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三國之並虎》第718章 論學-樂二
因此,許多喜好琴曲的人物,無時不刻不在鑽研《高山》、《流水》二曲,想要將兩支琴曲合二為一,複原出最完整的《高山流水》。

只是,在不改變二曲的譜調的基礎上,想要將風格迥異的二曲,融會貫通地合二為一,卻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哪怕是留有著作《琴操》的當世大儒蔡邕,在無數年的嘗試之後,也依舊不能將《高山》、《流水》二曲編合一體。

然而,正是這個為難當世無數琴樂愛好者的難題,居然在今天的龍山校場上,得到了完美的解決。

此刻,諸葛亮撫琴所彈奏的琴音,正是將《高山》、《流水》完美融合一體的美妙聲音,說不定這就是那失傳已久的古曲《高山流水》。

聽著諸葛亮奏出的琴音,令校場聽眾的神魂,無不是太虛暢遊,一會兒宛如攀上了撥雲見日的山巔,一會兒好似潛下了奔騰流淌的深水。

這種遨遊自然、體驗宇宙的美妙感,哪怕是根本對音樂一竅不通的人,聽之以後都會不能自已地浮想聯翩。

連丁靖這個聽慣了蔡琰、步練師撫琴的家夥,都一副魂牽夢絮、神遊太虛的癲狂模樣。

就在所有人都神魂顛倒、如夢如醉之時,諸葛亮演奏的《高山流水》卻突然急促了起來,宛如凡人從高山跌下、從深淵沉淪一般。

如此身臨其境的琴聲,使每個聽著都有些提心吊膽,仿佛跌落高山、沉淪深淵的人,正是他們這幫聽眾似的。

就在每個人都被這音樂所刺激到了之時,諸葛亮撫琴的雙手卻是戧然一停,所有的琴聲也忽然戛然而止,陷入一種死一樣的寧靜之中。

以至於每個聽眾,都以為自己已經從高山跌至平底、從深淵沉入水底,有一種生死兩茫的返虛之感。

這種生死之間的刺激感,嚇得所有人都是渾身一激靈,立即從出神九霄的狀態中,突然跌落回了現世。

然而,雖然對這種生死轉換的音樂感到微微驚駭,但是每一個人的心中,卻又生出了豁然的醒悟,好似對生死輪轉、興亡消替,有了一種大徹大悟的理解。

人,從出身便一直在邁向死亡,對死亡的恐懼是每個人的天性,可走向死亡又是每個人的宿命。

這是一種矛盾的感覺,是直衝每個人內心的琴聲!

“妙啊!”

“好一曲《高山流水》!好一個生死輪轉!好一個山水永恆!”

忽然,包括蔡邕在內的許多人,紛紛凝神審視著年輕的諸葛亮,獻出了內心毫不掩飾的讚美和敬佩。

像諸葛亮這樣的青年才俊,數百年都不會出世一個,能遇到的都是上天寵幸!

“看來這場‘樂’之比試的結果,大家的心裡也已經有數了。”

就在此時,丁靖卻是站了出來,宣布著音樂比試的結果,言道:“並州學院派出的學子,雖然是一女子,但其撫琴奏出的《聶隱刺韓王》,卻是激昂頓挫、洗滌人心;鹿門書院派出的學子,將《高山》、《流水》完美融合一體,為我們複原了古曲《高山流水》,其琴音更是可衝擊神魂、可洞察宇宙!”

“合格的樂者,可以將樂譜絲毫不差的奏出;出彩的樂者,可以將情感注入音樂之中;盛名的樂者,可以再創振聾發聵的音樂;絕世的樂者,可以從音樂入道,探索人性和天道。”

“這一場‘樂’之比試,勝利者是鹿門書院!”丁靖又言道,“讓我們感謝兩院學子,為我們帶來了如此美妙的音樂享受!”

丁靖話音一落,校場內頓時響起雷霆般的歡呼呐喊,以此表達眾人對二人演奏的讚美感激。

……

……

……

毫無疑問,這場兩院間的論學活動,將引起許多有益的影響。

首先是吸納人才方面,從並州學院展現出的強大教育能力,必定吸引天下更多的人才前來並州求學,無聲中便有了招賢納才的宣傳效用。

其次,在兩院論學的過程中,並州學院的師生們,也更好的認識到了自身的長處和不足,這對之後的教育也有著很好的指導作用。

最後,這場論學活動中,展現出的不僅是並州學院的育才實力,而且還展現出了丁靖麾下人才體系的底蘊,將丁靖的綜合實力表現得全面清晰,增強了整個丁靖勢力的凝聚力。

現在, 兩院的論學比試雖然結束了,但是更加深入的論學探討,卻是才剛剛開始。

丁靖給蔡邕布下指示,邀請鹿門師生可以任意觀覽並州學院,甚至可以親身體會一下並州學院的教學方式。

對於丁靖的開放和仁慈,鹿門師生皆感到極為感動,他們早已經對並州學院好奇萬分,如今有了入院探究的機會,又怎能不深表動容。

這樣的學院交流活動,足足持續了一個多月,可哪怕在並州學院中留足了這麽久,這幫鹿門師生卻依舊感到震撼難了,隻覺得並州學院的知識實在太新穎神奇了。

而當交流活動即將結束之時,不少的鹿門師生卻有些流連忘返,有些不願意離開晉陽,不願意離開並州學院了。

對於師生們的這般表現,司馬徽也感到無比的無奈,因為並州學院所展現出的教學質量,以及各種綜合條件,皆比鹿門書院好太多了。

不過,身為鹿門書院的師長,司馬徽不能任由學子的性子胡來,他必須將學子一個不差地帶回襄陽。

就在此時,蔡邕卻是來找司馬徽,向司馬徽提出了一個“留學項目”,肯許司馬徽選出二十名學子,繼續留在並州學院求學。

而這二十名留下來求學的學子,將來如果從並州學院畢業,那麽其所背負的名頭,依舊還是鹿門書院的學子。

此外,這些鹿門學子在並州學院畢業之後,也可以把從並州學院學到的學識,帶回鹿門書院繼續傳授推廣,並州學院全然不介意。

聽著蔡邕提出的留學事項,司馬徽卻是有些聽傻了,他可萬萬沒想到,蔡邕居然會如此開明無私。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