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萬歷外史》第21章 族長提點(下)
  若按血緣論,出了五服的族人,楊錚可以不管不顧,那樣他家的親族人數就會少很多。但楊家坪情況特殊,二十一戶人家他都擺不脫。現下大家安貧度日,倒也無甚事情。日後若楊錚發達了,可就不好說了,難保會有借他名號魚肉鄉裡的族親。

  當然,此時考慮這個問題有些為時過早,但也不能毫無準備。

  楊錚的想法就是,既然擺不脫,那就提早在族內增大自己的話語權。這可並非只看輩份,對宗族的貢獻才是重點。只要有足夠的話語權,便可盡量約束族人,隻消在族內處置得當,外人便很難指責。

  老族長與他說這些話,既是對他有所寄望,也是準備扶他一把。在宗族之內,一點極為重要。能夠得到族長的肯定,自今而後,他便不再是一個小小頑童。

  隨後楊正山又詢問了些“楊古井”相關之事,有些渾濁的眼中也多了些神采。

  作為一個種了一輩子地的老莊稼把式,他可是太清楚這東西所能帶來的好處了。楊家坪有山間田地三百余畝,只要灌溉有保障,每畝差不多能多收一半的糧食,這可是相當不得了的。來年甚至還可再開墾些山間田地,隻消能掘出井來,便不愁收成。

  楊家坪好歹還有些河邊上的水澆地,那些田地幾乎全為山地的村子,隻消看到“楊古井”的功效,還能不動心麽?知州老爺定然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會如此上心。

  楊正山道:“午後我讓各家戶主來商量這個事,該怎麽安排,到時候你跟他們說吧。”

  楊錚點頭道:“好!”老族長給了機會,他當然不會推辭。

  拜別楊正山回到家中,他母親正與月盈在廚房張羅午飯,見他回來,便叫到近前問道:“錚娃,咱們用臊子面招待客人,不會怠慢了吧?那呂相公和古家少掌櫃可都是見過世面的人。”

  楊錚見月盈和著的麵團很白,顯然用的是家中最好的精細麵粉,道:“這就挺好了。古家大哥是來做事情的,沒那麽多講究。呂相公是來看熱鬧的,等下就回去了。”

  進到正屋,他父親正陪著古成冶、呂成亮等人說話。楊錚道:“爹,古大哥,咱們去山上田間一趟,看一下那幾口井。”

  呂成亮道:“我也去。”

  楊錚奇道:“子明相公,你要看的也看了,怎地還跟著我們而不回去?崖翁那邊還要仰仗你分說一二呢。”

  呂成亮道:“我大父回來還早,左右無事,你容我多看幾眼便怎地?難不成有不傳之秘?那我自當回避。”

  楊錚笑道:“哪有的事。只要你不怕山路崎嶇崴了腳,要看就看吧。”

  呂成亮也笑道:“我連華山都上去過,這又算得什麽。”

  楊錚不知他所謂的“上去過”是上到哪一步。華山之險天下聞名,以當下的條件,要登頂可是須冒極大風險的,但若在山腰處轉上一圈,那也算是“上去過”。不過看這位呂相公的身板,於絕頂處論劍爭天下第一那是不用想了,但也非一般的文弱書生,之前玩“楊古井”就挺來勁的。

  幾人出了門,各從院門口的騾車上取了些家什,出村向西邊山地走去,不多時到了山腳下。這裡的田地,是楊家坪的先輩隨著人丁滋生陸續開墾出來的,由山腳向上延伸,均為面南的向陽之地。

  像秦州這等土地比較貧瘠的地方,田地本就以中下等居多,山間之田因澆灌不便,產出還要更少一些。為鼓勵農戶墾荒,而又不增加額外的糧稅負擔,

山間田地均以大畝計量。明製五尺為一步,以寬一步、長二百四十步為一畝。山間這些田地則是以寬一步、長三百六十步為一畝,這樣一畝地的產出便與河邊的田地相當或略多。  (PS:明代量地尺1尺約為32.65厘米,一標準畝大約640平方米,比今製一畝略小。)

  所以若“楊古井”當真好用,農戶便等於在山上平白多了一半的土地,哪怕官府重修“魚鱗冊”多納些糧,也還是要增收許多。

  此時田間的高粱已經收了大半,成片的高粱杆倒在地裡,端頭的穗子都被割去了。只有四五戶人家的高粱仍未收完,其中便有楊錚他們家。

  遠遠看到仍有近一半未收的自家高粱地,楊錚不禁暗自歎息,當此農忙之時,家中人丁單薄的劣勢顯露無疑。只靠父母務這一大片地,確是太辛苦了。

  步入田間小路,楊錚取出一大張草紙,紙下襯一塊薄木板,用炭筆勾畫田地圖形。一邊畫一邊詢問父親,將各地塊的戶主一一注明。所畫之圖不必太準確,主要是確定高低之勢,以及已經開鑿出的幾口井的位置分布。

  古成冶則帶著他店中的兩個夥計,用標好刻度的長竹竿去量井水水面到井口的深度。楊錚將這些數字也記錄在圖形上,標於各井圖樣之旁。

  呂成亮見楊錚於草紙上所寫的字跡頗為規整,不由暗暗稱奇,實難相信這是識字僅月余的蒙童所書。又見楊錚在圖上畫了些顏色較淡的曲線,一圈一圈圍著,或密或疏,除三道與梯田落階處小路相符之外,其余的線都畫在田中,並非田土之界或道路溝壑。對照著眼前的實景想了一會,便明白了,道:“你這些曲線可是用來標識地勢高低的?”

  楊錚心道,這呂相公不愧曾有神童之名,腦子還挺活絡的,道:“不錯,我把這個叫等高線。”

  呂成亮讚道:“好名字!雖乍一看有點亂,但用以標識山川地貌卻很巧妙,高低起伏一眼可見。”

  楊錚見他有興致,便即多說幾句,道:“若用不同顏色的線來畫,就不會顯得亂了。倘若要想畫得精確一點,還得借助些工具。現在隻為排布澆灌的溝渠,以目測之也就夠了。”

  ……

  ……

  午飯後,族長楊正山將二十一戶的戶主都叫到打谷場議事。此時人們的心思都在地裡莊稼上,對余事關注極少,因而除少數幾人外,大家並不清楚要議何事。但楊錚現場演示了一下“楊古井”的使用,眾人的眼睛立即就直了,隨即紛紛議論起來。

  楊正山咳嗽了一聲,眾人立即安靜下來。他說道:“讓錚娃給大家說說這個事怎麽弄。”

  楊錚走到楊正山之側,面對眾人先施一禮,隨即將事情略述一番。聽說知州要來楊家坪,眾人不由又議論起來。這也難怪,往常衙門一個差人來到鄉下,都是個大人物,知州老爺親自過來,也隻過去大災之後偶有幾次。

  楊正山將手裡的拐杖在地上敲了敲,發出“奪奪”幾聲,待眾人再次安靜下來,說道:“都別吵,聽錚娃說!”

  楊錚道:“知州老爺要看的,只是‘楊古井’的功效,無關其它事體。初七前後,咱們山上的麥子也種下了,到時放水澆灌,讓他看到即可。與往年不同的,只是挖些引水的溝渠。”

  他說著拿出一張大草紙,請眾人移步到邊上一個高粱杆堆起的垛子旁,將草紙展開,用幾根細樹枝穿透草紙插到垛子的側立面上,說道:“這是咱們山上田地的地形,這些圓圈是井的位置,都可裝‘楊古井’,但以這七個位置最合適。”說著點出那幾個位置。

  這張圖是楊錚重新畫過的,未標等高線,隻以濃淡陰影標識了地塊的高低,雖然準確度更差了,卻更加直觀。農戶雖然極少看到、用到地圖,但至少見過官府修“魚鱗冊”,而山上那片田地又是他們勞作了十幾、幾十年的地方,當真是了如指掌,一看就明白了。

  楊錚又指著圖中數道較粗的線條道:“這是我建議挖引水主渠的位置,依靠這七口井,基本可將所有田地關顧過來。具體的位置和小渠,大家商量著辦吧。”

  眾人一聽,便小聲議論起來,地塊相鄰的都湊到了一起。要說引水澆地, 這些人可比楊錚專業多了。只不過以前山上的田地多以井水澆灌,用不到引水渠,所挖的幾道縱向溝壑,也只是汛期防澇的。

  楊百牛見旁人各自議論,顏面盡是喜色,忍不住上前指著草紙上的圖說道:“錚娃,我家最上面這將近兩畝地,比這口井高不少,這可怎麽辦?”

  他家的田靠近山上的樹林,位於最高處,若無法享受“楊古井”之便利,就仍然要挑水澆田,自不免著急。

  楊錚也指著圖道:“百牛叔,你家這塊地我早上量過,最高處隻比井口高兩尺多一點。咱們只須把‘楊古井’架高一點,再從出水口引一條長一點的竹管,搭到上面這個位置,便能澆到這些地了。”

  楊百牛頓時高興起來,道:“那敢情好!”

  眾人在杆垛前議論水渠時,有一人卻並不上心,拄著雙拐走到井旁細看那“楊古井”。這人年已五十,名叫楊根發,妻子俱已過世,加上自身瘸了條腿,因被編為畸零帶管戶。

  楊根發殘疾種不得地,名下田土由楊正山作主,交給本族人丁最多的兩戶耕種,收成分他三成,一個人尚吃用不完。他腿腳雖不便,卻有一雙巧手,木工、泥工、石工都能乾,村中各家所用的大小木製器具,大半出自他手,

  楊正山看著楊錚與一眾叔伯甚至是叔公輩的人說話,條理分別從容自若,不禁撫須微笑。見楊根發饒有興致地看著那“楊古井”,便踱了過去,道:“根發,以後這‘楊古井’的保管與看護,就要交給你了。”

  楊根發道:“叔公放心,這個我做得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