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鄭王天下》第307章 父子夜話
群臣避退,堂中只剩下鄭莊公和鄭忽二人。

鄭莊公凝視著鄭忽,久久無言。

原本之所以離國,為的是鄭忽的婚事,他根本未料到婚事之後會再與宋蔡等國國君會於曲阜。

這是第一個失誤。

與齊侯盟會後,齊侯提議前往曲阜,這個面子是一定要給的,但讓他始料未及的是,魯國竟然敢往死裡得罪鄭國,天子和宋蔡竟然連一點顏面也不給齊國留。

這是第二個失誤。

要知道,齊侯作為調和的中間人,鄭莊公也好,宋公、蔡侯也罷,多多少少是要給齊侯一些顏面的。

這是最基本的尊重。

兩國交戰,尚且不斬來使,更何況是調解兩國關系的中間人。

經過此事,齊與宋蔡必然會成為死敵。

這是毋庸置疑的。

從宋蔡發兵圍鄭國館舍開始,這個仇就已經結下了。

因為這是赤裸裸的打齊侯的臉。

第三個失誤則是,從一開始,鄭莊公就寄希望通過和平的方式將此事解決,甚至將蔡地歸還也在所不惜。

這是由於鄭國的北進方略所決定的。

但問題的症結在於,宋蔡以及天子從一開始所關注的焦點就不在土地之上。

這是誰為沒有料到的。

若是早知道他們的目的根本不是土地,而是為了驅逐鄭忽,鄭莊公怎麽可能會來曲阜一會。

“兒不孝,累及父君,還望父君恕罪!”鄭忽率先打破了沉默,不過言語之中卻有些哽咽。

沒辦法,一想到自己馬上就要離開鄭國,鄭忽心中就有一種說不出的難受。

在這將近一年的時間裡,他已經接受了自己是一個鄭人,是鄭莊公之子,是鄭國世子的事實。

期間或許有一些波折、磨難,但他對鄭國、對鄭莊公、對那些支持幫助他的人、對長葛的民眾都是懷有感情的。

鄭國,是他在這個時代得以生存乃至攪動風雲的倚仗。

而鄭莊公,則是為他遮風擋雨的大樹。

現在,他逼不得已必須離開,離開他的倚仗,離開為他遮風擋雨的大樹。

鄭忽心中有不舍,亦有迷茫,更有恐懼。

離開了鄭國,天下雖大,何處才是他的立身之地。

鄭莊公聽出了鄭忽的哽咽之聲,心中亦是悲痛不已。

這個昔日在他膝下承歡的愛子,在他和群臣以至鄭國受到危難之時,義無反顧的挺身而出。

就這一點來說,他是欣慰的,因為宗廟和社稷需要的就是這種遇大事而不退,勇於擔當的繼承人。

但,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至少在短時間內,他的這個愛子,鄭國的法定繼承人是無法回到鄭國了。

“吾兒毋憂,蔡侯背盟,今天子、宋、蔡、魯強逼於我,一旦出曲阜,我即背盟,背盟者豈我一家哉?”

這話真不是鄭莊公安慰鄭忽的,而是他真準備按照高渠彌的建議來了。

一旦脫險,無論如何他都不準備讓鄭忽流落他鄉。

鄭忽聽到這話,確實心中一暖,但現在的他已經冷靜下來了。

事實也確如鄭莊公所說,一旦脫險,盟約這玩意就成了廁紙一張,屁用沒有。

反正隻要安全的離開曲阜,鄭齊兩國絕對是要聯合起來向這幾國開戰的。

這事是必然的。

屆時,背不背盟也無甚大礙!

不過,話雖如此,但還是存在些問題的。

首先,不要看此次曲阜之會,出現了劫盟強逼事件,就以為各國諸侯都不講信用,視盟約為一紙空文。

事實上,此次之所以會出這攤子事,完全是蔡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虢公當初對這於這件事,是明確表示過反對的,後來看鄭國實在不是一塊好啃的骨頭,這才默許的。

而就拿蔡侯來說,鄭國上下都是說他背盟,其實人家壓根就沒背盟。

不然的話,鄧和召陵兩邑現在還能穩穩的握在鄭國手中嗎?

若是蔡侯真有背盟之舉,人家早就發兵將兩邑給收回來了。

蔡侯的上竄下跳,隻是因為對鄭國強逼他立盟約不滿。

最初隻是想要修改盟約,將失去的土地要回來,順便再給鄭國一點教訓,以報鄭國君臣的羞辱之仇。

後來,虢公和宋公的入局,尤其是虢公的入局,使得他要回土地的願望落空。

畢竟兩個都是大哥,他這個小弟實在沒什麽話語權。

既然土地是沒指望了,鄭國又遲遲不願答應他們的條件,蔡侯豈能甘心竹籃打水一場空,這才有了兵圍鄭國館舍的一幕。

簡單來說,蔡侯這是為報當初被羞辱的仇怨,是泄憤之舉。

兩國關系本來就不怎麽好,蔡侯根本就不怕往死裡得罪鄭國。

即便不兵圍鄭國館舍,逼其就范,也少不了一戰,強逼之後,也是一戰。

兩相比較,蔡侯豈會不知道怎麽選。

所以來說,在盟約這個問題上,人家蔡侯從始至終都是遵守的。

蔡侯尚且如此,更逞論他國。

鄭國不遵守盟約確實可行,但鄭國在國際上的威信就要深受打擊了。

列國中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願意不遵守盟約的國家玩的。

至少在此時是這樣的。

即便到戰國時期,凡是有志於天下的列國諸侯,都注意維護自己國家的信譽。

鄭國若欲稱霸,以至於並天下,在此時來說,信譽一定是要有的。

不然,沒人會買帳,像齊桓公想背曹沫之盟,管仲尚且勸其不可,更何況此時的鄭國。

除非有一天,鄭國能像戰國後期的秦國一樣強,我背盟,你無如之何?列國亦不敢聲援。

這才有背盟的資本。

除此之外,還是別輕易消費自己的國家信譽,這對鄭國的稱霸大業不利。

其次,就是一旦背盟,天子必將收回彤弓。

彤弓是鄭國爭霸的關鍵所在,名正才能言順嘛。

雖說,天子賜鄭國的彤弓更像是一種純粹的褒揚。

大致相當於後世大學裡搞的什麽榮譽教授之類的頭銜。

之所以會這麽說,是因為賜彤弓之後,天子會為得彤弓的諸侯劃定勢力范圍。

像齊國的范圍是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

晉國的范圍是汾水流域。

鄭國的范圍是沒有。

這也是當初鄭莊公說什麽都不願意去成周感謝天子的原因。

彤弓讓鄭國一躍而成為大國不假,但又有點名不副實。

鄭莊公對此能不反感嗎?

而在鄭忽眼中,沒有范圍就是最大的范圍。

所以,鄭忽說什麽也不願讓天子再把彤弓收回去。

別小看這一柄沒有劃定勢力范圍的彤弓,這才是未來鄭國真正的霸王之資。

也真是因為上述這兩個原因,冷靜下來的鄭忽才不願讓鄭莊公背盟。

一來鄭國還沒有強大到可以公然踐踏社會價值的地步,二來,一旦背盟,還不容易經營出來的有利局面必然付之東流。

一旦鄭國出問題了,身為鄭國世子,未來鄭國繼承人的鄭忽又怎麽會好受。

離開鄭國,憑借著他的先知先覺,他或許還有一線生機,不離開鄭國,鄭國這個國家就要出大問題。

這個選擇題,鄭忽已經沒得選了。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