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16 決斷!(1)
“建議南遷之人,該殺!”

 於謙就是這樣訓斥徐珵的。

 他接著說道:

 “京城,是天下的根本,如果就此遷都,大事必然不可挽回!難道諸位忘了宋朝南渡的事情嗎?”(獨不見宋南渡事乎)

 他的這一番怒吼震醒了那些猶豫不決的人,朝中第一號人物吏部尚書王直站出來公開支持於謙,而明代歷史上另一個連中三元者,後來的憲宗重臣商輅也站在了他的一邊,在這些人的影響下,主戰派終於打動了朱祁鈺,並堅定了他抵抗到底的決心。

 由於於謙已經代理了兵部尚書,且又是主戰派的代表人物,所以朱祁鈺便把防守北京的重任交給了於謙。

 這是天下最高的榮譽,也是天下最重的重擔。

 散朝後,於謙走出了大殿,看著烏雲密布的天空,回想起這個並不平靜的早晨,他也不由得感到驚心動魄。

 但此時的於謙已經沒有時間多想了,因為此時他那瘦弱的身軀已經承擔起了國家興亡的重擔。

 在八月十八日的這個早晨,他進行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選擇,也完成了一生最重要的轉變。

 他的不朽傳奇也正是從這一天開始的。

 八月十九日

 於謙召開了他的第一次軍事會議,必須說明的是,這位兵部侍郎雖然是個與軍事打交道的主官,之前卻從未指揮過軍隊。算是書生上陣。

 話雖如此,書生上陣未必就不行,南宋的虞允文就是以文官的身份組織戰爭,並最終在采石擊敗金完顏亮數十萬大軍的。

 於謙雖然是文官,但他對兵法也有研究,排兵布陣很有一套,相信是小時候看課外書打下的基礎。

 所以說,課外讀物實在是必不可少的。

 但當於謙真正了解到目前京城的情況時,他才認識到,擺在眼前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爛攤子。

 撇開那些逃跑投降派不說,軍事上的壓力就實在吃不消,土木堡失利幾乎把所有的老本都賠乾淨了,京城裡連幾匹像樣的好馬也找不著。士兵數量不到十萬,還都是老弱殘兵和退休人員。

 這倒也罷了,關鍵在於士氣不振,一流部隊被抽調出去作戰,卻落得個全軍覆沒的下場,僥幸逃回來的人為了掩飾自己的無能,自然會把敵人描述得極為厲害。

 城內的二流部隊聽到這些前輩們的議論,自然心裡害怕,在他們的眼中,也先和他的蒙古騎兵簡直就是外星怪物,一人長了好幾個腦袋,怎麽也打不死。

 但最嚴重的問題還在於,大明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皇帝(代理)自己也沒有信心,朱祁鈺也不算是個膽小的人,可是在如此強大的敵人面前,他也沒有了主意,雖說目前他同意抵抗,但如果再打個敗仗,朱祁鈺也是很有可能改變主意的。

 所以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穩定軍心。

 於謙在聽完屬下的匯報後,沉思不語,仔細研究過軍事布防圖後,他用低沉而有力的聲音下達了自己的第一道軍令:

 “自即日起,奉命征調如下部隊赴京守衛:

 1、備操軍。包括兩京備操軍、河南備操軍

 2、備倭軍。包括南京備倭軍、山東備倭軍

 3、運糧軍。包括江北所有運糧軍

 4、寧陽侯陳懋所部浙軍(戰鬥力較強)

 各軍接到命令後,立刻出發,並按時趕到京城布防,如有違抗,軍令必斬!”

 以上部隊共計十余萬人,可以看到,這些部隊並非主力,大多是預備役或是後勤部隊。

 主力部隊去了哪裡?

 全埋在土木堡了。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最精銳的京城三大營以及京城附近的主力部隊已經全軍覆沒,剩下的寥寥無幾,即使逃回來的,也早已被嚇破了膽,士氣全無了,要想保衛京城,只能靠這些預備役和後勤部隊了。

 除了士兵外,要守住京城還需要一樣更加重要的東西——糧食。

 京城人口眾多,要解決這些人的吃飯問題,就必須囤積運輸大量的糧食。

 雖然目前京城內的糧食還充足,但要是被長期圍困,這個算盤就不好打了。其實就在離京城不遠的通州,儲存著很多的糧食,多到什麽程度呢?“倉米數百萬”。這麽多的糧食足夠京城的人吃一年,是當時最大的糧倉。

 但大臣們似乎並不想用這些糧食,甚至主張把通州糧倉燒掉。

 這又是一件怪事,好好的糧食不用,為何要燒掉?

 要知道大臣們並非腦袋進了水,實在是因為這些糧食看得見,用不成。

 當時的通州並不是北京城的一部分,事實上,它和京城還是有著相當一段距離的,通州糧倉裡的糧食雖然很多,卻很難運進京城,因為如果要安排民工運輸,耗用大量人力不說,還很危險。

 當時也先的騎兵部隊已經在京城關外附近耀武揚威,而運輸卻需要很長時間,沒準在運輸過程中,對方的騎兵已經攻了進來,一旦也先軍隊突破紫荊關,通州指日可下。而那些糧食自然就成了也先的軍糧,所以要運輸糧食,就必須派出軍隊護衛。

 可現在這個局勢,保衛京城的軍力都不足,哪還有多余的人去護衛糧食呢?

 這是一個難題,看來除了一把火燒掉之外,也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了。

 可是於謙解決了這個問題,用一個十分巧妙的方法。

 這就是他的第二道命令:

 “所有受召軍隊進發時應由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糧,並運送至京城。”

 問題就此解決,通州的糧食將由十余萬士兵運送入京。

 看到了吧,這就是水平。

 所謂有水平就是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情,想出別人想不出的方法。

 匹夫之勇人人皆有,但問題擺在眼前,能否處理好,就要看能力了。

 於謙是一個勇敢的人,但他同時也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他十分明智地把調兵和運糧這兩個問題聯系在一起解決,即不耽誤行軍,還能免去民工的費用,同時保證了運糧隊伍的安全,一舉三得。

 力挽狂瀾者,絕非匹夫,國士也。

 智勇兼備,方為國士。

 秋後算帳

 於謙下達了命令,自八月十九日起,大明帝國境內所有可調可用之兵紛紛集結起來。

 這些軍隊來自山東、河南、南京、浙江等不同省份,他們日夜兼程地行軍,目標只有一個——盡快趕到京城。

 這是一場和時間的賽跑,他們不知道也先會什麽時候打過來,但他們知道的是,也先遲早會打過來,只要能夠在此之前趕到京城,勝利就多一分把握。

 大明帝國開始了建國以來的第一次總動員,以應對即將到來的強大敵人。

 在於謙的努力和調配下,到九月初,各路人馬紛紛趕到,京城的兵力達到了二十二萬,且糧食充足,人心也逐漸穩定下來。

 軍事上的準備已經開始,並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而與此同時,一場政治風暴也即將到來。

 “把王振千刀萬剮!”

 這是很多大臣的心聲,理由也很簡單,王振是個不折不扣的小人,自從掌權以來,以誣陷整人為日常愛好,誰敢不服從他就收拾誰,很多大臣因為一言不合就被他打入大牢。而且他還主動索取賄賂,誰敢不給就沒有好下場,如此行徑,簡直視文武百官為無物。

 此外他還勾結錦衣衛,把這個特務機構變成他的整人機構,無數官員都吃過他的苦頭。

 更重要的是,正是由於王振的無能和愚蠢才最終導致了土木堡的失敗,朝廷精英和多年積累就這麽毀在一個小人的手中,就在二十多年前,大明帝國還曾經橫掃天下,勢不可擋,之後仁宣之治,天下太平,如此強大之帝國,居然葬送在一個死太監的手裡。誰能咽得下這口氣!

 當然了,在士大夫們的心中,還有一個痛恨王振的理由,不過這個理由不太方便說出來。

 既然士大夫們不願意說,我就替他們說吧,這個心中暗藏的理由,就是出身。

 士大夫們發奮讀書,寒窗十年,經過幾十場考試,三場大考(有的只有兩場),淘汰無數的才子同仁,才換來了頭上烏紗和手中權印,而且考上了也不代表你就前途似錦,運氣武動乾坤 傲世九重天吞噬星空 神印王座 遮天 將夜 凡人修仙傳 殺神 大周皇族 求魔 修真世界 官家 全職高手 錦衣夜行 超級強兵 仙府之緣 造神 楚漢爭鼎 不朽丹神 最強棄少 天才相師 聖王 無盡武裝好的,可以混個翰林,運氣武動乾坤 傲世九重天吞噬星空 神印王座 遮天 將夜 凡人修仙傳 殺神 大周皇族 求魔 修真世界 官家 全職高手 錦衣夜行 超級強兵 仙府之緣 造神 楚漢爭鼎 不朽丹神 最強棄少 天才相師 聖王 無盡武裝不好的連禦史也乾不了,只能派到下面乾個七八品小官,熬資歷幾十年下來,最後混個從三品退休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實在不容易啊。

 可是王振這個死太監,學問有限(不成器的學官),能力不足(土木堡就是明證)、身體殘疾(職業限制)、道德敗壞(貪汙受賄),卻能夠一下子獨掌大權,號令天下!

 死太監,你憑什麽!

 客觀地看,士大夫們的憤怒是有道理的,他們日夜操勞,處理政務,且學識淵博,經驗豐富,卻要聽從這個司禮監的命令,看著他胡作非為,也確實讓人難以忍受。

 而這個愚蠢的司禮監不但禍害朝政,現在還害得國將不國,驚濤四起,幾十萬士兵和文武官員因他而死,事情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

 秋後算帳的時候到了!

 但此時的於謙似乎顧不上這些,因為他有太多的事情要忙,八月二十一日,於謙正式接替了鄺野的位置,成為兵部尚書,正式執掌兵部權力。

 兵部尚書於謙並沒有升官的喜悅,因為也先一旦打來,這個官能當多久還是個問題,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解決手邊的眾多問題,保衛京城和國家的安全。此時的於謙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朝政的實際控制者。

 不過日理萬機的於謙大人其實尚未意識到,他正坐在火山口上,還是一座活火山。

 八月二十三日,火山爆發。

 這一天的清晨,大臣們如往常一樣,準備上朝議事,但誰也沒有想到,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歷史中最為嚴重的一次朝堂鬥毆即將開始。

 這也是整個明代朝廷最為混亂的一天。

 朝會由朱祁鈺主持,他開始詢問大臣們有何事上奏。

 話音未落,一人大步邁出,高聲說道:“臣有奏本!”

 導火線就此點燃。

 這個上奏的人名叫陳溢。

 陳溢,蘇州人,都察院右都禦史,為官清廉,極其痛恨王振,此次的慘敗使他痛心疾首,便下定決心,要一舉鏟除王振一黨。

 他厲聲說道:“王振禍國殃民,作惡多端,害得皇上身陷敵營,如此惡行,不滅族不足以安人心,平民憤!”

 語氣如此嚴厲,坐在上面的朱祁鈺也被嚇了一跳。

 可是陳溢卻越說越氣憤,越激動,想起無辜受難的同僚和百姓,竟然痛哭失聲。

 一石激起千層浪,陳溢的這一哭激起了大臣們的憤怒,他們開始不顧禮儀,爭相向朱祁鈺彈劾王振。

 一時之間,朝堂上亂了起來,上奏聲,罵人聲、痛哭聲此起彼伏,紛亂程度實在可比集貿市場。

 朱祁鈺初登大位,還不是皇帝,只不過代行職權而已,見到這個陣勢,嚇得不輕,下面的大臣們像連珠炮般地說著話,旁邊還夾雜著哭罵聲,壓根就聽不清他們再說些什麽,可憐的朱祁鈺根本反應不過來。

 突然,朝堂上的喧囂平靜了下來,下面的大臣都用一種極為可怕的眼神看著他,原來彈劾的人已經說完了,等著他的裁決,基本意見就一條:

 “殺其同黨,滅其全族!”

 這可是大事啊,怎麽能做得了主呢?朱祁鈺膽戰心驚地再三考慮,還是不敢做出決斷,便下了一道命令:

 “百官暫且出宮待命,此事今後再議。”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不僅僅是一道諭令,也是炸藥包,是增加爆炸威力的炸藥包。

 再議?何時再議?再議又如何?再議之後再議?

 你糊弄誰呢?!

 這些久經宦海的大臣們絕不會被這句話打發走,他們知道,如果錯過了今天這個機會,此事就會石沉大海,王振雖然死了,但他的同黨還會繼續操縱朝政,今天發言的人必定遭殃,國家也就完了。

 為國為己,只能拚了!死也要死在今天,死在這裡!

 諭令已經傳達了多次,可是大臣們就是不走。

 大臣們似乎達成了默契,沒有一個人動,只是不停地痛罵、痛哭、死死地盯著坐在上面的朱祁鈺。

 朱祁鈺嚇得臉都發白了,旁邊傳諭令的太監金英也不停的擦汗,這種陣勢他也從沒有見過,實在太可怕了。

 朱祁鈺開始認識到,今天不說出個一二三,他是回不去了。

 當權者的沉默徹底激怒了大臣們,王振的倒行逆施、仗勢欺人又出現在他們的腦海裡,在土木堡之戰中,這些大臣們也多有親屬、同年斃命,新仇舊恨,如此罪大惡極之人,竟然得不到處罰,天理何在!

 正當大臣們的情緒即將達到頂點時,一個不識相的家夥出現了。

 錦衣衛指揮馬順一直都是王振的死黨,幫著他幹了不少壞事,侍講學士劉球就是被他派人殺害的,此事盡人皆知,只是由於其勢力太大,一直沒有人動他。

 此時,這位馬順出馬了,他仗著有皇帝的諭令,竟然喝斥群臣,讓他們立刻出去。

 馬順的行為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

 找死。

 就這樣,由陳溢點火,朱祁鈺加炸藥,馬順最終引爆,三方通力合作,團結一致,即將演出了明史中朝廷最為精彩火爆的一幕。

 大臣們本已憤怒到了極點,哭罵聲越來越大,王振的同黨馬順偏偏這時跳出來,大耍威風,按理說,他們應該更加憤怒才是。可是此時這些憤怒的人們卻陷入了短暫地沉默之中。

 可怕的沉默。

 這種沉默是憤怒的頂點。

 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

 那麽多的屈辱,那麽多的悲痛,毫無道理的欺壓侮辱,親人好友的戰死被俘,現在到了這個地步,竟然還在作威作福。

 夠了,足夠了。

 不用再壓抑自己的憤怒,不用再忍受無恥的欺凌!

 動手!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