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大宋之榮耀》第7章 論太原之戰
  金軍第一次南攻時候,完顏宗翰率軍攻打西北軍事重鎮太原,但並沒成功。

  完顏宗翰留下完顏銀術可率一部繼續圍城後,自己率軍南下。

  此後,大宋朝廷組織了幾次救援太原,但均告失敗。

  幾十萬禁軍損失,大宋王朝的機動力量基本損失殆盡,讓人唏噓感歎。

  靖康元年五月,北宋朝廷第二次派軍解太原之圍。名將種師中由河北井陘西進,另外兩員大將,姚古和太原知府張孝純的兒子張灝分別從長治和汾州北上,三軍互為犄角,共解太原之圍。

  這次解圍之戰在許多人眼中是應該必勝的戰事,但最終卻慘遭失敗,特別讓虞允文耿耿於懷。

  今日他也主要說這一次戰役,為何會敗的這麽慘的原因。

  “我朝自建立後,已經基本摒棄了唐朝時候的軍政制度,這雖然將武將擁兵自重,甚至造反的可能降低了很多,但也導致了畸形的重文輕武現象!”說著虞允文也發出了一聲長長的感慨。

  北宋時候,從宋哲宗時起,朝廷已將三省(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合班奏事,完全沒有了唐朝時候三省相互製約的作用。而且在宋初時候,建立樞密院,主管大宋的軍務,以文人執掌樞密院,以避免出現唐末時候藩鎮割據,軍閥林立,武將造反的情況出現。

  凡軍國大事必先由宰相和三省、樞密院的正副長官共同商議決定。參與議政的三省、樞密院正副長官為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丞、尚書右丞、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簽書樞密院事、同簽書樞密院事,宋朝時候各部尚書幾乎都成了虛職,實際執掌事務的都是各部侍郎。這些三省長官合稱為執政官,執政官又與宰相一起合稱宰執,皇帝和宰執是北宋朝廷的統治核心和最高決策群。

  看到王晨表情沒什麽變化,虞允文知道自己有點失態了,馬上繼續說道:“救援太原這樣的大事,並不是由樞密院、三衙等軍事機構來決策、指揮,而是由在京的全班宰執共議,提出方案,再由皇帝最後定奪。這些宰執大臣,都是文臣,幾乎沒有懂軍事的,靖康天子也是一樣,由這些人制定的策略如何能高明?還有,救援之戰過程中,所有軍事調動都要由官家和朝中執宰制定,如何能掌握戰機?”

  無論何朝何代,戰爭中統一調度指揮是作戰的基本需要,但宋朝皇帝極少選任總領各路兵馬的大帥。真正充當統軍元帥角色的是皇帝本人,只有他才能同時指揮所有的軍隊。

  自宋太宗趙光義起,宋朝就有了一個規矩:各路將帥外出作戰時,不能私自決定如何作戰,戰爭時候進退、攻守均要稟明朝廷、聽從朝廷指揮。這是趙宋的一條家法,叫做“將從中禦”。

  宋太宗曾在將帥出征前,學三國時候的諸葛亮,預先給各路將帥“錦囊妙計”,囑咐他們如果敵軍從某處來,則打開某“錦囊”依計行事;如果敵軍從另一處來,則打開另一“錦囊”,可敵軍總是不按趙光義的錦囊來。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孫子雲:“能因敵而製勝者,謂之神。”“將從中禦”捆住了將帥的手腳,讓將領根本沒機會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和隨機應變能力。很早就有人對此提出過抗議:就算是才能平庸的將領都不願意接受這樣的遙控,有出眾軍事才能的大將自然更不用說了。

  但這制度卻一直延續了下來,直到靖康年間依然如此。

  “如此作戰方式,亙古未有,如何能應對遼、西夏、金等國快速機動的攻擊?”虞允文苦笑著對王晨大發感慨,“這也是我大宋一百多年以來,對外戰爭沒取得什麽大的勝跡的最重要原因。馳援太原之戰沒有一次成功,反而損兵折將幾十萬,根本原因除了軍隊戰力低下外,還有剛才說的這些原因。”

  “唔,這一點某完全認同!”王晨神情嚴肅地點點頭,他實在想不通宋朝的皇帝為何都會這副樣子,完全將軍國大事當兒戲。古代時候,交通、通訊不發達,完全不能實時傳達戰場的情況,前方將帥如想改變作戰計劃,必須以快馬急遞軍情奏報,然後等皇帝回復。這一往返,戰局早已發生了變化。

  用一句俗語來說,那就是黃花菜都涼了,這樣的情況如何發生在他穿越之前那交通、信息傳遞手段非常發達的時代還可以說說,在宋朝,軍事指揮制度這樣,能打勝仗,那是奇跡了。

  即便退一萬步講,要“將從中禦”,皇帝還必須是軍事家,不然如何指揮作戰?但宋朝除開國皇帝趙匡胤外,還沒有哪一個皇帝和軍事家粘得上邊,更不要說到了靖康時候。趙桓生於皇家,長在深宮,毫無指揮才能和作戰經驗可言。他要指揮作戰,只能聽宰執大臣們的意見,而此時在京的宰執大臣都是文臣。皇帝和宰執們一來不知兵法,二來不了解戰場實際情況,純粹是瞎指揮。

  宋軍在這些不懂軍事的文臣指揮下,不許武將自由發揮,安能打勝仗?

  其實王晨對他穿越之前大宋與金國之間的戰事並不是很清楚,許多戰事只是聽到一些大概,沒什麽人和他細講這些。他沒想到虞允文了解這麽多,說起來頭頭是道。

  “朝廷兩次派大軍救援太原之戰,都采取分兵突擊之策,兩次都是遠在千裡之外的皇帝和宰執在指揮、協調各路軍馬,結果就是兩次都沒能做到步調一致,兩次都被金軍集中兵力各個擊破。”說到這裡時候,虞允文已經非常激動了,一張俊臉都因激動而變得通紅,說話間手舞足蹈起來,“這兩次救援太遠失敗,最根本原因就是我大宋的統軍制度之禍,皇帝和朝中宰執們過多乾預之故。各統兵將領必須聽從朝廷的指揮,根本協同不起來,最終被金軍各個擊破。”

  靖康元年二月時候,種師中率兵渡過黃河之後,發現完顏宗翰隻留下副將圍困太原,他自己則率兵南下,已經抵達澤州,種師中馬上上奏朝廷,建議出其不意,自邢、相出上黨,從側後襲擊完顏宗翰,但宋廷認為他的建議不能取得成功而沒有答應。等完顏宗望率軍率師北還之後,種師中被迫撤軍。

  五月,北宋朝廷再次組織軍隊救援太原,種師中率兵從河北井陘進入山西平定軍,很快就收復了壽陽、榆次,但由於姚古、張灝的部都沒跟上來,失去策應的種師中為了避免孤軍深入,就率部屯駐在真定。而此時金軍統帥完顏宗翰正在雲中避暑,他讓士卒就近放牧。宋朝的細作發現了這一情況,誤以為完顏宗翰準備撤軍,馬上止報了朝廷,樞密院知事許翰誤聽諜報而做出了金軍將要全線撤兵的判斷,多次催促種師中進兵,甚至責備他手握重兵卻逗留觀望。

  種師中接到命令之後,十分傷心,不敢抗命,留下輜重糧草,連賞犒之物都沒帶,就帶領部隊輕裝出發。同時寫信約定姚古、張灝兩軍分道俱進。

  種師中部的前鋒進抵距離太原二十裡的石橋,中軍到達壽陽的石坑,部將黃友發現情況不對,金軍大軍雲集,立即將情況報告種師中,要求火速移軍,但種師中沒有采納這一建議。

  繼續前行的宋軍遭到金兵主力的襲擊, 種師中率領宋軍拚命死戰,取得了五戰三勝的戰果,苦苦前行,到了榆次,離太原只有百裡的距離了。然而,懼敵怯戰的姚古部將焦安節慌報軍情,報稱金軍主帥完顏宗翰已經趕到,致使姚古、張灝兩軍逡巡不前,未能按照約定與種師中部會師。

  在金軍的猛烈攻擊下,種師中部被迫撤退到殺熊嶺。

  此時士兵已經饑餓難忍,疲憊不堪了,金兵探知種師中軍中情況之後,再次發動猛攻。

  軍糧短缺、士氣低落的宋軍再也頂不住了,右軍、前軍先後潰散,種師中率中軍死戰不退。但因為犒賞之物沒有帶來,沒辦法為士兵發賞齎,拚死死戰的士兵沒有拿到賞齎十分氣憤,不願意再作戰,四散逃去。種師中率領身邊剩下的一百余將士繼續拚命死戰,最終種師中身中四處重傷,飲恨疆場。

  其余各部也先後潰敗,兩次解救太原,不但沒將太原從金人的包圍圈中解出來,最終搭進去幾十萬禁軍。太原之圍不能解,城內糧食短缺,最後到了人相食的地步,在金人持續猛攻半月余後,英雄頑強的太原城在堅守了二百五十多天之後,終於失陷。

  盡管大勢已去,但太原城守將王稟依然率領饑餓疲憊的士卒堅持巷戰,最終不屈戰死,知府張孝純被金人俘虜。金軍為了報復,在佔領太原後屠城,城內幸存的百姓幾乎被金人盡屠。

  說到這裡的時候,虞允文再也忍不住,放聲大哭起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