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學神的文娛開花》第二百三十五章 望音生義
  田父點點頭,感歎道,“就像現在的很多人對兩千多年前成書的《論語》一樣?”

  田立心也感慨起來,“可不是嗎?口口相傳中,斷章取義的人太多了,就如《論語》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孟子》中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還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無毒不丈夫’什麽的。”

  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誤讀,是因為斷句和通假字的原因,對‘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誤讀,則是因為斷章取義了。

  而‘人不為己’一句中,要是將‘為’的意思解釋為“修為,修煉”,意思又不一樣了。

  至於“無毒不丈夫”,自然不用多解釋了。

  田立心所謂的人們對《山海經》的誤讀,到底是什麽原因呢?

  這就要從文字產生的過程開始說起了。

  在文字產生之前,人類的先祖們是靠語音來傳達信息的,但用語音傳達信息有兩個很明顯的局限性,——個是時間,一個是距離。

  兩個人用語音來傳遞信息只能面對面地來,距離太遠就沒法交流了,另一個就是時間的限制,語音無法長時間保存信息。

  古人們為了解決這兩個麻煩,於是發明了圖畫。

  也就是說,圖畫最初被發明出來之時,是為了表示或者說是代替語音的。

  圖畫又是怎麽代表語音的?

  例如,先民們要表示shu這個語音,但沒有文字,先民們便會以一棵樹的形象化以代替之。從表面看,這棵樹是象形的,但實際上,它卻只是以樹之形表示shu這個音的,反之,凡是發音為shu的,都可以用一棵樹表示它。

  但是,要表示“術”這個非常抽象的詞時,先民們是用什麽樣的象形來表示的呢?

  於是,“同音假借”就出現了,而這也是古籍中隨處可見通假字的真正原因。

  也就是說,一棵樹的圖案代表了“術”的音,由音而生義。

  古文中,“智慧樹”很可能是“智慧書”,或者是“智慧術”,到了《山海經》中,“不死樹”就很可能是表示“長生不老之術”的“不死術”了。

  在傳統相聲《山西家信》裡,說的就是用圖畫來傳達信息而鬧出的一些笑話。

  再比如,一位不認識字的青年給女朋友寫情書,想表達“米蘭我愛你”這句話時,他可能會畫出什麽樣的圖畫呢?

  他可能會畫一粒米,畫一朵蘭花,又畫一隻鵝,一片艾葉,一塊泥土。

  當然,他也可能畫一把戈來代表“我”,這就是為什麽甲骨文中的“我”是戈的象形了,而在粵語和閩南語中,“戈”和“我”同音,但實際上,“戈”也就是“我”的圖畫表音而已。

  這樣的信寫多了,青年可能會覺得畫畫太麻煩,就會將畫不斷簡化成圖案,時間久了,圖案也就慢慢固定了下來,而這也是文字形成的過程。

  所以,文字記錄的其實也是語音,語義還是是通過語音來實現的。

  任何地方,只要有文字,它最初一定都是象形圖案,而且是表音的象形圖案,哪怕是南極洲,如果發現了遠古文字,它也一定是表音的象形圖案,這就是人類文字發展的規律。

  圖畫符號最初是表音的,但這些圖畫卻是在不斷簡化的,如果一直按這個模式發展下去,就會線性化形成拚音文字,比如西方的拚音文字,西方文字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更徹底,最終創造出一種擺脫了線條,擺脫了形和音的語言,這就是計算機語言,所以計算機首先出現於西方是有其歷史淵源的。

  華夏文字卻不一樣,它在最初擬音圖畫的基礎上,走上了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這“六書”的道路,最終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文字。

  但無論如何,西方的拚音文字也好、華夏的方塊文字也罷,最終還是要通過音表現出來。離開了音的文字是不存在的。

  也就是說,文字記錄的是語音,也只有通過語音,我們才能得到語義。

  比如讓一個不識字的人看用文字寫成的家書,他是怎麽看都不可能看得懂的,要是有人讀給他聽,那他立即就能明白了信裡的內容了。

  由此可見,文字記錄的並不是義,而是音,義是通過音來實現的。

  也只有到了計算機時代,語言才可以脫離形和音,但這卻是機器的語言,是機器的符號,不是人類的文字符號。

  人類的信息,最終還是通過音來表達的,除非人類發展到了思維傳感,人類才可以徹底不依賴於語音。

  音和義的關系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約定俗成的,一定的音就代表一定的義,音是義的載體,義(意)是通過音來實現的。

  圖畫書出現之後,圖畫實際上充當的卻是錄音機的功能。

  圖畫表現的其實是音,由音而生義。

  所以,理解上古圖畫書一定要從音上理解,就比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近幾百年以來,歐洲學者一直在無法破譯埃及紀念碑銘文上的象形文字,直到1822年,一個叫吉恩.弗朗索瓦.商博良的青年才從埃及象形文字的圖案所代表的發音,開始破譯古埃及帝王名字,由此對古埃及的文字取得了最終的突破並就此成了古埃及語言學之父。

  讀過《山海經》之後,我們就能知道,這些文字其實是對圖畫的描述,這也表明《山海經》其實就是一部圖畫書的注解。

  所以,要破解隱藏在《山海經》中的圖畫,就絕對不能從圖形上理解,而要從該圖形代表的音上來理解。

  讀音對理解古籍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哪怕去翻譯文字已經成熟了的先秦古籍,如果不了解一個字的古音,想理解字義也是很難的。

  比如,在《左傳.宣公三年》中,“昔夏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

  最後一句的“用”、“協”和“休”,這三個字該怎麽翻譯呢?

  如果是通假字,通的又分別是哪幾個呢?

  顯然是“因”、“和”、“佑”。

  為什麽?

  因為,在遠古之時,它們原本就同音字。

  更有意思的是,在粵語中,這些兩兩對應的字也都是同音的,屬於是同音通假。

  那麽,用粵語來讀古籍顯然是一條很好的思路。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中的“玄鳥”,有人將其翻譯成“鳳”,也有人將其翻譯成“燕子”。

  把這兩句詩,放入粵語的語境中呢?

  “玄鳥”也就成了“殷人”之音,而“鳥”和“人”在上古時也是同音字。

  由此可知,讀《山海經》不能望文生義,而應該望音生義。

  (//)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