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南京,又稱應天府,其作為洪武朝的都城,始建於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至洪武六年方才竣工。
應天府規模之大,城垣之堅固,佔地之遼闊,為我國古代都城之首(超過漢之洛陽,唐之長安,宋之汴梁,甚至超過朱棣遷都後明清兩代的都城北京)。
京師內城范圍包括石頭城、獅子山、覆舟山、雞鳴山、清涼山與宮城(也作皇城),秦淮河最繁華的河段亦迂回其內。內城的城牆長度據《大明一統志》、《金陵古今圖考》等書記載,周長九十六裡,共十三座城門。
洪武二十三年,洪武帝又為京城加築外郭,外城牆周長一百八十裡,開十六座城門,將紫金山、觀音山、聚寶山、莫愁湖以及幾乎整條秦淮河環抱其中,形成堅不可摧的三層防線(外城、內城和宮城)。
然而,這座中國歷史上最大最堅固的京城,同樣存在致命的問題。那就是佔地實在太大,城牆實在太長,城門實在太多(比起南京的十六座城門,後來的北京只有九座城門),城門與城門之間又都有一定距離,一旦有敵人來犯,要想守住每一座城門,就需要在城內屯駐大量的軍隊,來守衛長達一百八十裡的超長防線。
京城駐軍十二萬,包括六萬城衛軍和六萬禁衛軍(禁衛軍又分為十二個親軍衛,每衛下轄5000人)。此時,由於徐輝祖前往淮北會戰,建文帝臨時將城衛軍編入應天新軍,隨同徐輝祖開赴淮北。
於是城中就只剩下六萬的禁衛軍。
當藍橋的奇襲隊逼近至城東的麒麟門下,恰是那一日的正午時分。
火辣辣的日頭從頭頂直射下來,照在戰士們的甲胄上、盾牌上、刀槍上,反射出刺眼的強光。
三萬人的方陣好似一片巨大的黑雲,由遠及近地壓逼城下。
黑雲壓城城欲摧。
之所以選擇正東的麒麟門,一方面是因為在麒麟門內,也就是紫金山的南側,有大片的開闊地,適合集團軍作戰。
而另一方面,由於內城東側的朝陽門正對著麒麟門,一旦麒麟門失守,朝陽門將立即暴露在兵鋒之下。
皇帝和嬪妃所居住的皇宮,就位於朝陽門後。
換句話說,沿麒麟門和朝陽門這條線,是殺入皇宮的最短路徑。
此時京師尚有六萬禁衛軍,純以兵力而論,實是二倍於藍橋歷經千辛萬苦,繞路而來的三萬奇襲隊。
但真要是說誰敢出戰,則沒人能真負得起這個責任。
齊泰不行,黃子澄不行,李景隆也不行。
所以當小校將麒麟門外的情況飛報入宮,年輕的建文皇帝朱允炆立時面如死灰,而被他視作左膀右臂的一眾文臣,此刻也都緘默不語,仿佛忽然之間全都變成聾子和啞巴。
“這……這該如何是好?”朱允炆面色難掩驚惶,坐在龍椅上的身子晃呀晃,讓人擔心他會不會突然跌下來。
沉默良久之後,身為兵部尚書的齊泰齊尚禮終於緩緩陳言:“賊寇犯京,臣等縱然粉身碎骨,也必力保江山和陛下周全。城內尚有禁衛軍六萬,二倍於賊,想來只要穩守城門,並邀周圍府縣赴京勤王,俟賊人糧草用盡,自會退卻。”
“真的嗎?”朱允炆仍然面色蒼白,顯然對齊泰提供的定心丸並不感到受用。
黃子澄排眾而出,剛想附議力挺齊泰,又一名小校飛報進宮,慌張地連氣都喘不勻了。
“城外的賊人會妖法!他們不是普通的賊人,而是一群天兵天將!”
齊泰怒叱:“胡說八道,真命天子在此,城外哪來的天兵天將?”
“是……是真的……那為首的賊人還會飛呢。
”那小校結結巴巴地道,“而且他有一柄神劍,只要隨手一揮,就有一道異芒從劍上飛出,能把城牆炸出這麽大一個坑呢。”他越說越激動,索性跪在殿中比劃起來,雙手張開,示意城牆上的坑有多大。
朱允炆更加驚懼,咽了口唾沫道:“真有這麽厲害?”
說著他看向在一旁垂手侍立的李景隆:“李卿,你是習武之人,有否聽過這樣一種武功,可以讓人會飛,又能射出異芒損壞城牆?”
李景隆茫然搖頭:“未曾聽聞。”
他別說未曾聽聞,就算親眼見到,也必然不肯相信自己的眼睛。
同一時間,在麒麟門外,唐梨甩出一面無影無形的“真氣鏡”。
藍橋提氣輕身,踩在唐梨的真氣鏡上,好似騰雲駕霧般升上半空,然後真氣匯聚,天一劍氣從流光劍上激射而出,驚芒一閃而過,在沉重厚實的木質城門上劃開一道巨大的裂紋。
他此行說是奇襲,實際心裡也十分清楚,以他這區區三萬遠征的疲師,就算敵人把麒麟門拱手相讓,他攻入外城,面對多達六萬的城衛軍,仍然沒有取勝的把握。
之所以在城門前“大展神威”,目的只是為使朱允炆和百官害怕,從而迫不及待地從前線調回徐輝祖。
守門的小校流水般飛報入宮,把麒麟門前發生的一切,諸如城牆被打出了幾個坑, 幾個豁口,城門又多了幾道裂紋等一一陳報,隻把藍橋說得好似大羅金仙,又或魔王轉世。
大殿之上,眾皆悚然。
“就算是武功,也必是極高明的功夫。”李景隆手撫短髯,苦笑道:“魏國公是我朝第一高手,六萬城衛軍現在也受他節製,為今之計,只有將他調回,方可保京城無虞。”
朱允炆遲疑地看向齊泰:“現在調魏國公回來,淮北戰場不會有事吧?”
齊泰低頭沉吟,正斟酌答話的用詞,黃子澄道:“臣今日聽到坊間一些傳聞,說燕軍在齊眉山大敗,再無南進之力,已經撤回北方。”
朱允炆蹙眉道:“傳聞?”
“臣也聽到過類似的說法。”一名都察院的禦史補充道,“好像是有從淮北逃回來的商旅,說看到燕軍丟盔棄甲,倉皇北竄。”
他這麽一說,又有幾名官員出來作證,都說聽到過燕軍北歸的消息。
朱允炆定了定神,輕舒了一口氣,對齊泰道:“如此,就請愛卿替朕擬旨,速召魏國公返京。”(《明鑒綱目》卷二:而帝聞訛言,謂燕兵已北,召輝祖還。)
“臣遵旨。”
秦淮河的一艘畫舫上,絲竹管樂聲中,張太尋手持酒盞,看著面前幾位獻舞的舞姬,笑呵呵地道:“怎麽樣?現在滿京城的人都聽說了,燕軍在齊眉山戰敗,已經北歸。”
坐在他身旁的少女輕紗覆面,玉手也持著酒盞,和張太尋的酒盞碰了一下,嬌笑道:“異日功成,當給張老的懸月閣記一大功。”
靖難英雄譜 htt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