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蟻賊》一十一 燕王朝奏請安豐,察罕夜使通浙西(下)
察罕千裡馳援,八千精銳出了碗子城,倍道而行,向東直奔曹州。 WWW≤.≤81ZW.COM

 經懷慶路,過衛輝路,入大名路,隻用了四天的時間就趕了三百多裡路。這一日,渡過淇水、越過衛河,快到李家道的時候,軍中來了一個曹州信使。——李家道已快到曹州,兩地相距不足二百裡。

 “報,曹州告急!自三日前紅賊趙過部將我城包圍之後,連日來攻勢甚猛、晝夜不息,我軍傷亡慘重,就快要堅持不住了。”

 “你何時出的城?”

 “昨夜三更。”

 察罕望望天色,此時才剛近薄暮。

 昨夜三更出的城,今天薄暮就能抵達李家道。這說明什麽?說明這個信使隻用了一天半夜的時間,便疾行奔馳了二百裡地。這又說明什麽?說明曹州的戰況定然十分激烈,形勢也肯定已到十分危急的關頭了。

 “圍城的紅賊有多少人?是趙過親率的麽?”

 “剛開始圍城的紅賊不多,大約一兩千人;圍城當晚,有大部隊絡繹開至。到次日早晨,粗略估算,已有近五千人圍我城池。將旗林立,趙過的帥旗也在其中,鼓角震天。再又到昨天晚上小人出城的時候,紅賊又多了不少,具體數額知,只見火光衝天,營寨相連,綿延十裡。”

 “如此多紅賊圍城,你如何殺出來的?”

 察罕帖木兒此問不是懷疑信使的身份,而是想通過此來判斷燕軍的主力究竟在哪裡?

 畢竟,“兵不厭詐”,不能僅僅從營寨的數量來判斷敵人的多少,也有可能燕軍是在使詐呢?沒有這麽多人圍城,但給你一個假象。給假象的同時,而主力其實卻是埋伏在從李家道去曹州的路上。察罕帖木兒所帶之八千人已經接連急行軍了四天,一旦半道遇伏,後果不堪設想。

 聞曹州告急,先不思解圍,而是考慮本軍安穩。何為老將?何為經驗豐富?此即為老將,此即為經驗豐富。察罕帖木兒果然名不虛傳,深知急躁冒進是為兵家大忌,縱然軍情急如火,也依然保持理智,非常的穩當。

 “小人喬裝,夤夜援繩下城,專走小道,當時天黑,又且隻小人一人,故此行動方便,沒有驚動到賊軍,得以偷混過關。”

 察罕帖木兒沉吟不語。

 有將校急躁,叫道:“曹州告危,急需我軍援救。大帥還在遲疑什麽?請快快下令吧!末將願為前鋒,先去解圍!”

 “遇大事當穩,爾等何必焦躁?紅賊狡詐,且其軍中有名潘賢二者,素來多謀,人稱智士,好用奇險之計。不可輕忽大意!”

 李惟馨深以為然。

 他曉得察罕的心思,明白他在擔憂些什麽,插口問那信使,說道:“你一路行來,自曹州至李家道沿途可見有紅賊布防?”

 “除些許斥候、遊弋,並無所見。”

 “黃河渡口?”

 “太平無事。”

 黃河的主河道是由西向東,經過徐州等地;但是在河南蘭陽卻分出了一個支流,向北蜿蜒,剛好從大名路的南部流過,將曹州與李家道分為南北。這一條支流雖無主河道水深,但想要橫渡,也不是輕而易舉。

 “主公,你怎麽想?”

 察罕帖木兒負手踱了兩圈,轉回原地,又撫須深思,過了好一會兒才開口說道:“潘賢二智者,趙過帥才,紅賊軍中非是無人,他們不會不知道咱們援軍將至。黃河天險,豈會不派一兵一卒駐守?其中必有詐也!”

 “可是,如果不走大名路境內的黃河,就必須改道向南,過黃河主道,然後再繞行向北,前前後後加在一起需要多走三百多裡地。我軍急行軍已有數日,即便還能以這個度行軍,即便三天后紅賊還沒有能攻下曹州,但等接戰時,怕咱們也早成強弩之末,難為賊軍敵手。”

 黃河的這條北去支流還是比較長的,一直深入到東平路,穿過會通河,至荊門站附近,所以繞道向北顯然是不可能的。如果想繞道,就只有向南。向南入河南境,有察罕帖木兒在當地的駐軍接應,比較安全、穩妥。

 “繞道路途遙遠,肯定不行。”

 “那以主公之意?”

 察罕思忖良久,做出了決定:“狹路相逢勇者勝!此時繞道,事倍功半!繞道既已不可,只有強渡一途。……,來人,命踏馬營揀選精銳先行,即日渡過黃河,為我先遣。軍令:務必要將黃河對岸遠近的敵情打探清楚。”

 “踏馬營”,是察罕帖木兒麾下一個專門的斥候營。

 “踏馬先行。主力呢?”

 “主力今夜不必行軍,就地休整,養精蓄銳,以待渡河之戰!”察罕下令完畢,又問那信使,“你一日半夜行了二百裡地,身體可還吃得消麽?”

 “小人別無所長,唯健壯而已,再行兩百裡也不在話下。”

 “好!軍情緊急,你不要多做停留。這就回去,告訴你家將軍,就說老夫願與你家將軍相約。”

 “相約什麽?”

 “兩日內,我必至曹州城下!若過期不至,是老夫違約,自會割代,以正軍法,而曹州城,則任由你家將軍棄之。而如果我至,城卻失守,則是為你家將軍違約,老夫軍法無情,必斬其頭!”

 “諾!”

 “你且去吧。……,時辰漸晚,諸軍,各自駐扎。”

 諸將聽令,齊聲應諾。自有傳令兵分別去向各營傳令。

 那信使亦果真沒當作休息,隻換了兩匹良馬,取了一囊水,討了幾個炊餅,便又匆匆踏上回城的道路。

 不多時,馬蹄得得,有一百多人皆輕騎長矢,緊跟其後,踏著暮色、飛卷出營。這些,便正是“踏馬營”選出來的過河精銳。其余各營,在安排好警戒後,也在各自主將的命令下,分別駐扎、埋鍋造飯,準備休息。

 在中軍的一塊平整地面上,幾個手腳麻利的親兵很快為察罕帖木兒搭建起了帥帳。李惟馨、王保保等親信、體己人隨著察罕步入帳內。

 諸人坐定。

 察罕帖木兒環顧左右,笑道:“趕了半天路,風塵仆仆,你們想必也都餓壞了。來人,先端些水來,請諸位先生、將軍洗面;再令夥夫上飯。今夜休整,不用急著行軍了,可做幾個好菜。……,李先生,你隨軍辛勞,這幾日苦了你了,瞧你這臉,都有些見瘦。待會兒,好好地吃上一頓!”

 暮色深沉,帳內幽暗。親兵們先點起火把、蠟燭,接著奉命端來溫水,請諸人洗臉。洗過臉後,奉茶倒水。又有兩個伶俐親兵照例端來熱水,為察罕帖木兒去了靴子,幫他泡腳。

 察罕帖木兒因又吩咐說道:“再多取兩盆熱水來,李先生、保保,你們也泡泡。”到底久經戰事,遇亂不驚,有大將風度。雖然曹州危在旦夕,他卻依然分毫不亂,表面看似若無其事,以免動搖軍中士氣。

 諸人一邊放松,一邊說話,話題不外乎還是圍繞軍情。

 正談談說說間,帳外隨從來報:“營外有人求見大帥,說有克賊妙計欲獻。”

 “營外求見?”

 “是。”

 “克賊妙計?……,此人有無名帖拿來?”

 “沒有。不過他自稱徐州人。”

 王保保心中一動,說道:“徐州人?燕賊剛剛攻陷徐州,會不會是從徐州逃出來的士紳?……,父帥,不妨一見。”

 察罕帖木兒忖思片刻,點了點頭,說道:“吾兒所言不錯。便傳他入來見見。”

 很快,帳外進來一人,年約四旬,又瘦又高,衣服穿在身上就好像掛在了竹竿上也似,眼睛不大,但是卻十分有神。

 “來者何人?”

 “草民封帖木,拜見平章老爺。”

 察罕帖木兒現在的官職是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兼知河南行樞密院事、陝西行台禦史中丞,其中以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的官銜最為顯貴,所以,來人尊稱其為“平章老爺”。

 “免禮,請起。”

 見客人來到,李惟馨、王保保不再泡腳,隨手抹幹了,穿上鞋,端坐一邊,靜聽察罕帖木兒與此人對話。

 封帖木起身站好,瞧了一眼仍然還在泡腳的察罕帖木兒,似有話說,但話到嘴邊,到底咽回了肚中。

 察罕帖木兒注意到了他的神色,心知肚明,曉得他是為自己一邊泡腳、一邊見客不滿,想道:“有不滿不敢言,非有膽之士。”不動聲色,接著說道,“封君自稱徐州人,徐州距大名數百裡,何故棄家遠來?”

 “家國、家國,有國方有家。今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日前,徐州亦不幸淪落賊手,遭受荼毒。草民雖為白身,卻知忠義二字,不願屈身事賊,辱祖宗清名,故而舍家遠避,來此訪友。”

 “你在這裡有朋友?”

 “是。”

 “何人也?”

 “雪原景慧。”

 “雪原景慧?”

 察罕帖木兒對這個名字似有耳聞,轉目去看李惟馨。李惟馨欠了欠身,說道:“景慧禪師乃大名路有名的大德,是楚石梵琦的弟子。”

 “雪原景慧”,“景慧”是出家人的法名,“雪原”則是他的字。

 出家人並不是說只有一個簡單的法名。為了表示尊敬,同時大概也有與其它同法名之和尚區分開的緣故,在稱呼一些出名的大和尚時,往往會在他的法號前加上他的字、或者他的號、又或者時人給的敬稱。

 如當時另一個大德:愚庵智及,法號智及,號愚庵;再又比如宋末元初的一個大德:高峰原妙,法號原妙,因名動一時,人們尊稱他為“高峰古佛”。再又比如景慧的師傅楚石梵琦,與景慧一樣,楚石也是他的字。

 察罕帖木兒記不清景慧是何許人也,但說到楚石梵琦,早已久聞其名,如雷貫耳,立刻不由就肅然起敬,二話不說,先急聲令親兵給他擦腳,緊跟著穿上靴子,站起身來,對封帖木還了一禮,說道:“不意先生竟是梵琦師弟子的朋友!有失禮之處,還請多多包涵,幸勿見怪!”

 有元一代,最重釋教。察罕帖木兒在這方面也是深受影響,隻從他寫在書齋上那一句出自佛家言語的對聯,其實就可看出。自元代立國以來,年數雖然不久,但有道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既有了政府的支持,出名的大和尚當然層出不窮。現如今,最著名的一個禪師就是楚石梵琦。

 楚石梵琦系宋僧大慧宗杲的第五代弟子,九歲就出了家,他的度牒是趙孟頫給他買的,宋濂曾專門給他寫過《塔銘》。明末名僧支棲袾宏稱:“本朝第一流宗師,無尚於楚石矣”;再晚一點的又一位名僧蕅益智旭也說:“禪宗自楚石琦大師後,未聞其人也”。

 由此可見其名,不但重於當時,且受崇於後。

 察罕帖木兒有此反應,——竟因封帖木是楚石梵琦一個弟子的朋友就忍不住肅然起敬,自也不足為奇。

 封帖木還禮不迭,連聲說道:“豈敢豈敢。”

 察罕命人上茶,請他入座,說道:“先生親臨轅門,必有欲言。不知有何以教我?”

 “草民淺陋,躬耕田野,豈有敢有教於老爺?今晚冒昧前來,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小人世居徐州,不忍見桑梓淪落賊手,所以特來拜見老爺。”

 察罕歎道:“燕賊狡詐,狡如狐、狠如狼,前禍遼東,後害山東,今又將戰火燒到淮泗,致使徐、宿淪陷,生靈塗炭。老夫也不才,今日親提精銳三萬,不辭千裡,遠來大名,欲與燕賊一決高下者,不但是為了濟寧一路,正也是為了徐、宿百姓!”

 “老爺虎威,宵小之輩無不聞名遠遁;小鄧殘賊,山東等地的百姓飽受淒苦,盡皆仰翹足、期盼王師。老爺此次遠來一戰,上承天心,下體民意,正所謂‘解民倒懸’是也。小人雖不識兵事,卻也知天時、地利、人和之說,鬥膽斷言,……。”

 “如何?”

 “老爺此戰必能大獲全勝!”

 “哈哈,哈哈。先生久居淮泗,又是景慧禪師的朋友,定然對淮泗、大名、濟寧都很熟悉,熟知地方,也就是熟知地利了,怎可算是不知兵事呢?未免太過謙虛!……,今老夫將與紅賊一戰,不知先生有何高見?”

 這已是察罕第二次直言詢問封帖木的來意了。

 他雖然敬重楚石梵琦,因此愛屋及烏,對封帖木也禮遇了起來,但是這卻並不代表他就肯陪著封帖木閑聊。畢竟不日將有大戰,他沒這個心情。此問過後,如果封帖木還沒有什麽實質性的建議,便就打算禮貌送客。

 封帖木說道:“高見不敢當。老爺也知,徐州久受張太尉管轄。張太尉性寬而厚,甚能體恤民情,愛護百姓。小人雖然愚陋,但有一個族弟因受鄉人推崇,卻頗有虛名,為張太尉所知,禮聘去了松江府,現為幕僚。”

 “噢?請問先生族弟大名?”

 “封伯顏。”

 李惟馨微微思忖,說道:“可是望鶴先生?”

 “小人族弟的號正是望鶴。”

 李惟馨頷,對察罕說道:“這個人是徐州名士,在下也聽說過他的名字。”

 “原來先生不但是高僧友人,且為名士之兄。”

 “徐州城破後,小人棄家遠遁,本想去松江投奔小人這個族弟的,但旋即宿州又破,前路受阻,因而不得已,轉來大名,以訪友為名,實欲求庇護於景慧禪師翼下。……,昨日,忽然收到了小人族弟的一封來信。”

 “什麽來信?是何內容?”

 “小人族弟信上說,聽聞老爺提師東進,親馳濟寧,有一計想獻給老爺。”

 “有一計想獻給老夫?”察罕有點奇怪,如果有良計妙策,為何不獻給張士誠?

 封帖木聽出了他的言外之意,主動解釋說道:“張太尉為人雖善,但也正是因為他太‘善’,所以左右多奸佞小人,堵塞言路。徐、宿失陷的消息傳到松江後,小人族弟便一直想將此計獻給太尉,惜乎受人讒言迷惑,太尉未能接受。”

 察罕帖木兒來了興趣,問道:“敢問是何妙計?”

 “今紅賊猖獗,如果想治之,最上策莫過夾擊。故此,小人族弟以為,若想盡快地消滅燕賊,最好請老爺遣一使,輕騎入浙,與張太尉達成盟約,聯手與敵。老爺自西而東,太尉由南而北,以老爺之威名,用浙西之虎狼,即使鄧賊喧囂,如何抵之?料其必難以招架,定能一鼓擒之!”

 王保保聽了半天,這時接口說道:“你族弟此計雖然不錯,但也正如你所說,張士誠不是不肯接受麽?請我父帥遣一使入浙西,又有何用?”

 “太尉不肯接受的原因,是因為懼怕老爺。”

 察罕帖木兒一笑,點了點封帖木,說道:“懼怕老夫?老夫有何令人恐懼之處?”話雖如此說,他其實也清楚,張士誠不外乎害怕“請佛容易送佛難”,如果與察罕聯手,這淮泗一帶還能保得住麽?淮泗如果盡失,松江府就沒有了遮掩,不管是察罕也好、抑或鄧舍也罷,都可長驅直入。

 封帖木吞吞吐吐,沒有膽量將這層關系說透,含糊帶過,繼續說道:“太尉懼怕老爺,或許是因為有他自己的想法,不足為外人道也,草民不敢妄意猜測。但是,就以草民族弟看來,如果老爺肯放下身段,以大局為重,主動與張太尉訂下盟約,再加上他於內配合,也許便會柳暗花明又一村,——把太尉的主意改變。而只要老爺與太尉聯手,鄧賊不足為懼!”

 察罕帖木兒問李惟馨,說道:“先生何意?”

 “此古戰國縱橫之術。”

 “可行否?”

 “可以一試。”

 王保保卻不樂意了,奮身立起,大聲說道:“父帥名震天下。自紅巾亂起,官兵潰敗,賊勢最盛時,南北皆赤,乃至大都告危!而朝廷所以至今尚能保半壁江山者,全賴父帥浴血奮戰、力挽狂瀾。張士誠,本鹽徒,今雖降我,心懷二志。……,父帥豈能放下身段,與此種人主動盟約?”

 封帖木不知道王保保是誰,察罕帖木兒一直沒給他介紹。此時聽王保保慷慨言,偷眼觀瞧,只見此人劍眉星目、儀表不凡,心中讚道:“真一位少年英雄。”但是,對王保保的言論卻不以為然。不過,他心知此人既能坐在帳內,必為察罕的親信心腹,不敢直言駁斥,唯唯而已。

 察罕帖木兒伸出手指,輕扣胡床扶手,沉吟片刻,說道:“保保,你且先坐。……,古人雲:‘謀大事不拘小節’。謀大事尚且如此,況盡忠皇室呢?”問封帖木,說道,“若老夫果派使者南下,你族弟可有幾分把握促成此事?”

 “十分不敢說,五六分總是有的。”

 “五六分把握?父帥主動去與士誠盟約已是放下身段,若是反而再被士誠拒絕,豈不自討其辱?一旦消息傳出,再要教鄧賊知曉,紅賊之勢必更喧囂!……,父帥,此事萬萬不可。”

 “依你之見,可有良策能夠迅破賊?”

 “這,……。父帥嫻熟兵法,我軍驍勇善戰,今雖因孩兒無能,獲敗單州,但只不過一時而已。山東地狹、遼東苦寒,假以時日,鄧賊的後勤補給肯定出現問題,到那時,以父帥之威,只需萬人東征,必能破賊!”

 察罕帖木兒輕不可聞地歎了口氣,王保保所說的他又何嘗不知,奈何後方不穩。

 孛羅帖木兒雖敗、大同卻還在其手;關內雖有李思齊坐鎮、張良弼卻蠢蠢欲動。這兩個人都非善茬,一天不能將之徹底收服,便如芒在背,坐立不安,如何能夠全力東征?其實對這個問題,察罕早有考慮,也有過想法:“是不是可以與張士誠聯手”?——先滅山東強燕;隨後再全力北上、西進,徹底安定後方;最後徐徐南下。如此,天下大勢便可定也。

 ——,他最早的計劃是先收拾孛羅帖木兒,安定了後方之後,再全力東征,剿滅燕軍。然而,濟寧一戰卻給他敲響了警鍾。他驀然現,居然鄧舍的威脅比孛羅帖木兒與張良弼加在一起還大!因此,整個的戰略重心不由自主地便從先“安內”轉向了先“攘外”。

 在大事上,察罕從來是敢於決斷的,略一思忖,便做出了決定,說道:“不瞞先生,老夫早有意通使浙西。今日既有先生族弟願為內應,便全依先生所言!”

 “老爺的意思是?”

 “願與太尉訂下盟約。”察罕帖木兒起身,遙指帳外東方,斬釘截鐵地說道,“以黃河為誓、用泰山為盟,老夫願與太尉約:兩家並力攻燕。若太尉同意,則當事成之後,以黃河為界,山東歸我,徐、宿歸太尉。且老夫願借精兵萬人與太尉,再共取金陵,以消除朱賊對松江的威脅。”

 封帖木大喜過望,拜倒在地,說道:“老爺不計私名,以國事為重,委實令草民佩服!此實為朝廷之福,更為天下百姓之福!”

 察罕帖木兒頓了頓,說道:“而今鄧賊軍容頗盛,取之不可過急。此次老夫遠來大名,準備不足,難以決戰。如果太尉有意,可約定時間,然後同時兵,兩路夾攻,鄧賊若主力阻我,則太尉可趁勢取徐、宿;鄧賊若主力阻太尉,則老夫便趁勢取山東,總之,必使其左右為難!”

 “卻還有一為難處,需老爺思慮。”

 “什麽為難處?”

 “太尉之所以拒絕草民族弟的計策, 除了懼怕老爺外,還有一個原因。”

 “什麽原因?”

 “如果全力北上,則松江難免空虛。金陵朱元璋覬覦浙西已久,怕他會趁機生事。”

 “這有何難?老夫在河南駐軍十萬,只要太尉願與我盟約,待戰時,老夫自會命河南駐軍一起東進,壓製朱元璋,必使其不敢妄動。”

 “如果是這樣,則大事成矣!請問老爺,打算何時遣使往去浙西?”

 “宜早不宜晚。等老夫選好人,今夜便走。”

 封帖木喜形於色,正高興間,忽然想起一事,欲言又止。

 “先生還有什麽話想說?何必吞吐,盡管講來。”

 “前時,紅賊陷徐、宿,兩州守臣多有因迫於無奈而降賊的,其中有兩人,小人素與相交,關系很好。”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