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戰國風雲之韓國再起》第67章 用兵方向(上)
四月下旬,子楚從洛陽平安返回晉陽,這對秦國來說是一件大喜事,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對太子的回歸感到開心,比如說杜姬。

 原本杜姬以為,子楚遠在洛陽,而秦國和韓國早晚有一戰,身為質子的子楚很有可能成為兩國交惡的犧牲品。等自己所生的公子再長大些,憑借秦王對自己的寵愛,很有可能會立自己所生的公子為太子,富貴可以綿延不絕。但現在,子楚的平安歸來直接讓杜姬的念想破滅。

 秦國誰人不知,子楚前往洛陽為質,是為了保住大秦。在洛陽一待就是無怨無悔的六年,子楚於秦國而言是有大功的。充當質子的這段時間讓子楚學會了隱忍、察言觀色,變得彬彬有禮,進退有度,凡是見到子楚的大臣,沒有不交口稱讚的。

 子楚名義上的母親是華陽夫人,是秦國王后,子以母貴,這太子之位是任何人也動搖不了的。秦王開始將一些簡單的政事交給子楚處理,無疑更是一個明顯的信號——太子是寡人信賴的人,有廢太子念想的休要自取其辱。

 更讓杜姬氣憤的是陽泉君居然在北疆獲勝看!戰報上說,陽泉君采用聲東擊西的策略,襲擊了趙軍的糧道,然後虛張聲勢,就逼得廉頗的“十萬”趙軍倉皇后撤,秦軍一路追擊數十裡,奪取了大量糧草,大勝而歸!

 陽泉君的這次勝利,直接讓子楚的太子之位更加穩妥。就連一直歸附杜蟜的不少官員也犯起了嘀咕,和杜蟜漸行漸遠,轉而交好太子子楚。

 呂不韋將這一切全都看在眼裡。回到晉陽後,蘇代向華陽夫人獻上的計策,呂不韋已經從陽泉君口中得知。自然知道這次“大捷”背後的貓膩。重要的不是大捷,而是子楚返回晉陽後,秦國的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

 以前為了子楚的安危。或者說為了個人的前程,至少華陽夫人一派的大臣是不願意與韓國為敵的。這也是秦國朝堂上影響最大的一支力量。既然不能與韓國為敵,又想發展自己,那秦國只能與趙國交惡。這也是為何在韓國攻打邯鄲的時候,秦國落井下石。

 但隨著子楚擺脫了質子的身份,平安返回,秦國少了後顧之憂,可以以更加客觀中立的角度來抉擇接下來的道路。韓國畢竟太過強勢,強勢到秦國膽戰心驚。強勢到現在任何一個國家都已經無力和韓國對抗。楚國對韓王稱帝是不予理會,但裝出不怕韓國報復的楚國依然征召了舉國之兵,小心翼翼地防備了韓國好幾個月!

 按照蘇代的計劃,取得各國的相印後,蘇代就會再來晉陽,用威逼利誘的方法迫使秦國參加合縱。華陽夫人、陽泉君一內一外,會全力促成此事。在得知這個消息後,呂不韋已經第一時間將這個消息傳回洛陽,不過,在韓王的命令到達前。呂不韋還要操心,想方設法避免秦國站到韓國的對立面。

 如今這些天,朝堂上已經有了風聲。開始宣揚韓國的威脅論。呂不韋很清楚,這是陽泉君一夥人在造勢,自己名義上是陽泉君一派的人,還不宜出言反對。想要說服華陽夫人,更是難上加難。華陽夫人的野心不下秦王,腆著臉侍奉韓國的日子,華陽夫人已經受夠了。何況,太子子楚要不斷地立功來鞏固自己的地位。趙國剩余的地方都不好攻打,一河之隔的涼州或是三川。才是秦國的好去處!

 韓國,洛陽。

 收到呂不韋的傳信。韓王(韓天子)連忙召集心腹大臣商議此事,值得一提的是。白起、王翦用自己無可置疑的表現,取得了韓王的信任,也獲得了參加會議的資格。呂不韋在秦國充當內應的事情,只有韓王、張平、范睢三人知道,因此,韓王告知眾人的說辭只是得到了確切的消息,五國有意以楚國為縱約長,合力伐韓。至於消息的具體來源,並沒有透露。

 白起、王翦是第一次參加這麽高規格的議事,第一個感覺就是可怕。五國這還沒有合兵伐韓呢,就被韓國知曉了。這麽機密的事情,如果沒有內應,打死白起、王翦也不相信。白起甚至想到,韓國用不了多久就會知道各國出兵的數量和大概的方向。恐怕上次秦、趙、齊、魏、楚五國伐韓大敗而歸,就是因為提前遭到了泄密吧!韓國可以做好充足的準備,讓各國的突襲完全起不到任何作用。

 “皇上!臣以為當派人攜帶重金遊說各國,行分化離間之策。其中,重點當放在齊、燕兩國身上。如果齊、燕兩國肯為我韓國所用,這次合縱也就不足為慮。”丞相張平率先說道。

 韓王點了點頭,讚許道:“山東各國合縱抗秦時,秦國便用此計!只是,齊國、燕國肯背信棄義,為朕所用嗎?”

 “臣聽聞,齊太后病重,不能用事。齊國大權由田單、後勝輔佐齊王執掌。齊王畢竟年幼,後勝乃是齊王的母舅,故臣以為,相比較田單,齊王更加信任後勝。後勝此人見識短淺,見利忘義,皇上只需以重金賄賂,後勝必然反戈。”

 “至於燕國,皇上只需將齊國倒戈的消息告之燕王,燕王必然權衡其中利弊。再將代郡許給燕國,燕國必然動搖。”張平笑著說道。

 “楚國不臣之心久矣!趙國一心想要收復邯鄲!至於秦國,對關中依然念念不忘。想要三國放棄合縱,難矣!不過,齊國好利,燕國重寶,如果兩國以為合縱伐韓好過作壁上觀,為之奈何?”韓王出言問道。

 “五國之中,楚國國力最強,如要伐我,必伐徐州。但臣以為,楚國遠在南方,不易和諸國聯系,倒是不足為慮。想要破壞合縱,最重要的反而是解決秦、趙兩國。秦、趙兩國毗連燕、齊,四國容易互相支援,方才是我們韓國的心腹大患。”

 “如果齊、燕兩國不願意倒戈,依臣之見,當先發製人。以荊州水師順流而下,威逼江東,迫使楚國不敢猛攻徐州。對秦國,依托洛水、河水防守,削弱秦軍士氣,待其久攻不下,士氣低落再反攻。對趙國,步步為營,如有必要,放棄巨鹿、邯鄲兩郡,退守漳水南岸。只要讓趙國得到巨鹿或者邯鄲,趙國必然心生異心,不再與我韓國為敵,以免傷亡過大。與此同時,皇上集結大軍猛攻齊國。齊國若滅,諸國必然膽寒!合縱自然瓦解!”張平做出了自己的分析。

 韓王不置可否,望向其余大臣。禦史大夫范睢隨即說道:“臣以為,丞相所說的先發製人極為正確。但主攻點應該不在於齊,而在於楚。一者,楚王畢竟是縱約長,滅楚方能讓天下膽寒。如今各國尚未集結兵馬攻打我們韓國,我們完全可以先行集結大軍,水陸並進,出其不意攻打楚國。二者,齊國弱小,即使對我們韓國反戈一擊,也不足為慮。秦、趙方才是我們韓國的大敵。但如果伐趙,恐秦救之,反之亦然。不論伐趙與秦,楚國多半會在南方掣肘。如果滅楚,對於接下來經略北方極為有利。三者,諸國畏懼我們韓國,皇上稱帝,各國入朝請服。唯有楚國,不願意向我們韓國屈服。皇上若能發兵滅楚,天下將無有敢違背韓國者!”

 滅楚相對於滅齊要艱難得多,不僅因為楚國國力是齊國的兩倍以上,更因為楚國太大,韓軍一旦深入,糧草補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另外就是楚國的民風彪悍,遠勝齊國。

 “若要滅楚,當出兵多少合適?”韓王出聲問道。

 太尉魏轍當然明白韓王已經心動, 但也清楚,滅楚決非易事。表面看起來,楚國不過二十五萬精銳之師,但一旦涉及到國家存亡的大戰,楚國完全可以湊出一支近四十萬的大軍!

 因此,魏轍報出了一個保守的數字,說道:“皇上,以臣來看,至少需要四十萬大軍!”

 “四十萬?這麽多!”韓王喃喃說道。

 韓王自然知道,當初秦國滅楚的時候,動用了六十萬大軍。那個時候的楚國尚且有淮泗地區,尚且有九江郡,不過因為內訌,秦國認為滅楚時機已到。李信年輕,小覷楚國,以為二十萬大軍足夠滅楚,在秦王誇面前下海口,率軍攻打楚國,結果大敗而歸。最後,秦王任命老辣的王翦為將,王翦步步為營,率領六十萬大軍示敵以弱,方才大敗楚軍,斬殺項燕,並趁勢攻佔壽春,俘虜楚王,楚國遂亡。

 現在楚國失去了最為繁華的淮泗地區,失去了西方屏障九江郡,相比較秦國滅楚的時候,韓國佔據的優勢更大。不過,楚國也有優勢,那就是遷都吳縣,而不是像歷史那般遷都壽春。如果楚國都壽春,韓國只需發動大軍渡過淮水就能馬上包圍壽春,現在嘛,只能是一步步打到吳縣。不俘虜楚王,算不上滅楚。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