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一路彩虹》寫作過程論(一)
正文寫作過程論

 魯珉

 動機的發起與轉換

 一、動機的含義和種類

 (一)動機的含義

 動機指激勵人們實施某種行動的主觀原因,使人發動和維持其行動的一種內部動力,通常以願望、興趣、理想等形式表現出來。

 所謂寫作動機是指直接推動作者進行寫作的內部動力,是引起和維持寫作行為並將寫作活動導向某一目標的願望或意念,是促使寫作者拿起筆付諸寫作行動的願望和心靈力量。其具體表現為引發並維持人們寫作行為的願望與意志,以及目的、意向、興趣、愛好、、信念、習慣、熱情等。

 (二)動機的種類

 ⒈根據動機的性質可分成社會動機和個人動機。社會動機是指由於社會的需要而產生的動機;個人動機是指為滿足個人的某種需要而產生的動機。

 ⒉個人動機又可根據動機產生的來源分為被動性動機和主動性動機。

 (1)主動性動機是指作者在接受客觀信息刺激時,自動產生的某種寫作,是指由主體的興趣、好奇而產生的動機。人生活在社會實踐中,總是不斷地從外界接受各種信息。這些信息對人大腦的刺激,有強有弱。當刺激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激起寫作的。有些作家正是由於貧困艱難的生活對作家的壓力,使得他們“不能不寫”。

 (2)被動性動機指的是作者本人沒有寫作的願望,但客觀形勢要求他動筆,不是情動於衷的產物。例如秘書、記者和學生的寫作動機,大都是這種被動性動機。

 ⒊根據動機的作用的久暫可分為近景動機和遠景動機,近景動機是以近期目標為基礎的動機。遠景動機是以遠期目標為基礎的動機。寫作中,這兩種動機都起作用。近期動機是滿足遠期動機的基礎,遠期動機是實現近期動機的指導。

 ⒋根據動機的目標指向,可以分為:

 (1)交往性動機:是一種最基本的社會動機,其寫作目的在於交流信息,把文章作為跟他人進行交往的工具。

 (2)價值性動機:其寫作目的在於實現自我價值,把文章作為體現某種價值的載體。

 二、寫作動機的作用

 人的任何行為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都與動機相關。寫作作為人的一種有意識的行為,必然與動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具體來講,動機在寫作中具有以下的作用:

 (一)動機是寫作的動力之一

 一般而言,寫作總是有一定目的,為了完成某項工作或滿足某種需要而進行的。而動機是需要的動態體現,所以說任何寫作總是帶有動機的。正是在某種或幾種動機的驅動下,人們才拿起筆,進行寫作。

 例如魯迅先生在《為了忘卻的記念》中說:“我早就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對犧牲者的深切懷念和對反動當局的痛恨促使作者寫了這篇文章。

 (二)動機對寫作具有指向和調節作用

 動機一旦產生,就對人的行為和思想起牽引作用。有什麽樣的動機,就有什麽樣的作為,就有什麽樣的為達到動機的努力。某一具體的寫作活動,在動機確定以後,就必然無條件地接收它的約束和引導。

 在寫作過程中,作者也總是想盡一切辦法來實現業已確定的動機,達到預定的目的。比如:我們要寫一篇議論文,就必須盡可能地調動起在議論文方面的能力,努力寫出合乎其文體要求的文章。

 動機的性質不同對寫作活動的指向和所產生的意義也不同。作者的動機受其價值觀製約,崇高的價值觀念使其動機表現出激勵和推動人積極向上的力量,庸俗的價值觀念則使其動機導致文風不正以及追求虛榮和名利等。

 (三)動機對寫作具有維持、強化作用

 動機產生後,就對行為起著相對持久的作用,直到該行為結束,除非主體半途修改的動機。動機強度對寫作活動的喚起、維持、強化和調節作用影響很大。在寫作過程中,動機總是非常頑強地控制著我們按既定目標前進。

 三、寫作動機的產生與發起

 (一)生活、知識的積累

 寫作動機是客觀事物、社會生活在作者心理上產生的反映和影響,即作者在客觀事物、社會生活的觸發和刺激下啟動構思,這是啟動構思的物質基礎和必然性。

 1933年夏,沈從文偕夫人遊嶗山,在一條名叫“九水”的溪水邊,看到對岸有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女,穿一身孝服,先在岸上燒了一堆紙錢,後又從溪裡拎起一桶水向來時的方向走去。看著她孤單憐弱的身影,沈從文不禁產生了《邊城》的寫作衝動,他忽然情不自禁地對妻子說:“我準備依照她寫一個故事給你看!”沈從文從小生活在湘西,他從這位少女燒紙錢和提水的舉動中,一下子想到了家鄉的一種風俗:在湘西,家中長輩去世之後,小輩就要到就近的河裡或井裡取些水來,為死者象征性地抹洗一遍,為死者洗去塵世的汙垢,祝願他乾乾淨淨進入西天淨土。另外,沈從文想到湘西一些小溪渡口人家常有的家庭格局:祖孫老小二人,淒慘無援。再者,作者從湘西走出,歷經艱難奮鬥有成,他需要借助一個故事唱一曲真誠善良的頌歌。這一切,最後都融入到小說《邊城》當中。

 (二)生命意志的需求

 李贄說:凡為文者“其胸中有如許無壯可怪之事,其喉間有如許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頭又時時有許多欲語而莫可所以告語之處,蓄極積久,勢不能遏。一旦見景生情,觸目興歎,奪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訴心中之不平,感數奇於千載。”1

 (三)情感情緒的積累

 《詩大序》說詩“發乎情,至乎禮。”這就是說,當人被外界事物所深深感動,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創作衝動,這時大腦記憶的表象便頓時浮上心頭,形成一種極其敏銳、活躍的創作心境,推動著作家進入創作過程,對作品加以構思和布局。在這個過程中,感情的火種使作者張開想象的翅膀,迸發靈感,使創作達到最佳狀態。因此,作者的情緒和情感積累是產生寫作動機的一個重要的條件。如果一個人對任何事物都沒有愛憎、好惡等情感評判,那麽外界的刺激就不會在他的內心產生反映,也就不可能有寫作的出現。

 郭沫若說他在寫《鳳凰涅磐》這首詩的時候,伏在枕上,全身作冷,連牙關都在打戰,就那樣把詩寫出來了。為什麽會有如此橫空而來的詩興呢?這與作者平時的情感積累是有關系的。五四以前,郭沫若由於對國家和民族前途的失望,也由於來自婚姻的困擾,心中有著許多“民族的鬱積”和“個人的鬱積”。

 (四)客觀事物的觸發

 作者有了生活和情感的積累,隻是為動機的生成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這些條件隻有在某一特定的事物刺激下才會突然找到噴發的突破口。

 作家王汶石曾說,作家在生活閱歷中,積累了大大小小數也數不清的人和事,經歷和積累了各種情感,產生和積累了豐富生活思想,…它們像石油貯存在倉庫裡一樣保存在作家的記憶裡和感情裡,直到某一天,往往由於某一個偶然的機遇,忽然得到啟發,它就像一支擦亮了的火柴投到石油庫裡,一切需要的生活記憶都燃燒起來,一切細節都照亮,忽然發亮,互不相關的事物,在一條紅線上聯系了起來,分散在各處的生活細節,向一個焦點上凝結,在聯系和凝聚過程中,有的上前來,有的退後去,有的又消失,有的又出現,而且互相調換位置,有的從開頭跑到末尾,有的從末尾跑到中腰……一篇文學作品就這樣形成了。

 它喚醒了作者頭腦中某一方面的情感思想材料,使它們在某一瞬間,圍繞某一點,全都活過來――這時,作者籠統的想寫的,終於找到著力點,寫作衝動也自然形成了。客觀外物之所以能夠成為啟動構思的契機,就在於它們與主體內在世界的呼應,看似偶然的觸發,在創造主體心靈中卻有著積蓄已久、不得不發的必然性。

 四、培養正確的寫作動機

 (一)參加社會實踐,激發寫作動機

 既然寫作是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們必須象對待生活一樣真誠地對待寫作。將寫作看成一種切己的需要,把這種切己的需要變成寫作的動機。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點綴。隻要在實際生活中深深感到有話要說,以至如骨鯁喉不吐不快,才會產生寫作的強烈。

 (二)個人動機與社會動機和諧一致

 寫作總是在或大或小的范圍內,或輕或重地對社會產生影響。一個有道義感和社會責任感的作者,總是緊隨時代,貼近民眾,不懈地追求著真善美,總是努力使自己的作品對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起到推動作用。隻有這樣,作者才會被社會接納,受大眾信賴。所以,要想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作者,就必須了解社會的需要,自覺地把社會的需要轉化成自己的需要。

 (三)變被動動機為主動動機

 真正意義上的寫作動機,是產生於主體的材料積累、情感積累、生活積累的基礎上的,是植根於主體的內在願望和要求的,是一種情感性的推動力。很顯然,作者僅僅是為了完成某種任務,文章是很難寫好的。但是被動性動機可以轉化為主動性動機。充分認識外部指令的嚴肅性、重要性,激發自己的責任感和事業心;盡量激發自己對寫作內容的興趣;將客觀要求與主觀願望很好地統一起來。隻有轉化為主動性動機,才能引導作者真正進入寫作。

 主旨的確立與創新

 一、主旨的含義和作用

 (一)主旨的含義

 指作者通過文章全部內容(作者在說明問題、發表主張、反映生活現象時)所表現出來的某種總體性的基本觀點、中心思想,它是寫作主體的寫作意圖最鮮明、最集中的體現,是作者在寫作時所要表達反映的主要對象和目標。也叫主題、意旨、意等。

 它很少見諸於明確的文字,是滲透而又超越於具體寫作材料之上的范疇,是作者對豐富的感性材料進行認知後的理性概括,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寫作中常常是以多種形態來表現和存在的。

 (二)主旨的作用

 ⒈使文章言之有物。

 以實用文為例,主旨一旦確立,思路就有了頭緒,行文就有了中心,取舍語言、安排結構、運用語言就有了定奪的標準。文中許多條款段落,就能形成一定的內部聯系。立意具體清楚,讓受文者明確該怎麽做,不能怎麽做。王夫之說:“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尤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2

 ⒉主旨是衡量文章的重要標準。

 問題不僅在於作者是怎麽表達的,而且在於他表達的究竟是什麽。作者必須追求吸引讀者情感的參與和激起讀者心靈的共鳴,著力在獨特的人物和事件中發覺普遍的人生意蘊。《紅樓夢》第一回:“至於才子佳人等書,則由開口‘文君’,滿篇‘子建’,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且終不能不涉淫濫。……在作者不過要寫出自己的兩首情詩豔賦來,故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撥亂其間,如戲中的小醜一般。”這類故事,在《紅樓夢》之前並不缺少。但沒有觸及到社會本質,其主旨深度也就遠遠不及《紅樓夢》。

 2、主旨的標3、準

 (一)正確並深刻

 ⒈正確,指所確立的主旨反映了自然的規律和生活的本質。1991年春開始,《解放日報》在頭版位置連續刊登了署名皇甫平的四篇評論文章,文章主旨是提倡敢冒風險,敢為天下先,強調資本主義有計劃,社會主義有市場,不應再糾纏在姓“社”姓“資”問題上而坐失良機。文章為改革開放呐喊鼓動,在當時特殊的條件下,引起巨大反響和震動。歷史上許多文本能夠不因時代變遷而流傳千古,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們表現了作者對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人自身的某種正確認識。

 ⒉深刻,是指作者獨具慧眼,思考深入。如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對項羽作這樣的評價:“自矜攻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惑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過也,豈不謬哉!”項羽是力拔山氣蓋世的英雄,歷來是人們讚慕的對象,然而司馬遷以冷靜的史家之頭腦,分析了項羽其人其事,把對他的評價提到一個高度。敗與死之因在於他自身。這就是史家深刻而中肯的評價。魯迅的《狂人日記》,既揭露了封建傳統與民族前途的衝突,也深刻揭示了人類歷史上的某種荒謬性,即人類創造的社會制度、文化傳統和道德規范,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就會異化為異己的力量反過來壓製人類的發展;而當某些先知者洞見其“吃人”本質發出呐喊時,卻往往被視為異端而被隔絕消滅,成為人類進步的犧牲品。主題之深刻為世人所不及。

 通俗小說之所以通俗,立意平庸是一個重大原因。停留在現象層次的寓意,無論其如何逼真地描述出生活的原貌充滿鮮活的生活氣息,都難有長久的生命力。

 (二)鮮明並含蓄

 ⒈在應用文體中,凡是通報情況傳遞信息的,立意必須清晰,讓人知道是什麽、怎麽樣,凡是要人去做的,立意必須具體,明確該怎麽做,不能怎麽做。

 ⒉在文學文體中,主旨往往表現含蓄,往往是通過作者的想象和虛構來創造一個“第二自然”,以此來象征、暗示或寄寓作者對生活的感受、認識和評價;它可能是作者尋找和企圖深化的對事物的認識和看法;也可能是頭腦裡翻騰著的某種願望和意願;還可能是一種縈繞胸懷的情致和理趣以及一時說不清又似有所悟的情感和意境。

 南宋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有一首令人難忘的詞作《鳳凰台上憶吹簫》:“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乾病酒,不是悲秋。”這首詞是寫作者與其丈夫趙明誠的離別之苦的。其中,“新來瘦,非乾病酒,不是悲秋”三句是運用折繞的表達手段來抒發詞人對其丈夫的刻骨思念之情,但表達得十分婉轉、巧妙,需要讀者用排除法進行邏輯推理去了解詞人的本意。這一方面是由於中國傳統女性羞於言此,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給詞作增添一些含蓄婉約之美的韻味,提高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王蒙曾經指出,形象大於思想,生活之樹常綠,而文學是用形象來反映生活的,作品的思想意義的完成,從理論上說,應該是沒有止境的,應該有待於文學評論、閱讀和欣賞,應該給讀者留下更多的思考余地。

 (三)集中並豐富

 ⒈集中指文章的主旨凝練成最精要的一點,使其成為全篇的聚焦點而動人心魄。對許多文章來說,意多則亂文。一篇文章隻有一個主題,就要圍繞這個主旨把道理說透說深,不要面面俱到,什麽都想說而什麽都說不清楚。

 ⒉對文學作品來說,主題往往比較豐富,因為文學創作具有命意的多義性,甚至帶有某種程度的寬泛性和不確定性。晚唐詩人李商隱,一提到其作品,一般都會想到他那隱晦朦朧的詩,他的相當一部分作品,就是以隱晦含蓄、變幻迷離而著稱。如名篇《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惆然。”這首詩歷來解說紛紜,有人以為是悼念亡妻,有人以為是懷念情人,有人以為是描摹音樂,有人則認為是傷感身世。細讀全詩,這裡有如夢似幻的瑟聲,也有迷離恍惚的夢境,有飄渺虛無的“良玉生煙”的朦朧情景,更有詩人那迷茫哀怨的心境,這一切都構成了全詩籠罩著的濃濃的淒迷朦朧的情調氛圍。正是這種淒迷朦朧的格調、寬泛抽象的內涵,才造成人們對此詩歧見紛紜。

 長篇巨製當然可以是複合型主旨,其中的副主旨是圍繞基本主旨展開的。

 (四)新穎並典型

 ⒈新穎,指文章的主題有獨到之處。文章所含的創造的元素愈多,便愈美。我們評價文本思想是否具有新穎性的根本標準,應當在於看作者是否找到了認識事物的獨特角度。由於對他人而言是新鮮的,也就具有了新穎性。“新”建立在獨特性上,往往具有超越時空的生命力。

 ⒉典型,即主題具有時代的代表性。令人難忘的主題是時代精神的體現,《祝福》、《白毛女》、《李雙雙》、《中國姑娘》在各自的歷史階段吸引了千百萬讀者,引起強烈反響,就是提出在一定歷史時期人們最關心的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果作品裡面沒有今天社會圍繞著轉動的那些問題,如果裡面不寫出我們今天需要的人物來,這部作品在今天就不會有任何影響。

 三、主旨的確立

 確立主旨也叫立意,就是確立某次寫作活動企圖表達作者的情感感受和思想認識的寫作行為和寫作思維活動。文章立意要達到上述標準並有所創新,是寫作主體基本的追求。

 (一)確立主旨的的原則:

 ⒈據材取意

 主旨的確立必須實事求是,正確的主旨來自對全部材料意蘊的全面概括。

 一般來講,主旨的確立要在寫作者所佔有的材料允許的范圍內,也就是說,材料支持怎樣的主旨,寫作者就隻能確認怎樣的主旨,因為材料對主旨有一定的製約,所以要在盡可能全面地掌握材料的基礎上提煉主旨。指出:“隻有感覺的材料十分豐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於實際(不是錯覺),才能根據這樣的材料造出正確的概念和論理來。”3尤其是一些理論文章和實用文章,作者是在獲取了豐富的材料並對其進行分析歸納,將從材料中得來的思想認識加以集中和深化,逐步形成深刻認識,才進而形成主題的。

 ⒉反覆開掘

 一般說來,對事物形成某種認識並不困難,難的是要有值得表現的觀念和經驗。把腦筋觸摸一下而隨便說出一種定則,比起自己百般鍛煉而造成一種思想,總是容易得多。文章傳達給讀者的思想,應當有一定的深度。在實用寫作中要揭示事物的本質,要發掘材料中最有價值最富有本質意義的主旨,力求由現象看出本質,由瑣事顯示哲理,由局部反映整體。在文學寫作中就必須在所描述的人物中剖析其心靈的奧秘,在所了解的事物中挖掘其價值和意義,在所觀察的景物中去體察情感傾注的分量,在所揭示的道理中,去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在所感知的情趣上去發揮感召的凝聚力。

 ⒊多維比較

 善於異向開掘,寬思路多角度思考問題,使主旨富有新意。

 人的思維有一定的定向性,會習慣地順著定勢的思維思考問題,不願也不會轉個方向、換個角度想問題。這種心理定向,在寫作中的表現為構思時沿襲陳舊的思路,阻礙作者進行創造性的思維。文章的主旨是否新穎、深刻,與主旨的確立的角度很有關系。面對同一個事物,在客觀上它可以有多方面的意義,在主觀上作者也可以從一則材料看出多方面內蘊。換個位置,換個角度,換個思路,也許會出現一片新的天地,主旨就會萌發出新意。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都在歌頌名山大川,而且名山總是以“高大雄奇”著稱,川江湖海總是以“深邃遼闊”而聞名。但劉禹錫的《陋室銘》卻從逆向思維出發,開宗明義地提出:“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強調要重內涵、重實質,而不能只看形式和外表,從而既為引出本文的主題做好鋪墊,又為讚頌其陋室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陋室銘》之所以能膾炙人口,千古流傳,與作者運用逆向思維為它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內涵是分不開的。

 追求新穎的另一個途徑是呼應時代,回答時代提出的最尖銳、最迫切的問題。好文章常常由於主旨的清新警世能發出時代先聲,而能膾炙人口經久不衰。如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韓愈《論佛骨表》、諸葛亮《出師表》等,都因體現了時代精神,而備受關注。有了五四運動的社會生活,才會有郭沫若的“狂飆突進”的浪漫主義詩歌《鳳凰涅》,它強烈地呼號著舊世界的滅亡,熱切地期望著新世界、新社會的誕生。這需要作者深入體驗時代精神、意識和氛圍,以發展變化的眼光,切入時代的心靈深處,探尋人生的意義,盡可能達到時代思維空間的極限。

 (二)確立主旨的過程:

 ⒈發想:在長期生活實踐中醞釀形成。當確信自己的認識反映了生活的本質,對讀者有一定啟迪,並產生了要將它表現出來的強烈願望時,文章的本質就產生了。通過回憶喚起原型,然後醞釀思考,分離出典型情節和細節,最後綜合加工改組,把分散的表象聯結到一根思想的線上。

 ⒉開掘:在反覆加工過程中提煉而成。在煉意的過程中,要有堅強的毅力和足夠的信心,要有精益求精和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開掘要深,就必須在所描述的人物中剖析其心靈的奧秘;在所了解的事物中挖掘其價值和意義;在所觀察的景物中去體察情感傾注的分量;在所揭示的道理中,去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在所感知的情趣上去發揮感召的凝聚力。曹雪芹的《紅樓夢》披閱十載增刪五次,使其立意達到非凡的深度。

 (三)確立主旨的方法

 ⒈比較篩選法:客觀上,一個事物可以有多方面的意義;主觀上,作者從一則材料可以看出多方面內蘊。因此作者在煉意時把重點究竟放在哪一方面就需要認真考慮精心篩選。在不止一個、深淺不同、新舊各異的主旨中特別比較,擯棄其中一般化平庸膚淺的意,選擇精辟獨到的主旨。

 ⒉收斂挖掘法:作者側重收斂,思路定向深入,產生集中思維的力量,層層逼近材料意蘊的內核,最終獲得突破。

 ⒊反向求索法:作者運用逆向思維,從相反的方向考慮問題的煉意方法。對一些司空見慣的事物反過來思考,敢於質疑權威的說法。

 材料的采集與選擇

 材料是是作者為某一寫作目的從生活中搜集、攝取並且寫入文章的一系列的事實或論據,是作者用來提煉和表達主旨的事物和觀念,包括一切被描摹的、被評述的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

 一、材料的種類和作用

 (一)材料的種類

 ⒈從材料的特點來劃分,有事實性材料和觀念性材料。

 事實性材料即客觀存在的具體事物或書本、文章提供的具體事實,包括人物、事件、數字等,是材料中數量最大、最常用的部分。觀念性材料即來源於實踐,一般又應是在實踐中得到驗證的觀點,包括可行原理、定義,結論、看法,日常生活中流傳的警句、格言、俗語等。

 ⒉從材料存在的形態或表述的方式來劃分,有個別性材料和綜合性材料。

 個別性材料是指單獨存在和使用的材料;被若乾同類的個別性材料加以歸納、綜合而形成的材料則是綜合性材料。

 ⒊從材料的性質及其在具體文章中的作用來劃分,有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支持作者觀點的材料為正面材料,與作者的觀點相背離的為反面材料。

 ⒋按獲取的途徑分,有直接材料和間接材料。

 (二)材料的作用

 ⒈寫作前,廣博的原始材料的積累是形成觀點、提煉思想的基礎。

 主旨不是憑空確立的,隻能是在作者對各式各樣的材料進行分析提煉、綜合加工而得以確定的。

 1850年,馬克思到了倫敦,這是觀察英國資本主義社會一個理想的地點。大英博物館豐富的藏書,為他研究提供了取之不盡的資料。同時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資本所固有的各種矛盾進一步暴露出來。所有這一切,促使馬克思下定決心從頭開始,用批判的精神來透徹地研究新的材料,揭示資本的秘密。從1850年6月開始,到1853年8月,馬克思寫了厚厚的24本筆記,他把這些筆記本編了號,取名為“倫敦筆記”。筆記的內容大體包括摘錄的資料和簡短的評論、注釋兩部分。其中有各種統計資料、理論文獻資料、當時社會上對一些重大問題的爭論材料以及馬克思自己的精辟評論,內容十分廣泛。筆記表明,馬克思已掌握了豐富的經濟學知識,為以後建造自己的科學大廈佔有了充足的材料。列寧後來說:《資本論》不是別的,正是把堆積如山的實際材料總結為幾點概括的、彼此緊相聯系的思想。

 ⒉寫作中,有效地選擇、組織材料是正確表達思想的支柱。

 主題和材料之間是一種辯證關系。在主題產生形成之前,材料是形成和提煉主題的基礎;在主題產生確立之後,它是取舍和組織材料的依據;但材料又是表現主題的支柱。經驗告訴我們,對文本中某種思想觀點的理解和接受,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材料的中介作用來實現的。

 材料是構成文章的基本要素,是表現深化主旨的支柱:一篇應用文的內容如何,首先要看它使用的材料是否真實可信;其次,文章的主旨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或表述,但必須由文章中的人物、事件、情景、定理、具體數據等材料來表現、支持或證明。沒有生動的材料,沒有有說服力的證據,要想讀者輕易接受你的觀點是不可能的。

 ⒊材料也影響寫作成品的形式

 材料決定著文章的體式,雖然有些材料可以寫成多種文體,但大多數材料隻宜寫成特定的文體;材料同時也製約著文章的結構,有些較長的文章分成幾個部分,而這往往就是按已有材料的不同屬性來安排的。

 二、材料的采集

 攝取材料的主要途經或方法是觀察、體驗、閱讀和調查。

 (一)觀察

 觀察是人類借助感覺器官感知外部世界的過程。觀察力就是寫作主體有意識、有目的地發現、認識、感受客觀事物的特點的一種能力。

 ⒈觀察的種類和作用

 (1)觀察的種類,依據對象劃分可分為人物觀察、環境觀察、場面觀察等。

 人物觀察,其中心是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這種觀察應該是長期的,因為人本身是複雜的,其表現形式是豐富的。要善於從外在的行動語言窺見其內心性格,要善於捕捉細節。

 環境觀察,社會環境的核心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要善於分析人物間的矛盾衝突及其包含的社會內容,要善於把握一定的社會歷史時期總的發展趨勢。對自然環境的觀察,一般要講究觀察的位置和角度,講究觀察的精細和準確,挖掘其獨特的美學意義。

 如季羨林的散文《清塘荷韻》:

 前年和去年,每當夏日塘荷盛開時,我每天至少有幾次徘徊在塘邊,坐在石頭上,靜靜地吸吮荷花和荷葉的清香。“蟬噪林欲靜,鳥鳴山更幽。”我確實覺得四周靜得很。我在一片寂靜中,默默地坐在那裡,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綠肥、紅肥。倒映入水中,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它從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卻是從下向上落,最後一接觸到水面,二者合二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裡。

 場面觀察,它限於一定的時空,總要同時觀察許多人和物。場面觀察要注意整個場面的氣氛,要注意分析特定場面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注意場面活動的基調和層次。

 依據性質劃分可分為科學觀察、實用觀察和藝術觀察等。

 科學觀察,以嚴密的客觀性為宗旨,不管由何人在何時何地用何種方法,隻要它是真正嚴格的科學觀察,對於同一對象隻能得出基本一致的觀察結果,科學觀察的目的在於獲得對事物的科學認識,它排斥主觀情感的干擾,力求客觀真實。如對茉莉花的觀察,《辭海》上說:“木樨科,常綠攀援灌木。葉對生,橢圓形或廣圓形。夏季開花最盛,秋天也開花,花白色,有香氣。”這是科學的觀察,其結果是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不會因人而異。

 實用觀察,是把對象當作一個功利對象,判斷感知事物的標準是“它有沒有用?有多大的用?”

 藝術觀察,以審美的眼光去感知事物,結果是把主體引向精神的愉悅和審美。藝術觀察是從觀察者的主觀情感出發、從審美的關系上認識觀察對象。其目的是從客觀事物中挖掘出富有詩意的方面,並注重捕捉客觀事物對觀察者的影響。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指出,“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進行藝術觀察時,由於觀察者的個性不同,對同一事物的觀察結果也不一樣。比如,同是秋風,有人感到清爽暢快,有人則感到肅殺蕭條。即使同一個人觀察同樣一個對象,由於其情感和心理的變化,結果也會有差別。比如,同是圓月,有時它讓我們感到幸福美滿,有時卻會叫我們黯然神傷。

 以盧浮宮的維納斯雕像為例,如果我們把它當作一塊石頭,那就會感覺到許多汙痕、粗斑、空穴等;如果把它當一個真實的女人,那會因其斷臂而不快;如把它當藝術品,才會忽略這一切,達到審美。

 對整個寫作活動來說,作者對生活的把握,首先是一種實用功利的觀察,其次才是藝術審美觀察,拋開個人得失,用高尚的審美情趣去審視消化自己所感受到的生活。

 (2)觀察的作用

 觀察是人們認識、發現客觀事物的基礎。一個人隻有對周圍事物不斷進行系統而周密的觀察,才能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茅盾說:“故為初學者設想,凡技巧上諸問題,(包括所謂‘煉字’在內)固然不可不下一番苦功夫,但尤其不能不下苦功的,是在觀察力的養成。”4英國詩人及劇作家莎士比亞年輕時從鄉下來到倫敦,在一家戲園子當看馬的馬夫。他在工作之余,認真注意和揣摩舞台上的一切,為他以後的劇本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觀察是發現和獲取材料的重要途徑。法國短篇小說大師莫泊桑初學寫作時,拜福樓拜為師。福樓拜先讓他到外面觀察生活一年,並把所看到的記錄下來。莫泊桑由此養成了認真觀察生活,勤奮寫作好習慣,十年之間,寫了十六部短篇小說集,六部長篇小說,三部遊記。有些文章強調材料的真實生動,作者如果不實地觀察,感受是難以深刻的。恩格斯為了寫《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曾用21個月進行觀察調查,他說:“我非常認真地研究過你們的狀況,研究過我所能弄到的各種官方和非官方的文件,但是我並不以此為滿足。我願意在你們的住宅中看到你們,觀察你們的日常生活。”5

 ⒉觀察力的培養

 (1)要有正確的態度,要投入、專心。

 柳青也說:“我認為最重要的還不是觀察與否注意什麽的問題,而是觀察的態度問題。一個對人冷淡無情和對社會事業漠不關心的人,無論他怎樣善於觀察人,也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作家。這就是說在生活中或工作中要有熱情――熱情地喜歡人、幫助人、批評人或反對人。”6不熱愛生活的人,決沒有心思去觀察社會;不喜好自然的人,也決不會去觀察自然。一個利欲熏心的市儈,縱使在明山秀水間生活終生,也不會體味出山水的真意。

 (2)要善於抓事物的特點。

 所謂特征,是指人的個性、事的差別、物的不同。每一個事物都有區別於他事物的獨有的特征,既包括事物外貌特征,也包括事物的精神。抓住了事物的特征才算掌握了該事物。一棵樹的葉子,看上去大體相同,但仔細一看,每片葉子都有不同。有共性,也有個性,有相同的地方,也有相異的方面。這是自然法則。

 (3)進行積極的感受和思維。

 觀察的目的,不僅在於獲得事物的表象,更重要的是在對事物表象的把握中及時地捕捉事物對觀察主體的影響和啟發,通過觀察產生對社會的獨特感受和深入思考。這樣,我們從觀察中得到的就有了三種東西:事物的狀況、事物引起的情感、事物中隱含的道理。這就是葉燮所謂‘物、理、情‘。隻有一個善於思考的人,才能成為一個敏銳的觀察者。具有藝術眼光的人,能從平常的或異常的事物和現象中感覺到某種人生意蘊,從人們不屑一顧或一笑置之的對象中感悟和挖掘出深刻的寓意。

 (4)五官開放。

 觀察要用眼睛,據視覺心理學的研究,一個正常的人從外界接受的信息有90%以上是從視覺通道輸入的。達芬奇曾說,被稱為靈魂之窗的眼睛,乃是心靈的要道,心靈依*它才得以最廣泛最宏偉地考察大自然的無窮作品。

 觀察以視覺為主,但並非隻限於視覺。為了把握事物的多樣性,往往需要多種器官同時開放。

 王蒙說:“你看到了雨絲,這是一種視覺的形象。這雨絲可能是細細的,因為這是場春雨,不是夏天那種傾盆大雨;也可能你感覺到一種涼意,有時候,你還會聞到由於下雨泥土潮濕的氣息;甚至下雨以後樹葉和花的顏色、氣味,都會發生變化。下雨的時候,還包括陰天所給你的視覺的感覺,這種陰沉的天空的感覺,也許在某些人身上引起的是一種快樂。如果是農民,他感覺是快樂的,因為他們的莊稼地,還有許多地方正需要雨。如果是牧區,對春雨的感覺更敏銳。一場春雨過後,到處都是綠草。連牛啊,羊啊,放羊放牛的牧民啊,都感到非常快樂。所以說,下雨這麽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它是與你的視覺、嗅覺、聽覺和你的許許多多的一系列複雜的感覺都分不開的。”7

 (5)掌握多種觀察方法

 尋根觀察法:

 老舍說過,觀察事物,必須從頭至尾,尋根追底,找到它的“底”。這種尋根觀察,必須持之以恆,有的還要反覆多次,才能尋出事物的“根”,否則就無法下筆。

 比較觀察法:

 要觀察到一個人物或一個事物的本質特征,往往需要進行比較。通過比較,才能掌握人物或事物的特征。

 魯迅在散文《雪》中,對南北之雪作了精細比較:

 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豔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臘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紛紛之後,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

 定序觀察法:

 觀察是有意識的活動,必須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或由上到下,或由左到右,或由近及遠,或由東到西,或由點到面,或由外及裡……觀察的順序、方位不同,所觀察到的情狀也不相同。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隻有按確定的順序觀察,才能在行文時一步一步地寫來,使得文章層次井然。

 換時觀察法:

 變換認識的時機,從不常見的時刻進行觀察認識人物、事物的不同狀態。人物和事物在不同的時間裡是富有變化的。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中指出:“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大自然的景物在不同時序節令裡千變萬化,而人類在不同的時間和氣候裡,也有各種不同變化。進行觀察有時須根據需要改換觀察時間,以便觀察到人物或事物在不同的節令、時間中的不同表現及其特征。

 易地觀察法:

 人物或事物在不同的空間裡的表現是不相同的。同是一個人物或事物,在不同的地點就有不同的表現。茅盾認為,活人們是到處跑的。一個商人固然常在店鋪裡做生意,但是也和他的老婆和兒女們另有一種“生意經”。他在商業上打的算盤,不一定就是他和親戚來往家事糾紛時的算盤,你如果只在他的店鋪裡觀察他,――隻是在一個固定的地點守候他,當然是不夠的,你必須跟著他到處跑。從他的店鋪裡跟他出來,跟他到小館子裡,到朋友家裡,到他家裡,到他臥房裡,一直跟他到“夢”裡。你不但要明白他的職業生活,也要明白他的私生活,最隱秘的私生活。這樣觀察過後你寫出來的人物方有“個性”,方是一個“活人”。

 觀察事物也同樣。如同為松樹,平地之松與山頂之松不同。黃山玉屏峰有迎客松,是因山頂風大才使得松樹伸出迎客之手。

 (二)體驗

 體驗是指是主體通過實踐的方式感同身受地進入生活以此來認識理解周圍世界,是主體的心理結構對外界事物的感受、體味、感動、感悟。它往往是通過意象、意境傳達出來,供讀者、觀眾去咀嚼,去回味,去想象。相對於觀察和感受,體驗顯得更加深刻、更加神秘、更加活躍。

 ⒈體驗的類型

 (1)直接體驗:親身經歷直接感受。創作者站在自己的對面,把自己的主觀世界當成客觀對象來加以審視和觀照。人類既可以認識和征服外在的客觀世界,同時也可以認識和征服自己的主觀內心世界。作家、藝術家深入現實、經歷人生,在有了豐富、生動的各種感受、認識之後,並不是局限於這些感受、認識,拘泥於眼前的事物,而是力求超越它、升華它,把它們當成客觀的對象,站到其對面去,進行審視和觀照。

 (2)間接體驗:主體在欣賞客觀對象時,完全溶入到對象裡面去。他既不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也不是精細地觀察,深刻的剖析,而是和對象完全溶為一體,與對象同呼吸、共命運,對對象的一切感同身受。

 體驗產生的這兩種情況,借用王國維《人間詞話》裡的話來說,就是“以物觀我”和“以我觀物”。“以物觀我”就是超越自我,和自我保持一段審美的距離;“以我觀物”就要超越現實生活,泯滅物我主客的鴻溝。

 ⒉體驗的作用

 (1)體驗是溝通主體與對象之間關系的一個重要環節。不管作者和他寫的對象有多大的區別,當體驗的同感超出功利道德的評價而作審美的選擇時,便使作者的主體性和客體性趨於一體了。

 (2)在把握對象內在豐富性方面,隻有通過體驗才能實現。沒有親身的體驗和感受,生活不過是一個存在著發展著的客觀實體;如果不在這個客體中融入主體的深切感受,使它躍動著作者的血脈和靈魂,那麽生活永遠不能變成真正的藝術。所謂創作,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作者對生驗的一種美好的回憶。高爾基曾說,科學工作者在研究牡綿羊的時候,沒有必要把自己想象成牡綿羊,而文學家作為一個慷慨好施的人,卻必須把自己想象成吝嗇鬼。

 (3)體驗又是寫好人物、環境的基本保證。長期深入生活實踐,留心觀察周圍的人和事,深入體驗各種各樣的生活,逐步積累寫作素材,寫出反映時代真實面貌的優秀作品,是一切卓有成效的作者獲取材料的途徑。寫作就是把不同時間不同情景下的體驗,近於奇妙地結合起來,合成為一個新的生活感覺。

 (三)閱讀

 ⒈閱讀與材料

 閱讀可以吸取和豐富寫作材料。寫作者常常會涉及到各種知識。因人的閱歷有限,不可能對所有食物都親自去觀察采訪,而閱讀文獻資料,將使人們得以了解那些不可能親自感知的生活和知識,從中獲得寫作資料。有些文體,如歷史傳記、文學評論等的材料主要來自於相關的資料和典籍,閱讀顯然是獲得這些材料的唯一途徑。即使那些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文章,甚至以虛構為能事的文學作品,也可以從過去的文章或作品中汲取有益的營養和借鑒。

 ⒉閱讀的方法

 閱讀的方法的方法極多,人們常論及的有下面幾種。

 (1)精讀法:認真仔細精確地研讀文獻,逐字逐句、逐章逐節深入細致透徹理解文獻內容,是我國傳統的閱讀方式。

 (2)略讀法:略觀大意,知其梗概。把文獻中無關緊要的、或是已經熟知的內容,整段乃至整章跳過去,隻通過尋找關鍵詞語來把握主要內容。這種讀法閱讀面廣、速度快。就實際應用而言,略讀是最重要的常用閱讀方法。

 (3)測讀法:就是讀書時把自己擺進去,不妨站在作者的立場,設身處地去想。邊讀邊推想,下文應該是什麽。把自己的想法與原文對照,學習作者的高明之處。學習與創造相結合則有利於閱讀的深入。

 (4)評點法:閱讀時,隨時記下自己的體會、感受、意見、評價,或寫幾個字,或寫幾句話,這就是前人常用的評點法。

 (5)寫讀法:先把原文用心讀幾遍,大致記住了,就開始默寫。默寫時,記不住的原話用自己的話寫,寫完後與原文對照,找出不同並分析原因。抄在筆記上的還是外儲的材料,隻有經過消化、被頭腦吸收才是內儲的材料。

 (四)調查

 調查指的是人們為了解情況而進行考察和計算,是有目的、有計劃地收集材料、認識事物的活動。

 ⒈調查的類型:

 (1)普遍調查:是一種一次性的全面調查,要求無一例外地進行調查,也稱普查,如全國人口普查。

 (2)抽樣調查:是根據隨機原則從全部調查對象中,按一定的條件抽取一小部分有代表性的對象進行調查,從而推算出對象的總體情況水平。

 (3)典型調查:是通過個別有代表性的對象的調查,以達到對全部對象的基本認識,了解總體趨勢。

 (4)綜合調查:即對調研對象進行多項目、多角度、多方位的調查研究,力求把握事物的全貌及其部分之間的聯系和發展趨勢。

 ⒉調查的要求

 (1)態度要端正:要熱情謙虛真誠,和被調查者一起探討事實真相和本質;要有實事求是的精神:不能帶著固有的觀點去找材料,也不能受某種輿論的左右。在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般原理的指導下,從材料中引出正確的結論,科學的結論。

 (2)事先做好調查的各項準備工作,有明確的調查目的,做到“心中有數”,認真製訂調查計劃,擬出調查提綱。

 (3)充分認識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努力從獲取第一手材料來開展和深入調查活動。對第二手、第三手的間接材料既要大量收集,又要注意核實。調查所得的材料,要經得起檢驗。

 ⒊調查的方法

 (1)口頭調查

 開座談會:此方法簡易可*。事先要讓人有所準備。開會時適當啟發,不要隨意打斷發言。關鍵問題要談深談透。

 個別訪問:以個人為行為主體進行的調查,主要方法是事先準備好采訪要提出的問題,約定時間或隨機進行,深入細致地了解底細。談話內容可由遠及近,由粗至細,逐步深入。

 現場調查:深入到事件正在發生的現場,調查正在進行的情況,以獲得深切的現場感,並設身處地地思索。

 蹲點:駐扎在寫作對象單位間,全面深入廣泛地進行調查,使自己對這個單位有較全面、較深刻的了解,從而寫出較扎實的文章……

 (2)問卷調查:根據調查目的要求,事先設計出調查的題目,以卷面上列出問題請被調查者回答或填寫的形式進行調查。調查後要進行分類統計和分析、研究,從中得出結論。

 三、材料的選擇

 作者在正式動筆之前,對眾多的材料中進行比較,選擇最有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的典型材料的寫作行為。一切真正有價值有見解的文章,無一不是在充分獲取材料、精心選擇材料、恰當運用材料的基礎上寫成的。

 (一)選材的原則

 ⒈應選擇突出主旨的材料

 選材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用最精當的材料把主題表現得充分、突出、深刻。主題是依*材料來表現和深化的,所以材料的任何失誤都會自然地影響到主題。

 我們應該選擇那些能表現、豐富和深化寓意的材料,但對此不可過於狹隘。材料的代表性並不是比例和頻率,而是指那些最能體現內容對象的特性、最能表現故事寓意的材料。有些材料與主題沒有直接關系,卻能從背景、氣氛、情調、意味等方面渲染和烘托情景,豐滿寓意,並使敘事富於原始生活形態的感覺性和意味性。

 ⒉應選擇典型的材料

 所謂典型材料,就是那些能夠深刻反映事物本質、具有廣泛代表性和巨大說服力的事實現象或理論依據。它是具體的,同時又是一般的,體現個性與共性、具體性和普遍性的統一。“典型化”是對材料在表現主題的力度上的進一步要求。沒有充足而典型的材料,主旨如同空中樓閣,隻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毫無說服力。典型材料需要在許多可用的材料中精選。20世紀80年代的尋根文學,許多作者不約而同地,偏愛到邊遠、原始、古樸、的區域去挖掘寫作材料。因為作者認為,由那些未經現代文明的洗禮浸染構築的世界,更能表達出文化尋根的本質。

 ⒊應選擇新穎的材料

 新穎,是說材料要由新鮮感。這對於增強讀者閱讀興趣,完滿實現作者的意圖有著積極的作用。

 有的文章,主題未必獨特,但因其材料新鮮,也能對讀者有較強的吸引力。一方面,一種新的生活形態或生活現象總是更有可能開掘出有新意的意蘊;另一方面,描述一種富於新鮮感的生活形態,就能增添文章的閱讀價值。

 ⒋應選擇真實的材料

 所謂真實,是指材料具有嚴格意義上的真實性,指材料必須真的存在,嚴格地符合客觀事物的原貌或實際情況。不同類型的文章和作品對材料真實性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在一般文本中,要求事實真實。隻有文本材料可信,文本思想才能為讀者所接受。一是指材料在本質上能反映事物的真實。真實的材料是文章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保證。文學作品要能從本質上反映生活的真實面貌,即藝術真實。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可以允許對於作為生活素材的事件、細節、環境、人物特征進行某些組合、改造,也就是藝術加工或藝術虛構。這一般是指敘事性的文學作品中的材料而言。

 ⒌要考慮文體特點

 在不同類型的文體寫作中,對材料的選用和表現要求是不盡相同的。一般說,記敘文應多選取具體形象、感染力較強的材料;議論文關注材料的權威性和真理性,應多選取概括性的,具有邏輯說服力的材料;說明文應多選取有助於揭示對象特征的材料;抒情性文章應多選取足以觸發感情的材料。新聞報道特別強調材料的時效性,且新聞文體就不能虛構。理論文章就不能挖細節。

 (二)選材的方法:

 ⒈精於鑒別:鑒別是選材的基礎與前提。要想讓材料在使用過程中收到一以當十的效果,就必須對材料進行嚴格鑒別反覆篩選。識別材料的真偽,材料是否可*,直接影響著作品的價值,對應用寫作來說,則關系到文章的生命;識別材料的意義,各類材料都有自己的內蘊和相對於主旨的意義,要在眾多材料中尋找它們與寫作意圖的契合點;識別材料的作用,關系到材料在文章中所居的地位,盡量能做到材盡其用。

 ⒉善於聯系:如果縱橫聯系,就可以挖掘出許多有用的材料充實文章內容。

 結構的謀劃與設計

 一、結構

 結構是文章的組織和構造,是文章中材料的安排和各部分之間相互關系的體現。

 (一)結構的基本原則

 ⒈符合事物的內部聯系,符合思維的基本規律

 篇章結構要能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和內在聯系。一件事情,總有個發展過程,可分為若乾階段,有它的來龍去脈;一個問題,總包含幾個方面,有各種矛盾和解決途徑。文章結構說到底是客觀事物自身矛盾運動發生、發展、解決過程的一種表現。客觀事物的發展本身就是以這樣一種內在邏輯結構形式而普遍存在的。作者要依據事實發生發展的過程、事物的特征,安排篇章結構,讓受文者從篇章結構中看到事物的運動規律。

 由此而形成的人們認識事物發展變化過程的思維形式也必然具有符合這種基本性質時,才能夠有效地引導閱讀者與寫作者一道去認識和把握文本中的敘述內容。

 ⒉要服從表現內容和主旨的需要

 材料隻有放在恰當的位置上,才能充分顯示其作用。莫泊桑說:“要利用那最恰當的結構上的巧妙,把主要的事件突出地表現出來,而對其他的事件則根據各自的重要性把它們作成深淺程度適當的浮雕,以便產生作者所要表現出來的特別真實所具有的深刻感覺。”8

 一般認為,結構是為表現主旨服務的,因此謀篇布局應當服從寓意的需要;讀者的閱讀目的在於領會和感悟文章的寓意,而結構隻是一種工具。但實際上兩者的關系並非這麽單一。結構一旦形成,就具有某種自主性,這種自主性既可以削弱、破壞文章寓意的傳達,也可以強化、凸現文章寓意。例如《復活》,初稿隻是想表現有關社會道德方面的問題,所以采取順敘:瑪絲洛娃――被逐――淪落風塵。後來作者意識到故事的意義,重新確定了主題。 作者就改從法庭宣判寫起。一開始就緊扣揭露沙皇統治下的法庭的全部荒謬的思想。

 而且高超的結構本身也具有藝術欣賞價值:完整、勻稱、自然、嚴謹。

 ⒊要接受文體形式的製約

 文章體裁不一,它在反映生活時的角度、容量、表現形式等的特點,也是不盡相同的。如詩歌,其特長在於抒情,其結構特點表現為分行分節,音樂性和節奏感都非常強烈;而戲劇,其特長在於以對話展開情節、塑造人物,其結構特點表現為分幕分場,必須有貫穿全劇始末的戲劇衝突;電影,它是立體的表演藝術,其特長在於真實地再現生活,有著直接地訴諸人們視覺的生動形象,其結構特點是以“蒙太奇”連接畫面,剪輯巧妙,跳動自如,不受時、空製約。即以一般文章而論,文體不同,其結構特點也有區別。如記敘文,它偏重於記事寫人,往往都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過程或地點的轉換來布置材料,故其結構呈現為線索分明、情節完整;而論說文,由於它偏重於議論說理,一般均按問題的內部規律、內在聯系來區劃層次,故其結構表現為綱舉目張、周嚴朗暢。而像一些實用類的文體,如新聞(消息),結構特點就更為鮮明,大多取由“導語”而“主體”而“結語”這樣一種慣常寫法。總之,結構和文章的體裁有密切關聯。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