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興漢室》第30章 台閣生風
“光武皇帝慍數世之失權,忿強臣之竊命,矯往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

 事歸台閣。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後漢書·仲長統傳】

 未央宮,尚書台。

 如今內外朝官之中,就屬司徒馬日磾最為權重,在中台輔政理事時,他當仁不

 讓的坐在主位。此時他指了指案上放著的幾分由平尚書事荀攸草擬的詔書,神情冷

 淡的說道:“這可不合規矩!”

 “怎麽?”太尉董承轉眼看看草詔,又端詳著馬日磾,狀若不知的說道:“詔書

 有問題?”

 “自孝武皇帝設尚書參預機務、光武皇帝事歸台閣以來,朝廷大事哪樣不是出

 於中台決議?我等既為錄尚書事,為陛下輔佐政務,自當盡心竭力,圖效牛馬。”

 馬日磾望向董承,直接表示了不滿,說道:“尚書台若僅為承製寫詔,那從太學喚

 幾個善屬文的太學生過來就好了,又何必勞煩台省諸公!”

 他話已經說的很明白了,皇帝這麽做已經是削奪了尚書台參政議政的權力,隻

 把尚書台當做一個寫詔書的部門,尤其是在大司農、少府等外朝官愈加權重、而六

 曹尚書不斷勢弱的今天,尚書台連一個執行部門都算不上了。如果任由此事發展下

 去,那他們這個‘錄尚書事’的頭銜便毫無價值,馬日磾本以為最是愛慕權力的董承

 會第一個跳出來反對,怎料他卻是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

 “司徒這話我不讚同,尚書台設立之初,不就只是為了承旨寫詔的麽?”

 馬日磾聽董承話裡有揶揄的意味,臉色早變了,卻硬著頭皮說道:“如今尚書

 台已經不是最初時候的尚書台了,台閣樞機,這是朝廷制度。太尉要知道情勢,如

 今也是為我等打算!以後若都是如此,那我等還算什麽輔弼之臣?”

 董承毫不避諱,點頭道:“司徒的意思是,又要與陛下來一次抗辯。”

 皇帝繞過尚書台進行決策不是一次兩次了,以前要麽都是細枝末節的事情、要

 麽就是緊急的事情需要即刻下詔,眾人也都忍了。可這一次明明知道錄尚書事的三

 公都在尚書台辦公,卻不肯派人來傳他們去宣室商量,這可是變動地方制度的大

 事,皇帝居然就和兩個近臣——其中的賈詡還不算近侍,商議了一會就拍板決定了。

 這未免太把朝廷大事看作兒戲,也未免太草率,太不把尚書台的職權放在眼裡了。

 尚書台自司徒馬日磾以下,即便是與馬日磾等人形同陌路的新尚書令楊瓚,在

 此事上也與馬日磾有著共同利益。他們既是不想讓皇帝那麽草率隨便、不經大臣商

 量就變動制度,同時也不想眼看著自己手頭的權力遭到削弱,都想著借此提出抗議。

 可董承的那句話卻讓眾人都尷尬了起來,他們不約而同的想起了當初皇帝也是

 繞開錄尚書事的三公及中台決策,徑直召集外朝官打算推行鹽鐵專營,那一次同樣

 招致了幾乎所有臣子的反對,甚至掀起了一次皇帝登基以來最隆重的廷議。

 結果如何,所有人都知道了。

 眾人想起那次風波之後的結果,本來底氣十足的他們一時都泄了氣,有些後怕

 的互相張望,即便是馬日磾本人的臉色也沉了下來。

 董承看到這裡,心裡忍不住嗤笑了一聲:‘馬翁叔,就你還想學黃子琰?前事

 不忘,後事之師,我在黃子琰手上吃過一次虧,難道還會再跟著你吃一次虧麽?’

 眾人一時陷入僵局,心裡既是擔憂聚眾抗議的成效,又不願眼睜睜的看著中台

 的權力就這麽被皇帝更移到別處,這可是皇帝奪走尚書台批奏之權、將行政權移歸

 外朝官以來,對尚書台的第三次削弱了!再削下去,尚書台可就什麽都不是了。

 這時,司空士孫瑞見場面冷了下來,突然大笑起來,湊著打圓場,拿話岔開

 道:“陛下與荀君重訂三互法、收河東的郡守縣令開府征辟之權,定下由朝廷選派

 乾吏赴任河東為曹掾屬官的規矩,甚至是厘清郡縣屬下各曹各掾的職事,使之直隸

 朝廷各卿臣,便於統轄調派。雖有些許窒礙之處,但樣樣都是良政,只需稍加修

 飾,便可擬詔發往河東。只是——”

 他有意拉長了音調,成功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就連與他打久了交道的尚書

 令楊瓚此時心裡也生起了好奇心,忍不住朝士孫瑞看來。

 董承知道士孫瑞在關西士人中的地位不亞於馬日磾,此時也提起了興趣,含笑

 朝對方看去:“只是如何?君榮,有話就說,可別在這玩弄玄虛。”

 一直以來,董承都是這般無禮的稱呼士孫瑞的表字,若照往常,士孫瑞根本不

 會給他好臉色看,但眼下只見士孫瑞冷然一笑,捋須說道:“侍中荀君好歹也有平

 尚書事的職權,說來也算與我等同樣是輔弼之臣,陛下尋他商議要事也不為過。隻

 是這平準令賈詡不過是大司農屬下六百石官,何德何能,可以參預此等國事?”

 眾人臉色霎時變了一變,饒是楊瓚也不由得在心裡為士孫瑞暗自叫好——因為對

 方敏銳的抓住了一個可以發揮的題目。

 “國家有事,不問大臣,反求小吏,我從未聽聞還有這樣的道理。”馬日磾好像

 領會到了士孫瑞的意圖,立即搶過話頭:“這賈詡不通經義,本是罪臣之身,幸逢

 陛下恩遇,在朝中任事至今。如今竟還越俎代庖,謀議大政,非得劾奏不可。”

 馬日磾想借此彈劾賈詡,畢竟賈詡一個監理市場物價的六百石官員,是真的沒

 有資格與皇帝議論這種級別的大政措施的,即便皇帝再賞識他,也不能違反朝廷沿

 襲數百年下來的政治規則。

 這次是皇帝不佔理,馬日磾有十足的把握能將賈詡彈劾落馬,只要賈詡遭到了

 貶謫,馬日磾再與自己曾經征辟的僚屬荀攸好生談一談,憑著他與荀攸之間保留的

 一點‘君臣之義’,加上以荀攸的才智,其以後必然不敢一個人與皇帝商議大政。到

 頭來皇帝身邊沒有個貼心的、能出主意的謀士,還是得回到尚書台,與錄尚書事的

 三公們坐而論道。

 彈劾賈詡,眾人不是沒有做過這件事,當初皇帝提出鹽鐵專營,眾人便將矛頭

 指向賈詡,紛紛呈上劾奏,使皇帝不得不將賈詡從尚書台調離出去。如今若皇帝還

 要冒著引起眾人憤慨的情況下保住賈詡,那就得掂量這筆買賣合不合算。

 得一人而失眾人,看上去是個再明顯不過的選擇,只不過……剛才尚有些提起精

 神的楊瓚此時不禁興致缺缺了起來,若馬日磾隻想到這一層的話,那還真沒必要跟

 著摻和。

 以賈詡在皇帝心中的分量,是那麽容易妥協的麽?

 就連董承也謹慎的沒有起聲附和,楊瓚拿眼瞧著士孫瑞,似乎在期待這個關西

 士人中的‘智囊’,曾經與他、還有黃琬一同合作,為王允籌謀誅董大計的士孫瑞會

 有什麽話要說,他不可能計止於此。

 果然,士孫瑞擺擺手,說道:“河東一戰,除了陛下天威、南北軍將士奮戰以

 外,全賴其手下平準監在事先探得敵情、燒毀叛軍糧草,賈文和本人更是屢出良

 計,可謂居功甚巨。如此大功,旁者皆蒙酬錫,勳高者受爵,功卑者獲賞。而賈文

 和僅賜金銀縑帛,未免太過微薄,今又念彼有治國之能,如此大才,我等豈能不請

 陛下拔擢寵賜?使其重歸中台?”

 楊瓚突然像是感慨、佩服的歎了口氣,這才正色道:“司空果然博達明智,在

 下實不如也。”
 ( =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