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15 力挽狂瀾(2)
哭了一陣之後,大臣們漸漸恢復了理智,畢竟傷心總是難免的,活著的人還要應付眼前的難題。目前最關鍵的就是討論朝廷是走還是留的問題。

 徐珵首先發言,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已經等得不耐煩了,因為從他後來的表現來看,在他的心目中,最重要的永遠是自己的榮華富貴。

 徐珵大聲說道:"我夜觀天象,對照歷數,發現如今天命已去,只有南遷才可以避過此難。"

 這似乎是算命先生的說法,在座的人都是飽讀詩書之輩,也不是三歲小孩,徐珵怎麽會愚蠢到把所謂天象當成理論依據呢?他的這套理論又能說服誰呢,不是自取其辱嗎?

 可是奇怪的是,徐珵本人卻洋洋得意,認定大家都會相信他。他到底憑什麽如此自信呢?

 這其中還是有原因的。

 徐珵,吳縣人(今蘇州,姚廣孝的同鄉),宣德八年考中進士,正統十二年(1447)任侍講學士,大家知道,所謂侍講學士是個翰林官,如果不是博學之士是當不了的。而翰林院裡往往書呆子多,每天只是不停地讀聖人之言,四書五經,可是這位徐珵卻是工作休閑兩不誤,除了經學理學外,他還有自己的個人愛好--陰陽術數之學。

 前面提到過,所謂陰陽術數之學范圍很廣,包括天文、地理、兵法、算命等,可以說,這門學問如果鑽研透了,倒也確實能出人才。著名的陰謀家姚廣孝就是研究這個的,不過徐珵和姚廣孝有所不同,姚先生研究的主要是前面三項(天文地理兵法),徐珵卻偏偏挑了第四項(算命)。

 算命這玩意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具體準不準我們不好說,但只要人類對未知的恐懼仍舊存在,它就會不斷延續下去。

 徐珵就是一個有志於研究算命的人,他經常主動給人家算,雖說他不收錢,只是憑興趣義務勞動,不過他經常算不準,所以人們也不大信他。

 似乎上天想要挽救他的算命名聲,在不久之後,這位失敗的算命業余愛好者卻對當時的一件重要事件做出了準確地判斷。

 這件事情就是土木堡之敗。

 在明英宗親征前,他夜觀天象,大驚失色,跑回家對老婆說:"我觀天象,此戰必敗,到時瓦剌軍隊攻來就來不及了。你趕緊回老家躲躲吧。"

 可是徐先生的算命水平連他的老婆都不相信,對他的這一忠告,人們只是笑笑而已。

 所以當土木堡之敗的消息傳來後,徐珵除了對自己的將來命運的擔憂之外,還有幾分高興。

 "都不信我,現在信了吧!"

 這件事情最終也挽救了他的算命威望,所以此刻他才能夠如此有底氣地說出那一番話。

 讓我們看看現在的大明王朝的五個關鍵詞:

 軍隊慘敗皇帝被俘京城空虛人心惶惶投降(逃跑)派。

 真是一片亡國之象。

 這一幕似乎似曾相識,不錯,在三百二十三年前,曾發生過極其相似的情況。

 北宋靖康元年(1126)十月,盤踞北方的金兵對北宋發動進攻,太原、真定失守。十一月中旬,金軍渡過黃河。宋欽宗驚慌失措,不知該怎麽辦,而大臣們全無戰意,紛紛主張投降。

 在這種情況下,十二月初二,宋欽宗正式向金投降。

 靖康二年(1127)四月一日,金將完顏宗望押著被俘的宋徽宗、宋欽宗和趙氏皇子後妃、宮女四百余人及其掠奪的大量金銀財寶回朝,北宋滅亡。

 如果對照一下,就會發現,相隔三百多年的兩個朝代,境況竟然如此的相似,都是兵敗不久,都是京城空虛,都是人心惶惶,都是投降逃跑言論甚囂塵上。而且此時的大明境況更為不利,因為他們的皇帝已經落在了敵人的手上,投鼠忌器,欲打不能。

 但大明最終沒有淪落到和北宋一樣的下場,因為和當年的北宋相比,此時的大明多了一個人,多了一聲怒吼:

 “建議南遷之人,該殺!”

 發言者,兵部侍郎於謙。

 於謙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帝國送走了它的締造者——朱元璋,這對於帝國而言,是一個不小的損失。

 但也就在同一年,浙江錢塘縣(現屬杭州市)的一個普通家庭誕生了一個帝國未來的拯救者。這自然就是我們的主角於謙。

 當然,當時的於謙並不是什麽拯救者,對於還是嬰孩的他而言,目前最重要的任務和目標就是吃奶。

 由於家庭環境不錯,於謙有著自己的書齋,他就在這裡度過了自己的童年時光。與當時的所有讀書人一樣,於謙也是從四書五經開始自己的求學生涯的。

 說老實話,像四書五經這種東西是很容易培養出書呆子的,但於謙似乎是個例外,他十分上進,讀書用功刻苦,卻從不拘泥於書本上的東西,除了學習考試內容,他還喜歡閱讀課外書籍(如兵法等),歷史告訴我們,喜歡看課外書的孩子將來一般都是有出息的。

 就如同現在的追星族一樣,於謙也有著自己的偶像,他把這位偶像的畫像掛在自己的書齋裡(此舉比較眼熟),日夜膜拜。

 有一次,教他讀書的先生發現他經常看那幅畫像,便好奇地問他為什麽這樣做。

 於謙聞言,立刻正色回答:“將來我要做像他那樣的人!”

 畫像上的人物就是文天祥。

 除此之外,於謙還在書齋中寫下了兩句話作為對文天祥的讚詞。

 殉國忘身,舍生取義

 寧正而斃,不苟而全!

 在我看來,這正是少年於謙對自己未來一生的行為舉止的承諾。

 三十余年後,他用生命實現了自己的承諾。

 永樂十九年(1421),於謙二十三歲,此時的他已經鄉試中舉,即將赴京趕考。

 他將從此告別自己的家,告別江南水鄉的故土,前往風雲聚匯、氣象萬千的北京。

 前路艱險,但於謙卻毫無怯意,他明白,一個更為寬廣的世界在等待著自己,實現平生抱負的時候到了。

 於謙收拾好行李,告別家人,遙望前路漫漫,口吟一詩,踏上征途。

 拔劍舞中庭,

 浩歌振林巒!

 丈夫意如此,

 不學腐儒酸!

 於謙,天下是廣闊的,就此開始你波瀾壯闊的一生吧!

 清風

 在京城的這次會試中,於謙順利考中進士,並最終被任命為禦史。在之後的宣德元年的朱高煦叛亂中,於謙以其洪亮的聲音,嚴厲的詞句,深厚的罵功狠狠地教訓了這位極其失敗的藩王,並給明仁宗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從此,於謙走上了青雲之路。

 宣德五年(1430),明宣宗任命於謙為兵部右侍郎,並派他巡撫山西、河南等地。這一年,於謙只有三十二歲。

 年僅三十二歲,卻已經位居正三品,副部級,實在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於謙也成為了他同年們羨慕的對象。

 這當然與朝中有人賞識他是分不開的,而著力栽培,重用他的正是“三楊”。

 像楊士奇、楊榮這種久經宦海的人自然是識貨的,於謙這樣的人才逃不過他們的眼睛,事實上,當時確實有人對於謙升遷得如此之快表示不滿,而楊士奇卻笑著說:“此人是難遇之奇才,將來必成棟梁!我是為國家升遷他而已。”

 奇才不奇才,棟梁不棟梁,也不是楊士奇說了算的,只有乾出成績,大家才會承認你。

 於謙就此離開了京城,開始了他地方官的生涯,不過他估計也沒有料到,這一去就是十九年。

 在這十九年中,於謙巡撫山西、河南一帶,他沒有辜負楊士奇的信任,工作兢兢業業,在任期間,威望很高,老百姓也十分尊重他,更為難得的是,他除了有能力外,還十分清廉。

 正統年間,王振已經掌權,他這個人是屬於雁過拔毛型的,地方官進京報告情況,多多少少都會帶點東西,即使是些日常用品,王振也來者不拒,讓人哭笑不得。可是於謙卻大不相同,他是巡撫,權力很大,卻能夠做到不貪一針一線。不但自己不貪,也不讓別人貪。

 一個貪,一個不貪,矛盾就此產生了。

 於是正統六年(1441),一直看於謙不順眼的王振找了個借口,把這位巡撫關了起來,結果之前我們已經說過了,王振完全沒有估計到於謙的人望如此之高,如果要殺掉這個人,後果可能會極其嚴重。於是王振退讓了,他放出了於謙。

 這件事情也讓王振了解到,於謙這個人是不能得罪的。後來於謙官複原職,王振連個屁都不敢放,可見王振此人實在是欺軟怕硬,純種小人。

 在牢裡仍然大罵王振的於謙出獄後仍然堅持了他的原則,清廉如故。

 曾經有人勸於謙多少送點東西做人情,對於這樣的勸解,於謙做了一首詩來回答。

 估計他本人也想不到,這個無意間的回答竟然變成了千古名句,為人們所傳頌。

 絹帕蘑菇及線香,

 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

 免得閭閻話短長!

 成語兩袖清風即來源於此,於謙先生版權所有,特此注明。

 正統十三年(1448),於謙被召入京城,任兵部侍郎,他的頂頭上司正是鄺埜。

 鄺埜是一個十分正派的人,在其任間,他與於謙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兩人合作無間,感情深厚。

 如果就這麽乾下去,估計於謙會熬到鄺埜退休,並接替他的位置,當一個正二品的大官,死後混一個太子太師(從一品)的榮譽稱號,明史上留下兩筆:於謙,錢塘人,何年何月何日生,任何官,何年何月何日死。

 應該也就是這樣吧。

 對於於謙和鄺埜自己而言,這樣的生活似乎也不錯,可是歷史不能假設,鄺埜不會退休,於謙也不會這麽平淡活下去,驚天動地的正統十四年終究還是來到了。

 之後便是我們已經熟悉的內容,貿易糾紛、邊界吃了敗仗、太監的夢想、愚蠢的決策、苦苦的勸阻、一意孤行、胡亂行軍,最後一起完蛋了事。

 於謙眼睜睜地看著這一切的發生,但他無能為力,他也曾陷入極端的痛苦,鄺埜是一個好上司,好領導,他給了自己很多幫助,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那個犧牲在遠征途中的命運可能本來應該屬於自己。

 不要再悲痛下去,是應該做點什麽的時候了。

 英雄

 在國家出現危難之時,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為國效力,這樣的人,我們稱為英雄。

 在每個人的心底,都有著當英雄的渴望,就連王振也不例外,他出征也是希望淘寶網女裝 天貓淘寶商城 淘寶網女裝冬裝外套 淘寶網女裝夏裝新款 淘寶網女裝夏款 淘寶網女裝夏裝新款裙子 淘寶網女裝夏裝新款淘寶網夏裝新款裙子淘寶網女裝2012商城淘寶網女裝春裝連衣裙淘寶網女裝商城購物淘寶網女裝冬裝新款淘寶網女裝冬裝羽絨服淘寶網女裝天貓商城 淘寶網天貓商城淘寶網女裝秋裝購物 淘寶網女裝冬裝新款 淘寶網女裝冬款得到這個稱號。

 但英雄不是人人都能當的,如果那麽容易,豈不人人都是英雄?!

 一般看來,英雄是這樣的幾種人:

 所謂英雄者,敢為人之所不敢為,敢當人之所不敢當。

 所謂英雄者,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

 所謂英雄者,堅強剛毅,屢敗屢戰。

 如此之人,方可稱為英雄!

 但是在我看來,真正的英雄絕不限於此。

 所謂英雄,其實是一群心懷畏懼的人。

 要成為英雄,必須先學會畏懼。

 何解?待我解來:

 我們都曾經歷天真無邪的童年,躊躇滿志的少年,也時常夢想著將來一展抱負,開創事業,天下之大,任我往來!

 但當你真正融入這個世界,就會發現,這並不是你自己一個人的世界,你會遇到很多的不如意,很多的挫折,事情從來不會如同你所想的那樣去進行。

 於是人們開始退縮,開始畏懼。

 他們開始意識到,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不是那麽容易的。

 於是有人沉淪,有人消極。

 然而英雄就是在此時出現的。

 這個世界上本來就不存在著天生的英雄,沒有誰一生下來就會剛毅果斷,堅強勇敢,在母親懷中的時候,我們都是同樣的人。

 如果你的人生就此一帆風順,那當然值得祝賀。

 但可惜的是,這是不可能的。在你的成長歷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

 而這些挫折會帶給你許多並不快樂的體驗,躊躇、痛苦、絕望,紛至遝來,讓你不得安寧。

 被人打才會知痛!被人罵才會知辱!

 當你遭受這些痛和辱的時候,你才會明白,要實現你的目標是多麽的不容易,你會開始畏懼,畏懼所有阻擋在你眼前的障礙。

 如果你遇到這些困難,感到畏懼和痛苦,支撐不下去的時候,你應該同時意識到,決定你命運的時候到了。

 因為畏懼並不是消極的,事實上,它是一個人真正強大的開始,也是成為英雄的起點。

 不懂得畏懼的人不知道什麽是困難,也無法戰勝困難。

 只有懂得畏懼的人,才能喚起自己的力量。

 只有懂得畏懼的人,才有勇氣去戰勝畏懼。

 懂得畏懼的可怕,還能超越它,征服它,最終成為它的主人的人,就是英雄。

 所以英雄這個稱號,並不單單屬於那些建功立業,名留青史的人,事實上,所有懂得畏懼並最後戰勝畏懼的人都是英雄。

 因為即使你一生碌碌無為,平淡度日,但當你年老回望往事時,仍然可以為之驕傲和自豪。

 在那個困難的時刻,我曾作出了勇敢的選擇,我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這就是我所認為真正的英雄——畏懼並戰勝畏懼的人。

 關鍵只在於那畏懼的一刻,你是選擇戰勝他,還是躲避他。

 人生的分界線就在這裡,跨過了這一步就是英雄!退回這一步就是懦夫!

 於謙不是天生的英雄。

 至少在正統十四年八月十八日的那個早晨之前,他還不能算是個真正的英雄。

 雖然他為官清廉,雖然他官居三品,手握大權,但這些都不足證明他是一個英雄。

 他還需要去顯示他的畏懼和戰勝畏懼的力量。

 於謙是一個很強勢的人,從他怒斥朱高煦到不買王振的帳,他一直都很強硬,似乎天下沒有他怕的東西。

 但這次不同,作為代理兵部事務的侍郎,他要面對的是瓦剌的大軍和城內低迷的士氣。自己生死可以置之度外,但如今國家的重擔已經壓在了自己的身上,必須謹慎處理,一旦出現失誤,後果不堪設想。

 於謙十分清楚,逃就會丟掉半壁江山,所以不能逃。

 那麽戰呢,說說豪言壯語自然容易,但瓦剌攻來的時候,用語言是不可能退敵的。萬一要是指揮失誤,大明王朝有可能毀於一旦。

 是戰是逃,這是個問題。

 面對如此重擔,如此巨責,誰能不猶豫萬分,誰能不心生畏懼!

 於謙也是人,也會畏懼,但他之所以能夠名留青史,永垂不朽,就因為他能戰勝畏懼。

 他並非天生就是硬漢。

 從幼年的志向到青年的科舉, 再經過十余年的外放生涯,直到被召回京城,擔任兵部侍郎,他並非一帆風順,他曾平步青雲,也曾被人排擠,身陷牢獄,幾乎性命不保。但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這一切都一直在磨練著他。

 也正是在這一天天地磨練中,他逐漸變得堅毅,逐漸變得強大。

 強大到足以戰勝畏懼。

 鄺埜臨走時期冀的目光還在他的眼前,到了這個時候,他應該站出來挽救危局。

 可是身陷敵營成為人質的皇帝,也先精銳的士兵,城中驚慌失措的百姓,不堪一擊士氣低落的明軍,還有類似徐珵這樣只顧著自己的逃跑派煽風點火,一切的一切都在提醒他:

 這是一團亂麻,一盤死棋。

 殉國忘身,舍生取義

 寧正而斃,不苟而全!

 於謙最終還是邁出了這一步。

 國家興亡,我來擔當!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