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第二百一十五章 東晉混亂
在衛朔忙著欲鯨吞隴右全境時,姚萇去號稱藩的表書已送抵建康。

 不過,此刻東晉上下正忙著爭權奪利,根本無暇關注北方亂局。

 因此,姚萇欲借東晉製衡河西的謀劃,注定是一場空。

 從謝安去世的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到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這一段時間,是司馬曜、司馬道子一對酒囊飯袋兄弟合作多於分歧,矛盾逐漸堆積的時期。

 雖然,在此期間,無論從中央還是到地方的人事安排,讓人眼花繚亂。

 但是,每一步都是司馬曜為鞏固皇權、平衡門閥利益的結果。

 揚州,不用多說,在謝安死後不久,由司馬道子接任。

 荊州,原是龍亢桓氏地盤,桓溫死後由桓衝接任。

 繼而在謝安去世前一年,由桓氏另一俊彥桓石民接任荊州刺史職務。

 六年後,即太元十四年,桓石民去世,皇帝司馬曜終於收回荊州大權。

 隨即任命王忱為荊州刺史,至此桓氏家族失去了最後一座方鎮。

 司馬曜這種不斷打壓龍亢桓氏的動作,引起以桓玄為首之龍亢桓氏的極大不滿。

 徐州,太元十二年謝玄離職以後,即由司馬道子遙領。

 豫州,到太元十五年即由庾楷接替哥哥庾準之職。

 江州,桓伊於太元十五年去世後,朝廷以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短暫擔任刺史(隨後調任會稽內史)。

 兗州,太元十二年謝玄離職以後,由朱序接任,不久朝廷即以譙王司馬恬擔任。

 三年後,太元十五年,譙王司馬恬又去世了,司馬曜即以皇后之兄王恭擔任。

 太元十年,司馬曜在襄陽又喬立了雍州,以楊佺期的父親楊亮為雍州刺史。

 太元十三年,加朱序為都督雍州、梁州、沔中九郡諸軍事,雍州刺史,鎮守洛陽。

 益州,太元十五年由郭銓繼任。

 在此期間,寧州刺史是費統、廣州刺史是孔汪。

 至於會稽內史一職,在謝玄去世以後,即由謝安之子謝琰繼任。

 到了太元十六年,謝琰又被升為尚書右仆射、太子詹事,會稽內史由王凝之接任。

 在謝安死後五年間,司馬曜與司馬道子通過合作,完成了對主要方鎮的調整。

 諸方鎮當中,最屬徐州、兗州、豫州、江州、荊州主官的變動引人注目。

 在淝水大戰後,北府舊將們北移至淮河兩岸,兗徐二州成為北府兵駐地。

 當北方陷入大亂,邊防壓力頓減後,北府兵已從朝廷柱石,變成被猜疑、防備的對象。

 尤其在謝玄離職後,北府兵缺少一個深孚眾望的領袖,很快被朝廷被一分為二,徐州由司馬道子遙領,而兗州則在朱序短暫過渡以後,由司馬恬、王恭相繼駐節京口。

 面對有可能被卸磨殺驢的後果,讓北府舊將自覺地團結在劉牢之周圍,並通過劉牢之與陳郡謝氏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不過,劉牢之顯然無法跟謝玄相提並論,他雖然有資歷、威望,卻沒有相應的能力。

 至此,北府兵暫時蟄伏於兩淮,要等到孫恩亂起時,他們才會重新崛起縱橫天下。

 在公元390年也就是太元十五年之前,司馬曜、司馬道子這對酒囊飯袋兄弟之間是合作大於抗爭。

 而隨著朝廷完成對各地方鎮的調整,司馬曜的皇權與司馬道子的相權之間,終於不可避免的爆發衝突。

 為了製衡權勢愈重的司馬道子,司馬曜在司馬恬去世後,任命皇后之兄王恭為都督兗青冀幽並徐州六州諸軍事、平北將軍、兗青二州刺史、假節,鎮守京口。

 王恭此任是在王忱上任荊州刺史八個月之後,而王忱是司馬道子心腹王寶國親弟弟,因此司馬曜此舉顯然是在暗中製衡司馬道子。

 近年來,司馬曜、司馬道子兄弟矛盾進一步加劇,幾乎到了不可調和之地步。

 太元十七年,也就是今年——公元392年夏,王忱病逝於荊州刺史任上。

 此時,酒囊飯袋兄弟倆注意力全在爭奪荊州控制權,也就自然沒心思去管後秦死活?

 且巧合的是,在王忱病逝不久,鎮守襄陽的朱序也因病辭職。

 這一下讓荊州刺史一職成為東晉朝野共同關注的焦點。

 因為不管哪個派系的人就任荊州刺史之職,都將掌握整個大荊州地區(東晉荊州與漢荊州不同,不包括襄陽等長江以北)。

 皇帝司馬曜畢竟佔據大義名分,因此下手比較快。

 就在王忱去世當月,司馬曜順理成章任命了親信、太子右衛帥郗恢,接替年老的朱序為雍州刺史,鎮守襄陽,為下一步安排荊州刺史人選做好了準備。

 面對皇帝咄咄逼人之勢,司馬道子同樣不甘示弱,一心想讓自己心腹王國寶接任王忱。

 王國寶是王忱的三哥,同為司馬道子的內兄,由其接任此職,當然是司馬道子再樂意不過的了。

 不過,司馬曜肯定不願讓司馬道子得逞,他有意讓王恭以國舅之尊駐節長江上遊。

 除了酒囊飯袋兄弟倆在爭奪荊州外,還有琅邪王氏的王珣也對荊州刺史一職垂涎欲滴。

 不過,雖然王珣也站在司馬曜一邊,可因其是桓氏故吏,反倒不可能去桓氏舊部遍及的荊楚之地任職。

 對於司馬曜而言,他與其父二人在桓溫活著的時候日夜擔驚受怕,以至於讓他深恨桓氏。

 哪怕他們父子的皇位還是因桓溫廢黜海西公而來,也不能讓司馬曜寬宥桓氏。

 所以,司馬曜親政以來,對桓氏家族采取了實際壓製、而表面上不予理會的策略。

 僅此一點,司馬曜就不會任命與桓氏家族存有故誼的王珣去做荊州刺史。

 然而正當酒囊飯袋兄弟將注意力全放在對方身上時,全然沒發覺桓玄也在為荊州刺史一事而暗中籌謀。

 桓玄很清楚自己暫時無法執掌荊州,他一番謀劃只是為了不讓王恭上位而已。

 當初王忱在荊州時,處處跟桓玄作對,對桓氏勢力大加壓製。

 而王恭作為皇帝心腹,自然也不會對桓氏有好感,一旦其繼任荊州刺史,桓玄肯定還得繼續被壓製。

 於是,桓玄派人入京賄賂司馬曜所寵信的尼姑支妙音,通過支妙音舉薦被他視為弱才的黃門侍郎殷仲堪。

 結果出乎眾人預料,荊州刺史人選竟因為桓玄暗中操作,最終落到了資望很淺的殷仲堪身上。

 殷仲堪是殷浩的侄兒,他與王忱一樣上輩同屬於桓溫打壓的對象。

 而任用殷仲堪,體現了司馬曜繼續防范荊州桓氏殘余勢力的意圖。

 於是在公元392年,朝廷正式以殷仲堪為都督荊、益、寧三州諸軍事,振威將軍,荊州刺史,假節,鎮守江陵。

 可惜啊,殷仲堪與他的前任王忱不同,他內心對桓氏充滿恐懼,十分懼怕桓玄。

 以至於他抵達荊州以後, 不但不敢壓製桓氏,還主動與桓玄交好。

 殷仲堪到任後,桓玄一改王忱在任時收斂,行事愈發無忌,漸漸壓製住了荊州刺史。

 據說有一次,桓玄拿著長矛對著殷仲堪比試,險些刺中殷仲堪。

 殷仲堪的下屬劉會當即斥責桓玄,迫使桓玄恨恨而去。

 桓玄離去以後,殷仲堪嚇得趕緊讓劉會離開荊州逃命。

 殷仲堪的懦弱和桓玄的強勢,由此可見一斑,也讓荊州上下畏懼桓玄勝過畏懼殷仲堪。

 也許司馬曜怎麽也沒想到,他費盡心機從司馬道子手上搶到荊州重鎮。

 可因為所托非人,最終讓荊州在事實上逐漸落入桓玄手上。

 從此之後,桓玄漸漸走上政治舞台,成為左右東晉朝堂的權勢人物。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