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滿洲”這個名號,到底來自哪裡,眾說紛紜,之所以選擇這個題目,主要原因是國內沒有對這方面的研究,於是,我把這當做我對中國北方民族稱號研究的第一站。
皇太極否認了滿洲人和女真人的關系,他說:女真“是席北超墨爾根之裔,與滿洲無涉。”在這裡我要解釋一下文中的兩個詞匯,“席北”就是指錫伯族,“超墨爾根”是蒙古語,就是“查乾蔑兒乞特”,翻譯過來是指“白韃靼”。
那麽我們怎麽理解這句話呢?滿洲女真主要指建州女真,建州女真和錫伯族及白韃靼到底有何區別呢?讓我們來看看中國史書的記載:
《皇明九邊考》卷二《遼東鎮邊夷考》記載:“建州毛憐則渤海大氏遺孽,樂住種,善緝紡,飲食服用,皆如華人,自長白山迤南,可拊而治也。”
《東夷考略》記載:“建州、毛憐裔出渤海,居處飲食有華風。海西系黑水裔,其山夷以山作窯,即女真完顏種”
從記載可見,海西女真是黑水靺鞨或金女真直接後裔,建州女真是粟末靺鞨也就是渤海國大氏王族所在部族的直接後裔。
這裡就引出了一個概念:渤海國。
建州之名來自於渤海國,明初建州衛當初設立在何處已經無法考證,按渤海國建州治所在黑龍江綏芬河中下遊,和明建州女真活動區域不重合,建州女真最初活動區域在綏芬河以南,吉林省的琿春、延吉和朝鮮鹹鏡道一代,後來因朝鮮擴張,被迫西遷過鴨綠江,明朝之所以定為建州,可能因明人對東北地面不熟悉,誤將琿春地區定為建州,而真正的渤海國建州顯然要北一些。
那麽琿春、延吉和鹹鏡道北部在渤海國時代叫什麽名字呢?叫“穆州”,所謂的“滿洲”實際上是“穆州”的另一種發音而已。他們認為自己是渤海國後裔,所以皇太極說“統緒綿遠,相傳奕世”,也就是明朝人忘記了渤海國的地域地望,但這些渤海國後裔沒有忘記,他們把自己並不稱做“建州”而叫做“滿洲”人,實際上就是說他們是渤海國“穆州”的滿洲語發音。
那麽這種說法有道理沒有,我認為是有道理的,首先建州女真活動區域就在渤海國穆州地域,第二,渤海國皇族大氏也是剃發梳辮子的。渤海國國王稱號為“可毒夫”,實際上就是滿語“”(管理者)的發音的一種變體。第三,最重要的是明朝史書的記載:《皇明九邊考》卷二《遼東鎮邊夷考》記載:“建州毛憐則渤海大氏遺孽,樂住種,善緝紡,飲食服用,皆如華人,自長白山迤南,可拊而治也。”
渤海國本民族語言應該就是女真語,但其漢化嚴重,其官方語言是漢語,這也是建州女真人的漢語水平普遍較高的歷史原因。
渤海國叫類似“滿洲”發音的州郡有好幾個,比如著名生產靺州之豬的靺州,得名於靺鞨,漢語化後變成靺州,還有在現在俄國的慕州等,為什麽要確定長白山下的渤海國古稱穆州為滿洲讀音的來源呢?主要是地理位置緣故。
明朝典籍記載建州女真是渤海國大氏後裔,古代漢文典籍的嚴謹性較高,該記載肯定是根據建州女真人的自述記載下來,因此建州女真的主體應該是建立渤海國的粟末靺鞨人。
第二松花江流域,暉春以及其以東被朝鮮侵佔的所謂鹹鏡道北部地區,正是粟末靺鞨最後發家並建立渤海國的地點,穆州就是將粟末的末字修訂成穆州而成。“粟末”是什麽意思呢?這個名稱漢代就記載在史書裡了,是河流名稱,叫速沫水,就是指現在的松花江。大家不知道其含義,我在這裡解釋一下:“粟末”的含義是滿語的“混合”——“suwa”,所以歷史上松花江有時被記載成“宋瓦江”、“宋萬江”,由於古漢語微母字也和明母一樣是“m”輔音,所以“宋瓦”或“宋萬”在漢代被翻譯成“粟末”,渤海國在給該地域定名時,采用了漢文記載的“粟末江”的江名給該流域起名為“穆州”。
另一個證明,朝鮮人稱呼滿洲人最初就是稱為“萬州人”,“萬”字來自“宋萬江”的萬字無疑。松花江在與嫩江匯合前叫第二松花江,水流較湍急,含沙量大,在古代叫“金江”,“嫩江”是滿語“青江”的意思,“嫩”是青色、清亮的意思,“青江”和“金江”匯合,白水和黃水混合,所以叫“粟末江”,意思是“混同江”,而“混同江”這個名稱,正是遼代對松花江的官方稱呼。現在把漢代的粟末江稱為“松花江”,是誤讀,本命應該是“宋瓦江”或“宋萬江”。
粟末靺鞨應該是建州女真的直系來源,他們是古代東北原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