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多稼,既種既戒,既備乃事。”————————【詩經·小雅·大田】
馬日磾等人又羞又愧,那句‘為天下計,為萬民計’正是前些日他們懇請皇帝出面祈雨時的托辭,如今卻被皇帝一字不落的還給了他們。
見皇帝將責任推到自己這些宰輔的頭上,意圖借此發作,侍中、平尚書事楊琦心裡不忿,直起身來,硬聲硬氣的說道:“陛下容稟!臣等自奉詔以來,不敢懈怠,每日督勸各地搜捕蟲卵,數月之間,便燒毀蟲卵三四萬石。倘或真是地方辦事不力,三四月間便將有飛蝗殘境,何至於到七月才有蝗群害民?”
太尉董承有意挑撥,故意說道:“楊公,你的意思是陛下說錯了?”
“臣只是不欲見陛下如此武斷,蝗群一日可飛百裡,今日在此,明日複在彼,如何說是關中蝗?前日鍾繇傳奏,說是涼州飛蝗如雲,風流過境,想來應是西來的蝗群。”楊琦本是剛介強硬的性子,此時有自謂佔了理,冷眼看了董承一下,全然無懼:“地方不乏良吏,終日為此奔波,勞苦尤甚,陛下所言,未免太讓人寒心!”
董承沒想到楊琦還真敢說,一時噎住了,待回過神來,又急忙向皇帝稽首伏下身去,打算就此劾奏。
皇帝這時回過神來,知道自己剛才失言,被楊琦抓住話頭。他一開始本想趁機斥責一番、掌握主動,將這些人近日裡佔著有理、意圖迫使自己服軟的威風氣勢打盡,孰料楊琦心思敏銳,立即執言發難。這個時候皇帝自然不會說自己錯了,他依舊寒著臉,冷笑道:“朝廷要求搜捕蟲卵的詔書難道就隻傳給三輔、弘農等郡麽?那雍涼諸州豈非漢土?”
一番話將楊琦有意混淆的概念重又厘清,朝廷下達給地方的詔書確實是發放給司隸、並、雍、涼等州,但由於目前朝廷的重心是放在關中,旱蝗的主要受災地也是在關中,所以楊琦才借此有意發揮。若說關中各地郡府都盡心竭力,有效遏製住了蝗群的形成,那麽這次蝗群的來源地雍州刺史鍾繇豈不是難逃其咎?
楊琦態度軟了下來,開脫道:“年初朝廷南下討伐張魯,兵馬軍資皆經由雍州,上至刺史、下至郡守,無不為此費心操持,其中有些疏忽也是難免。此外……”他頓了頓,又說道:“蝗群源自何處,本無跡可尋,既是自西而來,便是從涼州始發,也猶未可知。”
“縱然是效力於前方軍事,這轄內民政的本分職事,竟也可以憑此耽誤了?我記得此番大軍過諸郡,沿途隻叨擾了武都、漢陽這兩個雍州郡府吧?”董承忽然笑了一下,像是聽見什麽笑話了一樣。
馬日磾也在一旁皺眉說道:“別的不談,單是這次聽聞雍涼蝗群飛至,朝廷便另有詔書,責令各地撲滅蝗蟲。如今其勢不減,竟還愈演愈烈,飛到宮裡來了,此事如何也得有個交代。”
還能有什麽交代?
未央宮不比其他地方,政治意義重大,當年孝靈皇帝在溫德殿發現一條青蛇都能引起外間眾說紛紜,何況是這一群飛蝗入宮?
但皇帝顯然不欲在這個話題上繼續掰扯下去,他岔開了話頭,先提綱挈領,給事情定下基調:“如今當務之急,首在於滅蝗!若是修德便能讓蝗蟲自去,那天下還要治民的大臣做什麽?”
雖然皇帝改了規矩,以後凡遇到災異都不會推卸給臣下,而是一力承受,但這並不代表他樂意會為了這些瑣事頻繁下罪己詔。
趙溫熟知皇帝心意,又明白皇帝眼下的難處都是由自己而起,於是趕緊接口附和道:“唯!光武皇帝在時,
中興之世,仍時有蝗起,可見此非妖異,而是天道自然。故光武皇帝有詔書討除,其言懇切,保民農桑。今不妨出謁者為捕蝗使者,一如各地督派糧草之侍禦史,督促郡府、百姓殺滅蝗蟲。”“古有討除螟蜮而不盡者,是人不用命而已。”皇帝點頭說道,其實也無怪他心急,督勸地方官員組織滅蝗的詔書他下了不知多少次,遲遲不見有大的成效。雖然滅蝗事務的確艱難,但皇帝已然無法徹底相信地方官員的辦事能力與效率了:“謁者台多清正之士,此番由此擇選能員,分赴各郡。”
如今謁者台長官謁者仆射之位空懸已久,遲遲未有任命,其下只有給事謁者趙谘、楊修諸人,相信這一次捕蝗使者的臨時職事,會讓彼等愈加用命,也會使某個人從中脫穎而出。
“黎庶多蒙昧無知,我聽說時下有不少偏遠鄉村,事蝗如鬼神,輕易不敢殺傷。每遇蝗,皆跪伏祈禱,任由蝗蟲啃食莊稼。”皇帝漸漸地與趙溫一人一句、極有默契的將話題帶了回來:“此論實在荒謬至極, 此番選派捕蝗使分赴下鄉,不但要督勸滅蝗,更要曉諭事理,讓地方百姓禁絕此等淫祠。害蟲斷絕生計,人人得而誅之,豈有供奉起來的道理?”
“陛下睿鑒。”趙溫拱手答道。
捕蝗使者的人選雖然落在謁者台的頭上,但皇帝總有往新事物裡打上個人烙印的想法,他說:“捕蝗使者要總領一郡全局,其下捕蝗使則不同,他要親赴鄉裡,與黎庶一同滅蝗。謁者台人手不足,姑且隻安排到各郡,至於屬下縣鄉,則詔告太學,初平三年入學的太學生若有敢於任事、願意為國效力者,可自薦於闕下。”
如今距離皇帝重建太學已有快三年的時間了,由於皇帝將學製更改為五年,所以在初平三年第一批入學的學子仍需要一年多的時間才能參與選官的策試。此時皇帝是見彼等在太學待久了,心裡難免會有些浮躁、或是遠離民間疾苦,所以特意給了這麽一個鍛煉的機會。
當然,這種苦差事不是所有人都樂意去的,皇帝也只希望能通過這次篩選找出幾個好苗子來,故此有意不提任何的待遇以及福利,在旁人眼中完全是吃力不討好的差事,只有真正憂心黎庶、或者有遠見卓識的人才會選擇正確的道路。
趙溫等人知道捕蝗使都只是臨時指派,事無則撤的職務,只要不給品秩,請這些太學生做‘臨時工’也未嘗不可,還能從中彌補巨大的人員缺口,提高統籌調度的效率,於是都沒什麽好說的,一一應了下來。
厘清職權的滅蝗‘專項小組’成立之後,接下來君臣之間要討論的則是如何滅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