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重生小媳婦》第269章
提要

今天,我們關注鐵嶺市鐵嶺縣李千戶鎮小屯村。

曾經,它是個“空殼村”,缺少致富門路以致負債92萬元。

現在,它變成了“實體村”,興辦專業合作社讓村集體資產達到1800萬元。

曾經,村幹部說話沒人聽,村民的事兒沒人管。

現在,村集體有了積累,村裡有能力為村民辦實事。

小屯村把“空殼”脫了。

那個殼是怎麽脫的呢?

詞條

農民專業合作社

以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通過提供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來實現成員互助目的的組織。其中,農民至少佔成員總人數的80%。成員享有一定權利,同時負有一定責任。

空殼村

指某些村的村集體基本沒有固定資產和公共積累,集體經濟極其薄弱或無經濟收入,甚至債務累累。村級組織無錢辦事、無能力辦事。

引子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我省還存在一些“空殼村”——村集體沒有任何收入來源,沒法搞基礎設施,也服務不了民生;有的村為了還債甚至把村部、村小學校等公共資源都賣掉了。

鐵嶺市鐵嶺縣李千戶鎮小屯村曾經是這樣一個“空殼村”。

2005年,這個有625戶村民的養豬專業村,村集體背負債務就達92萬元,村民辛辛苦苦地種地養豬,人均年收入只有5000元。

2016年,小屯村的集體資產已達1800萬元,村民同樣種地養豬,人均收入卻達2.2萬元。

如今的小屯村,不僅有了凝聚力,還一躍成為全縣鄉村發展的領跑者。村黨總支部召開會議,81名黨員中除了人在外地等特殊情況外全都參加。村裡的年輕人也積極要求進步,目前已經有30多人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小屯村的村級集體經濟是如何壯大的?

2月3日,記者專程來到小屯村進行采訪。

過去隻想少花錢結果買回病豬崽

家家養豬卻沒富起來

現在村委會領辦養豬專業合作社

社員低價買飼料高價賣生豬

小屯村養豬歷史挺悠久,2005年李士革接任小屯村黨支部書記時,村中80%的村民家都養豬。每家每戶的庭院就是一個養豬場,門口挖個坑就是一個化糞池,這種養殖方式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把村裡的環境破壞了。

一位村民告訴記者,那時,走在村裡,路邊溝裡偶爾就能看到死豬崽兒。髒水流得到處都是,匯到低窪處就成了大汙水坑。村民買豬崽總圖便宜,結果買到家時就帶著病,豬長不好,賣不上價錢,村民乾著急。

由於小屯村地處山腳下凡河邊,特殊的地理條件讓地表的髒水很快就滲到地下,村民自家水井裡打出來的水經常散發出臭氣。因為水質太差,村民要做幾塊豆腐都不敢用自家井裡的水,只能到村後的山上背泉水。

村屯環境已經差到讓人無法忍受的地步,村民怨聲載道。為了解決村民的吃水問題,李士革幾次組織村兩委班子開會,並確定了安裝自來水的解決方案。然而,吃水問題解決了,村民庭院養豬的生產方式仍然在繼續,村屯環境仍然沒有改善。

2009年1月,由村委會領辦的小屯養豬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253戶村民入社。第二年,合作社籌集資金600萬元在村外5公裡處建設了30棟標準化豬舍,並配備了飼料廠、汙水池和化糞池。村裡的黨員帶領養殖規模在1000頭以上的合作社社員率先進駐,

在繁育、飼養、防疫、銷售環節實行統一管理。規范管理、集約養殖的優勢在當年就顯示出來,合作社當年的純利潤達到680多萬元,不僅還清了村集體的債務,還給社員分了紅。

小屯村的村民可以從合作社的飼料加工廠購買飼料,每噸比市場價便宜1200元,僅飼料成本每頭豬就可以節省200多元。

因為合作社與沈陽兩家大型屠宰場簽訂了最低保護價的訂單,小屯村的生豬價格每公斤普遍比周圍村子高出兩三角錢。

目前,小屯村的生豬養殖規模達到4萬頭,戶均達到500多頭,村民賺到了錢。

過去村民除了養豬種玉米不知還能幹啥

現在能帶地入股能收租金能領分紅

過去村集體經濟是一本空帳

現在村裡有錢修村路安路燈拿電費

養豬專業合作社的成功讓李士革得到村民的認可,很快他又帶領村民成立了綠中綠蔬菜種植合作社、民旺農作物種植合作社和萬事達農機合作社。

村民可以帶地入股、收租金、領分紅,也可以到合作社做農活。

蔬菜合作社投資580萬元,建設了80個日光溫室大棚,160個配套冷棚,通過外包大棚和自產自銷,每年可增加集體收入60萬元。

種植合作社和農機合作社從村民手中流轉260多公頃土地進行集約化生產。

目前,小屯村4個合作社的社員已經達到528戶,佔全村總戶數的85%。村民願意把地交給集體經營,村中70%的土地都流轉給了合作社。

出租豬舍有租金,合作社盈利有分成,村民的收入多了。村集體有了經濟積累,村裡的事也有錢辦了。修村路、安路燈、治理村屯環境,村容村貌得到了改善。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在小屯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中,村民靠合作社不僅實實在在地獲得了現金收入,還享受到了令人羨慕的“隱性福利”。

現在,小屯村的村民辦點什麽事,只要不是必須本人到場的,全都可以交由村委會代辦,複印身份證、戶口簿什麽的都免費,村裡路燈的電費由村集體出,村民使用自來水發生的電費和維護費由村集體承擔一半。村裡每年評選兩個好兒媳,頒榮譽證書,發300元獎金,同時還要在村委會門前的展示板上張貼事跡。

生活在小屯村,還有一個特別體面的事,就是村裡有一所高標準的幼兒園。這個高標準不僅體現在硬件上,還體現在師資上,因為村裡專門聘請了一名大學畢業生擔任幼兒園的老師。硬件條件好,師資水平高,周圍很多村的村民都想把孩子送到這裡接受學前教育,但是這所幼兒園是村民的福利,隻招本村的孩子。

李士革告訴記者,小屯村的每位村民都能在村集體的發展中受益,村裡的凝聚力強了。

今年種啥好賣養啥多賺合作社早早搞調研

做事公開公平

村民願意跟村裡一起乾

接受采訪時,李士革給記者簡單算了一下2016年的帳:生豬養殖效益沒有前幾年好,蔬菜種植的效益也不算特別好,算上豬舍和大棚的租金收入,初步估計,全年村集體的收入大約在60萬元左右。“主要原因就是農作物種植合作社沒有掙到錢,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玉米價格下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合作社正在做市場調查,目前已初步認定玉米市場短期內不會明顯好轉,而大豆市場還比較穩定,“今年,我們將減少玉米的種植面積,多種大豆。”

記者調查發現,分散經營的農民遇到問題時,都希望靠著集體,共同抵禦風險。有時候,就是玉米改種大豆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小事,對於單家單戶的農民來說,也可能是一件無法實現的大事。因為,一家改種大豆後,如果旁邊的地仍然種玉米,光照、通風、農藥什麽的都會相互影響,直接關系到大豆的產量和品質,甚至因為種植面積小不連片,連機械化作業都無法實現。

在適應大市場時,合作社的集體優勢就顯示出來了。購買農資時,往往是以噸計量,合作社直接就跟生產廠家聯系,省去了中間環節的加價;在調整種植結構時,往往是幾公頃連片耕作,購買大型農機具不僅當年就能收回成本,還能享受相關的補貼政策。因為生產規模大,合作社有效激活了各類生產要素的潛力,因為產品量大品種統一,在銷售中甚至可以直接抵達終端市場。

不讓村民的利益受損失,是小屯村集體領辦的合作社更受村民認可的原因。因為村集體和村民一樣在合作社中佔有股份,每一次決策都共擔風險。

當然,小屯村集體領辦的合作社之所以能獲得這樣的信任,還與他們企業化的管理方式有關。在小屯村,合作社就像村辦企業,但是各走各的帳而且都實行財務公開。村裡所有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都要集體決定,達到千元的支出就要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雖然合作社的收益可以用於村裡支出,但是有些支出明確規定不可以,比如,班子成員開工資不行,用於吃喝招待不行。

在小屯村,所有會議要有會議記錄,所有會議都必須錄像存檔,當時誰定的,誰說啥了,誰簽的字,每個環節都錄得清清楚楚。因為事情處理得公開公平,村民都願意跟著村集體一起乾。

□本報記者/李波

*本網站有關內容轉載自合法授權網站,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
請您來信來電(024-31885629)聲明,本網站將在收到信息核實後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