。。。

 事實上,戰場上的情況還要複雜得多。相信看到這裡,你已經明白,別說帶十萬人出去打仗,你就是帶十萬人出去轉一圈,旅個遊,能平安無事地回來就已經很不錯了。

 你可能以為事情就此結束了,恰恰相反,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面,不要忘記,我們的目標是多多益善。

 如果你再把指揮的人數加上十倍,一百萬人,你就會發現,你面對的已經不是一百萬可以依靠的人,而是一百萬個麻煩,是真正的災難。

 從十萬到一百萬,你的人數增加了十倍,但你的問題卻可能增加了一百倍,任何小的問題如果不加以重視,就會一發不可收拾。一百萬人,每天要消耗多少糧食不說,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誰也不是傻瓜,你怎麽控制一百萬個人,讓他們去聽從你的指揮呢?

 軍事指揮就如同一座金字塔,指揮的人數和指揮官的指揮能力是成正比的,指揮的人數越多,對能力的要求就越高。從古至今,有能力站在塔頂的人是很少的。

 多多益善是一種境界,它代表著指揮官的能力已經突破了人數的限制,突破了金字塔的塔頂,無論是十萬、還是五十萬、一百萬,對於指揮官而言,都已經沒有意義。

 因為這種指揮官的麾下,他的士兵永遠只有一個人,命令前進絕不後退,命令向東絕不向西。

 同進同退,同生同死。

 這才是指揮藝術的最高境界。

 所以,善帶兵而多多益善者,是真正的軍事天才。

 這樣的人,我們稱之為軍神。

 以上就是模型的構建過程,相信大家應該對戰爭和人數及指揮能力的關系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但這個模型是理想化的,我們在此還要補充兩種特殊情況。

 首先,這個模型設定的是普通的人,不包括特異功能人士,如郭靖、楊過、張無忌等人,能夠突破地球引力,一跳十幾米,穿牆入室,身負如乾坤大挪移之類的絕學,一個能打幾百上千個。

 如果你手下有一千人,而對手果真是上述傳說人物中的一個,那你還是快逃吧,不但是因為對方身負絕學,更重要的原因是,對方是正面入物,主要人物,是主角,根據劇情限定,他就是睡著了你也打不過他的,你才幾斤幾兩,敢和大俠對著乾?劇情限定好了,他是穩贏的。

 其次,雙方裝備不能過於懸殊,比如對方拿火槍,你拿板磚,就算人再多一倍,估計也是沒用的。

 結論

 總之,戰爭不是打群架,人多就穩贏,實際上現在某些街頭鬥毆的人也開始注意戰術方法了,他們也時不時來個半路偷襲,前後夾擊之類的把戲。

 可見事物總是不斷向前發展的。

 帶幾十萬人出去打仗是很容易的,即使你把全國人口全帶出去也沒有人管你,問題是你要能保證打贏。而像白起、韓信、陳慶之、李靖這樣有能力做到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比如國民黨的著名將領胡宗南,手下長期擁兵數十萬,卻一直被只有幾萬人的對手牽著鼻子走,最後被打得落花流水,倒不是他不肯用心,實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的黃埔同學最後給他下了一個定義——“胡宗南,也就是個團長。”

 司禮監王振,也就是個奴才。

 他從前不過是個小小的學官,還是個學藝不精的學官,後來還成了宦官,然而這位身殘志不堅的仁兄居然一下子當上了二十萬人的統帥(實際統帥權在他手中)。

 後果可想而知,也不堪設想。

 準備與抉擇

 在這短短的幾天中,王振一直做著青史留名的美夢,而其他的人也有著各自的行動。

 首先是大臣們,當他們聽說這個如同驚天霹靂般的消息後,頓時炸了鍋,紛紛上書反對,帶頭的是吏部尚書王直。

 吏部就是人事部,由於主管官員任命職權,故而位居六部之首,吏部尚書也有了一個專門的稱呼——天官,可見其威望之高。

 在王直的帶領下,百官聯合上奏折反對出征,但可惜的是,王振是司禮監,並且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反對無效。

 除了這些人外,兵部的兩位主官也上書反對,他們分別是兵部尚書鄺埜和兵部侍郎於謙。

 鄺埜,宜章人,永樂年間進士出身,他為人清廉,十分正直,對於王振的胡作非為很是不滿,這次他上書反對,正是他一貫以來正派品行的表現,不出所料,他的反對也被駁回,但這並不是他勸阻行為的結束,事實上,作為一個從始至終參加了這次遠征的人,他把自己的忠誠保留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

 而這位於謙,正是我們後面篇章的主角,要說這位仁兄實在不是一般的強,他的能力和人望也不是一般的高,他得罪過第一號紅人王振,且從未認錯,居然就在王振眼皮子底下還能複官至兵部侍郎,而王振也拿他沒有辦法,可見其根基之牢固,背景之深厚。

 這兩位兵部高級官員的抗議被駁回後,也隻好去繼續他們的工作,為遠征作準備。按照規定,皇帝出征,兵部主要領導應該陪同,經過內部商議,最終做出了決定:

 鄺埜陪同出征,於謙暫時代理兵部事宜。

 事實證明,正是這一決定挽救了大明帝國的國運。

 與他們相比,其余兩位輔政大臣的表現實在讓人失望,三楊已經死了,胡濙沒有什麽能力,而真正應該起作用的張輔卻一言不發。

 這就太不應該了,張輔率軍平定安南,曾身經百戰,不可能不知道這一舉動的危險性,此人是四朝老臣,王振也不敢把他怎麽樣,如果要爭論起來,王振可能還不是他的對手,但年老心衰的張輔卻令人失望地保持了沉默。

 雖然一言不發, 雖然明知危險,但張輔最終還是與皇帝一起出發遠征,不是作為指揮官,只是作為一個陪同者。

 你把兒子交給我,我就陪他走到底吧。

 大臣們亂成一團,各有各的打算和行動,皇帝也有,皇帝也是人,在出差之前,他也要交接好工作,告別親人,這才能打好包袱上路。

 朱祁鎮現在就面臨著這兩項工作,他首先把國家大權交給了自己的弟弟朱祁鈺。應該說朱祁鎮是一個品行溫和的人,他和他的弟弟關系也十分的好,而他的弟弟也十分規矩,對於不該屬於自己的東西從不貪心,比如說——皇位。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朱祁鎮放心地將國家大權交給了他。

 然而朱祁鎮不明白的是,世界是不斷變化的,事情會變化,人也是會變的

 當一個人習慣了某種權威和特權後,他就無法再忍受失去它們的痛苦。

 權力在帶給人們尊嚴的同時,也會帶給他們自私。

 交待完國家大事後,朱祁鎮去向自己的妻子——錢皇后告別。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