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統二年(1635)三月,大明泰昌帝病重,秀保和孝明天皇親往順天探望。
這位本該只在位一個月的悲劇皇帝,竟在萬歷帝的諄諄教導和眾大臣及秀保的盡心輔佐下,多在位了十一年,期間國家改革進一步推進,百姓安居樂業,大明實力進一步強盛,西至蔥嶺、東至海東,真正達到了“遠邁漢唐,治隆唐宋”,這一時期被譽為“泰昌之治”。
日本也在大明的發展中大為獲利,積極參與大明對外擴張和貿易,人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社會日益穩定,朝廷的威信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泰昌帝臨終前,與秀保密談良久,事後竟晉封秀保為“和王”,加太傅,封藩河間府(名義上),委托秀保輔佐天啟帝。
秀保恐朝內風言風語婉言拒絕,但在泰昌帝懇求下,勉強答應輔佐三年,同時推薦袁可立、熊廷弼等人入京輔命,泰昌帝一一應允。
皇統四年(1637)十一月,突聞駒姬染疾不治,秀保便懇請提前返回日本。由於大明內部運行平穩,天啟帝也不便挽留,予以豐厚賞賜後準予返回。
抵達堺港後,秀保不得休息,趕忙快馬加鞭趕往京郊的“梅苑”,這是秀保專門為駒姬修建的別院,“梅”字源於秀保與駒姬在江戶互訴情意之物,以此為名,可見兩人感情之深厚。
抵達“梅苑”已是深夜,由於提前知曉秀保即將前來,苑內外此刻已是燈火通明。秀保不顧一路辛勞,在內侍的引導下疾步來到駒姬寢室。
內侍小心地拉開門,只見室內昏黃的燭光下,五六名女子圍坐在床榻周圍,不時的啜泣聲在這時顯得格外刺耳。
“陛下回來了!”察覺到秀保站在門口,一眾女子趕忙轉過身去,恭敬地向秀保行禮。
“免禮,”秀保一邊說著一遍來到床榻前,這才發現,除了櫻姬,自己的幾位妻妾全數在場。
“櫻姬的身子您知道,她這幾天咳嗽不止,妾身便讓她先行回去了。”也許是怕秀保誤會,菊姬先一步解釋道。
“朕知道。”秀保沒有責怪的意思,反倒是心生憐憫:“別說她了,你們的身體也是……哎,先行回去休息吧,這裡有朕呢。”
“陛下…”持子剛想說什麽,卻被菊姬製止了。
“聽陛下的,先回去休息。”菊姬向眾人使了個眼色,阿江心領神會,向秀保拜別後,便和菊姬拉著持子出去了。
小心翼翼地合上門,菊姬對阿江和持子說道:“讓他們單獨待一會吧,畢竟她……”
聽到這,眾人再度小聲啜泣起來。畢竟除了菊姬,駒姬是進門最早的一位,平日裡對眾姐妹也是照料有加,菊姬生病期間,也是盡心盡力操持,早已是贏得眾人的尊重。
也許是被剛才的嘈雜聲所驚動,駒姬艱難地睜開眼,這才發現秀保就在眼前。
“是陛下,陛下回來了。”一時間竟高興得笑了起來,可隨即便被自己的咳嗽聲所打斷。
秀保趕忙往前湊了湊,緊張地說道:“朕回來了,朕就在這看著你,哪也不去。”
駒姬眼角留下兩行淚,卻仍是一臉微笑:“不要這樣,正事要緊,妾身沒事的。”
“別想那麽多,滿仁如今處理政務得當,朕已經全然放手了。今天,朕就在這裡陪你,等你病好了,朕再帶你去賞梅。”
聽到這,駒姬笑得更加燦爛了,她咳嗽著緊握秀保的手,努力感受著他身體的溫度:“陛下,
自‘那件事’後,咱們好久沒這麽近地說話聊天了。” 駒姬口中的“那件事”,就是永寧四年(1620年)的“庚申之亂”,這場由《推恩令》引發的騷亂,受波及最大的,當屬東北兩大強藩,即最上氏的山形藩和伊達氏的仙台藩。
其中實高七十八萬的山形藩,最終被肢解為五份,主藩僅剩三十三萬石,當主最上義康被迫歸隱,家督之位讓渡給年幼的嫡子義興,最上氏也由此一蹶不振。
駒姬是最上義光的女兒、義康的妹妹、義興的姑姑,更重要的,她還是義興正室天滿姬的母親。這個曾經聰明伶俐,甚討秀保和駒姬歡心的女孩,被最上家視若珍寶,看作是與當時的幕府加強關系的重要紐帶。
但諷刺的是,就是有著這麽多層的關系, 秀保還是決定拿最上氏開刀,這也難怪最上氏一時間難以接受,奮起抵抗。
在幕府絕對實力面前,最上氏以慘敗肢解收場,昔日親密無間的兩家也就此生疏,義興雖然以死相逼,竭力維護天滿姬,但最上家臣時不時地冷嘲熱諷卻讓天滿姬變得沉默寡言,鬱鬱寡歡。最終在駒姬的要求下,萬般無奈,秀保隻得將其接回郡山居住。
秀保怎會不知道拿最上氏開刀意味著什麽,但他不得不這麽做,只有這樣,才能讓那些對新政扭扭捏捏、躲在暗處的大名沒有話柄,才能更加樹立幕府的微信,維護統治的穩定。
當然,後來秀保也對最上氏進行了補償,不僅默認最上氏為譜代,而且後續還頒發了《推恩另行狀》。
不久,最上義康病逝,義興得以完全執掌家業,這才衝破家中阻力,先後九次前往京都請求迎回天滿姬。在真情的打動下,在天滿姬的苦苦哀求下,秀保和駒姬終於同意義興迎回天滿姬,此時,距離天滿姬離開山形城已過去整整十年,兩人的愛情在當時一度傳為佳話。
孝明天皇即位後,封天滿姬為內親王,同時也打破“攝關家和清華家可封公”的規定,敕封最上義興為羽國公,如此殊榮,也讓當年的恩怨煙消雲散。
盡管如此,駒姬恩怨分明的性格,使得她仍對這件事十分介懷。十多年來,雖然盡心料理內務,但卻有意和秀保保持距離,即便秀保為其修建別苑,對賢仁屢屢加封賞賜,仍不能解開她的心結,兩人就這樣相互煎熬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