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13 禍根(2)
正統七年(1442)十月,歷經四朝的張太祖太后離開了人間,王振奪權路上最大的阻礙就此消散。

 此時,三楊中的楊榮已經去世,而剩下的楊士奇和楊溥也已年老多病,回天無術了。

 王振的機會來了。

 他從此大權獨攬,廣結同黨,不但控制了錦衣衛,還收了很多屬下,其中不乏飽學之輩,聖人門徒,而要論最無恥的一個,莫過於工部侍郎王祐。

 這位王祐先生曾經有一次到王振家中探望。在明代,大臣們都留有胡須,而王振沒有胡須(身不能至,心向往之),但當他見到王祐時,才發現這位大臣也沒有留胡須,便問他原因。

 王祐先生是這樣回答他的:(以下內容可能引發嘔吐,請先做好思想準備)

 “老爺沒有胡須,兒子我怎麽敢留呢?”

 在我看來,王祐先生真正達到了無恥無界限的境界,無恥到祖墳上都冒青煙。

 正是有了這些無恥之徒的幫助,王振在朝廷內的勢力越來越大,他排除異己,利用楊士奇兒子殺人的事件,攻擊他教子無方,最終打垮了這位四朝老臣,之後他又陸續誣陷戶部尚書劉中、祭酒李時勉等不服從他的大臣,並把他們趕出了京城。

 此時的王振,內得皇帝信任,外有打手幫忙,獨掌大權,魚肉百官,可謂風光無限,成為了明朝開國以來最有權勢的太監。

 大權在手的王振並不滿足,他決定做一件前人不敢做甚至不敢想的事情。

 五十年前,朱元璋先生為了防止今天王振現象的出現,特地在宮門口立了一面三尺高的鐵碑,鑄上八個大字“內臣不得乾預政事”。

 可是正所謂人走碑涼,誰寫的,立在哪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人管,有沒有人執行,到了王振當權,這塊碑文就被當成了貼在牆上沒人管的獎狀,再也無一人理睬。

 大家不理,王振卻不一樣,他總是覺得這玩意太刺眼,於是便命人移走這座碑。

 如果老朱還在,他一定會把王振這小子抓起來,剮上三千刀再讓他死,可時代不同了,也實在不行了。

 大家第二天上朝,看見開國皇帝的手跡突然沒有了,卻都保持了集體沉默,他們都知道是誰乾的,到最後卻成了打死我也不說,打死我也不管。

 朝政如此,多言何用?!

 但就在王振氣焰滔天之時,也有一個人就不買他的帳,而這個人也實在不是等閑之輩,雖然吃了點虧,但王振終究還是不能把他怎麽樣。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正統六年(1441),當時太祖太后已經病危,無法再訓斥王振,三楊也無能為力,王振實際上已經控制了朝政大權,所有外地巡撫官員回京都要照例孝敬王振一些金銀財寶,多少倒無所謂,但總得意思一下,表示對這位死太監的尊重。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此人從山西巡撫回來,別說金銀,連陳醋都沒帶回來一瓶。王振氣得七竅冒煙,大發雷霆,當即把這個人關了起來。

 王振是一個做事偏激的人,對於這種明擺著不給面子的人,他是不會留情的,他本已準備編織罪名,把這個人乾掉。但出乎他意料的是,這個人似乎很有背景。

 不但地方上的官僚老百姓幫他說話,連朝中重臣楊士奇等人也為他求情,甚至某些藩王也出面了,要王振不要把事情做絕,否則就要他好看。(藩王可是不好對付的)

 一貫整人到底的王振終於意識到,這個人雖然權位不高,卻很不簡單,是不能“人道毀滅”的,於是他一反常態,放了這個人(不放也不行)。

 此人也確實厲害,他被整得很慘,卻一句軟話也沒有說過,一直痛罵王振,一點面子也不給他,堅持和他對抗到底。大有你能把我怎麽樣的氣勢。

 這位硬骨頭有背景的仁兄就是於謙。

 可惜在當時這樣的人太少了。

 抱負

 掌握朝政,統領群臣雖然威風,但這並不是王振的最終目的,事實上,王振並不只是一個貪財貪權的人,他也有自己的追求抱負。

 王振也有著自己的偶像,他的夢想就是有朝一日像自己的這位偶像一樣,橫掃千軍,銳不可當。他的這位偶像就是朱祁鎮的曾祖父朱棣。

 雖然自己以前只是個文人(現在是太監),但卻十分向往率軍出征的威風凜凜,而先輩鄭和的豐功偉業也不斷鼓勵著他。

 太監就不能橫刀立馬麽?立給你們看看!

 這下問題嚴重了。

 一個人如果饑餓就會去找東西吃,因為這是他的基本需求。

 如果他已經吃飽了呢?那麽他就會四處閑逛,找點事情乾,反正閑著也閑著。

 如果一個吃飽的人又找不到什麽好事乾,他可能就會去幹壞事,實現自我價值。

 王振大概就屬於後兩種情況。

 他已經大權在握,家財萬貫,權和錢都有了,這位死太監也有了新的人生追求——建功立業,名留青史。

 應該說,有這樣的志向是好的,但問題關鍵在於這位有志太監本身的素質如何。

 就如同一個貪官汙吏,平日只是貪汙受賄,這樣的惡行固然讓人憤慨,但這並不是他們作惡的最高境界。

 所謂作惡的最高境界,就是明明沒有這樣的才能,還要打腫臉充胖子,硬要去幹一些所謂的好事。

 這才是惡人中的極品。

 王振就是這樣的一個極品,他明明是個不成器的教書先生,明明是個投機的死太監,明明是個貪圖權位的小人,這些我們都不計較了。但他現在居然要把自己往軍事天才,戰爭英雄上面靠,就實在是太不要臉了。

 偏偏當時的時局給了他這樣一個不要臉的機會。

 敵人出現

 我們前面說過,那位被朱棣打得落花流水的馬哈木有個好兒子,這話確實不假,永樂十六年(1418),馬哈木的兒子脫歡承襲了父親的爵位,並從此開始了稱霸蒙古的軍事行動。

 事實證明,這位仁兄確實是有本事的,僅僅過了六年,脫歡就擊敗了瓦剌的其它部落,統一了瓦剌,成為了瓦剌獨一無二的首領。

 之後,他擁立黃金家族成員脫脫不花為汗,並開始攻擊阿魯台。

 由於當年被朱棣打得太慘,阿魯台元氣不足,在與瓦剌的戰鬥中被擊敗,宣德九年(1434),阿魯台被脫歡擊敗,並最終戰死於大漠之中,這位曾與永樂第一名將朱棣周旋幾十年的風雲人物就此結束了一生。

 脫歡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他的夢想絕不局限於做一個太師,他的真正理想是恢復大元的天下,重新佔據中原,但上天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正統四年(1439),壯志未酬的脫歡死掉了,可是明朝並沒有因此得到和平,因為替代他的,是一個更為可怕的對手——也先。

 也先是脫歡的兒子,他比他的父親更加強悍,也更加聰明,短短幾年之內,他向西攻擊哈密,控制了西域通道,威逼明朝西北邊境,他向東攻擊兀良哈,正統十年,瓦剌徹底擊敗了兀良哈三衛,並控制了當時尚很弱小的女真族,甚至威脅到了朝鮮。

 此時的蒙古已經完成了統一,而也先與他的父親一樣,也整日夢想著恢復大元天下,所以,在一切就緒之後,他把自己的矛頭指向了明朝。

 雖說也先進攻明朝報有自己的政治目的,但在我看來,引起這場衝突最大的原因還是在於錢。

 蒙古人很會打仗,不過也很窮,他們不種地,也不紡紗,要想得到生活必需品,只能通過兩種途徑,一種是交換,另一種是搶劫。

 在朱棣的那個時代,蒙古人更多采用第二種方法,來得快又方便,但經過朱棣的幾堂軍事教學課,以及拳腳刀劍的教育方式,蒙古逐漸意識到,繼續搶下去會虧本的。

 而且在搶劫的時候,他們往往不能夠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比如你家缺衣服,想搶幾匹布,可出去幾次都遇不上(人家不可能準備好了讓你搶),蒙古人雖然善戰,但並不是打不死。他們也只有一個腦袋,而搶劫是刀頭舔血的行當,隨時可能完蛋。為幾匹布就把命丟了,實在不劃算。

 於是,在此之後,蒙古開始走第一條道路——和平發展之路。

 他們開始和明朝政府做生意,但蒙古有什麽生意可做呢?

 不要忘記,雖然他們不搞農業和手工業,但他們也有畜牧業,蒙古部落家家戶戶都養馬,養羊,發財致富之道就從這裡開始了。

 在部落首領的倡議下,蒙古部落開始大量放牧,生意也越做越大,貿易的形式以朝貢為主,每年蒙古定期入京交易,經常帶著牲畜千余頭,皮毛幾千張,浩浩蕩蕩地來做生意,隨行的還有使者,在我們的印象中,使者應該只有一兩個人,不過蒙古部落派來的使者人數卻要加個千字——一兩千人。

 從古至今,估計沒有哪個國家派外交使節會一下子派出上千人,而這些所謂的使者實際上是蒙古的小商小販,他們都是趕著自己的牛羊馬來做搞對外貿易的。

 如果就這樣做生意做下去也不錯,畢竟各取所需,而且明朝總是處於貿易的優勢地位,每年都是貿易順差。

 因為手工業品的生產已經形成了規模化,從史料分析,當時的明朝政府也確實有抬高物價的嫌疑,各種瓷器、紡織品的價格確實有些偏高,但蒙古人也只能全盤接受。

 道理也很簡單,天下隻此一家,別無分店,你想買就買,想賣就賣,不願意就散夥!

 明朝的人可以不吃牛羊肉,但蒙古人不能沒有紡織品,沒有日常用具,所以不能散夥。

 然而這看似對明朝而言一本萬利的生意中,卻隱藏著危機。

 到了也先時期,由於需求量大,朝貢貿易劇增,本來一年隻做一次生意,漸漸發展到一年數貢,每次來做生意的有幾千人,牲畜皮毛和馬的數量也大大增加。要知道,這些牲畜皮毛都不是白送的,明朝政府需要用大量的東西來換,由於皮毛數量過大,而手工業品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明朝政府一時之間也找不到那麽多現貨供應。

 明朝政府逐漸意識到,自己似乎掉入了一個貿易陷阱,看似不懂貿易的蒙古部落實際上十分精明。他們選擇這些牛羊作為貿易品是有著很深的考慮的,因為放牧牛羊對於這些遊牧民族而言幾乎是不需要什麽成本的。

 放牧所需的人工成本其實可以忽略不計,因為他們平日的生活就是放牧,除了這個之外也沒有什麽工作可乾,自然也不需要統計誤工費。而牛羊吃的是草,這些都是天然資源,在羊毛衫尚未流行的當年,草原沙漠化似乎還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牛羊養大後,直接送到明朝來交換東西,一頭牛可以換到很多明朝的農產品和手工業品。明朝的出口產品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遲早會供不應求,這樣下去,國家怎麽得了。

 而也先也以自己統一蒙古的聲威和武力為後盾,玩了幾招陰招。

 他用劣質的馬匹冒充好馬,索要更高的價格,此外,他還改組了自己的使者隊伍,在其中塞入了大量強盜小偷,攪擾沿途居民,到了後來,他派去的那幾千人幾乎就不是來做生意的,而是沿路搶劫的盜匪。

 蒙古部落的這一傾銷行為讓大明帝國的大臣們十分不滿,某些大臣便有意搞點貿易保護措施,限制蒙古肉製產品衝擊國內市場。

 在這些大臣中,有一個人推行這一政策最為積極,相信出乎很多人意料,這人竟然是王振。

 王振本來就是個只顧自己,不管國家的人,他怎麽會這麽積極呢?

 原來在此之前,也先每次來做生意,都會給王振行賄,然而時間一長,也先把這茬給忘了。

 於是王大人突然之間憤怒起來,命令核實使者人數,然後一下子減去了應付金額的五分之四。

 就算也先做生意不老實,是個奸商,但人家畢竟還是講信用的,牛羊還是送給你了,而王振卻一下子成了外貿稽查員,竟然幾乎全部沒收,連發票也不給。

 也先被徹底激怒了。

 原本只是用武力威脅,在此基礎上再乾點奸商的勾當,無非是想撈點好處,然而這次被王振稽查隊抓住了要害,狠狠地罰了一次款,也先血本無歸。

 本來就躍躍欲試,想搞點名堂的也先終於坐不住了,這次的事情讓他找到了借口,他擦亮刀劍,備好馬匹,準備發動攻擊。

 三十五年前,祖父馬哈木就是被眼前的這個龐大帝國所擊敗,現在復仇的機會到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