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我是阿鬥,我不用人扶》第75章 蒲津渡口
如是三次。

 何九曲的桀傲被完全打掉。他再不起身,四仰八叉倒在地上,滾得滿身都是泥水,望著天空,只是漢氣,不發一聲。

 我看差不多了,緩緩問道;“降否?”

 他不說話。

 “戰耶?”

 他還是不說話。

 “降又不降,戰又不戰,你倒在這裡裝死不成,妄你是個男兒,普法,拖他出去,再打他一頓!”

 普法笑道:“你這惡賊,兵荒馬亂之中,不助朝庭效力,反來打劫良善,死不足惜。少主,你別讓他汙我的手了,拉出去一刀砍了,找塊地一埋也就算了。”

 這個普法,怎得隨我以來,越看越不象個和尚了。

 我也笑道:“還要立塊牌子,寫上害民之匪四個字。”

 何九曲終於說話:“你們才是害民之匪。我何九曲雖然稱霸黃河,可從來沒有害過百姓!”

 “你沒害過百姓,今晚卻是來害誰?”

 “那是你們官軍逼的我在河裡待不住了,隻好找些糧食,換個地方。”

 “說得倒是輕描淡寫。老媽媽,這個何九曲是好人還是惡人?”

 老婦人道:“現在世上,如有什麽好人惡人,只是殺人多些,殺人少些罷了。比起來,這個人手上鮮血倒不是很多。”

 正說著,忽聽外面人喊馬嘶,不知來了多少人馬,將莊子團團圍住。有人叫著:“圍住了!一個也不要放走!”

 聽這人聲,竟似不下千人。普法面色一普,說話:“難道是賊人又回來了?”

 我道:“該人臨晉來人了吧,不過。這一路泥濘,他們能來這麽快麽?”

 正說著,黑塞一頭闖進來:“少主,來人情況不明。聽來不似賊人,也不似官兵,卻包圍了我們,讓我們放下兵器。我不敢隨意進攻,來請少主示下。”

 一旁老婦人答話:“啊,別動手,那定是我兒子帶著聯莊會來支援了。”

 卻原來,秦地之民,性情剛烈,恥於私鬥卻勇於公戰,個個能開得強弓。舞得刀劍。各村皆有護莊之人,組成聯莊會來護村保民。我得了介紹,心中大喜,立時生了把這些聯莊會組成軍隊的打算。

 黑塞陪同老婦人出去,不一時。一個精壯的少年帶著幾個老頭走了進來。

 那少年正是本家的主人郭獻,他向我便行禮道:“多謝這位公子擊退賊軍,保村莊安寧。不知公子貴姓,我們必有厚報。”

 我笑了:“我姓劉。舉手之勞,何足掛齒,倒是我在你家養病,勞煩諸位了。”

 客氣一番,我問起聯莊會情形,不由失望,原來這些年強壯一點的人不是當了匪,就是當了兵。村中勞力都沒剩多少,聯莊會成員更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小孩。甚至還有女人。

 看來,雍涼大地,要想盡複舊觀,沒有一百年都不成啊。其實何止雍涼,中華處處。狼煙四起,生民百不遺一,著實令人歎婉

 不知怎麽,一句話湧上心頭,三國前半段若是比誰更能殺人,好麽後段便應是比誰更能活人,若是不顧民生,輕於殺戳,該有孔明之才,亦無法回天。

 沉默片刻,他們隻以為我累了,便告辭出去。我在床上想了又想,對普法道:“先把何九曲關起來,明天帶去臨晉吧。人殺得夠多了,我們該做的不是殺,而是想辦法怎麽讓他們活下去。”

 普法面上現出一片悲天憫人之色,看起來似又回復到金城見之時:“善哉善哉,殿下之言,實有大慈大悲之意。”

 次日天明,臨晉兵馬前來迎我。我的端正也好了大半,躺在車上,隨部隊而行。郭獻知道我是長安的貴人,想要隨我從軍,我想了想,道:“你留下來照顧你的老母和妹妹吧。每個人都要活下去,而當兵不是你唯一地出路。”

 從車上,我回頭望著這個安寧的村落,想起父親小時候,他是不是也曾安寧的住在一個小小的村落裡,每天太陽升起,落下,巨桑的影子隨著陽光慢慢的移動。天下平靜,沒有征戰,沒有殺戳,隻擔心今天的草席能不能順利賣出。

 是什麽讓他拿起了刀劍?是什麽把天下投入了戰火?

 一萬個人,有一萬種人生。或許我此生永遠無法成為一個平常的百姓,每日裡享受昨夜那樣的熱炕、薑湯和柔柔地關心,但我,卻怎麽忘得了那一刻的心動。

 不知名的郭氏女子在我生命裡遠去了,或許數十年後,她嫁了普通的家農人,帶著一大群孩子,在陽光下喂著嘰嘰咯咯鳴叫的小雞,臉上帶著幸福地笑意。她永遠也不會想到,當今的一子,曾經在那一夜為她而心動神搖,曾經為了擁有一種簡單而純粹的幸福而把目光久久的停留在她的身上。

 把我接到臨晉之後,吳班等人立即發兵,搜拿河匪,我對他們說:“盡量活拿。”

 我想,再這樣下去,我軟弱的名字只怕要重新響起來,可是,人頭不是韭菜,割掉了黨政軍能長出來,就逄落這樣一個軟弱的名頭,我的“活人”大計也不能不實行的。

 還好,很久之後,我的名字不是軟弱,而是“仁王”。

 蒲津渡口,河風浩蕩,我站在黃河邊上,向東望去,霧氣迷蒙,濁浪滔天,隔河影影綽綽可見古渡,樹影,那裡已是並州地界,那裡有魏國的大軍,還有匈奴人。向北不遠,便是解良,二步的家鄉……

 黑塞道:“少主,河邊風大。您加件衣服……”

 我笑著接過披風,對身邊的馮習道:“久在長江之內弄水,到這裡可還習慣?有沒有信心在黃河擋住曹軍?”

 馮習答道:“比起長江,這黃河就像條小溝,在黃河弄浪幾十年的何九曲都不是我的對手,更何況對面那些連何九曲的都對付不了的人呢。你放心,有我在,敵軍過不了河。”

 我看看馮習,笑笑:“將軍不要大意噢,敵軍雖然不善水戰。但也正好你所說,黃河不比長江,水少得多,也窄得多,數十條船一連。便成浮橋,而且到了冬日,河上結冰,根本就不用橋,你的敵人不一定要與你打水戰地。何九曲我交給你了。我查過了,他本是稍公出身,因難以渡日,才走上這條路,也沒有什麽大惡,可以使用。他在黃河多年,哪裡有渡口,何處有旋渦,何進如何行船,他都了如指掌。遇事不要獨斷專行。多聽聽下屬地意見,會有好處的。”

 馮習斂了笑容。應道:“是!”

 我對吳班王平道:“將軍勇猛,殺伐決斷,本是長處,但我還有一句話要告訴你們,那就是一個仁字。你們身在右馮翊。但不要隻把目光放在這裡。前要看到並州、司州,後要想到長安,南要與渭南相呼應,北要兼顧上郡、朔方等地。亂世之平人,或為兵,或為匪,馮翊之北,上郡、朔方、雲中諸地多有盜賊異族,比皆可為我軍之兵源民源,當以軟硬兩手應之,威之以武,待之以慈,誘之以利,未之以仁,則必民心歸附,人心向善。三輔地勢,如一頭雄鷹,右翼為漢中,左翼為並州,並州不取,我軍難安,馮翊時時在敵虎視之睛,萬不可輕乎。”

 “不過,眼下還沒有敵軍出動的消息,所以要抓緊時間發展民政,恢復生產,眼下又到春季,春耕不能誤了。父皇向以春耕為第一要務,此事抓好,可按軍功升適。蜀科中規定了糧食種植,每畝地下種多少,施肥多少,皆有定製,朝中集三百老家經驗所著的家律也將正式頒布,到時種田不好,要受罰地。”

 三人聽著,皆連連應喏。吳班道:“當日在蜀中,我總覺得丞相的法典太細太苛,難以承受,習慣了才知道,這些法典,每一項皆有其功用,以播種為例,蜀科中規定‘稻、麻畝用二鬥大半鬥,禾麥畝一鬥’,實在是將最先進的種植方法傳授給百姓,依此種植,糧食果然增收。不過蜀地與雍州不同,適用於益州者,不見得通行於雍州,我總覺得,山地與平地不同,北方與南方不同,雨多與雨少不同,褐土與紅土不同,若完全按照一個模式,似也不妥。”

 “不錯,吳將軍此言極是,我會告之丞相,再進行細化。以後此類建議,莫不要等我問起再說。丞相雖然天縱奇才,然正如《卜居》中所言:‘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就連佔卜和神靈都不能無所不知,何況我輩凡人?自古無純白之狐,卻有純白之皮裘,有意見盡管提,不敢告訴他,告訴我也是一樣。關中之地,自古為興旺之處,人文鼎盛,英才倍出,我等前來,必須時時謹慎,多學多思,莫不要做井底之蛙,惹人笑話。季漢就如這黃河上的一條新船,父皇是船主,丞相是舵手,我輩皆是水手,新試風流,敢不小心翼翼,合力齊心,否則的話,巨浪前來,更誰能擋?

 三人一齊點頭,我繼續道:“三位將軍亦是如此,同守馮翊,須心向一起想,力向一處使,即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又是要齊心協力,協調一致。父皇把左馮翊交到三位將軍手中,也就把自己地左側胸膛交到三位將軍手中,並州風雨,皆由三位將軍一戶擔之。責任重大,切莫輕乎。季漢新生,軍力弱,財力薄,民力微,萬莫以為大勝之余,可以安然享受。父親曾告訴我,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積土成土,堤潰蟻穴,季漢興盛與衰敗,隻系於我等每一個念頭,每一個舉動之上。諸公勉之。”

 離開馮翊時,我特意去了下司馬遷墓地。其墓位於韓城,東臨黃河,西枕梁山,芝水縈繞而流,形勢壯麗。古今第一大史學家,就悄悄歸於這裡。對這位貧賤不移,富貴不淫,威武不屈,以一管筆記錄千秋之事的偉人,我分外感到尊敬。水境先生給我講史記時,我就能夠感到,司馬遷分外喜歡悲劇英雄,喜歡那些對於當時社會、對於權勢者、對於嚴重的惡劣環境敢於批判、敢於抗爭的特產獨行的人物,而他的一生,也是這樣做的。他不僅自己留下了名動青史的史記,也留下了崇高的人格魅力。而我對李陵的後人寫出那名“李陵不是你李家地恥辱,是我大漢的辱恥。不是李陵對不起大漢,而是大漢對不起李陵”更是深受他的影響。

 就在憑吊之時,我卻發現這墓地似乎有人來過,問守墓人時,那人說來的是一個匈奴人。我知道,那一定是呼衍昴了,不知他對於這位敢於當著皇帝的面為他的祖上翻案,並且身受腐刑而不屈服的人懷著怎樣的敬意。

 此時已是三月下旬,北國處處春耕開始。從邸報史看到,父親任命了他的第一個禦史大夫,此人居然是李嚴,我不由感到有趣。此人在歷史上本來合極有作為,與孔明一樣成為托孤重臣,可此後卻一直為了權力與孔明做對,後來更因為玩乎職守,又編造慌言,被孔明廢為庶人。本來,我以為此時沒有東吳那場大敗,良將名相皆在,這個位置說什麽也輪不上他,想不到,父親還真把他提拔上來了。不過,他那個位置卻被陳到代替了。陳到一直以來與四叔一起負責父親的白耳軍。後來作為李嚴地副手守江州,知道這個消息後,我又不無惡意的想,父親對李嚴會不會是明升暗降呢?不過, 陳到守江州我還是放心地,他的性格與四叔極其相似,若只是防守,東吳也是很難逆境三峽而上的。與此同時,孟達也被提升為大鴻賓,名列九卿之一。而寇封(即劉封)被任命為上庸太守。這讓我更堅定了父親正在對付地方勢力的想法。除此之外另有一件喜事,三月初,武都氏王楊仆率族眾歸降了。

 在魏國,曹丕於洛陽大建宮殿,分封群臣,三月加封一直不安穩地遼東太守公孫恭為車騎大將軍。魏國這幾年其實不算安定,荊州之戰,兵馬損失還是我軍之上,而且屬地裡到處都是叛亂,響應二叔關羽。二叔雖敗,這些叛亂平複卻花去了他很長一段時間。而許晃敗於上雍,並使他不敢輕易對上雍起兵。不過,去年他初為魏王之時,便數次親自引軍南巡,安撫叛亂,至今年,他內部兄弟上患,南方叛亂,北方烏桓與公孫氏的隱憂,已基本上處理差不多,恐怕下一個舉措,就是要對付我們了吧。

 而東吳的孫權又一次遷都,從公安遷到鄂,並把鄂更名為武昌。似乎我軍兵取雍涼,並州,讓他心中感到不安,所以東遷都城以避我軍鋒芒。而他的部隊在與山越的戰鬥中,又取得不錯的成績。諸葛喬的兄長諸葛恪一人,便收附山越精兵數萬人。

 誰都沒有閑著,這天下,在一片平靜中醞釀著風雷。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