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萬歷外史》第16章 推行之議
  楊錚轉回店裡,楊芝兒與月盈又關了門。將周逢春捎來的包袱放在桌上打開,見裡面是文房四寶並幾本書,還有一封書信。楊錚打開信略掃一眼,交給月盈道:“你念來聽聽。”

  月盈接過念了起來。信是由周逢春寫的,多述家中之事,言道楊蘭兒母子俱好,楊芝兒聽得不住點頭。又說因楊錚有志讀書,給他送來文房四寶,並幾本蒙學之書及三本字帖,均是楊蘭兒之意。未了提及楊錚所托之事已經辦妥,讓他無須掛懷,這自是指月盈之事。月盈對此心知肚明,也就沒有念。

  楊錚翻看那幾本書,蒙學之書乃是三、百、千。雖然《三字經》、《千字文》他已經學完,《百家姓》也背了不少,留著看看也是無妨,大概周逢春並未想到他會學得這樣快。三本字帖,均是顏真卿所書碑拓的翻刻本,這倒是極有用的。

  三人說了會閑話,胡喜子帶著夥計趕了兩頭豬回來,關入後院的圈中。

  楊錚見那兩頭豬並不特別肥大,一頭大概也就是兩百多斤的樣子,和楊家坪村人所養的無甚差別。問道:“姐夫,秦州這裡有養豬的大戶嗎?”

  胡喜子道:“沒什麽大戶,都是四鄉村人養的。”

  楊錚點了點頭。豬糞能肥田,可讓作物增產不少。一般村人養豬,少則一兩頭,多則四五頭,完全不成氣候。那麽一點糞肥,連養豬之人自家用都不夠。

  又過了些時候,古成冶登門來請,言道諸部件已經製作齊備。楊錚便和胡喜子一同又去了古記鐵鋪。

  古常勇已在前堂相候,見二人到來,將他們請到後院,說道:“東西都做好了,小兄弟你看看是否合用。”

  楊錚先逐個看了各大小部件,再將其拚裝起來,安上木柄。這些純手工打製的鐵器,看著已是相當精細,由衷讚道:“當真是好手藝!”

  古常勇笑道:“手藝好不好,還得看能不能用。”他對自家的手藝還是相當自負的,但這壓井卻是個新鮮物件,又關系甚大,此時也不禁有七分期待,三分忐忑。

  這院中便有一口井,水面在六七尺之下。古成冶已按楊錚的交待,將一根丈許長的竹竿中間打通,用作上水管通入井中。這竹竿稍粗的那一頭,恰能讓壓井下方那一小段鐵管嵌入,再用泥漿於接口處封上一層,外面纏上粗布,以保證密封。又另製了一個木架放在井口,用來支撐固定壓井。

  待安裝完畢,楊錚向壓井上面的開口倒進了一些水,然後上下提壓木柄。壓井中的內筒是倒扣著的,其外壁與外筒的內壁並未完全嚴絲合縫。以當下的工藝,要做到完全密閉實在太費工夫,而且會增大摩擦力,也就沒有必要。當上面有水時,自然便能起到密封的效果。而以壓井內的容積,那些許縫隙可忽略不計。

  隨著楊錚提壓木柄,不幾下便有水汲出,從出水口源源不斷地湧出,很快就接滿了一個木桶。見旁觀的幾人眼中都露出異彩,楊錚道:“古大叔,你來試試。”

  古常勇呵呵一笑,上前接過木柄,如楊錚那樣提壓起來。不多時接滿了兩大桶水,他還有些意猶未盡。此物確如楊錚事先所說那樣,一是省力,二是快,用以澆灌田地絕對是個好東西。隨後將汲出的水又倒回井中,胡喜子與古成冶也試了幾下,都是大感興味。

  至此試驗算是圓滿成功。幾人坐入廳中,商討後續事宜。

  古常勇道:“小兄弟,我欲將壓井更名為‘楊古井’,

你意下如何?”  楊錚讚道:“好名字!”

  壓井這東西此前從未有過,起名字的事自然是他們說了算。之前的“古記壓井”,隻是楊錚隨口一說,僅為讓古常勇明了其中之意。就命名而言,實在算不得高明。既然能有古記壓井,當然也可以有李記壓井、張記壓井。可若這東西從一開始就叫“楊古井”,一旦傳揚開來形成影響,就算別人仿製也得叫這個名字,好處顯而易見。

  至於將“楊”排在“古”之前,楊錚也不覺受之有愧。他本就不是無所求,這東西又是他弄出來的。古記鐵鋪作為製造者,排名靠後也一點都不吃虧。

  楊錚道:“秋收在即,隨後便要種麥,正是‘楊古井’發揮作用之時,古大叔可有了章程?”

  農諺有雲: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最合適。八月初五便是秋分,眼下已到了七月底,時間確是有些緊迫。

  古常勇道:“我想先打製幾個‘楊古井’,放到你們楊家坪,然後請知州前去視看。我與知州雖無交情,卻能托人遞得上話。知州若知曉了‘楊古井’的功用,必然會感興趣。遠處的不敢說,離州城較近的十幾個裡的裡長、裡老隻要聞訊,定然會隨知州同往觀看。”

  楊錚點了點頭,道:“倘若大家來看過之後,都要訂製‘楊古井’,古大叔這裡的產能可跟得上?”

  古常勇品味了一下楊錚所言“產能”一詞的含義,隻覺即易懂又精妙,不由暗讚一下,說道:“照今日的情況來看,一天做上三個不成問題。往後熟練了,應該能做上四至五個。”

  楊錚道:“我們楊家坪有五個‘楊古井’也就將就夠用了。呂家崖農戶田地雖倍於楊家坪,但臨河的川地更多,我估計大概需要七八個便可足用。張吳莊農戶最少,可多為山地,恐怕得六七個才能夠用。這樣算來,整個赤峪裡就需要二十個左右。”

  胡喜子道:“那就按每裡二十個算,十幾個裡怕是要三百個才夠。”

  離州城近的十幾個裡,有的比赤峪裡情況好一些,有的則差一些,以二十作平均數估算,出入應不會太大。

  古常勇道:“那我就全力趕製,在入冬上凍之前做出三百個來!”如今距離立冬已不足兩個月,打製三百個“楊古井”雖很吃力,但他還是有把握做到,無非是辛苦些罷了。

  楊錚道:“算起來是這麽多,但能製出半數應當就足夠了。雖然此物能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價格也不算貴,可總還是要花錢的。在沒有親眼見到實效之前,多數農戶是不大可能購買的。”

  秦州多數農戶並不富裕,手中更沒什麽余錢,許多人家連幾文錢的花用都要精打細算,因而哪怕數戶人家合用一個“楊古井”,這筆支出於他們而言也不算少了,花出去之前總得仔細掂量一下。畢竟就農事而言,“楊古井”並非必須之物,以前沒有這玩藝兒,大家還不是一樣種地。

  而能夠親眼見到的,也隻有隨知州去楊家坪的那些裡老、裡長,他們名義上代表各裡,可有好處時,必然還是先顧及各自的宗族,每家能分得十個八個“楊古井”,便足可交待過去了。別的農戶見到好處要買,那也是明春之後的事了。至於各裡之內的大小宗族間會不會因此生出嫌隙,可用不著他們去操心。

  古常勇與胡喜子聽楊錚這麽一說,便理會了其中的道理,都點頭稱善。

  楊錚又道:“不過秋種之後一月之內的灌溉最為要緊,過了這個時間,‘楊古井’的功效便會打了折扣,那些訂了貨卻拿不到的裡老們必然會心有不滿。所以在一月之內打製出一百五十個‘楊古井’還是很有必要的。 ”

  古常勇點頭道:“確是這個道理。你且放心,無論如何我也要在一月之內打製出一百五十個來。”

  楊錚道:“古大叔,不可將弦崩得太緊,難保你一個月內沒有其它重要的事,到時應付起來會很吃力的。我這有個主意,請你參詳。”

  古常勇道:“小兄弟請講。”

  楊錚道:“這西關的鐵匠鋪,可是都唯古大叔馬首是瞻?”

  古常勇笑道:“他們所需的鐵料大多由我供給,以我為首卻談不上。”

  這種關系,就像是生豬供應者與胡家肉鋪之間。不同的是,養豬賣豬的人很多,城內能冶鐵的鋪子卻隻有古記一家,古常勇對那些鐵匠能夠施加的影響力明顯要大得多。當然,那些鐵匠也可從遠處購鐵,但總不及近處方便。這就足夠了。

  楊錚道:“這‘楊古井’要求最高的精細部件,隻是內外兩個鐵筒子,其余部件粗糙一些也不影響使用。古大叔可將那些部件交與其他鐵匠鋪打製,每鋪隻做一至二種,做起來必然不慢。他們做好後,再交到這裡由你統一組裝。這樣大家都能從中得一些利,便不會對力所難及之事生出太多覬覦之心。”

  古常勇細思一番,覺得楊錚這個主意很是高明,不由頻頻點頭。到秋耕時,便沒多少人來修農具了,那些鐵匠鋪的活就不會太多,自然願意打製些別的物件。雖然分些活出去會少賺一些,但自家隻做內外兩筒,無疑會快上很多,還能騰出空來做別的事情,又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他人仿製“楊古井”的可能,可謂一舉多得。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