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漢生指南》第29章 卞南莊[下]
張涵住在張塢每日讀書,哪裡知道這些事情。待族學搬到到卞南以後,他才現了這個問題。張涵就有意改進這個問題。在他看來,改進工作很簡單,兩者各取其長就是。不過,他那時很忙,過後也一直沒有倒出功夫來。

 後來,張涵無意之中,現有人在做這種嘗試。於是,在仔細觀察過後,覺得還行,便給那人提供了很多便利,讓他專心改進曲轅耬犁。

 那人就是韓老七,是卞南莊的一個鐵匠,日常工作主要是修理破損的農具。他的手藝平平,卻很喜歡搞些希奇古怪的東西。卞南莊的管事孫誠良很看不上韓老七——“自己一攤活乾的不怎麽樣,還淨琢磨些歪門邪道的,不務正業”。韓老七合了張涵的眼,他也就痛快地放人了。

 別看韓老七打鐵的手藝欠學,研究這個,還是很上心的。反正,哪個部分好使就用哪個,韓老七簡單把曲轅嫁接在了耬犁上,然後創新的采用了兩個料箱,分裝種子和肥料,使曲轅耬犁在輕巧靈活的同時,也兼具了耬犁的播種功能。增加料箱是唯一的創新,是在播種的同時,也能完成施肥。

 總的來說,曲轅耬犁的效果不錯。張涵沒少誇獎韓老七。不過,他隨即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曲轅耬犁要可以控制入土的深淺,起土的寬窄;耕作時要容易保持平穩,做到深淺一致;要能夠自由調節種子和肥料的量;要提高播種效率;要一次完成開溝、下種、覆蓋、壓實四道工序;……

 簡而言之,張涵要求曲轅耬犁能適應各種地形,能播種各種莊稼,經久耐用,還要便於操作。

 韓老七笑著前去報喜,卻癟著臉回到了家中,私下跟著媳婦嘀咕,“難不成小少爺把我當魯班了……”

 抱怨歸抱怨,要韓老七重新回去打鐵,他還是寧肯多花點兒心思在這些上面。

 要說提高效率,張涵還知道一種最簡單的辦法——曲轅耬犁更輕巧,把耕牛換成耕馬後,播種效率立刻會有所提高。

 使用耕馬種田,在大漢國並不是稀罕事,大漢國也不缺挽馬。

 秦馬多是河曲馬,形體高大粗壯,並不遜色於現代馬匹,後肢育良好,挽力強,能持久耐勞,雖奔跑度低,腿短耳大,但挽馬對度沒有要求,是優良的挽馬。漢代大批引進蒙古馬,體質粗糙結實,四肢堅實有力,蹄質堅硬,抗嚴寒,適應性強,挽用持久力強,是也很不錯的挽馬。

 有了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的紫花苜蓿,養馬不再像以往一樣,要吃掉很多的細糧——養一匹馬相當於六個人的糧食消耗。這樣的話,養馬的開銷就與養牛差不多少了,雖然耕馬要貴一倍以上,從效率上看,也是使用耕馬合算。

 不過,韓老七正準備把曲轅耬犁小鐵鏵的數量,從三個增加到更多,那樣做同樣提高了效率,然也增大了阻力,改進的曲轅耬犁就不能使用耕馬,只能用耕牛耕地。在這種情況下,耕牛和耕馬的效率如何,就不確定了。

 除非,張涵給耕馬重釘馬掌。那樣一來,馬耕田的效率將會倍於耕牛。但這東東簡單易學,卻是屬於戰略性明,張涵連馬鐙都沒舍得拿出來,更別說馬掌了。這些事情,在張涵的腦海中,一掠而過,他自是不會說出來。

 遠處山坡山腳下,還有大片的紫花苜蓿沒有收割,其間零星的點綴著一些紫花,在初冬的日子裡,也是不錯的景致了。卞南莊有族學在,額外多了一百多匹馬,卻也用不了這許多紫花苜蓿。估算割夠了冬春所需的青貯飼料,張誠棟又帶著人割了一大堆苜蓿,堆滿了莊裡大大小小的沼氣池,然卞南莊也仍然還有三分之一強的苜蓿被拋在那兒。

 說起來,張誠棟也可以把苜蓿收割後,埋到田地裡充當綠肥,但考慮到所花費的人工,張誠棟寧可去種綠肥。

 從山腳到麥田間,有一片窪地,在張涵的建議下,那裡被挖成了魚塘,用於養魚。挖出的土堆成堤岸,岸上種桑樹、果樹。池塘邊種茭白等水生蔬菜,池塘上又架起了豬圈,用於養豬。這樣養豬又可以不佔用耕地,豬糞直接落入池塘喂魚。堤外農田試種著水稻,水稻田中也被用來養魚,魚以鯉魚為主,還有草魚、鯽魚和鯰魚。通過水塘的排灌,水稻田可以做到旱澇保收。

 稻田養魚需要在水田裡開挖供魚兒活動休息的“魚溜”或“魚溝”,在田埂上設置進水口和出水口,安裝攔魚柵等。靠近田邊、田角的魚溜上面可以搭矮架,下面種瓜(甜瓜)、和豆等,利用它們爬蔓遮陽,充分利用太陽能。

 天書記載了幾種充分利用飼料的養殖方法。這種“豬糞喂魚,塘泥肥樹,桑葉喂蠶,蠶屎溲種”的方法是其中之一。此外,還有“雞糞養豬,豬糞漚沼氣,沼渣喂魚,塘泥肥樹,小雜魚粉喂雞豬”法等三種。

 坦率地說,盡管對天書滿懷敬意,對廣壽子焚香不絕,張王氏看到這些方法時,也甚是不適應。在水稻田裡養魚,是個好主意。可是,用糞喂養的東西,再拿來吃起來,她覺得說不清的不得勁。

 大漢國不是不知道利用糞便的剩余價值,很多人家都是把廁所和豬圈建在一起,用糞便來養豬。不過,那喂養的是種豬,這種豬不是用來吃的。除了極其貧困者,一般沒人會去吃它。

 張王氏把事情安排了下去,卻覺得渾身不舒服,就悄悄地把心事,跟張涵說了。

 張涵聽了母親的顧慮,不由一呆。

 “……,這有什麽?那些糧食、蔬菜和水果,還不都是用糞肥澆灌出來的,不也一樣吃……再說,真要是不習慣的話,可以單獨養殖,把自己吃的另養就是……”

 這話是有道理的,但張王氏是心理問題,不是不明白道理。張涵有兩世經歷,心理要成熟不少,卻也沒有那麽纖細敏感的感覺。所以,張涵的道理只收到了一個結結實實的腦瓜蹦。思慮再三,張王氏還是決定另外養些兒,來給自家人吃。

 水稻原產於亞洲熱帶地區,是中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中國水稻栽培的歷史悠久,從河姆渡時期計算,中國栽培水稻的歷史已經有六七千年之久。

 卞南莊種植的水稻,當然不可能是這麽古老的品種。 相反,稻田裡種的幾種水稻都是第一次出現在大漢國的土地上。它們來自南海交州的日南郡附近地區,是按照天書記載而找到的優良品種。其中,林邑(即佔城)稻最引人矚目。林邑稻耐旱,對生長土地要求不高,適應能力前,生長期短。

 熹平元年(172年)夏末的水稻試種中,林邑稻從種至收僅用了五十七、八日,小畝產量雖不大,只在三四石間,卻已令孫誠良大為驚奇。假如,這第一季水稻若是早種一段時間的話,在寒冷隻前,就可以再種一季了,兩季下來,畝產怕不有個六七石之多。

 所以,林邑稻的味道不如一般水稻好,水稻又比麥子費人工,孫誠良也很是重視,又是報告張涵,又向張王氏匯報,恨不能讓全世界都知道這個消息。張涵飛快製止了他,這事一定要保密的——悄悄與張王氏說一聲,也就是了,千萬不要聲張。不過,來年可以多試種些兒。

 糧食豐收了,就不值錢,糧價就會降低,孫誠良對這很是理解,立刻對張涵保證,一定會嚴格保密,不讓任何人知道。

 【做人要厚道,看書要砸票】

 ps:晚上還有一更.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