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網遊之以誠服人》第四百二十章:記裡鼓車
畢竟也就過來探探口風,沒待多久,禽滑釐便也回去了。

 走之前還專門又叮囑了工匠一番,讓他們一定要虛心受教,墨鬥讓幹嘛就幹嘛。

 這回換了個語重心長的口吻,沒毛病,胡蘿卜+大棒嘛。

 對他們凌天來說沒毛病,對墨鬥來說毛病就大了。

 壞人是禽滑釐做的、現在好人也是他來,等於全程墨鬥就在旁邊乾看,在這些工匠眼裡,前面“助紂為虐”、後面“冷眼旁觀”。

 這下想拉人也沒那麽容易了,不好搞。

 不過起碼這些人裡沒有特別刺兒頭的,倒是也不至於背地裡挑事兒,反正做工程嘛,木頭上面又沒刻字,凌天又沒專門派夠檔次的人過來督工,等於說到時候分貨是墨鬥自己定嘛。

 這個便宜就不要佔了,自己留一艘最好的,其他的就兩邊平攤攤,反正都同一撥人做出來的質量也差不到什麽地方去。

 這些事情就不需要墨鬥自己親手做了,就教給這些工匠吧。

 不過怎麽說都是免費勞動力,就這麽放著也是浪費……

 那索性墨鬥就安排人做了幾個絞盤和滑輪組,美其名曰“待會兒組裝大船有這些方便”,其實就是給自己做的,這種生產力工具,多一個不多、少一個那是真少,提前預備好、以後還有什麽大工程需要起重機之類的東西了不用臨時花時間。

 除了這些,還順便拿了幾張之前挖高圖挖出來的一些圖紙,什麽記裡鼓車、指南車之類的,都是些小物件,之前一直沒自己倒騰,配方老是壓在倉庫裡也是浪費,索性清一波,到時候看看效果,好用的到時候批量生產出來賣給製圖玩家嘛,畢竟塗山那邊現在最大的利潤來源就是這些人。

 那邊生意最近兩天倒是稍微好轉了一些,當然墨鬥絕對不會覺得這是因為自己管理多麽出色。

 純粹因為霜降的節氣活動有篝火,頂著buff大家pve都很猛,升級快,自然而然要換裝備,消費力能差嗎?

 這種活動又不可能一直有,就那麽點兒buff充其量也就保玩家到40,相滿45點二階大招估計是有點難度,到時候就不存在這種消費刺激了,是得先想好後路。

 人多力量大,有這麽多人幫忙,東西很快便做了出來,隨口安排了一下工作後,墨鬥邊拿著東西開始跑起了圖。

 實際試驗了一番,那麽一大堆東西,大部分都是破爛兒,但“記裡鼓車”還是挺好用的。

 這東西是機械結構,輪軸連著齒輪、帶動羅盤刻度運轉,實際走了多遠一看就知道——當然前提是輪子不能離地。

 是挺好用,但依然有改進空間……

 以前畫地圖,都是走走停停,畫完一片區域之後騎著馬跑一段,找個安穩的地方停住,靠印象和眼睛目測把周圍的地形再畫下來,效率比較低,很多地方都要量,精度也不敢說很高。

 有了記裡鼓車,就不需要目測了,直接讀刻度就好,但精度依然很低,很多地方都要微調。

 墨鬥還算好的,0局訓練過嘛,走的是不是直線他心裡清楚,角度誤差基本可以忽視。

 但這種東西不太容易推廣,一般人的腳步不可能像墨鬥這麽穩,稍微騙個四五度,走20米誤差還可以接受、連走200米,那就差十萬八千裡了。

 但地圖上還是畫成直線,一路下去,想也知道會歪成什麽樣子。

 懶惰確實是科技進步的第一驅動力,為了保證能把這種東西賣出去,墨鬥也是花了不少心思做了一下改良。

 首先是加一套控制方向的齒輪組。

 想了很多種方案,最後還是用了“六向陀螺儀”。

 手上也勉強算事有現成的配方,“被中香爐”,這種古代充其量就是富家千金玩具的東西,用的還確實就是現在陀螺儀差不多的機制。

 都是靠重力嘛,多層圓環球面嵌套,層層卸力,不管最外層是如何運動的,中心區域始終保持水平狀態,裝水水不撒、染香燼不溢。

 很精巧的東西,要做好關鍵就是看一個耐心,每一層球面用可活動的橫杆相連,打磨到極度平滑保證最完美的活動性,內層球面上下兩半靠控制不同的鏤空比例來錯開重量分布——就跟不倒翁的道理一樣,一半非常輕、一半非常重,這樣裝東西的香爐台永遠都是在下面。

 即使是現代工藝,想做成這樣、也不是非常容易。

 只能感歎,古人的聰明才智確實很多方面都比現代人強多了,除了這個,還有越王勾踐劍,乍一看可能就只是覺得“漂亮,了解深了才會去感歎著竟然是2000年前的水平;

 特別是勾踐劍,鑄造工藝已經是失傳了,2000年後用現代科技無論如何都仿造不到那種鋼材鑄造水平,人家彎超過180度的角都可以完美複原、沒有任何應力損傷,現在的鋼材、再好的工藝彎個七八十度就已經會產生永久形變了。

 技術雛形是有,但想直接移植到鼓車上還是花了不少的工夫,主要是鋼材打磨水平沒有到位到那個份上,無論如何都有摩擦力,陀螺儀轉軸方向未必能保持恆定;

 不過好在這個不是拿在手上把玩的,多加點兒木油潤滑就好了,精度不敢說絕對、但起碼能用。

 但也僅限於能用了,很多方面確實不過關。

 那就退而求其次唄,本來是想做個完美的“六向”陀螺儀,搞到後面,只能拆成2根,xy軸做到一起、指示高度的z軸轉軸拆分出來單立。

 這樣的話,摩擦力誤差可以減少3分之1,確實可以提高一些精度。

 最後成品出來,效果總的來說墨鬥還是比較滿意,轉軸末端連著微壓彈簧,彈簧末端牽住指針,鼓車運行的時候,輪軸除了帶動測距輪組、也同時帶動著這2組測向輪組,直接把相對於初始地點的方向和距離變動量化了出來。

 接下來就可以更進一步……

 指針直接連上筆墨。

 用的是鴨毛、羽杆。

 說白了就是西方的羽毛筆,那玩意兒中間是空的嘛,裡面灌進濃稠墨水,在墨液表面張力和大氣壓強的雙重影響下,墨水平時往下滴漏的速度盡量降到極限,僅在接觸紙張的時候把墨水“吸”下來。

 其實也算不上吸,就是順便著往下“帶”,只是紙是木頭做出來的嘛,木材纖維結構都是管狀,只要沾到水源、靠大氣壓強的作用就可以源源不斷往裡吸。

 也是為了生存嘛,植物不進化成這種樣子,生在乾旱地區連著四五天不下雨就直接枯死了。

 這倒是方便了墨鬥的加工,反正只要選到了吸水能力足夠優質的紙張和粘稠度適中的墨水,光靠指針的偏轉力就足夠誘發油墨暈開。

 筆墨紙全部擺好,推著車子走,路線軌跡的變化,包括距離、高度、方向,都會直接反映在紙張上。

 簡單來說就是——自動繪圖。

 這可比之前走走停停目測風景要好不知道多少倍。

 實際試驗了一下……

 起碼能用。

 問題不少。

 最大的一點,車不能停……

 墨水是一直往紙裡面滲嘛,停太久了一個地方墨跡就會相當溶,在紙面上暈開形成一個超大暈痕,地圖觀感極差。

 其實本來也好不到什麽地方去。

 機器的東西,無論如何都做不到人腦那麽只能。

 這台車子,充其量就是“反映位置變換指標”,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反映不了“當前所在場景地形”的。

 畫出來的,是一整片“墨印”。

 坡度陡的地方、因為走起來慢嘛,墨跡會更深;相反的,平緩的地方走起來快墨跡就更淺;

 是靠這種墨跡的深淺來表現地形變換。

 隻上色,不描邊。

 而且是所有地方都上色。

 這種塗抹型地圖,看起來觀感真的是糟糕到難以想象,直接彈開到眼前往太陽那邊一擺,波瀾壯闊的大好河山瞬間躍然紙上……

 放桌上看?

 就是一團黑,其他什麽鬼都看不出。

 還是得人工操作一回做點“美工”活兒,把這種高度和坡度變換用一種普通人能看懂的行事描下來。

 總的來說,這東西也不能算很完善,但畢竟冷兵器時代嘛,也不能強求太多。

 要是用現代技術,羽毛筆換“3d”打印那就好多了,成品出來直接就是通用的地形圖,就跟微縮模型一樣,連“地圖”是什麽意思都不知道的幼兒園孩子看了都知道這地方該怎麽走了。

 不過能到現在這程度也確實不需要自行車了。

 只是這玩意兒畢竟是墨鬥自己改良出來的,沒有配方,陀螺儀橫杆又做不到那麽完美、彈簧驅動力矩誤差也不能完全抹出,自己用沒事兒,想達到系統標準?

 反正內丹是不可能往上安的,只能自己推著走。

 好在墨鬥是個近戰肉,力量不怎麽樣吧體質還不錯,負重高,這又是木質結構,稍微做小一點是可以收進背包的,不會影響帶其他東西。

 那就留著唄,以後碰上迷宮了直接掏出來往外一擺,悶著頭往前走一段,瞬間就知道該怎麽破解了。

 而且就算不走迷宮,這東西在平原地區也挺好使。

 繪圖經驗來的是真快。

 就直接推著往前走,一片區域一片區域描,一張紙瞬間就鋪滿了,刻度清空再換紙繼續走,邊走邊把剛才“畫好”的做個加工。

 平原嘛,根本不需要對著太陽看高度——反正都一樣。

 只要輪廓就行,那不直接往上蓋一張硫酸紙臨摹就好?

 能走到的地方都不用管,中間空著的沒暈到墨水的,就那麽幾種可能,上不了的山地、下不了的湖泊、穿不過的大樹。

 就這幾種可能,一個個往裡套嘛,哪怕自己人沒到那兒,看見那種一整片黑裡突然一大片地方遍布孤點那不明顯就森林了?

 一大圈空白、旁邊牽出來四五條蜿蜒曲折的曲線,那不就是一個湖?曲線都是河道咯;

 孤立封閉圓環、邊角極度曲折,墨跡深淺逐漸遞進加黑,明顯就是岩壁。

 不成片的星點,某一個方向上墨跡明顯更黑——資源點嘛,會暈出一片那是墨鬥蹲地上撿資源,墨水自己往紙裡不斷滲暈出了一大片。

 都不需要去記剛才是怎麽走的,拿到墨跡圖直接抬手就能描。

 邊間資源邊繪圖,兩邊不耽誤,等於白拿一系生活經驗。

 直接這麽描,系統給的繪圖經驗也不少嘛,系統評的精準度也有80%以上。

 要是太低了,70%都不滿的,那估計就是有些地方圖標給擺錯了……

 輪著來嘛,一個不對換一個,換上去一看,68%變72%,誒,對了!

 一個一個改,瞬間就到80+了。

 能到80%的精度,就可以去官府刊印。

 拿出去賣當然沒戲,很多玩家都追求完美,地圖精度不到98%他們一看就說“這是垃圾”,再便宜都不買。

 反正墨鬥做這個也不指望拿出去賣,就混點兒經驗加點兒屬性。

 要賣其實也能賣出去,走了好幾張地圖,邊撿資源邊推車,一開始其他人還不知道怎麽回事兒,看見墨鬥走一段就換紙開始描了、慢慢大家也就懂了。

 二十分鍾不到,就已經有人上門打聽了,問他這車子多少錢賣。

 越走問的人越多,好多都是之前買過蒲公英的繪圖師老顧客。

 還有好幾個都已經跑出南野地界的兄弟專程打了長途私聊過來詢價的。

 直接一個喇叭了事兒,“抱歉,工藝還不算完善,很多地方都不方便,暫時非賣品,等以後完善了我再聯系大家。”

 一方面是為了“了事兒”,工藝也確實“不完善”——很多部件都是臨時打出來的、非流水線批量化生產出品,貴的死,現在賣穩虧;

 順便還能打個廣告。

 本來就繪圖師知道,喇叭出去,大晚上的黃金時間,全城人都知道了。

 發酵兩天,“改良”一下工藝水平——用料能縮的地方就縮,用不著的組件能砍就砍,甚至可以多推幾個閹割版本,就跟牙膏廠賣cpu一樣,同一條流水線出來、完全相同的工藝流程,做出來主頻能到4.8給安個型號說是xx80,到4.9就說是xx90或者原來名字後面加個s,加500塊錢你買不買唄;

 說“刀法精湛”,就是精湛在這種鬼地方。

 成本低了、還能做價格歧視,那墨鬥就可以待價而沽了,看大家對這東西的接受程度。

 而且也可以光明正大擺開來說“我這東西有這毛病、那毛病,不是所有人都能用的、畫出來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的。”

 一定要說“看不懂”這一出。

 其實只要是在平原地形用,是個人都能看懂,但墨鬥一開始又說了這東西需要“專業水平”……

 這樣買了這貨的人就會產生一種智商上的優越感。

 那他就不會抱怨那些不好用的地方了。

 省的後面扯皮嘛。

 這種小眾的東西,會買的人無非就是那麽些個,都專業的很,知道怎麽用;

 無非就是嫌貴,買完了之後瘋狂抱怨,故意說自己一點兒都不懂,說你產品不夠傻瓜、一般用戶用不了,等於說服務不到位、就指著你退錢, 等於到手刀的意思。

 其實沒有錯,一件產品出來,的確應該按消費者最低專業度來考量。

 就得做成傻子都知道該怎麽用才行。

 要不然就買便宜點兒咯,吹點兒“性價比”。

 墨鬥不是不願意賣便宜,但他怕有些人得了便宜還賣乖,明明已經相當接近成本價了、還要到手刀。

 關鍵這玩意兒現在還確實就墨鬥能做,沒有比較,大家不知道什麽算“便宜”什麽算“貴”。

 那人家肯定是想你越便宜越好了,才懶得管你成本多少呢。

 那墨鬥就虧大發了,這種買賣不能做。

 做生意,不能黑心,但也千萬別真把顧客當上帝。

 顧客也是人,該賺的錢就是要賺,能不打的折就是別打。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