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明末大革命》第32章 水泥廠和護衛隊
  天氣越來越冷,但絲毫不影響工地上人們的乾活熱情。從石砫招募的本地人和遷移過來的村民也在共同的勞動中熟悉起來,才幾日的功夫,那些給自家男人送飯的婆娘媳婦之間就開始你家我家的聊了起來,促進了原住民和移民之間的融合。

  陳華清本來想給人們管飯,但被馬鈴否決,一方面是石砫的財力物力不允許,另一方面是馬鈴覺得把糧食、鹽、布匹作為酬勞發給人們足夠了,過高的待遇反而不利於管理。

  時間進入了十月份,工地上的人們已經幹了半個多月。在陳華清、陶匠、工匠和工人們的努力下,需要的水泥窯、磚窯基本建成,就剩下試窯了。只要試窯成功,就開始生產。

  剛砌好的窯還不能試,要乾燥一段時間才能試。但陳華清不想等這麽長時間,便讓匠人們想辦法,怎樣才能讓水泥窯和磚窯盡快投入生產。匠人中有一部分不同意陳華清急功近利的做法,他們認為自然乾燥的效果最好。另一部分匠人雖然同意,但卻有兩種不同的辦法,一種是用小火烤,另一種是用煙熏。

  對於不同意的匠人,陳華清給他們講了自己的想法。水泥窯和磚窯用的主要材料是青磚和粘土,中間也夾雜著一些石灰。剛砌好的窯中含有不少水分,現在天氣寒冷,如果讓它自然乾燥的話,水分就會結冰膨脹,破壞窯的結構。匠人們都知道水結冰後膨脹,同意了陳華清的說法,盡管他們不知道為什麽水結冰後會膨脹。

  不過說實話,水分結冰膨脹確實會影響窯的結構,但影響微乎其微,再加上窯內經常被火燒,基本不會出現什麽副作用。

  而對於小火烤法和煙熏法,陳華清也不知道哪個法子好,便叫人做了兩個和水泥窯結構差不多的模型,分別用小火烤和煙熏,觀察結果後再做決定。

  陳華清的做法贏得了匠人們的讚揚,同時也對模型法有了興趣,有些識字的匠人還把這種方法記在了紙上,準備回去研究研究。說到這,不得不吐槽下,咱們古人有很多偉大的奇思妙想,模型法在宋代便有應用,可惜的是,長久的戰亂、古人的敝帚自珍,讓這些珍貴的技術遺失在歷史長河中,讓人扼腕歎息。

  一天一夜後,兩種方法分出了高下,煙熏法被采納。小火烤法也不錯,但在實施過程中不易控制火勢,火勢大了容易烤裂,火勢小了乾燥得不徹底,相比之下還是煙熏更穩定。

  乾燥完成後,便是試窯,眾人選了一口乾燥得最好的水泥窯開始試用。早在試窯前,陳華清就把需要的原料烘乾並磨成粉末,再把石灰和粘土大致按照三比一的比例加入水泥窯內,同時加入少量的粉煤灰和鐵礦粉,加以煆燒一定時間,時間的長短取決於投料的多少。

  煆燒完成後,得到的熟料塊,基本上就是水泥了,為了防止水泥過快凝結,還得再加入一定量的石膏,最後再磨成粉末。這就是水泥生產過程中的“兩磨一燒”,無論水泥的加工工藝再怎麽發展,“兩磨一燒”都是基本過程。

  陳華清把最後得到的水泥成品和細砂子、水混合起來,想看看自己燒製的水泥合不合格。工匠們按陳華清的說法把水泥砂漿砌了一堵牆,從結果上看比單用粘土砌牆結實。

  看來這水泥用來當粘合劑還行,不知道用來製混凝土效果如何。陳華清把水泥、水和粗砂(含石子)混合,製成混凝土。結果很令人傷心,混凝土塊直接開裂了。看來理論和實踐總是有差距的,不過陳華清也沒灰心,燒製出來的水泥能用作粘合劑也就很不錯了,畢竟他以前最多也就是參觀過水泥的生產流程,可沒有親自動手參與生產。

  水泥的功用確定以後,陳華清開始和匠人們討論在使用過程中該注意的一些問題。水泥燒製出來可不代表著就萬事大吉,使用水泥的過程中也有很多門道。舉個例子,用水泥蓋房子,肯定和蓋土胚房不一樣,頂梁的設計、牆體的高度厚度、地基的確定等問題都得重新考慮,陳華清和匠人們要忙的事還有很多。

  連續多日的高強度勞動讓陳華清病倒了,這讓陳華清有寫慚愧,幸虧自己每天還鍛煉,不然自己連這幾日的工作都撐不下來。不過在生病期間陳華清也沒閑著,把燒製水泥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都記錄下來,並結合自己腦袋裡的知識,思考如何改進水泥的生產工藝。

  可惜,要想改進工藝首先必須得由作坊式的生產升級為工業化的生產,在當前條件下根本不現實。陳華清搖了搖腦袋,把這些煩人的事暫時先拋開。

  和匠人們共同勞作的這段時間,給陳華清最大的感觸是史書不可盡信。按照史書上的說法“士農工商”,農民的社會地位高於匠人和商人,但在現實生活中陳華清看到的是匠人和商人的地位高於農民,甚至高於科舉失敗的讀書人。並且,“士”指的不是讀書人,而是做官的讀書人。說白了,“士農工商”不是對社會職業的等級劃分,而是“官本位”思想對社會的影響,只要你不是官,你就什麽都不是。

  在水泥廠走上正軌後,陳華清和李明軒、石當開始組建護衛隊。加入護衛隊有兩條硬性標準,一是只要良家子,如果識字的話更好,二是所招人員不能是家中的支柱。兩條標準下,護衛隊共招了五十人,這五十人都是青壯小夥,且家裡兄弟較多,缺了他們也不影響家裡,況且護衛隊管飯,能給家裡減輕負擔。

  護衛隊的架子搭好後,剩下的主要是訓練了。老白杆兵陳升在得知陳華清要組建護衛隊,便自告奮勇地要幫陳華清訓練,陳華清當然求之不得,便讓陳升和石當一起訓練護衛隊。

  護衛隊招夠人後,李明軒便去忙自己的事了。早在村民聚居點時陳華清便讓李明軒招募一支精乾的小隊用來打探周邊衛所的消息,後來由於攻打鄭家堡,打探消息的事不了了之。如今,村民們基本安定下來,打探消息的事重新提上日程來。李明軒準備在原有小隊的基礎上再招一批人,擴充隊伍。

  現階段李明軒組建的情報小隊的主要任務是打探石砫周邊幾個衛所的虛實。按照陳華清所了解的歷史發展,奢崇明的叛亂是肯定會被平定的,但平定後明朝對於西南的控制力大大下降,軍事上主要表現在衛所製的徹底崩潰。在平叛戰鬥中,各地衛所逃的逃、散的散、被消滅的消滅,故後期明朝官員不得不靠土司製衡土司。

  李明軒組建好情報小隊後,便開始乾活。很快,周邊的衛所便多了一些逃難的人,收集情報的工作很快便展開了。

  護衛隊這邊,陳華清很感興趣石當和陳升是怎麽訓練的,便觀察了幾天。專業人士不愧是專業人士,石當教隊員們在使刀時怎麽巧用力,刺槍時怎麽做到刺得力度最大而又不損傷手臂,陳升主要教隊員們合擊之術,兩人或三人一組,有攻有防。

  說實話,原本陳華清以為自己盡管不是學軍事出身的,但肚子裡還是有一些乾貨的,在看了石當和陳升的訓練後,陳華清慶幸自己沒有去訓練,否則真要笑死人。不過,陳華清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議,比如隊列訓練、不定期的拉練等。陳升是個老兵,對陳華清的建議很是讚同,在行軍途中怎麽保持紀律是很考驗將領的,平常多進行一些訓練很有必要。

  護衛隊的隊員們多是年輕人,接受能力很強,但個性也很強,不怎麽遵守紀律。對於經常冒頭的隊員,石當罰得相當狠,比如去水泥廠白乾一天、打掃整個訓練營地等。對於表現良好的隊員,石當也會有賞,比如獎勵幾尺布或者其他補貼家用的東西,一開始這些東西是石當自己墊付,後來陳華清知道後便把獎賞從護衛隊的給養中提取。

  石當的賞罰分明很快便讓他在護衛隊裡樹立了威性,也把護衛隊凝聚到了一起。在訓練之余,陳華清每天傍晚還給隊員們掃盲,還講一些時事或典故。慢慢地,隊員們每天訓練完後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搶一個好位置方便自己聽講,除了必要的認字外,他們最感興趣的便是陳華清講的奇聞異事。

  有一次,陳華清講到西晉的石崇和王愷鬥富, 當說到兩人用飴糖、乾飯洗鍋,用蠟燭作柴火,用絲綢作步障時,下面有的隊員很懷疑:“教導員(陳華清讓隊員們這樣稱呼),他們這麽浪費,朝廷怎麽不製止。”

  陳華清歎了聲道:“西晉朝廷不僅不製止,皇帝還賞賜王愷奇珍異寶助他鬥富。”

  聽了陳華清的話,下面的隊員們竊竊私語。他們都來自窮苦家庭,特別是近年來年景不好,在他們的記憶裡,吃飽飯是很奢侈的。現在聽到竟有人如此鬥富,都感到不可思議和些許不憤。

  馬鈴和陳升也在一旁聽著,陳升聽到鬥富時眼皮跳了跳。在馬千乘因開礦之事得罪太監而下獄時,當時陳升是馬千乘的親兵,他跟著秦良玉去金陵(南京)求人給馬千乘脫罪。一路上,他見到了太多太多江南的豪商大族們拚財鬥富,奢侈之風盛行,八百裡秦淮河夜夜燈火通明。若在盛世,這是一番盛景,可現在是什麽,明眼人都瞧得出來,大明已經日落西山了。

  天完全黑下來後,眾人都散去。馬鈴和陳升同路,走著走著,陳升突然感慨了一句:“陳小子胸懷天下啊!”

  “嗯?”馬鈴沒聽清。

  陳升笑笑不語,大步走向自己的住所,搞得馬鈴一愣一愣的。不過馬鈴很快便不在意了,她現在覺得陳華清對護衛隊的一些做法很值得白杆兵借鑒,抽個時間得找陳華清請教請教。至於是不是單純的請教,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